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修心養身故事集】
文 ‧ 鳳舞翔荷
「貪、瞋、癡」是意業三毒,也是造惡的根;是心中的火,是求悟覺性的迷障。放縱三毒,不僅焚毀自己,也遍傷他人,因此佛明示戒之,勸導為人處世,莫貪、莫瞋、莫癡。
何謂貪瞋癡,依據印光大師的說明:「貪欲者,於錢財、田地、貨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論自己是非,若人不順己意,便發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諭。愚癡者,不是絕無所知,即讀盡世間書,過目成誦、開口成章,但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謂人死神滅,無有後世等,皆名愚癡。」
瞋恚迷心的人,常因一點小事便大發脾氣,時時不得理要爭鬥到底,即使得理也難饒人,不管自己是對是錯,如果有人不能順合自己的心意,就會大發雷霆、怒目視人,而且不接受別人道理的說明,固執己見。可見瞋火不僅會障蔽覺性,更會在日常生活中阻礙人際的圓融。
一、福禍自招,長壽老者悟前非
佛陀住世時,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宣說大法,萬千沙門、菩薩、無量數諸天聖眾,會集恭敬圍繞,聞法者都感到歡喜。
當時有一位窮苦的老公公,年齡二百歲,眉生秀毛,耳出於頭、齒如齊貝,雙手長過膝蓋,從他的外貌來看,好像也具備了福氣相,可是他竟然非常的窮苦,所穿的衣服遮蓋不全,吃不飽、穿不暖,五臟鐖餓虛弱,走起路來遲緩無力,氣息很微弱。長壽老者拄著拐杖前來會場,想要求拜見佛陀。
阿難奉佛旨意,招呼老者進入會場,老者手足伏在地面,用手肘爬行前進,仰首見佛,喜悅至極而悲從中來,涕淚交流。老者長跪叉手,請示佛說:「我生來不幸,貧窮辛苦,饑寒交迫,想求死死不得,想存活又無所依賴,久聞世尊仁慈普化眾生,內心極為歡喜,日夜都在發願,能夠親見慈顏,此願已有十年,至今才得以如願。剛才在門外,釋梵天王拒絕我的求見,不為我做通報,我打算要回去了,但氣力衰弱不堪行走,進退無路,只怕死了污穢聖門,又加重罪業。不料世尊已經憐憫我,才得以蒙恩前進,如此就算死去,也不再有餘恨,只希望趕快終結此生,罪業消盡,來世願得無恩,賜其上慧。」
佛陀為老者說其本源:「你在前世時,生於豪強大國明慧王家中,做為太子,驕貴非凡,上有父母珍愛,下被臣民所奉承,因此任意輕視侮辱眾多人,傲視他人,鄙棄瞧不起一切。不知道億萬的財寶,都是人民納貢的物品,百姓的生活困苦,都是因為你徵收斂取,你只知累積聚集,卻不 知該做布施。當時有一位貧寒沙門,名叫靜志,從遙遠的國度來到你的國家,他特別前去見你,所求的不多,只求布施一件法衣,而你並未在意,對待他十分苛刻,既不布施衣服給他,也不給他食物。他空坐門前,歷經七日七夜,水漿斷絕、氣息微弱、命在旦夕,而你見他如此困頓,感到十分高興,聚集眾人圍觀,認為是最大的快樂。在旁有一位侍臣,苦口婆心的勸諫你,他說:『太子啊!你不要這樣,出家的沙門慈悲恭敬,內存道德,寒霜凍他不冷,饑餓餓他不饑,他之所以會來向你乞求布施,是為你種福田罷了!你既然不肯布施也就算了,怎麼可以這樣苦苦逼迫他呢?還是遣發他走比較好,不要招來罪過。』
太子回答:「這是什麼人,詐騙自己具有道德,試著給他一些小困窘而已,不會讓他死的,如此放他離去,也不會有什麼可憂慮害怕的。」
太子即將靜志遣走,驅逐出國,他還沒離開國界,走了十多公里,遭遇到一批餓賊,打算要殺了靜志吃他的肉。沙門說道:「我是饑寒貧苦的出家人,瘦弱骨立,肉薄腥膠,實在不好吃,只是白白被殺死罷了,對你們而言沒有什麼好處。」餓賊答說:「我們饑餓困頓好幾日了,只吃泥土裹腹,你雖然枯瘦,也比泥土好太多了。」
一群餓賊至終都不肯放過沙門,各自找出凶器,準備要做殺人食肉殘忍之事,來求取填飽肚子。此事被太子聽說了,太子忽然良心發現,急忙前往援救沙門,並且對自己說道:「我已經不曾布施衣服食物給他,怎麼可以袖手旁觀,任憑他遭受劫難,而滋養餓賊的嘴?」
太子立刻騎馬前往救援,餓賊看見太子到來,知道太子前來援救沙門,都叩頭謝罪,放沙門離去。
佛說:「當時的沙門靜志,是今日的彌勒菩薩,那位驕貴的太子,是今日的你啊!你今日遭受如此貧窮的苦難,正是坐嚐當初慳吝貪取作惡的罪過;之所以能獲得二百歲的長壽,是因為救活沙門的生命,因此從古以來,罪福的報應,就好像影子跟隨著形體,緊追不捨;好像敲擊的響聲,有叩有應。」
世人都道長壽好,極盡能力想要追求壽命的緜長,然而貧苦的老者當如何?孤孑伶仃的老者當如何?富貴但病痛一身的老者又當如何?有長壽的生命,如果沒有快樂的心境,長壽的意義又在何處?二百歲的老公公,豈不正是長壽?可是他長壽得真苦啊!衣不蔽體、食不得飽,求死不得、求生不能,種種苦況說不盡,那麼這樣的長壽還是人所追求的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