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一版 誠求諸己

                 文  秦淑德 師

        本教奉行廿字教義「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圍繞一個「心」字,就是要以廿字來規範人心,用心來體會廿字之理,用心來實踐奉行,而這個道理實踐,就在一個「誠心」,如果能做到誠心實行廿字,一切煩惱、業障、災劫全消,這個心就充滿寧靜安逸,雖身處火宅亦清涼自在,希望同道每日都能誠行廿字,則個個皆能成自在菩薩。
        前些時日研讀最近 無形古佛及 宗主的光諭,心中有無限的感慨,本教開山師曾在乙卯年有一篇勗勉乾坤的文章「誠求諸己」,這期就以這篇文章為題,藉通訊施行道化與大家共勉。 宗主曰:「誠者道與德,抱真誠修身,道與德皆以誠為源泉,亦為生命之原動力。」道是外在行為的表現,德是內在心性的修為,有道始有德,德為道之端,道與德實為一體,道德就是以我們的良心為基礎,以存心為根源,這個存心就是「擇善固執」,就是誠之道;所謂誠於中、行於外,心存乎誠是內在的德性,而將之行於外的則是自然道德的表現,就是所謂的表裡一致。
        同道心中都知道廿字,那就有一點性光,如果能自然表現實踐於日常生活,就可得到自在清涼的廿字大道,這個道長存心中滋長,心中長存廿字善念,再將這個善念真誠的心化為行動,就會自然散發慈悲仁愛,這就是「善」;而後創造出心靈的「美」與表達性格的「真」;達到真、善、美,是我們人生的理想境界。
        真善美均是以真誠為基礎,到底真誠是甚麼?就是求諸己,亦即是內省的功夫,也就是 宗主要我們能去昨日之非、勉今日之是,每位同道應常反省自己,是否能淡泊名利、不道人短?是否能不生妄心邪念?是否常知三省、明道性?是否會為了某件事偏執,常找一些理由或藉口為自己辯護?是否口中說的與心裡想的不一樣呢?
        內心反省的關鍵,在去除心中賊,要如何去除此賊?就是真誠實行廿字,揚善念去惡念。何謂善念?簡言之就是「利他」;何謂惡念?就是因私害公 、損人利己。每位同道能心存廿字,即是先天一點性光發現,就是本性的良知良能,能在心意初動時分別出是非善惡。在今天的社會中,取巧偽善的人太多,言不顧齒、心口分離,故常受得失名位慾望所控,在行為上明知故犯,陷於罪惡深淵而不自知,更嚴重的是在諂媚蠱惑之下,予智自雄、剛愎自是,而遭敗亡;希望同道們不要重蹈覆轍,以致無法回歸本位。
        宗主光訓曾諭:「私爭私遂、權術詭巧、自恃聰明,只深其罪孽」,「蜚言閒語不可聽聞,化濁還清,無上大道至人行,心正通天,身正不邪,道乃無礙無阻」,「空爭氣不平,縈繞塞心胸,莫以事多直,還是曲則贏」,「真誠貴在不語」,這都是勸勉我輩同道──無爭、無妄、無欲,不剛愎、不聽是非,不說長道短,默默行道,以「忍」「和」為行道之根基,以謙和為貴。謙虛能致和,道不在高,能低則能容,道若水能容巨細而納百川,凡事求諸己,則人和萬事興,以真誠心實行廿字道理,則道和化三千,才能弘道,闡揚 宗主廿字教義。
        最後以開山師 笛卿夫子所賜偈語與同道共參──「真人難得巧偽多,堪歎巧偽招孽魔;吾道慈悲來接引,污泥不陷樂雲窩。」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3753100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