天德通訊
15期四版 甲言乙短乙話甲非,彼此相爭俱忘其本
                文 忍孝

        相信你一定生過不少的氣,但是你會生氣嗎?却不一定人人都能說「會」。生氣是很容易的,也是自動的,因為祗要人家罵你一聲,你就會馬上生氣,氣不過了,就回罵過去;對方聽到你罵他,就罵你罵得更兇,你氣得不得了,就會回罵得更尖酸苛薄。試問這樣雙方發展下去,豈不天下大亂,永無寧日了嗎? 宗主說:「甲言乙短,乙話甲非,彼此相爭,俱忘其本」。三元街去年中山堂開會之鬧劇,不就是「俱忘其本」最好的寫照嗎?
        記得經國先生當年曾經講過一個他自己小時候生氣的故事,當時他在北京,住在老師吳稚暉先生家裡讀書。有一天,他與同學吵架,因自己個子矮,常被人欺負,吵也吵不過人,打也打不過人。到了吃飯時,還在生悶氣不去吃飯。老師知道了,就告訴他說:「同你吵架的人,恨不得你餓死才好」。
        後來經國先生想通了才去吃飯,雖飯菜都涼了,他還是比平時多吃了一碗呢!由經國先生這個小故事,可以使我們體會到,當人家罵你時你立刻生氣,把這個重要的行為由別人來主使、控制;別人一罵,你馬上遵命「生氣」,這生氣的主動權,輕易的拱手讓給了對方,這是件多麼愚笨的事呀!幸虧吳稚暉先生一言驚醒了夢迷人,經國先生才明白了其中之道理。可是我們芸芸衆生之中,有多少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呢?
        更何況,我們仔細再想一想,就會發現「生氣其實於事無所補」。使你生氣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即使他真的有錯,你如果生了他的氣,在心理上他會立刻產生反感,不但會有不友善的感覺,而且讓他改錯的機會減少了。如果對方是你不喜歡的人,那麼生他的氣,祇有加深他對你的惡感,更增強他對你的攻擊。所以生氣對己、對事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以上論點,並非說一個人不應該生氣,祇是生氣前的剎那,應該想一想「喜怒哀樂之未發為之中,發而皆中節為之和」。生氣發怒並非絕對不可以,若忍耐有利時,則應忍;一怒而天下安時,則可大大的生氣發怒。
        當然最好不生氣,萬一非生氣不可時,也不要讓別人來控制你,我們要拿捏得當,實在要有相當的修養。為了團體更加祥和、彼此之間的談話方式、措辭和行為上,一定還有一些改革的空間的,例如萬勿說人之短而護己之長,要知如此正顯示你是護己之短而忌人之長。所以,責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揚己之是不如省己之非。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的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生氣的人,有三種典型,第一種像刻在石頭上的字,常常生氣則其怒氣有如石刻的字,長久不失。第二種像寫在沙地上的字,雖常常生氣,但怒氣有如寫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立即就會消失。第三種像寫在水面上的字,聽到惡口惡言不放在心上,和和氣氣,如同水上寫的字,即刻流失。這三種生氣的人,那一種會快活自在。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32176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