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期 開山祖師靈返上界護法指導行道諸光諭(之五) 天德教在台開山祖師清風古佛、圓明至聖佛、仁道真君、子路先師
靈返上界,垂訓乾坤同道,護法指導有形行道諸光諭 (之五)


                      文 吳鳳凰    彙整

(續88期三、四版89期二版90期一版91期三版

抱中守一,貫徹廿字有始有終

        師公返宮後,同道各有臆測,人事生起動盪, 師尊光諭訓示弟子,要抱中守一,不要被誣妄、不實的言詞惑亂道心,必須上下一體,道行貫徹始終,仙佛自然會無形護佑;對於動盪迷亂的人事,則以慈悲心而度,以仁心而化,總之開導者,需要在廿字精神之內,應對紛亂、度化同道,同道也需在廿字精神之內,一心一德,不要受讕言迷亂,而偏離正道。
        人間同道,因為良師遽世,頓失依怙的長者,不免悲痛傷神,師公則於返宮第三、六日(廿字主宰誕辰日),降諭勉勵同道,不要為他老人家離世而悲傷,並警示人間美景,只如虛幻不實的黃梁一夢,再如何久長,到頭也是空夢一場,如能自虛幻不實的癡迷裡醒覺,在功果圓滿時,靈返上界,至靈山行遊一趟,自是喜樂歡暢。凡人畏懼死亡,因為對未來無知,所以深感「前途茫茫」,不知一口氣斷了,將淪落何方;但道深者自知方向,專一而行,靈光脫竅後返回本來,則喜樂舒懷。師公已為同道印證了這樣的正道方向,因此加勉同道,不要執迷人間看似久長卻是空幻的美景,而遲遲不知精進修道,以早日回歸。
        對於同道的真實或假意,老人家住世時也了然於胸,軀殼解脫時,兩眼特意未閉,只是觀察同道們行道的真假,是否心口合一。在道魔並立、邪正爭鬥之時,紛亂戾氣在所難免,返宮兩週,師公再度降諭特勉同道,不要再沉溺悲傷之中,期望同道好好維持道業,尤其在戒嚴時期創立「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十分不易,特別希望同道體念他老人家的心志,繼續推行廿字,「起沉疴,挽世運,化癡愚,教化人倫」;勉勵同道忍辱負重,以「忍和」慈心仁術的力量,轉化盪亂的戾氣於無形,在處境百磨千難之中,勸慰同道「是非流言,沒得關係,莫予計較,自有公理存在。行道為難,要堅定意志,以百折不回之精神,克除種種難關,余隨時護法,希爾放心」。大道生養萬物,眾生皆在大道之內,入道修行能否得道,不在爭,而在實行。真誠守道奉行不偏,才能登入道境,所以師公開導同道:「各憑所作,善行大道,秉正果真者,實可得也。」此後師公時常往返上下兩界,隨時護法同道,有無並進,宏道立教。
        「廿字胸前掛,人間掃魔氛。」,一心存廿字,廿字圍一心,胸前掛廿字,是要以心修持廿字、以廿字洗滌心靈,做到心口如一奉行廿字,才足以掃蕩人間魔氛,為人秉奉正見正行,堅心不移,而能實得道境果位。

天理嚴明賞罰無私,忍和禮恭通明道玄

        「挽災救劫毋居功」,行功德不住功德相,體用三無精神,不爭執功德,不以功高自傲,則能避免在自大傲慢的自恃甚高裡,迷失於色相,自己招來魔氛,墮入偏差,而自毀功德。「天理嚴明功過分,賞罰公平無私徇。」,天律比人間律令更嚴,佛律又比天律更嚴,並且無私情可講,賞罰全視個人修行建立的善業或惡業審定裁奪。不依權勢與虛名,不分富貴與貧賤,皆本慈悲仁風度己化人,真誠行道,自然會獲得蓮開果結,位列仙真,所以毋須爭、毋需愁、毋須矯情圖謀。
        人間縱使繁華,豈有天界的美好?更何況戰亂的流離失所,與魔氛熾盛時的險阻重重,艱困異常;又人慾橫流,貪嗔癡混雜難以度化,即使倒裝而來,有時也不免難耐塵俗。 師尊曾二度亡身,真靈要返回佛土,因 無形道祖的勸慰而長留人間,普度陰陽;師公體念師尊不忍苦海眾生遭逢惡劫的大慈悲心,乃苦留自己於人間,「體念字,宏道化,引度乾坤」。這娑婆世界苦多於樂,入道修行者如能及早看淡世俗,完成修行的功課,返回清靜的本來,無雜無染無慮,豈不是更好?
        師公在世時,曾受不理解的批評與排擠,或是聲色不佳的對待, 師尊總以「忍和」勸慰他,他老人家忍辱負重,有形雖然也受人間一些苦難折磨,但無形天爵日增,因此他老人家歸空後,諭示同道,總勸勉大家「忍和禮恭,切勿動無明之火,雖是一時氣瞋,削去幾年道性。」能忍受毀謗,不動道性,才是上等的大智慧。「大智若愚」,無爭、毋嗔,則有自然無為之化。
        六十四年師公離世,至六十八年期間,道務的延續、各地分壇的建立,以及邪魔猖狂、蜚短流長的塗污,再加上失去忠道「立門別戶」者的裂解,處境紛擾。在這期間,師公時以光諭示勉,一方面遺憾返宮之期,似乎匆促些,一方面無奈天數已定,但仍不改愛護同道之心,指點大覺導師如何行道、應對外擾,續接道脈,傳承後賢;並時常無形給予同道護持、顯應,期望後賢們「勤修勤悟,通明道玄,挺身鞏固,意志彌堅,經得起大道之考驗,莫於一時之迷,頹喪職志,退後不敢直前。」

認真去假不移志節,心平行正遠勝參禪

        「真人難得巧偽多,堪嘆巧偽招孽魔;吾道慈悲來接引,污泥不陷樂雲窩。」人有貪心,邪魔即乘隙而入,縱有極大才華與聰明,弄出來的名目,卻只是玄虛,而非實有。六十九年「立門別戶」者「巧奪名詞,以假混真」,一陣狂風吹皺蓬萊廿字,混淆大眾眼目,「正道多阻,真假難分」,乾坤同道疑信參半,真偽不分,惑於識神,道性淺微。 師尊至為痛心,慨嘆:「有形宵小,好利圖名,自架形相,假借廿字,以假而亂真。」卻仍懷抱大慈悲之念、佛法之平等心,善惡齊度,「不滅,而予以漸漸感化」。 
        一炁宗主諭示乾坤諸子:「志節不移。……道賊猖狂,詭譎多端,逞一時之徼幸,吾道永固也。……守其志,盡其職,宏其願,懷仁恕之心,滅瘴煙,挽道劫於倒懸。神人一體,有無共擔;消魔淨障去奸險, 無形自擔。」;師公警勉同道「抱中守一」,一心一意在正道之行,不起二心,不陷入污泥,自然見性明心。
        「心平不持戒,行正勝參禪」,雖然 師尊<玄關大道>指出禪修妙境,但廿字首重人道的修養,己身端正遠勝過死死坐禪,專重「炁功」打坐者,玄說迷人,引領一時風潮,德門同道惑於聲名,離德門而去,頓成德門「過路遊客」;在道者心思動搖,不免生起執著神通法門的欲念,偏離安守本分的實修。
        修持的境界,心靈祥和平靜就有定力,不持戒也不易犯過。好打坐,卻言行巧偽偏差,也無法得到真果,所以 師尊另有諭示「行道勝參禪」,天人合一之道在力行廿字,而非枯坐觀想。
        「諸等好根源,佛心仙手,濟世救苦寄人間」,既是跟隨 師尊自無量宮臨凡而來,同挽三期災劫,對人間的形形色色自然要看淡,因為來此一趟不過暫時借住人間,以有限時間、有用之身行道立功,圓滿時再返回本來之處。若是遺忘本來,迷失在人間的幻境裡,偏離正道,三期劫滿,收緣了道的時間一到,要想登上普渡法船,則是難上加難。
        「道中廿字渡人船,有緣有情即可上」, 師尊廣羅三界的廿字大法船,有緣有情者皆可受度,只要以廿字修心養身,即使未皈依德門,天德門人以廿字精神結緣人類、物類,導人入善,和諧物類,就是普渡眾生同上法船。

事有因緣時機,水到自然渠成

        「去私見,以公為重,處人以厚,莫存奸滑之心,修己而修人;覺悟本原,入道遠俗,修真悟本,靈證玉京。」民國六十二年,在台德門長老即有迫切籌組總會的計畫,並邀師公參與,但時機未熟,師公靜修在道,未曾參加;至六十三年,有假借王笛卿夫子名義刊登報載之事,師公也隨即登報,發布聲明以作澄清。人世間的識見多有執著己見者,紛紛擾擾未定, 師尊與師公則時常以光諭勉示乾坤諸賢,要以公為重,不要存有奸滑之心,對待人要寬厚,先能修養好自己,而後能度化別人;遠離世俗,才能修真覺悟本源,到達靈證天京的圓滿。
        民國六十四年農曆五月初十日,師公返天三日,諭示「目前之總會,由師尊上天決定」,已經預告總會立案事宜, 師尊自有安排。直至七十六年底,總會立案在各方擾阻遭遇破壞之時,「神佛顯助,已達順理成章」,大覺導師在師公無形指示下,將苦嘗艱辛準備齊全的立案資料,交予劉福初先輩(可另參見天德通訊12期第一版<一心向佛,廿字行真>,有完整說明),以示無私,並言明三個月後若沒有申請成功,則需交還。大覺導師則忍受他人不明究裡的譏諷,謹遵師訓。三個月後,劉前輩未能完成,大覺導師又多等三個月,經歷半年的波折,等到申請資料回到大覺導師的手上,不久無形指示時機成熟,立即申請,黃思苓道長連夜火速北上送件,申請的機關還未上班,黃道長已經等在大門外了。
        所謂「忍辱負重」是如此波折,師公住世時忍謗言、和同道,大覺導師受師公教導,也有幾分忍辱的修持。「水到而渠成」,時機未熟,急也急不得,遵行正道自有無形護佑。師公返天或事有突然,靈光脫竅後,有形的物品已被人先行取走,大覺導師至師公房間整理,則拾回散落地面的日記手札,師公讚其「有智慧」。
        「清心寡欲,修道之基,忠貞不二,道達三清。」道本恬淡無爭,無為而自化,清心寡欲實有道味,更是修道的基礎。入道就要遵守道行,更要忠貞不二,專一向前,就能日日進展,步步邁向更高的境界。

聞過則拜增道行,大智若愚長慧珠

        欲念來自心念的不調和,因心不調和,則言語衝動,「一言致善,一語導惡。希我乾坤諸賢達,若惡言轉善,其德可欽;以語導惡,敗道傷身。」不良的言語傷人傷己,更敗損道基,美善的言語引導人向善的力量,而且增長己身的正氣,更能和睦道氣。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註31】聖人賢者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失,都會歡喜接受,樂意聽到別人給他的諍言。因為這些勸諫的話,有益自己品德的增長。所謂目不見睫,當局者迷,人難免有盲點,有時無法看清自己的缺點,旁觀者清,透過旁人善意的提醒,才能改正缺失,而更趨向完美。「過則勿憚改」,只要能「聞過則拜、聞過則喜」,改過進善終有成就。所以規勸我過錯的人,是我的老師,該當禮拜。
        「行道毀譽總由人,任怨任勞具德性,學痴學聾又學啞,含蓄性光值萬金。勉各子任事榜樣。」【註32】「世上聰明人最多,聰明反被聰明魔,聰明自認聰明上,可惜聰明逐水波。」【註33】「為人總要學痴愚,學得痴愚長慧珠,若是聰明難得慧,慧明珠亮在無虛。」【註34】聰明與智慧的差別,在於智慧者有聰明,聰明者未必有智慧;智慧者聰明若愚,是非可以無住於心,似痴似聾似啞,光芒內斂,而聰明人常不甘寂寞,自認高人一等,炫耀光采,要是心計多端,反招魔氛侵擾。因此心口合一是智慧,心口分離是聰明;實踐慈悲是智慧,假言慈悲是聰明;無色無相是智慧,執迷色相是聰明。萬類不齊,人心各異,見識不同、立場不一,難免有毀有譽,「問心無愧則心安」,行道若不離廿字,真誠不欺心,毀譽則可以不存於心。

附註:參考書目
31. 孟子公孫丑章上。
32.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427。一炁宗主 降諭,卅九年庚寅五月初八日巳刻。
33.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413。孚佑帝君呂祖 降,卅九年庚寅五月初一日。
34.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413。濟祖 降,卅九年庚寅五月初一日。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420528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