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期一版 明道為大路,澹泊返故都
                文 ‧ 南山耕田

「吾教廿字,以無為為入世,以出世之法而入世,希吾子等,精研細琢,勤研而究之,自得慧開三花,五元而朝宗。」            (錄自明德聖訓頁53)

        佛家靜修,以剃度出家,離斷紅塵,剃度出家,一方面遠離塵俗,能夠減少慾念,專心修行;一方面是佛為缺少福緣孤獨的人,所開闢的法門,讓他們有修行未來福緣、智慧的機會,那是佛秉持慈悲願力,度化眾生的出世法。然而佛是在人間成就的,佛法是生活化的,佛的慈悲願力從來不離眾生,所以修行有道的佛弟子,必定以救渡眾生的苦厄為己任。
        我們師尊 一炁宗主,為眾生所開的廿字大法,是方便中的方便,不需剃度離家,不需拋別父母、離棄親人,只要在生活中遵行廿字,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姐妹,都可同體廿字義理,共修廿字大道,在世俗中生活、工作,有自己的謀生,由自己供養自己,不必賒欠債緣。廿字可以療病,廿字可以治心,在入世之中化己度人,處處可行功德,時時可惕勵自己,依循 師尊的教法,也以救渡眾生的苦厄為己任。
        不過我們雖然在方便與生活中修行,卻不可把方便誤當隨便, 師尊教育我們,要以克制欲念、心神寧靜,清靜淡泊而無所營求的無為之法而入世,畢竟世俗有許多雜染誘惑,尤其晚近的風氣,奢靡淫逸,崇尚物慾,假使缺乏澹泊的心志,很容易被邪風誘引,而敗壞道行,如此不僅無法完成今生的學習修為,也無法達成秉願來凡的原初志願。以德化人、清靜淡泊,離斷紅塵的牽絆雜染,是出世之法,以這分出世的恬淡,經營生活,盡本分於工作,便能兼顧在生活中修道與自食其力。
        生活雖然有食衣住行的需求,然而光陰寶貴,寶貴的光陰不能只是耗費在食衣住行的獲得,如果慾念無窮,好要再好,一再的把時間用在追求財富名位,或消耗在玩樂裡,被這些繁瑣的俗事絆住,而未能把握光陰護道、行道,協助普度陰陽,那麼有限的光陰一旦消耗完了,想再重新來過,可能沒有機會了。
        師尊感概世俗凡夫的名利心過重,人心腐化而沉溺,都被名利所誘惑,問道研經的用心飄浮不定,變幻無常,一下子就消失不見,沒有恆心,沒有恆願,常常有始無終;雖有機會聞道,卻受貪慾蒙昧而不能領悟,相信廿字了,卻又不專心奉守,以致無法專一增進道行。 師尊無奈嘆息「不是道不顯達,不是我德行淺薄」,是人不明白大道的正確修行,才受困在逆境裡無法超脫,不但因大道不開,自己責備自己,還遭受別人的指責。
        宗教是信仰,更是教育,我們有一分因緣接觸了廿字教法,感應佛的神力,而生起一份信念,但是佛教育我們的,並非只在求神拜佛賜我們功名利祿,佛要教育我們的,是如何運用今世寶貴的時間,以善法解除無始以來的冤冤孽孽,以廿字的義理洗滌自己受到雜染的心神,淨化自性靈魂,尋求一個離開延康劫難,返本歸元的機會。因此信仰必要明確,皈依 師尊的信仰正確不偏差,才能在修正錯誤中,改造自己的命運。
        皈依而能專一行道的人難能可貴, 師尊卻還感嘆能明瞭道義的人更難。不能明澈道的真義,修行有時不免走入偏差,即使對道有嚮往,有修持的願力,但是意識偏差了,反而與道背道而馳,那也很可惜,無法修成正果,也是一種時間的耽誤。 師尊希望世人能知道道是康莊坦途,明瞭道是光明大路,抱持如出世一般恬靜而不慕名利的澹泊心志,直到一生的最後終點,就如蜻蜓一定要有不見天日的沉潛耐力,才能登入羽化。
        師尊點化世人,世間的富貴難以長久留住,不知惜福、造福的人,很容易就會失去,榮華就像午夜的夢境,醒來時都是一場空幻,功名如逝水,轉眼消逝的無影無蹤,不再倒流,福壽難以長久。榮華、功名、福壽都不能長久依賴,實在不必費力去強求,不如聽從 師尊殷切的呼喚,自迷痴中清醒過來,把握寶貴光陰,明道、護道、行道,勤修未來。德門弟子是秉願來凡的原人,是寄住世間的過客, 師尊大開道門,誠願迎接來凡重修的原人返鄉,傾聽這份呼喚,修持不偏離大道,完成今世的使命,有緣我們都有機會在靈山與 師尊相會。
        仔細的研讀琢磨義理,明澈大道,我們的信仰才能與 師尊的教法產生共鳴。明德聖訓集錄83年至93年諸佛菩薩的光諭,光諭中有有殷殷勸勉、剴切點化,研讀裡也常發現重複一些訓誨,可見同樣的問題一直存在,同樣的迷障一直困惑人心,佛菩薩卻不嫌繁瑣,不斷叮嚀、不斷點化,這是佛菩薩多情吧!無論如何,總要喚醒原人,相較人的無知冷漠,視大道而不見,是多麼無情。原鄉依舊在,故人回不回呢?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62429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