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期三版 當願力大過業力 就會有轉機
                文  翔荷
 
       
        佛說「百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有善業、有惡業,人一生所做的種種事,都形成業因,等到一生的生命結束,自然而然隨著業力的牽引,往生善道或惡道。當一個人帶著過去的業,輪迴今世時,免不了受到業力的影響,而遭遇幸或不幸的種種際遇。
        一般人在享有幸運的順遂時,總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出來,理所該得,但在面臨苦難的不幸時,卻質疑為何厄運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很少有人會在面對苦難時,能夠認同那是自己理該獲得。
        因為人的心態只願趨向幸運的享有,不願探求無形業力的因果,所以當人在遭受厄運時,往往失去一份轉機。
        雖然人受業力牽引,必須了因了果,但是宿命不是人唯一可走的路,業力由人造出來,業力也可以由人轉化。以什麼力量轉化?可以廣大的願力作為轉化的契機。
我曾聽過一個真實的見證:
        一位住在田中鎮的婦女,她婚後的婚姻很不快樂,有婆媳的摩擦,有難解的心結。幾年後,她因緣際會接觸佛法,以佛法療養自己的心靈,以親近善道的領悟改善婆媳的互動,以跟隨佛家良師行走菩薩道,當她領會生命的美好,開始享有家庭的和諧時,竟發現自己罹患肺癌,而且是很危險的期別。她一時慌了,不免傷心難過,但又不願就此捨下她發心要行走的善道,不捨親人,她回去靜思精舍面見師父,師父給她溫暖的安慰與勉勵,而常住師父則提醒她幾句話:「妳要發大願,當妳的願力大過業力,就會有轉機。」這話她聽進心裡了,並且牢牢的記住。
        她發願不僅今生要跟隨師父做一個有益社會大眾的人,在修行的大團體裡盡心盡力,並且生生世世都要跟隨行走在菩薩道上,護持善道。她對自己起了大願,更積極把握有限的時間,盡心盡力去做所有她認為該做的好事,即使身體很不舒適時,她仍然出門收善款,參與慈善活動。家人很不忍心她那麼勞苦,勸她要休息,她卻堅定自己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儘量做,心力都專注在奉獻上,沒有預想自己是否會因此遠離病魔,之後也獲得家人的支持與幫助。
        醫生與她約定開刀的日期到來了,她動了大手術,當她從麻醉的狀態中甦醒時,看見醫護人員站在她身邊對她微笑,主持動刀的醫生對她說明,當手術刀劃開胸腔時,發現她的肺癌乾掉了(萎縮),那情形不需要切除肺部,所以又把胸腔逢好,只需要開藥給她吃就可以了。醫生恭喜她,並表示驚奇,詢問她是否做了什麼好事,她把自己的願力告訴醫生,也得到醫生的認同。
        她的癌症配合醫療後,好起來了,她沒有忘記自己的願力,一場病不僅考驗她的毅力,也促成她懂得以願力去轉變業力,改變的不僅是今生的茫然無知,也許下來生的修行,相信在她生生世世堅定的奉行裡,將能成就未來的菩薩道果。
        個人有個人的業,眾生有眾生的共業。二次大戰,眾生共業的劫難沉重,我們 師尊為挽救災劫,捨棄金身,倒裝臨凡,他在黃山修建彌羅法會,祈禱世界和平,發下十大願力,每一願力都秉持大慈大悲的心願,要明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義理,奉行一切正道,度盡一切眾生。十大願力,不僅要扭轉乾坤,轉化共業,也教育世人,面對業力不能只消極的隨波逐流,應該積極的自我改造,去尋求生命的轉機,個人的業力由個人去轉,眾生的共業則要眾生共發大願力心,使之轉化。
        「學道必需淨孽,不僅淨今生之孽,尤當淨過去之孽。今生之孽已不易淨,況淨過去之孽,況淨無始劫來之孽。」【錄自十大願力詞句解頁23】,孽是惡業,孽有今生所造的惡業,也有過去所造下,帶來今世尚未了結的惡業。凡人有福有禍,都是自己的善業、惡業互相運作,所以享有順遂是自己的善因善果,理所該得,如遇困厄不順時,也當有一份理所該得的認知,接納它,了解它,以大懺悔心洗孽,並發大願力心轉化它。
        信仰應當是修行的認同,追隨 師尊的信仰,當要是明瞭 師尊發大願力心,廣開廿字大道,轉化眾生惡劫的用心,以奉守廿字修行,轉化個人的心性,淨化己身的心靈,而不是一味求佛庇祐、求佛賜福。人如果沒有善行願力去感召善氣,度自己出離苦海,佛再如何慈悲,也是愛莫能助。因為業由自己造來,業也要由自己承受,只有以慈悲願力化解業力,才能獲得佛菩薩的助力。
        人的一生因為沒有正法的修養,常在造孽而不自覺,要了結今生無知時所造下的孽果,都已經不容易淨化,更何況過去無始劫以來積存的孽債,更不易淨化。要是人面對逆境,沒有這份認識,不肯發願力心,使危機變轉機,而只怪佛不庇祐,或是自暴自棄,那麼信念不正確,就離道遠了。而且今世沒有有了結的孽業,未來還是一樣要償還,甚至連本帶利的清償,還的更辛苦。
我們今世有緣歸依德門,追隨 師尊廿字大道的教法,除了學習奉行廿字以轉換受染著的心性,也要懂得如何淨孽。
        十大願力詞第四願講到:想要己身成佛,必定要淨化身、口、意三業,以及過去世一切的孽債,所有的無名黑暗都淨化完結,才能成佛。淨業要不染著,食、衣、住、行,適中就好,不要貪圖過分,如果衣服必要穿華貴的,飲食必要山珍海味,房子必要住大廈,就偏向貪心了,一旦貪圖過分,將會因沉迷物慾的追求而受污染,因污染而造孽,因造孽而受苦。
        因此轉業要懂得知足,能藉助佛力解冤解孽消減苦況,已經是得來不易,不該貪求不足,還期望事事順心、功成名就,才願意力行善道。
        先發下好的志願,行善道、種善因,使危境轉為安定,由逆而順,才有善果,假如沒有因,那來的果?不種好因,卻要得善果,就成了本末倒置,好比農夫不勤勉耕耘,竟要等待豐收,那麼等待的結果,只有希望落空罷了。
        發願不免要遭遇一些考驗,然而不透過考驗的歷練,修行的層次無法精進,即使是未來仙佛的養成,也要淨化今生、過去的一切業、一切孽,一切無名都斷除,才享有大自在之身。所以無明中的人,孽業纏身要受苦;靈性醒覺的人,也不免要受苦的洗鍊。
        「百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覺悟這番道理,人應該放下無明欲望的追逐,運用有限的時間,積極耕耘善業,帶著豐富的善業走,下一回轉生,無論到那一處境界,都會有豐收。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3753188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