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期二版 恕字指南解(之三) 【人生指南恕字集解】將不良心換個恕心

(續42期二版)


原文:蕭大宗師昌明夫子
集解:阮護憉


【原文】
        若師不恕弟,則責備求全,而道不廣;弟不恕師,則忘恩背義,而道難成。故師果能恕,弟必醒之;弟果能恕,師必喜之。吾願世之為師者,以恕為心,其弟不敬而自敬;世之為弟者,以恕為心,其師不傳而自傳。無師無弟,一致將其不恕之心,改之為恕。以淺義言之,則待己待人,秉乎大公;以深義言之,則又無人無我,渾(1)無色相也。

【主旨】
        言倡恕道之由,此其二。

【集解】
        師不恕弟,容或弟有不是,然每責備求全,總無寬恕餘地,亦責非所責矣!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2)故質有利鈍,性有通塞,智有不足,力有不逮,賢愚清濁,各有短長,古人曾謂:「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而況常人,乃竟無所諒?備(3)以責(4)之,全以求之,又未必有當(5),其從之者寡(6)矣。至拘於見執,又隘吝(7)不傳,或且不學無術,傳無可傳,即遇良才,亦失之矣。道何以廣?甚或所責者財,所求者物,財務多,物要美,私貪無厭,更不足論。
        開導教化,提拔栽培,救性指迷,深造以道,皆師之恩也。為弟或著(8)於偏執,不反躬於所學,徒(9)知指摘(10)於師,甚或誹謗侮慢、懷怨生非,不知忘恩背義,失德離道,欲求有成,不亦難乎?
        師、弟交惡,道之障礙也,故亟(11)須互求乎恕。豈不聞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弟不敬之,師自亦恐有失師道,果能責己恕人,弟或能提醒之。蓋弟之察師,常明於師之自觀也,若然師而非師之道,甚於耶穌所稱假先知,是蒙著羊皮的狼等類,天且厭之,神且惡之,其誰敬之?
        待己待人,秉乎大公,蓋惟大公,則群情和允,猶易見恕,一有偏私,徒知自利,或此輕彼重,則物議蜂起(12),不恕之心,多由此生。故欲改不恕之心為恕,務必大公,無偏無私,否則終是有我。人不能如我,我更不如人,何有是處,而不恕之心,從何可改?
        無人無我,渾無色相,則不獨能恕,且到佛境界。然人,大抵凡事著相,好爭短長,更不能無意氣,無物無火,此言恕所以有時難也。故學者工夫,務在克己,見事力平其心,和其氣,再做道理。此不能不由淺入深,所謂行遠自邇(13),登高自卑(14)。今示淺義深義,程度固大分別,而此中先看器量,再論工夫。工夫在人為,器量在稟賦。
        昔宋,魏國公韓琦,有兩玉盞(15),無纖瑕(16),絕寶也。每宴客,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盞其上。一日,酌酒勸客,俄(17)(18)一吏誤觸倒,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19),吏且伏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凡物之成毀,亦自有定數。」顧(20)吏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咸(21)服其寬厚。又帥(22)定州時,嘗夜作書,令一侍兵持燭,兵旁顧,燃公鬚,公急以袖麾(23)之,而作書如故。少頃(24),回視,則已易(25)其人矣;琦恐主吏鞭之,亟呼曰:「勿易,渠(26)已解(27)把燭矣。」軍中咸服。此言器量。先儒呂叔簡先生曰:「將恕心養到極處,便看得天下人,都無過失。」此言工夫。
        及至磕著碰著,遇事如何,則看修證。何為人我?佛學解釋,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執有此,謂之人我;於法執有此,謂之法我;於自己執有此,謂之自我;於他執有此,謂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蘊(28)之假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總爲因緣生,亦無常一之我體,既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不待言矣,然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是不知究竟之真理也。

【注釋】
1. 渾: 音ㄏㄨㄣˊ。全部的。
2.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告訴他高深的道理。語出論語雍也篇,明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他。
3. 備:完美。
4. 責:要求。
5. 當:音ㄉㄤˋ,合適的。
6. 寡:少。
7. 隘吝:器量不廣。隘,音ㄞˋ。
8. 著:特別。
9. 徒:只。
10. 指摘:指出錯誤的地方,而加以摘錄出來,同指責。摘,音ㄓㄜˊ。
11. 亟:音ㄐㄧˊ,急迫、緊急。
12. 蜂起:如群蜂飛起一般,比喻多而雜亂。
13. 邇:音ㄦˇ,近處。
14. 卑:低下的。「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意即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登高山,必定從低處開始。
15. 盞:音ㄓㄢˇ,淺小的杯子。
16. 纖瑕:纖,細小。瑕,音ㄒㄧㄚˊ,玉上的斑點。
17. 俄:音ㄜˊ,不久。
18. 爲:音ㄨㄟˋ,被。
19. 愕然:驚訝發楞的樣子。愕,音ㄜˋ。
20. 顧:看。
21. 咸:都。
22. 帥:統領。
23. 麾:揮。
24. 少頃:不久,一會兒。
25. 易:更換。
26. 渠:音ㄑㄩˊ,他。
27. 解:曉得。
28.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的意思。色蘊,是由四大(地、水、火、風)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合積聚而成身。受蘊,是由五識(眼、耳、鼻、舌、身)與五塵(色、聲、香、味、觸)和合積聚而有受。想蘊,是由意識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合積聚而有想。行蘊,意識思維塵境造作善惡諸業,念念不停和合積聚以為行。識蘊,是了別諸法的本體,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合積聚以為識。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6256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