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三版 慈母恩師道監
                文 萬新

        每當星光初綻、街市喧嘩此起彼落之際,拎起行囊,惆悵的踏向遠方,在漫長的行程中,惦念著慈母-恩師-道監,心中思潮澎湃不已。曾羨巨鷹遨翔於無邊的天際,曾瀟灑揮手、凝視著直挺的身影,自然地湧出無限力量,堅毅地奔向我的理想;驀然回首,直挺的身影依然,卻發現慈祥臉龐,已佈滿歲月流去的痕跡,心中充滿無限自責與不忍,多少的晨曦與黃昏,未能隨侍在側克盡孝道, 師公交付重責大任,卻讓她獨自面對,已漸茁壯的我,無法分勞解憂,實有愧為人子之責。
        慈母啊!回想幼時情景,父親一夕間離我們而去,家如航行大海的孤帆,一時間不知航向何方,兒及姐還有鳳妹頓時失怙,幼小心靈的刺痛遠不及您心中的哀傷;年幼不懂事的我們,不知寬慰哀傷的您,卻在您堅毅充滿慈愛的臂膀中,尋得安全的避風港。
您隱藏心中的悲慟,撫育我們在無慮的環境中成長,讓我們童年生活與別人一樣,充滿絢麗的色彩,有著無限回憶的空間。
        記得一年冬天,您帶兒及鳳妹去佛堂,走在路上風很冷,您用大衣裹著我及妹妹,兒感到好幸福、好溫暖;又記得兒在鳳山接受入伍教育時,你一大早遠從臺南來看兒,還帶一隻好肥的鹽水雞給兒解饞,當您看到兒身上擦破的傷口,慈祥的問我痛不痛,並用堅強的口吻告誡兒:「男孩子要吃得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臨出校門口還叮嚀我要擦藥,這一天陪著您走校區的黃埔路上,您一路上傾聽兒述說入伍點滴,突然發現您臉上露出失去多時的笑容,此時兒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保護您、孝順您,將來回大陸還要蓋個大佛堂送給您。
        恩師啊!由於您的引導,使我有幸接觸廿字大道,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不致走偏、陷入市儈的漩渦。記得您第一次帶弟子拜謁 老師公,他老人家的慈祥和藹至今記憶猶新,今天在臺灣有這塊道場,是 老師公篳路藍縷所開創的;那時的我還是個黃牙小兒,卻記得有些大人們很兇,對 師公很不禮貌,甚至還有半夜到佛堂發脾氣,把佛堂的門都踢爛了;一切的拂逆, 師公都逆來順受,您說這魔來磨道,亦是魔來成全道。
        還記得有一次,您令我及志華、露翠與鳳妹到臺北唸經,帶經、灑淨、司供、敲木魚我們樣樣都來,那些道友知道我們是臺南來的都很驚訝! 師公看我衣服很舊,還叫龔叔叔帶我去買衣服,我捨不得買自己的,把師公給的錢買一件衣服給您,龔叔叔回去向 師公報告,他老人家很高興,叫龔叔叔教導我,從此 師公經常要我背很多東西,並告訴我以後要協助您辦道。 師公歸空證果,您承繼道業、立教正名,弘道必有魔來磨道,您受屈受辱、非常人可忍,而上殿向 師公泣訴是您唯一化氣之法,看在眼裡,我真希望成為禦魔神盾,代您與魔抗衡,但您卻告誡我:「好米穗是垂下的,道是謙卑低下的,謙虛可以致祥和。」
        每次為佛堂做事都是吃力不討好,有名有功都是別人的,我氣憤自己為何沒有,您卻開示我:「道是無名,又為何求名?務名總多毀,不可著功德相,所作所為無形知道。」您為道務經常南北奔波,我好擔心您體力能否負荷,您卻寬解我:「無形會護佑,道要常跑,不是坐等空待的;道是要勤行,不是佇立空望的。」
        您為籌措凌雄寶殿興建經費而四處募款,我很氣憤為何有部份人光說不練,您卻開導我:「辦道應具無私心,行願力要具大無畏心,真知真行、不見不行,全在一心而無他心。」弟子承您教導開悟欣然向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燃起盞明燈,浸在廿字大道中,學習修持者的慈悲與布     施,弘道者的精進與忍辱,開導師的定靜與智慧。
        道監啊!因為您無私的愛心與道範,將教務與道務導向新的里程,推動生活廿字化與廿字社會化,為擴大教務、道務參與面,在教務工作上設置委員會;在道務工作上設置開導師道務會議;為推動社會公益活動,成立慈善濟助基金、廿字薪傳獎助學金,舉辦青少年夏令營;並參加社會宗教團體活動,帶領教、道大步走出來,宣揚天德教廿字教義。
        因為您的行誼道範,弟子們堅信無形護佑, 宗主及開山師會賜予智慧,落實一切教務、道務工作。您要我們多研讀經典,以為他日德藏學院培育師資,讓大家都能啟口侃侃而談、說出一番道理;興建凌雄寶殿魔氛較重,您要我們學習包容,不要被微言所中傷;您鼓勵大家常到佛堂,讓我們沉浸在色相界的心神,能獲得一些洗滌與擦拭,使靈台顯露光明與寧靜。弟子們在您慈祥的教誨及精神感召下,都已漸漸靈台清澈、心行善道、同發願力,深信延康必挽、廿字普行、共享昇平。
        社會環境變化太快,人心受世法侵蝕已深,但我與其他弟子一樣,有緣受廿字洗禮,享有無形的眷顧,家吉人慶,更慶幸我有 老師公啟迪與愛護,以及有您的引導與慈愛,此刻充滿感恩的心,有涓滴之力當以教道為先,報答 師公及您的教養慈恩。
        身為弟子又是兒子的我,時有憤世嫉俗以致遭人訾議,給您造成困擾,深感罪過及懺悔;有人說兒孝心比道心重,那是因為對 師公有深厚的感懷之情,對您有比山高海深的親情,以及對教道有不能拋捨的使命感;或許是太過躁進、未求善解,把孝心道心混在一起,今後當戒躁進,以忍和求善解,做到宗主所示「忍和認真仁德揚顯名」。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3897266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