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修心養身故事集】
(續29期二版)
文 ‧ 鳳舞翔荷
美貌能依恃嗎?才學能依恃嗎?年輕又能依恃嗎?周少夫人這三者都具備,但少了仁慈和睦之心的少夫人,美貌、才學、年輕,對她而言,都只是過眼雲煙,轉瞬成空。她有眼,卻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她有口,卻愛諷刺人、咒詛人、挑撥人;她有耳,卻偏好聽信逢迎諂媚的虛言;她有手,卻貪怒瞋火好打人、掐人,她有健全的形體,卻不能做健全的言行。是人的身軀,竟然產下蛇子,她拜菩薩拜到那裏去了?豐盛的禮品又祭了誰?菩薩慈悲,是要以慈悲心才能與之感應,然她貪瞋癡愛種種毒火熾烈燃燒,重濁之氣,如何與仁慈的輕靈之氣相感?
佛言:「口說好話,如吐蓮花;口說惡話,如吐毒蛇。」惡口傷人害己,相感而來的污穢之氣,果真是駭人的蛇呀!「一切眾生常起邪念,因愚癡而不能正確的觀察事物,執著於自我,因而造成了錯誤的行為,結果產生了迷惑之身。」佛對人為何會有錯誤做此說明,說明人的迷惑源自於不能對事物做正確的觀察,不能觀察自性良知的仁慈,不能觀察種種色相的空無,由此人受種種無明毒害的苦。
美貌不足久恃,一旦惡病來磨,口斜目盲、披頭散髮,「美」在當下即空;才學不足久恃,一旦嗚乎而去,墮入惡道,又向誰去炫耀?年輕不足久恃,呼吸一停腳一伸,徒留黃土一坯,灰飛煙滅,連個念其恩的人都沒有!俗話說:「棺材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人要死豈有一定到老才死?世上早逝的青壯年人何其多呢!
聰明和智慧有無差別?頗具才學的少夫人不正是聰明嗎?她暗中計謀唆使人不和、離間人互惡,不也是有一份聰明,可是她有智慧嗎?聰明和智慧實際上有所差別,證嚴法師說明兩者的不同:「智慧是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是能辨別是非善惡的慧根、能發揮對社會人生貢獻的力量。所謂『計利當計天下利』,能『樂人人之樂為樂、利人人之利為利』,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聰明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以一己之利為利。所以,利己之利、貪婪詭詐就是聰明而無智慧的人的象徵。」懷仁慈普利天下是佛性的清淨智慧,利己之私、貪婪詭詐是沾了污染的世智辯聰,欠缺仁慈的才學,頂多也只是聰明而已。
智慧不分老少、不論富貴貧賤,能自省己過者能得之,能慈愛眾生者能得之,能忍辱者能得之,能謙抑者能得之。周少夫人殯殮,沒有人為她悲傷,反倒是受她凌虐至極的雛婢憐憫而哭,童稚且知因果報應,成年人卻愚癡的以虐為德,智慧在童稚的純真裏,卻不在讓慾念蒙蔽、污染清淨本性的成年人身上,智慧超越階級,智慧超越年齡啊!
佛說:「無明就是看不清一切事物變易的真相,不明瞭事物的道理。」放縱享福的周少夫人,在福中呼風喚雨,在福中顛倒是非,貢高瞋火使她看不清事物並非恆常不變,一旦業果成熟現前,一切都變了,神智也陷入自我殘虐的迷亂裏。她出生仕宦之家,嫁入富貴之門的福又在何處?不都只是一場空嗎?這份福竟只是助她製造惡緣罷了。
四、修行少柔心,沙門墮蛇身
漢桓帝建和初年,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安世高來到中國,他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是當時從事佛教文化活動的僧人中傑出的代表。安世高在洛陽傳法二十多年,漢靈帝建寧年間離開洛陽,去南方遊歷。
他離開洛陽到南方時,曾對人說,是為了去廬山超度一位舊時的同學。原來,安世高前世是中國人,彼時他就已經出家,當時一起修行的同學之中,有一位脾氣很暴躁,還常常得罪施主,使人忌恨,安世高經常對他進行訶斥勸諫,但是那位同學始終不改,如此過了二十多年,安世高無法再忍耐,向同學辭別,要前去廣州,分手的時候,他對同學說:「我和你來世還會相逢,你為學精勤,功業不比我差,但是你經常瞋怒,好得罪人,也是犯戒,來世要受報應,到時候我如果得道,自然會前來度你。」
安世高前往廣州去償還前二世結仇殺人的命債,死後靈識不滅,轉世投胎到安息國成為太子,在重回中國之後,仍出家奉佛,於得道之後想起前世諾言,準備到南方度脫那位已受報應而身陷苦難中的同學。
一日,安世高路經鄭亭湖廟,據說廟中供奉的湖神十分靈驗,來往商旅都會到廟中祈禱。當時與安世高同行的三十餘條船,船上眾人照例上岸祭奉牲物,請神降福,廟裡湖神,空中降祝:「船上沙門,可方便呼叫他上岸。」旅客們都覺驚愕,安世高則從容入廟。
湖神又降話說:「我就是你過去的老同學,當時我既好行布施,但又好發脾氣,今世都受到了報應,現在我當了湖神,管轄周圍千里。因為好行布施,所以今世享有人們供奉的大量珍寶,又因為曾經亂發脾氣,所以今世身形醜惡,無法見人。今日見到老同學,悲喜交集,打算早晚即死,又怕死後會墮入地獄,我想拜託你將我積蓄的眾多寶物和綢絹,立法建塔,度我能往生善處,來世好好重新做人。」
安世高問他:「我遵守諾言特地前來度你,為何只聽到你的聲音,卻不見你的人?」湖神答說:「我的身形醜陋,只怕嚇到眾人。」安世高道:「眾人已經知道了,不會驚怪的。」湖神於是從床後探出頭來,原來是條大蟒蛇,巨大無比的大蟒蛇,不知牠的身長有多少。
大蟒遊行到安世高膝邊,安世高以梵語說了幾句話,再高唱數遍讚歌,大蟒悲傷的淚水如雨一般掉落,一會兒就隱身不見了。安世高取走廟中所藏的寶物絹綢,登船將去,湖邊峰頂上忽然又看見大蟒現身,牠昂起首來彷彿向眾人送別,悵然相望,很快的又不見了。安世高後來到達豫章(今九江),用取來的寶物建了一座寺廟,是為東寺,大蟒受到他的協助祝福,重新獲得人身。
自從安世高離開鄭亭湖後,湖神廟再也不靈了,以後人們在廬山西麓一處沼澤裏,看見過一條死蟒蛇,首尾長有數里,那地方後來被稱為蛇村。
我們常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講的是師父只能為弟子開門引進,但不能代替弟子修行,一個人能不能在道上有所領悟,並正確無誤的精勤前進,憑的是他自人的心念和作為,一樣皈依佛為師,一樣同門學佛,但安世高能善勸同學,同學卻捨不下瞋念。皈依佛不就是要學佛捨去我執嗎?
但好發脾氣的同學,能精勤為學,卻還執著人我相,常起瞋怒,輕易得罪人,又不肯改正,一念緊緊抓住不放的暴躁壞脾氣,與佛的修養和教導背道而馳,既背道而馳,又如何能與佛相會,順著因果輪迴的業障,終究墮入蛇身。雖說是湖神,卻比人苦,不僅身形醜陋不敢見人,也不如人可周遊四方來去自由,因而他求度重新做人。「人格成,佛格就成」,將人的本分做好了,是離佛最近的路,好好的做好一個人,就是學佛。
<人間火宅《收煞慾奴智慧舒解》>一文中, 宗主說明有種出家人是如何的與佛氣不相投。「更有一個笑話,就是同父母扯了皮,同妻子兄弟打了架,他賭了氣他就跑去出了家;還有一種是犯了國法的,他也跑去出家,你看這些人,對於他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以及社會上的人都合不得,他還想成佛嗎?這不是一種笑話嗎?因為他去出家的時候,是抱著一種忿氣,這個忿氣就變成惡氣了,惡氣是重濁的,他會朝地下跑 是重得了不起的,佛祖菩薩的慈悲,是善氣的,他就會朝上跑。
一個朝上頭跑,一個朝下頭跑,終久都不會會面的,那怕他天天對泥菩薩磕頭,也是各走各地,怎能到一條路上呢?」古往今來,皈依佛門者不計其數,但成了佛者,寥不可數,即使立志要行走菩薩道的,也容易被世俗的五慾打攪心志,退轉去道心,又或被自己無明的脾氣障礙,濁重的惡氣,受自身重濁的惡氣拉住自己往下頭墜落,於是和佛菩薩漸行漸遠,如此就算終身拜佛,日日向菩薩磕頭,還是無法和佛菩薩走在同一條路上,自然地是不會同佛菩薩會面了。
基督不講崇拜偶像,事實學佛的宗旨,也是告訴我們不要迷信偶像, 宗主更進一步說明:「我們這裏頭,不講迷信,不拜泥菩薩,就是專講佛祖菩薩的行,他的行是怎樣的呢?那就是慈悲了。」 宗主的教導也正告訴我們,不崇拜偶像、不迷信偶像,皈依主或皈依佛,要專注的是去明確的了解,祂們的博愛和慈悲精神,將這份精神拿來教導自己,跟隨慈悲的道行走,修養自己的善氣,勇猛直追,或許還能追得上祂們的腳步,彼此歡喜會面。
人的忿氣、人的壞脾氣,常是來自一份驕傲,或許驕傲財富,或許是地位、是美貌、或是才學,或許就只是一份好強頑固的主觀,因此不能體味驕氣的錯誤,不能明白貢高我慢是一堵高牆,驕傲盛氣是一條大河,它不僅讓自己使人憎惡,也使人避而遠之。它將別人拒在牆外、河之對岸,也將自己閉鎖在一個無法與人善意溝通的世界,如此終結一生,這一念驕氣我慢,又能為自己贏來什麼?只不過將自己關在心的火宅中,苦苦燃燒惡果罷了。
五、慈悲止瞋念,去「我」少煩惱
壞脾氣的瞋火既然不好,又當如何去止息它呢?佛曰:「多瞋眾生慈悲觀」,用慈悲心來教導包容愛發脾氣的眾生,更用慈悲心來制止自己暴躁易怒的心靈。人若能培養出慈善愛人的心腸,自然就能包容他人的錯誤,也更能止息自己暴躁的脾氣,慈愛的心腸不忍惡口傷人,脾氣也就無從發作了。
廿字淺解:「慈,為善念所發端,慈善為懷,積累功德,以別人之苦為苦,以眾人之痛為己之痛。」佛曰:「慈心生而瞋火滅。」能化除一分煩惱,多一份修養,即能成就一份功德。功德何處修呢?這一點脾氣瞋恚的捨離,把別人的痛苦當作是自己的痛苦,捨不得輕易對別人發怒,功德也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積了。
證嚴法師說明瞋恚:「瞋恚會害人,它能破壞處世善法,為了一時的不能忍,不但破壞了處世的好名譽,也破壞了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瞋怒的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掉的物質,可用努力再失而復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自我破壞,即使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古人說:「一把無明火,燒盡整片功德林。」瞋恚的煩惱,不僅如毒蛇會動口咬人,它還會燒毀自己累積的功德,留著一點易怒的脾氣,不捨得將它拋棄,何止不划算,更是愚癡。
佛曰:「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樂。」不執著「我」就不會與人群爭執,沒有爭執,自然少煩惱,少了煩惱便能感受喜樂。調伏自己是與自己作戰,人生最大的敵人不在外境,而在內心的無明,故而佛說:「戰勝自己,比在戰場上戰勝千萬敵人的勝利更為殊勝。」面對別人的誤解及生活中的逆境,我們會很勇敢的去迎擊和反駁,但為何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弱點,運用更充足的勇氣,去拔除毒瘤,來淨化自己,也許是我們還未領略將「我」空去的心境吧!這個我還未覺悟到佛所說的:「貪、瞋、癡皆空,就是真實的『空』;心空掉貪、瞋、癡便是『空心』。」是因為如此吧!我們的心都太滿了,被各種欲念和妄想佔據,所以認不清一個「無我」的自己,無法空去貪瞋癡,無法得自在歡喜。
宗主人間火宅講解「捷足登臨悟明珠」:「這一句話,是要我們趕快把貪嗔癡愛去掉,首先從我們天天所講的二十個字,切切實實的做去。這個去掉貪瞋癡愛的法子,必須要用這二十個字來抵擋他,這二十個字當中,有了一個,那麼貪瞋癡愛,也就會隨時趕掉了。」人如果能行一「忠」字,忠於自己的本份,就不會貪份外的慾念,社會無盜賊,家庭倫理得美滿;人若能行一「恕」字,將心比心為他人設想,人際不會有爭端,也不會有傲慢與偏見的瞋執;人若能行一「廉」字,財貨的私愛盡去,貪癡不會來污濁己心;人又果能行一「明」字,是非善惡盡皆明白,物慾不來蒙蔽私心,貪瞋癡愛自然被自己隨時趕掉,不受其束縛,不受其障礙,因而能了悟明珠,遠離心之火宅。
是佛弟子,當聽佛之善勸,佛牽著你我的手,拉住我們要往上頭跑,你我會不會貪玩、執我,偏掙脫佛手,直往下頭掉。無始劫以來,我們有心無心沾染的塵埃,無人能為我們擦拭,只有靠自己時時勤拂拭,捨得把貪嗔癡愛的灰塵去掉洗淨,莫要使明鏡再惹塵埃,也才能還我「本來無一物」真真實實、如如不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