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期三版 漢文帝侍母親嚐湯藥,黔婁辭官奉父
漢文帝侍母后,親嚐湯藥;黔婁辭官奉父,嚐糞憂思
【念字心花故事集】將忤逆心換個孝心
文 ‧ 南山耕田
西漢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薄太后所生,尚未接任帝位之前,漢高祖封劉恒為代王。當時漢高祖的皇后呂后娘家的勢力很大,致使政局不安,紛爭不斷。呂后死後,朝中大臣及劉氏宗族聯手誅除了呂氏外戚的勢力,經過會商之後,一致認為劉恆既賢能又孝順,於是恭迎他為帝。
文帝雖然貴為帝王,侍奉母親薄太后從不懈怠,有一次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年侍奉母親,夜間睡覺的時候,都沒有好好閤過眼,連衣帶也不敢解下,母親所吃的湯藥,都要親自先嚐過,確定湯藥無毒,冷熱合宜,才放心的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以仁孝聞名天下,沒有人不讚頌他,接任帝位二十四年,注重德治,興盛禮儀,重視發展農業,使西漢政治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讓人民過著安定的日子。他和兒子漢景帝創立的漢朝盛世,被譽為「文景之治」。
庾黔婁是戰國時期魯國高士,南齊新野人,擔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就立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道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的吉兇,只要嚐一嚐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的就好。」
黔婁於是去親嚐父親的糞便,發現味道是甜的,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自己本身代替父親去死。幾天後父親去世,黔婁安葬了父親,並且守制三年。(現代醫學,肝臟分泌的膽汁注入消化道的十二指腸,膽汁中含有膽鹽,能使脂肪顆粒細小化,而易於被人體吸收,食物殘渣也會呈現出苦味,因此正常人的糞便是苦的,而黔婁的父親糞便是甜的,可推知病因,應當是吃下的醣類食物無法被人體吸收,出現新陳代謝方面的疾病)
自有人類以來,父母生子,子生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延續人類生存的命脈。子女的生命來自於父母,身體來自父母所生、所養,一般人都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更應當知道要愛惜父母的身體,因為生我之身的父母是本,如果只知愛惜自己而不知珍愛父母,就成了捨本逐末,逆天理之行,對於人道的修持有缺損,也難以登入天道,因之 師尊對孝道極為重視,在所著作的「人生指南」,以大篇幅詳細多方闡述孝之義理,使人明白飲水思源的道理,懂得修持根本。
大孝在自立本身善德,如舜仁愛百姓,以仁孝教化天下,致達大同境界,再推人及物,愛惜萬物,孝之仁風普育萬物的生養,這樣的大孝至孝事業,雖然不是一般人能容易做到,但孝道從小方面來講,一則奉養父母的身體,一則使父母安心,這兩方面都是容易做到的事。
師尊提出飲食、衣服、起居、疾病四件為人子女日常生活奉養父母容易做到的事,足以讓每個人在孝道的修持上能不離正軌:
飲食方面,不論富貴之家或貧門賤戶,只要盡自己所能,以歡喜心供養,都能達到孝心的表現。
衣服方面,富貴之家固然可以採辦錦繡的衣物,但寒門的子女就算是平常的布衣服,只要夏天穿的涼爽,冬天穿的保暖,時常換洗潔淨,一樣可以使父母安慰。古人會使用種種器物,使父母保暖,現代人能使父母溫暖不受寒的物品更多更方便,在體貼孝親的運用上很容易,再不然像黃香夏天以扇子搧涼父母的床,冬天以自己的身體溫暖父母的被子,也是孝道的呈現,在衣服方面寒暖的留意,是保養父母的健康,不可不注重。
起居方面,要時時關注父母,凡是危險的不可讓父母輕易前往,以避免意外;勞心費力的事,不可讓父母去做,免得增添愁思、耗損體力;安閒快樂的事,多勸父母去做,以保持身心的愉悅。行往坐臥,子女必需照顧扶持,使父母自在快活,好房子讓父母居住,張羅父母喜愛的物品,父母不喜愛的,子女則自己受用,凡事以父母為先。
疾病方面,父母年老氣衰時,容易生病,要是父母生病了,子女必須注意調配飲食醫藥,親自小心奉侍,時時跟隨身邊,不可任意委託給別人。
這日常生活四方面的照料奉養,含括瑣碎的小事,都是為人子女盡心效力之處,是孝的實踐,也是道的修行,積小成大,是登入大道的階梯,是返回本來的旅費。調理這四端,基本上是飲水思源應當付出的回報,如無父母生我、養我、乳哺、襁褓、提攜、顧復、調疾理病的恩德,又那有自己的生存或自立,所以回報父母如投桃報李,也是人類互助互愛的德養。
漢文帝貴為一國之君,侍奉母親的孝心更勝一般人,處理國家大事公務繁多,但母親生病時所呈的湯藥,他必定親自嚐過了,才能安心給母親服用。三年不改其志,孝心不斷,為了隨時照料母親,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刻刻保持警覺。漢文帝以仁孝修身,以仁孝治天下,所推行政務注重德政,因此有「文景之治」安定的盛世。漢文帝以孝自立,推行天下仁愛的教化,也堪稱是大孝之仁君,至孝之人。
黔婁是一位品德端正,治學嚴謹,言行不苟的高士,父子連心,赴任縣令不滿十日,心有預感就毫不留戀的立即辭官回鄉,孝心勝過功名。親嚐父親糞便,憂思惶恐,每日跪拜北斗星,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替代父親的生命,雖然沒能留住父親的生命,但孝心仍舊感動天,並且廣受世人愛戴。他志向高潔,視功名利祿如糞土,齊威王敬仰他的品德,想請他出仕,作齊國的卿,魯恭公也想請他為相,黔婁一概婉言謝絕,是個守道不詘的人。
安貧樂道的黔婁,家境清寒,死的時候掩蓋遺體的蓆子太短,不能覆蓋全身。遮住頭就露出腳來,蓋上腳就露出頭來,他的好友曾西 (曾參之孫),前去弔唁,看見了這種情況,就對黔婁的妻子施良娣提議,將蓆子斜著蓋上,這樣就能遮覆全身了。黔婁的妻子不同意曾西的建議,她說:「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生時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之志也。」意思是蓆子斜著蓋有多餘,不如正著蓋不足夠。黔婁生前是一個端正的人,死時反而斜蓋著蓆子,這不符合黔婁的遺志。曾西聽了施良娣一番的解釋,對黔婁的高尚人格更加敬服,理解正蓋被子的做法。
施良娣是太祝的女兒,從小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身為黔婁的賢妻,學問好品德高,一般人不能忍受貧賤,她卻跟隨棄官安居的丈夫,過著澹泊明志的苦日子,而甘之如飴。在學識上對黔婁著作《黔婁子》四篇論述的最終完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斷把陰陽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闡釋分享給丈夫,使一開始因為與現實聯繫不夠密切很玄空的的著作,獲得充實的訂正,而完成轟動齊、魯一帶的《黔婁子》,讀書人都悉心研究,奉之為圭臬;國君與卿大夫也因為研讀《黔婁子》而對治國安邦有所啟發,對黔婁的學識修養非常心儀。
黔婁的妻子不僅提供丈夫學識上的養料,更明澈丈夫的志向,當曾西和她談論起黔婁死後的謚號,黔婁的妻子說,自己的丈夫謚號應該叫「康」。曾西很迷惑,認為黔婁一生貧困,食不充腹,衣不蓋形,死則手足不斂,叫「康」似乎名不符實。黔婁的妻子解釋說:「黔婁拒絕了魯國國君授給的國相,說明他認為自己比國相還要顯赫;齊國國君曾經賞賜了三千鐘粟給黔婁,而黔婁卻堅決不要,說明他認為自己非常富貴。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遑遑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品行高尚,淡泊名利,謚號『康』,是完全應該的。」
施良娣堪稱是庾黔婁的知音,使有孝德的黔婁更受世人的了解與感念,東晉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便引用黔婁之妻對黔婁的贊語:「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表明自己也是安貧樂道的人。黔婁夫妻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相對歷代數不盡的達官顯耀,生時富貴利達一時,死後寂默無聞,更顯得節操之可貴。所以寫歷史不在做大事,矯揉造作寫錯事蹟反而遺臭千古,不若黔婁清靜無為,以德養自然而然成就歷史,留芳萬代,修養品德順應天理,人也就能與日月的軌道同運行,照亮過去、現在與未來。
感想我們為人初生時稚弱無知,若非父母不厭其煩在食衣住行種種大事小事處處照顧、教導、養育,那有機會可以成長自立,所以在飲食、衣服、起居、疾病等方面細心照顧父母,也只是做到基本上的回報而已。朋友對自己沒有養育之恩,都能在友誼上投桃報李,更何況父母養育的恩情豈是朋友可以比得上,怎能不更加用心。
俗話說:「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為人子女者,受之父母呵護養育,豈是點滴而已,欲報之恩,當然是昊天罔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