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期三版 父母即堂上活佛,王祥、楊黼至孝感天動地
【廿字心花故事集】 將忤逆心換個孝心
文 ‧ 南山耕田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是魏末晉初的大臣,官位升遷至大司農,封萬歲亭侯,一生德高譽清。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父親王融,不受官府徵召入仕。
王祥的生母早逝,後母朱氏不慈,不喜歡他,並且屢次在王祥父親的面前說他的壞話,因此父親逐漸疏遠他,不得父親喜愛的王祥,時常被派去掃牛糞,但是王祥逆來順受,仍然恭謹地事奉父母。父母生病了,王祥忙碌地侍奉,為父母親嘗湯藥。
王祥的後母喜好吃新鮮的魚,一回生病了,要求鯉魚做藥引,當時天寒地凍,河都結冰了,王祥到冰凍的河面上脫去衣服,赤裸上身,想用體溫來融化堅固的結冰,此時冰層忽然自行裂開,從冰冷的河水中躍出兩隻鯉魚,王祥將鯉魚捧回去烹調給母親吃。後來繼母又想要吃烤黃雀,再有數十隻雀鳥飛進帳幕來,讓王祥適時奉養母親。
王祥的弟弟王覽,很小的時候,看到王祥被母親鞭打,就抱著王祥哭泣;長大以後,王覽時常勸母親朱氏不要虐待哥哥,後母對王祥做無理的要求,王覽也自願跟著王祥一起吃苦,若是後母苛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自願比照辦理。王祥在父親去世之後,名聲漸漸大起來,後母忌恨,便用毒酒要毒害王祥,但是王覽知道了,急著取過來要喝下,王祥懷疑酒內有毒,就和王覽搶著喝,後母自知事情洩漏,乾脆自己把酒搶下來了。後來每次後母給王祥食物時,王覽都要先吃,後母怕毒死自己親生兒子,就不再下毒了。
世說新語‧王祥事後母甚謹,記述王祥侍奉後母非常恭謹。王祥家種有一株李樹,結的果實非常甜美,後母很喜歡,常常命令他好好看守著,有時候忽然刮風下雨,王祥擔心風雨會損壞李樹,李子會被吹落,就抱著李樹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後母暗地裡提刀前往,想要砍殺王祥,剛好王祥起床上廁所,後母行刺落空,只砍到被子。王祥上完廁所回來,知道後母怨恨遺憾不止,就跪在她面前請求一死。後母因此感悟,從此疼愛王祥有如自己的親兒一般。
漢末大亂,王祥帶著後母、後母所生的弟弟王覽避難到廬江,隱居三十多年。後母死後,王祥守喪,形態容貌枯瘦,必須撐著手杖才站得起來。徐州刺史呂虔要聘任王祥,王祥以五十歲年事已高而予拒絕。後來王覽勸他出仕,替他準備車牛,王祥才接受聘召擔任官職。呂虔把徐州事務委派給王祥,王祥率勵兵士,時常擊破寇賊,使得州界清靜,政化大行。後來王祥被舉薦秀才,一路升遷到保管租稅、錢榖、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的九卿之一「大司農」。
楊黼,立志修道,仰慕無際大師,想要前往四川參拜無際大師,於是辭別雙親,由雲南到四川去求道。途中遇見一位老和尚,他向老和尚恭敬的行禮,老和尚問他要前往那裡,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無際大師。」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不如拜見活佛。」楊黼問:「活佛在那裡?」老和尚說:「你只要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子,腳上倒穿鞋子的人,那就是活佛了。」楊黼聽了老和尚的話,就趕緊返鄉了,回家的那天,已是晚上了,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母親開門,母親一聽到兒子的喚聲,很歡喜,來不及穿好衣服襪子,急著把被子披在肩上,倒穿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來開門,楊黼一看到披衾倒屣的母親,頓然感悟,從此以後,竭力孝順雙親。楊黼享壽八十歲,臨終時候,唸誦金剛經的四句偈語,安詳而逝。
至孝之人可以感化不慈的父母,且能感動天地鬼神。天覆地載,生養萬物,天地就是父母,因此人居天地之間,以至孝與天地相互感應,天地得人至孝之情,人得天地慈愛之情,彼此如響斯應而有不可思議之事蹟。
鬼神是天地陰陽之氣,存在於天地之間,具有無形的造化。為人鍛鍊正氣,達到純陽之氣,可以為神;人死為鬼,魂魄不滅,一陽一陰都與人息息相關,呈現天地的功用。 師公笛卿夫子講陰陽二氣「純陽正氣為天,純陰正氣為地,天地人為三才,人為三才之一,居於陰陽之中,頭頂於天,頭之形圓也,足踏於地,足之形方也,人身為半陰半陽之體,受天地之精華,得日月之光照,終日生生不息,陰陽二氣也。」①
王祥的繼母朱氏雖然不慈愛他,王祥卻對繼母始終懷有至孝之心及至真之情,為了供養繼母生鮮的魚隻,臥冰求鯉不畏寒凍,冰層自然裂開,鯉魚自動躍出,還有雀鳥自行飛來圓滿他的孝心,如果不是無形的造化,天地受其感動給予庇祐,鬼神暗中相助,怎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事蹟? 師尊在人生指南‧孝之指南引述王祥的事蹟為例證,就是要昭示千古不變的真理,挽救邪見邪說,即使父母不慈,子女仍然必須奉守孝道,鬼神的感應也不是迷信,凡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地的鑒察,不可自失做人的道理。
修行是每個生來為人的功課,為人父母、為人子女都是修行功課的一環,透過功課的磨鍊,把陰暗面轉成光明面,也是一種度化。王祥受得父母不慈的磨鍊,在逆境裡度化自己登上更光明的境界,再以至孝之心,度化父母也轉向無有偏私的光明面,如同佛性的慈悲,以光明照亮黑暗,圓滿人生的大功課,光明普耀,也圓滿父母慈愛心性發揚的人生功課。至孝的王祥,一己的修行,同時修正了父母偏差的行為,所以孝感動天地。孝道不僅可以正天地,孝道的發揚還可以挽災救劫。
一般人信佛、禮佛,只知向供桌上的佛像禮拜、祈求,卻不知佛誕生人間樹立的為人典範與闡揚的精神,才是學習的榜樣,才是正信的力量。佛最重孝道,我們 師尊對孝道的闡釋極盡詳備,生為人子,更加需要奉守孝道。民國二十九年年底師尊第二次返回四川樂至縣家裡省親,三十年正月底(或二月初)離家前往黃山,「臨行前,師尊向祖先行三跪九叩四鞠躬禮,又向太師母照樣行禮。見大神位寫『天地君親師』五字,祖先則寫漢丞相後蕭門歷代祖先。拜畢啟程。」②師尊以身作則示現門弟子,為人不僅要恭敬父母,同樣恭敬無形,對祖先的恭敬是飲水思源,對父母的恭敬是禮拜堂上活佛。
即使 師尊是尊貴的「眾香妙國佛王」分靈倒裝人間,修行仍然不離人道(做人處事的道理),所以修行不在渺遠的未知世界,而在自身此時此地為人的典範。
信佛、禮佛、祈佛庇祐,先要詳究佛的精神,正念正行才能與佛的願力兩情相感,獲得無形的庇祐,因此求道需向內求。當楊黼不遠千里要往四川去參拜無際大師,離家遠行,父母不免要牽掛擔憂;如果父母年邁病弱,又要倚靠何人照料,不仁不孝又如何求道?途遇的僧人點醒楊黼:「見無際,不如見活佛」,堂上的父母就是活佛,竭盡孝道,道就在其中了。
「世之人,往往向遠方求佛,殊不知佛即在於堂上。」師尊說堂上的父母就是我們求道的活佛,為人能夠竭盡誠意孝養父母,時時感念不忘,佛就在自己的心頭,不只佛在心頭,就是天地鬼神,也都在我的心頭。楊黼有求道的真心,自然感應天地,因而有顯化的僧人給予提點,楊黼且有盡孝的根器,即刻返家,果然見到披衾倒屣為兒開門的母親。母親披衾倒屣匆忙凌亂是愛子的慈悲至情,迫不及待開門迎進想念至深的孩子,從此楊黼全心奉養父母,讀書詠歌自得其樂,自己耕作、自足飲食,只求父母親歡喜,不求名利顯達,註釋孝經幾萬字,考證群書,硯台內的墨汁寫乾了,墨汁會再自動注滿硯池,這樣神奇的事,也是孝子至情與天地的感應了;直到八十高齡,能預知命終之日,自在而逝,道不遠求已自得了。
盡孝父母是道修的根本啊, 師尊再三闡明近代世俗把父母當作是造人機械的邪說,是多麼無知,奉勸天下那些不能奉養父母身命,安定父母歡心,以竭盡人子之道的人,要好好仔細的思考「父母即堂上活佛」的道理,不要捨近求遠,自失為人的至理。
處於今日,世界災變頻仍,實踐孝道、和睦家庭能為天地增強安定祥和的力量,挽災救劫,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本身做起,祈佛的加庇之前,先做好自己的修行,那麼向佛祈求、向天祈求才有「如響斯應」的天佑神助。
附註:
1. 錄自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頁19。
2. 參見覺明雜誌32期,頁31-32。鄺濟端撰述<皈依天德聖教四十六年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