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期四版 須彌山
                文 忍孝

        在我教龍華經中,有「我佛如來親種植,種如須彌半山腰」之經句。同道對「須彌山」一詞多有不解,故特將正確釋意記述如下,俾供參攷:
        須彌山,不是一座有形的山,而是宗教上虛構的一個世界中心。須彌山又名須彌樓、修迷樓、蘇迷盧等,義譯為「妙高」。佛經說南瞻部洲等四大洲中心,有須彌山處大海之中,山高三三六萬里。須彌山容得下一粒芥子,一粒芥子也容得下一座須彌山,佛教智度論稱,須彌山高為八萬四千由旬。
       「由旬」為印度之一個長度單位。即當年印度帝王戰爭時,一日之行軍里程。由於行軍時地形之不同、地貌有別;有山地、河川、平坦、崎嶇之不同,故由旬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由旬為一日行軍八十里,中由旬為六十里,下由旬為四十里。
        須彌山高三三六萬里,除以下由旬四十萬里,則恰為八萬四千由旬,故兩者乃二二一也。
        須彌山由帝釋居住,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梵語忉利天,意譯為卅三天。佛教地經論稱,卅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居住,帝釋居中,故有卅三天也。半山腰有四大天魔居住,日月星辰都環繞着它的半山腰旋轉。
        我 宗主歸空後,晉封為:三界十方、卅三天、七十二地、五炁五球、五教萬教、無極無上至聖、道統清靜靜肅王佛、一炁宗主。
        宗主對晉封爵位中之卅三天的詮釋為:「卅三天者,乃世傳所謂卅三天也。由一而二,二而三。無極一化而為太極,太極一化而為兩儀,四相生焉,五行具焉。五行既具,五方定矣!五方既定,四方之間又四天,共為八天,中一天為之九天。
        書曰,鶴鳴於九皋,是鈞天之謂。四方列於四正,每一方又有八天,共為四八卅二天,加以中央一天,則為卅三天。乃大空之定義耳。然則卅三天之外,實有無盡量天,一人一天,一物一天,眾生無盡,色相無盡,色相無盡,天亦無盡,天無盡,意亦無盡慈悲亦無盡,此之謂普渡之道也。」
        請看我 宗主「卅三天者,乃太空之定義耳」之言,實更為合乎邏輯,合乎現代科學化之精神,比之佛教對忉利天之詮釋,更為明確合理也。
        我 宗主有一偈語說:「佛家一粒飯,大似須彌山,倘若無功德,披毛戴角還。」這是說我們吃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種植而來的,身為修道的人,不去做功德,不去修行,那麼來生就要變成畜牲,披毛戴角來還債了。所以說,一粒飯大似須彌山。
        唐朝李渤,博覽群書,人稱李萬卷。儘管他學識淵博,但對佛教中「須彌山容得下一粒芥子,一粒芥子容得下一座須彌山」之說法,則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一粒芥子那麼微小,如何能容下一座須彌山呢?因之特去請教智常禪師。智常禪師很機智的反問李渤:「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但你從頭到腳,身高不過幾尺,請問萬卷書放在何處呢?」李渤被這一反問,弄得啞口無言,再思稱嘆!看來他對智常禪師是心服口服了!
        真心直接答覆這個問題的,則是華嚴宗的法藏禪師。他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問題,認為外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心造成的,在心的領域中,並無大小、多少之差異,法藏禪師說:「通大小者,如塵圓相,是小;須彌高廣,是大。然而此塵與彼山,大小相容,隨心回轉,而不生滅。」不過法藏禪師之答覆,聽起來頗為玄妙,反而不如智常禪師的話平易近人了。
        總之,須彌山是一座無形的山,它乃佇立在我們的心中。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3690366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