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覺導師 秦淑德
眾生法界,進化無窮,世法演變之境,常陷眾生於迷障之中,因何而現迷障?為求生、名、財、利,肇生爭、鬥、欺、諂之亟,哀哀眾生遭五濁之磨(驕、貪、欺騙、淫慾、奢侈),若火之焚,如鼎之蟻,靈性慧智頓失,人間世應劫之期已在頃刻之間,各教善智者無不苦思力挽渡化之金箴,而著說立言諄諄。
「法界空無」此一空論,為各教叢林診治沉疴之良方,然言空性,積極乎?消極乎?眾說紛紜,不屑一顧者亦有;且不言各教之說,就此一空論,廿字弟子均應深切了悟!惜哉!乾坤同道,深居德門,而未體德門叢林之論;環顧本教經論「四類八部」,均為我輩進修登階之捷徑,務望同道誦經、讀經、研經之際,能深思理解經文之意,達到「因經而行,因行而悟」之境界,方不枉來此紅塵一世身啊!
本教 宗主及開山祖師,以言教我廿字弟子,經書萬卷;以身教,必自躬行踐履;綜合言教、身教典範行誼,浩瀚無窮,僅以言空而論,所含蘊皆是務實積極的力行觀,先知「無」而至「有」,知「無」者,使弟子了然無所爭,一切放下而心無所住;至「有」者,具創造性,開創新生命觀,行功德而不見功德,行善而不善念;知道「有」「無」者,即見光明自性,可跳出層層迷障,而不著塵劫,回向一切,宏廿字、挽浩劫,共享堯天舜日。
乾坤同道且靜心思量一下,「我自何來」、「今我何有」、「未來我何在」;我自無而來,今我無有,未來我亦無,以此三無,去除三心,即是 宗主所云「去除三心而證三無」,亦是 宗主講「解冤往生經」所云:「無無無,三無者,無欲無色而無界也。無無之中,真空住焉,即曰空空空;真空不空,所以謂空」。
何謂真空?可謂至性、至仁也,亦是一切有形真性之本源,就是無為正氣,簡言之可稱為「佛性」;眾生皆具佛性,但遭六塵所障、四劫所苦,而喪失本性,致使天災人禍不斷、浩劫重生;開山祖師宏道之初,家居華屋、衣食錦繡,當可享盡人間之樂,然開山祖師決然拋棄一切財富榮華,追隨 宗主宏道,而後承繼 宗主衣缽,受盡塵劫之磨,將廿字原種帶至臺灣,歷盡艱辛、嘗盡苦楚,在台弘法佈施,成立「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大道開枝散葉,弘道歷二十四年,原靈復歸本位(圓明至聖佛),永享極樂天邦。
各位同道,從此一例證,當可知我本來無,現在亦無,未來更無,能澈三無即可達正覺,則見至靈,至靈不昧則返至性矣!各位同道再想想,古之帝王將相何其多,享盡榮華富貴、但可供追憶者有幾人?立德、立功、立言者有幾希?儒教孔夫子,雖非帝王卻可與天地同壽,其因何在?務望我教乾坤善自思量。
宗主所言之「空」,實乃要我乾坤,積極行德修功,亦是空而不空,此一不空乃行德之謂也;本教特別著重「德」,有德才有道,德為道之本,有道德乃固,有道則明,由明而覺,既明而覺歸於自然。以何為法呢?
亦是以德為法,德為何呢?德者,行不端不足以為德,坐不正不足以為德,衣冠不整潔不得以為德,言語無倫次不得以為德,自欺心更不得以為德,立身立命惟有此德,一切有形皆不能離德,簡言之就是我們的廿字,廿字不外乎正心修身、正己化人,破四相、除三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則道心永存,不為六塵所劫,不為七情所蔽,心地光明大道永存,則大道不難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