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期一二版 事之成敗乃視人心,局之安危正需勝邪
                文 ‧ 翔荷

一、金雞報曉吉祥而靈,五德具全氣凌霄漢

        西漢初期,韓嬰就在韓詩外傳中說到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有詩贊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潛五德;瞻顧候明時,東方有精色。雞的外形特徵,第一是頭上頂著高聳火紅的雞冠,極為狀觀漂亮。冠與官諧音,文的意思是禮。 
        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含有升遷騰達的寓意;第二是腳後面突出的像足趾的後趾,讓雞有趾高氣揚之狀,所以有武;第三是敵人的面前敢勇於搏鬥,極力保護雞群;第四雞的個性喜歡群體的生活,是重視家庭生活的象徵,對兒女百倍呵護,看到食物會相互呼叫雞群前來分享,有仁的德風;第五雄雞司晨,守夜有時,天天報曉,呼喚旭日東昇,準時叫醒人們,是信實可靠。因此歌誦雞有五種美德:文、武、勇、仁、信,讚揚牠為德禽。雞與吉諧音,吉祥有靈氣,雞冠火紅高聳,氣凌霄漢,氣勢壯闊直衝雲天。
        雞叫三遍,太陽出來,雞司辰報曉,被視為劃分陰陽兩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來臨;以雞煞鬼,除穢驅邪,也是雞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清人袁枚說:鬼怕雞叫,雞叫一聲,鬼縮一尺,燈光為之一亮。所以金雞司辰報曉,應該是安樂的豐年。

二、鳳鳥會集五文全備五德,孔子戴聖嬰仁智善和悅


        山海經第十八海內經「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首,智慧也,能詳細考量時局情勢的發展變化,又對信仰具備忠誠,此乃德;翼,理想也,有遠大目標,一往直前,此乃順;背,肩負也,敢於承擔,遵守使命,此乃義;腹,信念也,誠信為本,堅守信實可靠的價值,此乃信; 膺(胸),胸懷也,包容廣大,有凝聚眾人之力,此乃仁。鳳凰,集五文於一身,是一個光彩的形象;具備五德(德、順、仁、義、信)是聖賢的象徵,本草綱目記載:「(鳳)天下有道則見」,能見鳳鳥則天下安寧和平。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是百鳥之王,牠美而清高,一身錦麗的羽毛,能帶給人吉祥如意;翅膀巨大,據說能翱翔於九天之外。說文解字裡提到:「鳳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一說丹穴),見則天下安寧。」東方,有廣闊疆域,有悠久文明,是君子之國,君子有謙謙風度,有包容胸懷,是養育鳳凰的故土,自然應當以報答之心而眷戀故土;然而,鳳鳥羽翼漸豐之後,牠的心志則在翱翔于四海之外,去尋找更廣闊的天空。
        另外鳳鳥非梧桐之木不棲息,非竹子之實不食,梧桐木,高貴而且繁茂,不易栽種,鳳凰非梧桐木不落下,在於牠有品位、有志節高上的追求、有獨步人間的自信;竹實,味美而營養豐富,不易得到,鳳凰非竹實不吃,說明牠慧眼獨具,有吸收精華健康發展的理智與決心。屈原離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鳳凰紛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當驅策鳳凰起飛時,牠會夜以繼日而不停歇,牠也願意夜以繼日翱翔而不停,從下望去,牠那在高空中拍動的巨大翅膀,看上去那麼五彩多姿,光豔美麗。因此鳳凰蘊含著一種追求理想、不斷拚搏、包容大度的精神力量。
        韓詩外傳卷八云:「黃帝即位,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乃召天老而問之,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喙,載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於戲(感嘆詞),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止帝東囿(供人遊玩的園林),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終身)不去。」鳳有如此的靈異,能感應黃帝的祈禱而居於仁德之所。
        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比喻為鳳的人,是中國大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孔子,莊子書中記載,有一回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孔子回答說:「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老子聽後感嘆道:「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這是老子比喻孔子為鳳。
        孔子用龍比老子,是取用龍升天潛淵、見首不見尾靈異的神性,來比老子靜動自如的神采,和縱橫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辯才能;老子用鳳比喻孔子,則是取用鳳的親德嘉仁的神性,來說明孔子智善和悅的品性,與仁愛為本、律己惠人的聖德。龍、鳳都是古時的神物,孔子、老子也都是神聖之人,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孔子是魯國人,而他的祖先是宋國人,也是殷商後裔,所以享有鳳的盛譽。
        拾遺記記載,唐堯在位的時候,某小國獻來一種重明鳥,這種鳥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孔子、老子都是因應亂世降生而來,職司掃蕩群邪、撥亂反正,老子自然無為,見道已有傳人,便自人間隱沒,飄然離去;孔子明知廓清世道艱難萬分,仍舊率領弟子披星戴月周遊列國,推行忠恕仁愛,意在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傳播道德種子。孔子雖然是儒雅的教育家,但是面對亂世,也有挺身而出搏逐猛獸、虎狼的大勇,以極少數人的智謀勇武,力抗多數人的貪戾執迷,其高貴的仁德,自然歷萬古而彌新。
        金雞與鳳鳥各自具備良好的德行,而被歌誦吉祥又有靈氣,象徵和平,天下有道的時候,可見到鳳凰翔集,天下無道的時候,鳳凰絕跡。論語子罕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孔子感嘆鳳凰不飛來,黃河的龍馬不再負圖出現,今世不會再有聖明的君主,我想行道,大概也沒有希望了。孔子的慨歎,無非傷慟世道衰微、人心顛倒、道德淪喪,以致爭鬥不休,缺乏和平氣象;孔子一生的期盼,只願與載德負仁,抱忠挾義的志士仁人共圖大同之道吧!

三、山雞雖美不具五德,成事敗事端視人心


        山雞是野性之雞,沒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馴化,雖然外觀艷美,似有才華,但並非金雞可以司辰報曉、氣凌霄漢。一旦未有職司,又缺乏文、武、勇、仁、信五種美德的野性之雞混入有德之所,將潛藏值得憂慮的危機,安危立現。
        禍福相倚,古有至理,凡事不能只以外相的有形去做價值的論斷,而要具備深謀遠慮的遠見,這個遠見也許關乎百年或千年的長久生存。佛性的成就與魔性的迷思,只在一線之間,為事要成要敗,端視人心處正或偏邪,山雞要能司辰,至少必要經歷五德的堅定鍛鍊,才能真正為人間帶來吉祥,否則,也不過是一時假象,只是貪圖稱雄亂啼惑世罷了!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以大鏡著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在這個故事裡,說到山雞被自己外在艷美的羽毛所眩目自戀,當牠照水時,見著自己的美麗,便會跳舞個不停。魏武帝獲得貢獻的山雞,擺個大鏡子在牠面前,牠一看到自己的外形,即鳴舞起來,竟不知停止,最後氣乏而死。
        水中的倒影、鏡中的影像,雖然看起來一模一樣,卻是個幻影,山雞自戀自己的美麗,已經是一種執迷,又在虛幻之中陶醉致死,實在可悲。人不能明辨真偽時也是一樣,愛戀自己表象的才美,把虛偽的聰明當成如來智慧,以致鳴舞不已,最後也自毀在幻境的假像裡,可悲可歎。

四、以德輔仁普化性靈,六賊不入安而能立

        人的心中都有一處試煉場,邪見與正念交戰,當私心、貪心、妄心勝過公心、仁心、正心時,便會不自覺的誤入歧途,既重傷自己,又耽誤眾生,因此在內心交戰的邪正對決中,勇於讓公心、仁心、正心的我,戰勝私心、貪心、妄心的我,才能走過魔關,不被惑人耳目的假象所牽制,不陷溺在自以為美,自以為是的虛幻鏡影。勇武不僅敢挺身而出搏逐猛獸、虎狼,也敢向自己挑戰,搏逐將會在無形中吞噬自己性靈的猛獸、虎狼。
        邪正決鬥不只在每個人的心中,也涵括國勢、世運,個人求安康、國事求昌隆、世運求減災免劫,在在都需要人人修培種種德行,以輔助正念正行,而招祥袪濁。延康劫中沒有真正的喜,沒有絕對的放心,諸佛菩薩總是憂喜參半,正氣強時,諸佛菩薩的喜就多一些,戾氣勝時,諸佛菩薩的憂就重一些;世間最多的是無情,為名為利即使親人都可以反目成仇,諸佛菩薩最深痛的是多情,總替迷茫失路的眾生憂心不息,延康劫中,苦中有未來之樂,樂中有未來之苦,唯有從迷昧醒轉自救,才有真實恆久之樂。
        色、聲、香、味、觸、法是為六塵,是身心所攀緣的對象,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謀。六塵又名六賊,此六大賊能劫奪情境美味,而染著塵垢,污穢人們清靜的心靈,使真性無法顯發出來。六賊也稱六根,根能生長,眼根對於色塵,而生眼識;耳根對於聲塵,而生耳識;鼻根對於香塵,而生鼻識;舌根對於味塵,而生舌識;身根對於觸塵,而生身識;意根對於法塵,而生意識,因此也稱為六識。
        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對於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而生見、聞、嗅、味、覺、知的了別作用。這六識,又稱為六境,六境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染污緣纏的境界。要破除六賊,六根必須清靜,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貪味,身離觸感,意不妄念,如此守住無染,自身的家寶就不會被賊所偷盜,而能保住真性。向佛學道,心門必須守得牢固,不使六賊入門,自己積累的功德善行,將不至於被劫掠一空,因此識破外境的空幻,持守內在的真性,才能在安定之中穩立不墜,人間之禍、世界之難,也能因正氣勝過邪氣,擁有一片安定的樂土。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6240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