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期 天德教開導師由來與忠和濟世挽災之願力 (之ㄧ)
                文 ‧  吳鳳凰

        天德聖教師尊 蕭昌明大宗師,生於民國前十八年(清朝光緒甲午年農曆十二月八日),師尊蕭昌明大宗師真靈是先先天(先先天在無形之外,是這個世界之前,無形無跡,不生而生,不化而化之先天)之眾香妙國佛王(眾香妙國佛王是無形道祖先天之分靈),因感觸三期浩劫過大,不忍眾生沉淪,因而分靈倒裝(眾香妙國佛王住塵普度為凡體,一靈仍在無為之中輔助上界)降生於四川省樂至縣有德之人蕭家。六歲時,難受紅塵之苦,靈識離開凡體,意想返回天宮,因而一病去世。眾香妙國佛王離體返天,恰到空中時,被 無形道祖聖光照住,無形道祖點化他:仍然到娑婆世界以願力度化眾生。妙香國佛王因此回陽附體,旋即復生,陽世時間已經死去三時,回陽即是 無形道祖分靈降體。所以 師尊蕭昌明人間的凡體是先先天眾香妙國佛王分靈倒裝,六歲時受無形道祖點化,無形道祖(無形長者、無形古佛)並分靈入塵,借師尊蕭昌明之凡體住塵普度,因為無形道祖分靈借體之靈未轉胞胎,所以智慧自然,靈通霄漢(靈來即是長者元氣,靈驅與凡體相併,靈來則靈,靈去則糊,仍還孩提之性)。①
        師尊蕭昌明回陽兩日後,趁著夜晚父母睡去時,悄悄離家,預算周遊各地普渡眾生,身無分文,路上忍飢挨餓,離家愈行愈遠。離家後第一個夜晚,無形道祖以化境指點他,用治病度人,再趁機勸化醫癒的人,務須實行「忠孝仁慈」四個字,讓大眾身心意有所歸宿,並據此方法傳授弟子,將來死後,則有弟子的弟子去度人,如此可以廣度,又可生生不已。
        在因緣尚未到時,六歲童齡的小佛王,獨自漂流各處,普撐慈航,受盡無量風霜經過劫塵,一面醫病救人,一面說法度化人心,勸勉大眾各自修行,修行務必先端立自身,以正心修身為要務。在這漂流的無盡無量風霜經過劫塵中,師尊的性靈是神佛,凡體則是肉軀,有時靈往上界演經說法,有時獨居在僻靜處靜修,曾經返家侍奉病危的母親,使母親恢復精神;也曾短暫投身軍旅數月,要保國衛家,卻因無形道祖以為蕭昌明凡體本具有自然之性,可以自保,所以沒有經常臨體,凡體因此被有形塵世刀兵劫惡濁之氣纏染,執著除暴可以安良,陷入以殺止殺、以惡止惡的迷誤,失去先先天無善無惡的本性,不久即受上界凌雄侍衛無形顯化,將他引至四川靈泉山清心靜修,經過幾番獨善其身做自了漢,或是兼善天下廣化普度的心靈磨盪,漸復真性,立誓辦道以普救眾生,於是捨離獨修,離開四川。
又因為兵荒滯留在湘潭,採樵隱居三年,再經歷多次波折而明白過去未來,知道眾人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在炎熱的夏季,行走四方為人治病,救濟大眾,曾經為了解救一位已得不治之症的婦人,割下自己的左臂肉,給對方作藥引,治好了婦人的惡疾。
        師尊如此漂流,歷經風霜困苦,挨餓忍飢,獨自更生,醫病活人無數,由孩童長成青年,時機漸漸成熟,一心立意救道救苦,各省各地來來去去,勞累奔波,直到丙寅年(民國十五年)農曆五月十三日, 師尊奉天命創道廿字產生之日②,及丁卯年(民國十六年)農曆元旦,奉天命主掌天德聖教,代理上帝巡查各地,並頒發十二條天人各界一體謹遵的教諭③,從此有天德聖教之名與事實,然而人間尚未以天德聖教之名傳教。
        丁卯年(民國十六年),師尊三十三歲,依舊獨身為挽災救劫大事勞苦奔波,爾後創設「宗教哲學研究社」,借研究社的會場講道說法,普化陰陽。民國十七年創辦「武漢宗教哲學研究社」,民國十九年(庚午年)農曆三月春天在「武漢宗教哲學研究社」開始講道④,講說「宗教與人生」、「宗教與哲學」、「哲學與社會」。

一、民國十九年師尊在「武漢宗教哲學研究社」講道內容:

        「自有世界以來,維持社會安甯,人生安全者,莫過於宗教;所以說宗教對於人生是異常重要的,無論何人都應該要知道的。有宗教而後有人類,有人類而後有世界。」⑤
        「我們講究宗教之人,以人道為主體,並非迷信,亦非神道,乃教人為人之道,非他道他教可比。」⑥
        「信教自由,不過不講迷信,原來不迷信即是宗教,迷信就非宗教。何以見得宗教不迷信,因為宗教是講正信的,是講智信的,宗教及與人生、國家有極重要極密切關係的。宗者有其所宗,何有所宗?即是宗其道德以及人格也。」⑦
        「我們提倡宗教哲學,乃維持人格,維持道德,維持各教真理。」⑧
「現在提倡宗教,必先認明是非道路,下最大決心,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既進,必先勇進,決不能灰心。」⑨
        「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是講道的,不是迷信式的求福的,所以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不特不是迷信的,並且還是極科學的。」⑩
        「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是補助社會之不足的,是安定人心的,如何能安定人心,就是要提倡宗教。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講宗教講道是需要有證據的,所以在宗教哲學中研究出一種精神治療法,治人疾病,並進而醫治人心,使我們人人性靈中有所寄託。」⑪

參考書目:
1. 天德教德藏經,行品,局外禪音上集。律藏,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第2頁。
2. 天德教德藏經,天德行品,王笛卿夫子寫真集,第18頁。師公王笛卿夫子日記,五月十三日是念字聖誕日。
3. 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第35頁。天德聖教十二條教諭。
4.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
5.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1頁。
6.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2頁。
7.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5頁。
8.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8頁。
9.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9頁。
10.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10頁。
11.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10頁。

                                                             (未完待續)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13572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