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期十二版 臨終的一門課
            文 翔荷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宇宙大覺者釋迦牟尼文佛不例外,師尊蕭大宗師昌明夫子亦不例外,只是佛陀之死,乃圓覺無礙,登入涅盤,既無心之苦,也無身之苦,而蕭大宗師昌明夫子之死,乃趺坐歸空,靈識脫竅而去,直返天界無量宮,自在來去,內心所悲,惟有不捨眾生仍在茫茫劫海裡。
        有生必有死,生的歷境是一門功課,死的歷境也是一門功課,同樣有種種考題,需要人以智慧及勇氣去認真作答。
        面對臨終的時刻,人們所牽掛的大致有三個難捨與憂慮:對此世至親摯愛的眷戀,對未竟理想的遺憾,對未來去向何方的茫然。也許富貴及名位,也會讓人捨不下或不甘心,但在臨終的迴光返照裡,世俗的富貴及名位,已變得微渺而不足道。
        當一個人感受逐步走向生命的盡頭,只有內在的情感與一生感受美好的溫馨,才是最放不下的,要割捨摯愛的眷念,會使人心痛;滿腹理想未能圓滿,則讓人悲憤;是否有轉生,不知未來在何處的茫然,使人焦慮,這三大牽掛影響著臨終者的心境,也磨難著至親面對摯愛即將永別的打擊,應當如何自處?應該如何陪伴與抉擇?而這些陪伴與抉擇,將是臨終者能否心靈自在離去的重要關鍵,所以臨終是大家必須共同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
        人生的一大幸福,是與至親摯愛相守,臨終前的時期,如果至親摯愛都能守護在一起、陪伴在一起,對彼此而言,都是溫暖安定的力量,而在彼此即將永別的難捨中,「安心」顯得格外重要,彼此安心,才能了無遺憾。「安心」的課題是雙向的互動,即將離去的人,心靈如果已經自我建設得無懼與開放,就能為生活在世的至親好友,做好接受事實與捨得放下的安心;至親摯愛如果勇於接受臨終的事實與告別,就能建設自己堅韌的意志力,捨得放下,真實面對彼此,在勇敢與放捨之中,看淡生死的無常與必然,以溫暖的話語、輕鬆的對談,滿懷感謝,替對方安定不怨懟、不過度悲傷而能平靜的心靈。彼此「安心」,彼此放心,如此眷念的難捨,就可以轉化為祝福的力量,彼此留有美好的回憶,這些美好的記憶,會讓生者生活得更踏實而無憾,亡者則留著美好的感受轉生,成為轉生後的養料,營養未來世的身心靈。
        人生本無常,理想是人建造自己生命意義的價值觀,但面對無常,未竟的理想也無法強求;雖然不可強求,但可以傳承。生命本來就是代代相傳,傳承的意義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不侷限在血緣親屬,而存在能將理想落實延續的所有人。傳承能延續,就無遺憾,傳承的意義在於精神不死,因而臨終之時,能從容的將理想延伸到未來,交付下一棒,就到達死而不死,精神永生的境界。
        蕭大宗師昌明夫子自眾香妙國極樂清靜佛土秉願來凡,與所有凡人一樣,經歷過生老病死,民國三十一年趺坐歸空時,才四十九歲。生命的意義不在長度有多長,而在深度有多深遠,高度有多高妙,廣度有多寬闊,蕭大宗師凡塵雖只住世四十九年,所做的博愛慈悲大慈善事業,廣被三界十方,所留下的遺澤千秋萬世,以一個治病度人的法子,就能生生不已,這個生生不已的法子,由無形長者傳授六歲離家度眾的蕭昌明(佛王)。無形長者說:「假如有人病了,你診好了他的時候,你要對醫愈的人說:『務須實行忠孝仁慈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天地間大道,這麼他那班眾生,果然實行這四個字,那麼他們的罪孽就減少了,使他們身、心、意有所歸宿。你去傳道的時候,不必分他中外男女,在俗出家,皆可用這四個字傳授為你的弟子,你的弟子,又用這個法子傳授人,這個叫做生生不已的法子,拿這個法子度眾生,將來你死之後,有你的弟子的弟子去度人,你這一生就可以解脫生死了;倘不依我的法子,你度幾十年筋疲力盡,死的時候,願力未了,豈不又要投生嗎?你不知生亦苦、老亦苦、病亦苦嗎?你看我這個法子,對也不對?倘若是對,你就照我這個法子去做,倘若不對,你就照你自己的法子去辦。」①
        人生的時間有限,而願力無窮,有限的時間要圓滿大願力,有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願力或理想需要代代相傳的力量,傳承則無分色相,而以治心為要。心靈滌淨後,再去淨化他人,自己了脫生死了,就可以返回本來,而道脈的相承或推廣,則由代代相承的弟子延續流遠,因此功成不必在我,更重要的是有無即時做好傳承的交棒。
        娑婆世界的生老病死苦,佛王臨塵的凡體也免除不了,苦的是凡軀的磨難,不苦的是心靈的超脫。
        「凡我乾坤同仁,皆是無量壽天長者門人(長者即 師尊),各具丈六金身,本其宏願,前前後後隨 師尊倒裝塵世,護道顯法,救世度人,以挽天心,而消劫運,絕非異類化身可比,希諸賢毋誤聽,毋誤認,自傳其訛。」②
        「吾子等,來自無量、坤元兩宮,佛根深厚,道性而穩。」③
        師公王笛卿夫子在〈乾坤同仁來源解〉中說明,天德門人都是無形古佛的弟子,在上界的原靈各具有丈六金身,本著願力心前前後後跟隨 師尊倒裝塵世,來人間挽災救劫的,並非其他異類的化身可以相比,師公要我們不要聽別人亂說,不要錯認了自己,誤信了胡扯的亂語而以訛傳訛。
        師尊無形古佛明示乾(男)坤(女)弟子們,來自於上界無量宮與坤元兩宮,有過去累劫以來修行深厚穩定的佛根與道性,在天地人三曹動盪的時期,上下一團混亂,正邪並立,道高魔重,人間佈道非常艱辛,師尊要我們就算有狂風暴雨,也不要動搖內心,靜定自己的佛根道性,護道弘法,做教道的典範與砥石。
       「爾時無形道祖,於無量天宮,對諸聖眾講經。」④無量宮是師尊無形古佛(無形長者)所居之聖宮,設有功過殿,人間弟子結束塵緣,靈識離開後,必須到功過殿結算一生的功過,憑個人所修的功過,定決往生後的境界。人間幾日,天上只有少頃的時間,並非如人所想,能即刻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坤元聖宮」有五坤元天尊主掌,奉陰極聖母之命,協同普度三期。坤元宮有諸多境界大小不等的坤元,也應劫臨凡,普度坤道;師尊蕭昌明大宗師則代理瑤池金母,於人間統理坤元,陰陽皆度,男女同教。⑤
        既知來處,就能明白回歸何方,對往生後的去向則不那麼徬徨茫然,內心有所定,也可以為自己「安心」,在緣盡時到之際,勇於放捨。
        廿字的力量不僅救人,且可救靈,臨終的病苦會消磨人的心志,精神療養可以輔助醫學不足,其中之一可以減輕病者的病痛負擔,並安定心靈,及給予精神支持的力量。即使臨終者已被醫學確定時日不多,仍然可施行精神療養,減緩病症的負荷,因為精神療養可以輔助醫學不足的其中之二,是緩和及清除藥物的副作用,這些輔助的力量,都有筆者實例的經驗與觀察。
        醫學有專業的領域,判斷一個人的病症嚴重性到何種程度,或是宣告離世的大約日期,但未必可以準確到說一不二,臨終者及照護的親屬如果只是懷著焦慮惶惑的心情等待,就顯得太被動而虛耗時間,而且眼看著臨終者病苦的負荷愈加沉重,「預定的時間」又拖延時,對雙方而言,焦慮及難過也會加重。
        師公曾說:「德門弟子全身是藥」,指的是精神療養的法門:無形針與掌光的運用,及請佛水、布丹、無形膏調養等等。每個皈依的弟子,都有師尊無形古佛傳賜的無形針與掌光,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即使是一個確定時日不多的臨終者,也可為他療養,以減輕他的負擔,給予對方精神力量的支持。
        以兩個實例說明:
父親離世前,有一次病的很重,哥哥接他到北部就醫,住在哥哥家時無法起床活動,我到北部看他,他靜躺在臥榻上,以氣足堅定的口吻對我說;「會死,要死了。」父親對死亡無懼,早早就把身後事做了安排,他只希望能看著子女在身邊,安心的在家中往生。我心想,父親的心願是在鄉下的老家居家往生,難道會在北部離開嗎?雖然他無法起身活動,像是接近臨終的樣子,可是說話的語氣卻有活力。在疑惑之中,靜下心來替父親施行精神療養,因為他雙腳小腿到腳掌浮腫,循環很差,因此無形針以近身治療,循經絡由頭部往腳下的方向順下療養,直看到雙腳湧泉穴,浮腫的腳部氣脈微弱,之後氣脈有增強,療養結束,他仍靜躺不動,閉目休息。二三十分鐘後,姐姐及姐夫們前來探視,大夥兒在客廳聊話,父親自己起身了,走出客房,來到客廳和孩子們相聚談話,精神與體力又恢復了。
        八九個月之後,父親住院加護病房,能看他的時間非常有限,每次進房都會把握有限的時間,給予精神療養,希望減輕他的負擔,舒緩醫物給予的不適。父親非常想要回家,居家往生,但醫護人員卻放不下,我們家屬已經協調好,先放下了,再持續與醫護人員溝通,希望他們放下,終於適當的做出拔管決定,而讓父親擺脫枷鎖,能回到自己熟悉的住家,安心離去。在做出拔管決定之後,每次去探望父親,依舊為父親精神療養,以棉花棒浸溼佛水,餵父親吸吮佛水,這時候的父親最安穩,能這樣照顧父親,則讓我心安,這時不是救父親的命,而是救父親的靈,期待父親受盡業報,「苦盡甘來」,靈性清淨的往生,最好是能超出輪迴,常住佛土。
        再有一例,是一位小女孩插管昏迷許久,第一次去看她時,感觸不到氣脈的脈象,仍然虔心為她療養。幾次療養之後,氣脈逐漸增強,也活化動脈的強度,有幾次療養,讓她的母親參與(未皈依,但有到過凌雄寶殿參駕,向師尊祈求)一起療養,她的母親也感觸到氣的互動與心的相通,這孩子後來頭部的脈象也增強了,但靈識明白的那一刻,卻是離世的時候。因為一些複雜的因素,有形無形都不自由,給予她的力量,是助她脫困,仰仗師尊的佛力,化解了無形的阻礙,也讓一群人在度過悲傷之後,重新回到自己的本位,過自己該過的日子,發揮該有的生命良能。
        精神療養如果在臨終者已經陷入彌留狀態時,就不要再看了,因為有護法神在,接引使者不便將靈帶走,反而耽誤,這是大覺導師在世時,曾經說明。除此之外,即使只有一絲的希望,都還可以盡人事的心力,施行精神療養,至於能不能好,好到何種程度,則聽天命了。
        臨終是一門切身又富哲理的課程,人人都能學,眼光則要放遠,有生必有死既是不可脫逃的必然,如何從容以對、坦然接受,對於心靈的養護更為重要。因為靈魂不滅,如何在臨終時沉澱心靈、淨化心靈,帶著圓滿的祝福往生,擁有美好的意識投生,是實際而有意義的大課題,這個課題無論有無宗教信仰,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去寫出圓滿的答案。
參考書目:
1.局外禪音上集,51頁。
2.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40頁,乾坤同仁來源解。
3.明德聖訓,221頁。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歲次己卯國曆六月四日(農曆四月廿一日)午刻,無形古佛聖誕光諭。
4.局外禪音上集,1頁。
5.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1-2、24-2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13388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