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因不念經,不拜佛,尚有引起人懷疑者,殊不知有真理存焉。五教經典,所紀何事,不過是嘉言懿行,教人奉行而已。
我們實行念字,當然較之空空念經而不奉行者高出萬萬倍,此理至明,至於為何不拜佛,因為我佛皆願意人與我相等,所以我願意向人叩首,願意人人都上平等線,實行念字。
想學道,必以退讓為好,能忍氣則事事好辦矣,並應戒除一切不正行為、不良嗜好,以前不管,以後當戒。」【12】
「在於今日,師若傳其道,必須具其無心性,而無善惡其身心,否則不足以言道。以良者而化善者,以善者而化惡者;以良而化善,全世界皆善,以善而化惡,全世界皆善,皆可以全世界皆善者,全世界皆已見道。」【13】
「若要向善,必須有其歸宿,歸宿於何處?即須歸宿於宗教,因為宗教是教之善原。」【14】
「講宗教不能離開人道,離開人道,則非其學也。」「佛性者個個皆具,不過是無爭而已。」【15】
「要如何才能無爭?必須研究宗教哲學,以治其心,但是宗教當中,近於一嚴尊者,嚴尊者謂之宗教之敗類。我佛如來曾云,佛法無些,惟有平等是。能可以平等,即是佛法。」【16】
「若要改良社會,必須要改良宗教,宗教如何能改良?第一是要破除迷信,第二是要化除門戶。無論那一種宗教,有迷信性,不但亡國,而可以亡人。亡國可以救國,亡人不可以回也。」【17】
「假若你們天天念阿彌陀佛,而心在看戲、打牌,則拜佛拜不成器矣。今天拜佛,則為人醫病,其人病好,則要錢修廟,修廟是舊信仰的,還算是好的。而還有一種人,甚至藉佛騙財的,如此拜佛,則無庸拜。」【18】
「拜佛應如何拜?我們應看佛如何作事?如何作人?佛看見社會一切生老病死苦,他當太子,他犧牲太子地位來學佛救人。我們應該學佛的良心,學佛的人格,我們應該自己起來作佛。因為佛告訴我們,眾生皆具佛性,這佛是公開的,不是那個私人有的,人人并具,個個皆可為佛,個個皆可為聖為賢。所以研究佛,莫聽迷信,只要我們自己保佑我們,可靠些,妥當些。」【19】
「佛在西方,隔我們太遠,有百千數萬億里,我們何必妄求,我們只求自己良心,老的慈,幼的孝,夫倡婦隨,不要離開人,假若離開人,即是離開道,因為人道可以合天道,人道作好了,就是天道。不然,則百千數萬億里,如何能到?」【20】
「我們所提倡之廿字,是人之道,天之法,假若大家不離開廿字,決不會亡國,刀兵水火瘟疫,都不會來,並且還會發財。因為這廿字是作人之道,回天之法。我們不遊手好閒,我們不好吃懶作,自然可以發財。」【21】
「挽救社會,必須要先從人道挽起,把人扶正,必須互相親愛,則見其仁,否則見暴,則非其人也。我們成立宗教哲學研究社,是望社會上人行人道,人能以仁心為心,以人行仁,而天下見仁。行仁者則見天,天心之為仁也。人人行仁,天下歸仁,三界十方,同慶昇平。」「講道者,必能修身養心齊家治國,方才能言道。」【22】
「道,乃生天生地而布神靈,靈神者,即今日所謂之元子,以及電子、靈子是也。元子者屬之於道,靈、電者屬之於器,凡一切有形之物,皆屬於器。有道則有器,無道則無器,器與物二者,乃其一也。」【23】
「何所以謂之真理,乃是萬象平等,萬物平等,能可以至其平等,即可以致社會於安。」
「所以吾社,將各教真理倂而為一,一者無爭,所以本社不言己是,不宣他短,專求改過而已。」【24】
「所以本社因見各宗教教主,皆是慈悲愛眾,所以集合各宗教之精粹,約為二十字,此二十字者,為宗教之命脈,又為全世界之骨幹。有此二十字者,即可以天人同心,無此二十字者,即不知其所以。此二十字效力,非常宏大,小而言之,即可以止今日之狂瀾,挽救今日之時衰。人人果然如是,決不至於責備於人,反而責諸於己。責人者,責備於他人之不是,總說我是。何不想想自己,是與不是?白日所作,晚來自問,未必可以放心,倘人人可以如此責備自己,必不可以責備於人。」【25】
「聖哲之所以為聖哲者,是有功以濟其事,廣德以應其命,皇天無親,惟德是尊。有德者謂之曰聖,無德者謂之曰不聖。即如吾佛曾云:『佛法無多,惟有覺與不覺,覺則為佛,不覺非佛。」【26】
「天地無以為人,以生為人,人道繼天以立極,天能生生不已,人亦生生不已,不已者而反復於心,則見其道,以吾之道而化彼之無道。人既有生生不已之心,仁愛仁慈含具,其精神化而為人,合乎於天地之性。」【27】
師尊蕭昌明大宗師開始講道,首先說明宗教對人生的重要性,希望昌明宗教,引導人生認清正信,節制橫流的人慾,以挽救刀兵、水、火、瘟疫等等劫運。宗教的正信是教人做人的道理,要具備智慧的信仰,以道德人格作為奉守的宗旨,因此 師尊創設宗教哲學研究社,提倡宗教哲學,是為了維持人格,維持道德,維持各教的真理。儒、釋、道、耶、回,各教教主的人格至高無上,都是由忠恕、慈悲、道德、博愛、清真產出,聖人有天地之德,又有天地之仁,與聖人的仁德學習,遵守廿字,就能引導人類進入至善的境界。
師尊以宗教哲學研究社講道,初始不念經,也不拜佛,著重在教導大眾認識廿字,實行廿字,並以謙卑之心,願意向人叩首,願望每個人都能登上平等線,實行廿字,達到至善。實行廿字,需要戒除過去一切不正的行為、嗜好,認明是非道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如此才能合於道的真理,而不是迷信式的求福,因未能研究宗教正信的宗旨,反倒盲從而糊塗。
師如果要傳道,為師的風範必須具備無心性,身心無善惡的偏見,而要以良化善,以善化惡,所以傳道要有道德風範,良好的身心修養,才足以感化他人,宏道於天下。
宗教的正信既是教人做人的道理,自然不能離開人道,不能離開社會大眾,要為大眾破除迷信,並且化除門戶。正信的拜佛,應該看佛如何做人,學習佛的精神去救人,學佛的良心、人格,年老的具有慈愛,年幼的懂得孝道,人人發揚自己的良心,做好人的榜樣,人道作好了,就能合天道。師尊首創廿字,廿字就是作人之道,回天之法。
師尊向當時的政府立案,成立宗教哲學研究社,將各教的真理融合為一,精練為二十字,是期望社會上人人實行人道,以仁心為心,而實行仁德仁慈。「本社不言己是,不宣他短,專求改過而已。」師尊集合各教精粹,闡釋真知真見,並不以自己為高,而要無爭、改過,以責備自己實行廿字與否,作為做人的準則與回天要旨。「皇天無親,惟德是尊。」道傳,唯其有德者能得之,有德者多,道傳就廣,與其爭而傷氣,不如修而得道。
二、組設訓練班教育師資,闡述道德精微,以知本溯源而正天心
「歲在甲戌之夏,我師痛念浩劫之將臨,三界皆失其教,日月不明,衆生多難,為欲挽回浩劫,復興黃帝遺教,以正天心,於是乃召集群弟子,組設訓練班於上海之山東會館,為期百日。闡述未曾聞有之道德精微,訓練身心,期作良師表模,奠玆中極。」【28】
師尊蕭大宗師昌明夫子,於民國23年,在上海的山東會館組設訓練班,親自訓練群弟子,對弟子們闡述道德精微,曾親自寫下「君師楷模」四字,做成匾額,懸掛在道堂前,深切期望受訓的開導師弟子們,能做個良師楷模,由一個開導師己身做起,端正自己的身心,改造自己的人格,做到正大光明,再由一人的切實奉行,救病度心,逐漸推廣至其他人,如此而宏揚廿字,莊嚴世界。
黃帝以德設教,師尊意在復興「德教」,唯有人人修持道德之正氣,才能奠定中極,穩固人間,由人的正氣發揚而正天心,進一步挽回浩劫。因此訓練講義中《一炁宗主談經》,詳細說明道德的精深微妙,讓弟子們明瞭修道的根本,必須由為人的道德做起,才足以自救,進而救人救世。
師尊派任在各省縣市的開導師,已有天命了,為什麼還要受訓呢?在台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說明原因:「師尊於民國十九年,在南京向政府備案,設立宗教哲學研究社,附設東方精神療養院,各省縣市相繼設立,惟在各社未派開導師,如長沙社、漢口社,都是師尊自任開導,直至民國二十年辛未歲孟夏月,在長沙落星田啟建彌羅法會四十九天時,才分派各省縣市開導師,民國廿三年甲戌歲季夏月,調集各社開導師二十人名曰廿字師,在上海山東會館講經說法,訓練開導師身心,作為楷模,定期一百天。不是在外招的新生,為甚麼要訓練,這些派在各省縣市開導師,都是跟隨師尊資深老人,實因道學不足,德功不多,不明陰陽之至理,不曉玄真之妙微,無形中之事,更是渺茫,因此有斯訓練之必要。此時笛卿正在湖南事忙,未前去參加受訓,訓練中紀錄,是佘子諴先生擔任,子諴學問高深,明精醫理,與我聲氣相投,為莫逆好友。我們本道開導師,是陰陽二師,由師尊指派,要有道功高上,學問明真,品正端身,代 無形主宰,行法令,仙佛聖賢皆要聽命遵行,因此十分重要。」【29】
《一炁宗主談經》為甲戌年夏季,師尊蕭昌明大宗師調集各社開導師二十人稱為「廿字師」,在上海山東會館講經說法,訓練開導師身心,作為傳道的楷模,訓練時間定期一百天。訓練中紀錄者是佘子諴,紀錄原稿在變亂的劫火中焚毀,直到丁亥年(民國36年)春季,佘子諴開導師重到黃山修理竹林陋室,遇見釋光明開導師,由釋光明開導師將抄本交給佘子諴開導師修正錯誤,佘子諴開導師從己丑年(民國38年)夏季,按章逐句詳加校正,以楷書重新紀錄,到冬季才完成,因此師尊闡道說法,指引人人正心修身返本的講義,能流傳至今。【30】
正因為過去忠道行道的先賢們,在動盪的時局裡,不畏艱難,不計辛勞,將道傳延續下來,並將經典護傳在自由世界,因此後學未能親沐師尊教化的天德門人,仍然可以秉持師尊原始的教義,做人處事,而不至於偏離正軌。佘子諴開導師在序言中說到:惟冀吾道英才,知其源而秉此修行,以作君師楷模,庶不負吾師百日苦口之心血也。
《一炁宗主談經》雖然是師尊對開道師訓練班的講義,其實也是給所有天德門人與世界大眾的講義,教導天德門人與眾生如何修人道返天道,回歸清淨本來。天德弟子應該用心研讀《一炁宗主談經》,明瞭世界的來源與返本歸一的道路,更需要從《一炁宗主談經》的〈入塵章〉深切體悟師尊蕭大宗師昌明夫子的來歷,與住世時紅塵的經歷,以及天德聖教的由來,以免被迷失的無稽之談誤導,而失去本源,自誤誤人。
《一炁宗主談經》不僅是天德門人必要研讀的精微講義,也是社會大眾可以研讀奉行的講義,因為世界的一切都由先天一炁所化生,萬物都有一個返回本來的機會,奉持一炁宗主的教導,就是走向返本的路。「天道無親,惟德是尊」,道包容天地,涵蓋萬物,有德者得之,能從廿字之中修德累功者,自然已在道中,而得自救,即使沒有天人交通,也不必憂慮渺茫的未知。
開導師是師尊派任在人間的菩提種子,為人醫病,救人疾厄,調冤解孽,並肩負引薦大眾認識廿字正氣,皈依 一炁宗主,入道修身,因此師尊對人間開導師的期望殷切,苦心訓練,希望開導師們以道為重,以眾生為念,覺悟「無形」化生的本源,捨離有形的執著,清靜寡欲,共挽災劫。甲戌年在山東會館接受師尊親自訓練的開導師們,何其有幸,能親沐蕭大宗師竭盡其能的教化,也各自將種子傳播下來,延續師尊行道救劫的精神,然而紅塵的污濁沉重,秉願跟隨師尊在人間吃苦受難的開導師,也有受紅塵染著而迷失真性者,前往西北傳道,竟擅改廿字,將師尊的廿字刪去四字,改為十六字,更名為天人教,而被師尊除名。【31】在人心變異執迷不誤時,師尊感到極度悲痛,設法挽救靈性,勸化不回時,也只能捨離了。
壬午年(民國31年農曆12月10日)師尊在黃山芙蓉居坐化歸空,人間的道傳種子,則隨迭起的變亂四處星散,應劫中顛沛流離,並受劫考,天人交通裡,仍由師尊無形派任開導師,傳承天命於人間,宏道傳教於此蓬萊,開枝散葉的眾開導師中,大覺開導師秦淑德(大覺是 師尊無形古佛諭賜的道號),則是承擔天人交通無形重責之人。【32】透過天人交通,而有光字輩的天命開導師、副開導師與協理開導師之延續傳承。
「本教是以『無極大光明性中天』字輩份來加以區分的,「無形古佛」倒裝凡體蕭公昌明夫子。台灣開山祖師王公笛卿夫子是「極」字輩;我是「大」字輩,你們則是「光」字輩。」【33】大覺開導師承續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道傳、教傳,深受祖師考驗、栽培,無形尚有師尊的訓練,因有無形的天案天命,所以有無形交通有無之職責,且承擔無形的指導與糾正,非同一般人憑著思想或幻想,假意通靈可以比擬,也非一般靈通者未有天案天命可以並論。
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解甲棄家,孑然一身輾轉來到台灣,身無分文,披荊斬棘將道傳宏揚於蓬萊,一心忠於師尊道傳,並將師尊經典精詳校正,復其本來,流傳給後學。師公笛卿夫子奠基道、教,開枝散葉,對開導師及乾坤同仁也有很深的期望,為文敬告開導師及乾坤同仁,要篤行廿字,不可任意作為,以免入於歧途。
三、一炁宗主訓勉人間開導師暨德門乾坤諸弟子
師尊 一炁宗主與師公 圓明至聖佛,留有許多期勉人間開導師的訓言,為開導師與乾坤同仁,都應當體悟這些勸言的苦心,獲得正覺,無私無礙的凝結一心,自救救人、自度度人,以正心推廣廿字,挽救自己的未來與將來的劫難。
以下節錄師尊蕭昌明大宗師於《一炁宗主談經》裡對受訓開導師講道的期望,這分殷切苦心的期望,同樣受用於今日之開導師與眾多門弟子。師尊歸空返天不過數十年,道傳、教傳不曾中斷,如何能永續綿長,需要門弟子能否實行師尊的教義精神了。
(一)自救而救人,真靈可返「無」境之極樂
「我人能抱一個凡事皆空,惟知救人而已,救人者,必先自救,倘能自救,則真靈可返於無,人人切而行之,漸漸推而廣之,自見真如,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真空,是名還我本來國土,本來國土者,即無也,亦極樂也,無中生實相,而現大光明境,此光明境者,可以隨意發生,亦可以隨性發生。今日之開導師,實為異日之仙佛,又豈止一千二百五十人而已哉,又豈止三千人而已哉,凡一切衆生,皆具如來心,自可見如來,而恒河沙數中一切皆如來,現大光明相,世界豈有盡焉,國土豈有窮焉,皆入大自在,長享清靜。」【34】
「我全體社員,武漢三鎮,合而計之,有一千人以上。由此漸漸奉行,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在十年中,則武漢人民皆化於廿字當中,盜賊自然無有,土匪自然無有,則社會自安矣。因為有廿字,決不會做賊的。
我此一次在上海傳道師訓練班,看見一個傳道師,拾得人錢,心不能安,寢不能寐,次日尋得遺失者即還人,其心始安。因為有念字,即有良心,倘我民國國民,個個能守此念字,則事事皆好,匪患亦無矣。因此念字,能化暴為良,能改過遷善,人人能行此念字,則各人以心印心,自然清平,人民安樂矣。倘不以此念字挽救人心,則世界無法矣。」【35】
人想要返回本來,必須要知道從什麼地方來,回歸到什麼地方去。《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師尊首先講到世界誕生的過程,由無形一炁化生而來,來與去都是一個無,所以我們為人者必須摒除一切物欲,份內生活所必須而不可離的,該有的可以有,但份外不該有的貪求,則應該摒除。所以師尊教導弟子們,抱持凡事皆空的「無」心,無中之有,只知救人而已,尚且要先自救,才能救人,自己的靈性能不被物欲貪求矇蔽,就是自救,真靈不迷失,就可以返回本來的無,也就是極樂的光明境界。
民國19年,武漢三鎮合計的社員有一千人以上,23年師尊講道提及,又豈止一千二百五十人而已,人人要是能確切實行,漸漸推廣,又豈止三千人而已。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心,無數的眾生都是如來,都可入大自在而長享清靜。19年師尊講述〈宗教與人生〉,舉一個撿到錢的傳道師為例子,那位傳道師因為心中有廿字,就有良知,表現於外的行為,則是不存貪欲心,將錢還給遺失者才得心安,拾錢的傳道師知而能行,表裡如一,在靈性上已經自救了,自然有清靜的言行,隨緣救人。廿字的力量無窮盡,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成就異日的仙佛,不只開導師能在真修實行裡為異日的仙佛,凡人奉持廿字真修實行,同樣能登入天道,成仙成佛。
民國19年,師尊蕭大宗師在武漢宗教哲學研究社講道,那時是以向政府立案的宗教哲學研究社傳道與弘揚廿字,並未稱教,因此《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都稱「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吾社」,後人重編刊印時,將師尊原稿擅自刪改小部分,刪除「宗教哲學研究社」改為「天德聖教」,「本社社員」改為「本教教徒」,「我們宗教哲學研究社」改為「我教」,「本社」改為「本教」,「吾社」改為「吾教」,經過這些後人憑著己意的刪改,使得師尊的講演集失去原貌,也使得後人對歷史的沿革產生誤解。
天德教在台灣的發展,師公王笛卿夫子住塵時向政府申請立案的是「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以精神療養研究會推展廿字、醫病救世,民國78年元月27日,人民公布團體法,天德教總會立案文件在公佈的同一日送達,是政府新人團法頒佈後,收到的第一件宗教社團設立案,78年8月10日頒發立案證書,才有教名宏道行世。【36】
開山祖師笛卿夫子在〈重印人生指南原本精詳說明〉裡談道:「竟有未明至道,不通玄理之人,自顯才華,妄意刪改,上欺 師尊,下誤世人,心甚痛焉。」師尊的《人生指南》曾被後人妄意刪改,而有錯落與失誤,一字的竄改或一句的刪改,極可能已經偏離原義,後人不明究裡,錯讀了,反而誤導人生,因此師公為杜絕流弊,在排版重印時,親自精詳校正,一字一句,完全遵照昔日原本無訛,為的是給後人有正確的指南準則。所以我們研讀師尊著作,仍要以本義為準則,畢竟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背景與進展,不要以後來進展的情況,就憑著自己的想法去刪改師尊的原著,以免愧對師尊,又對歷史沿革產生誤導。
(二)仙佛聖賢,皆秉良心而成就,得中和之氣者,即見良心
「吾人今日,研究哲學,乃超出五教之外,以理為本。彼輩因名利流蕩,我亦因名利而奔走無暇,但彼專言名利而貢高,我之名利,則在行慈悲度人中,究其極,而無所謂名與利也。須知人我均從一無而來,絕無彼此之分、人我之見,社會上人及一切胎卵濕化,誰非我之眷屬耶?明此理者,即能相親相愛。他人年高者,吾長之;年若者,吾兄弟之,待人接物之際,無非因我之性,而返我之本靈也。
為師資者,尤在有中和之氣,正己化人之願,現在開導師二十人,即須以和字化為一人,由此更化天下為一人。吾願二十人,總須還我元元之體,而行外人內仁之道,人能懷仁,擴而充之,則無論何時何地,均可還我元元之基,得其中者,天下之大道也。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是我之天君泰然,天君者,良心也。得中和之氣,即見天君,即可以位天地,仙佛聖賢,皆此心也。」【37】
師尊說明凡人的名利與慈悲度人的名利有何不同,世俗人為私人的名利奔波忙碌,專講名利而驕傲自大;師尊的名利則是在實行慈悲度人之中奔走忙碌,但推究到極致,也沒有所謂的名與利,只有一念真誠慈悲而已。他人與我都是從一炁無形化生而來,萬物、一切胎卵濕化也都是從一無化生而來,既是同一個來源,就如同眷屬,窮究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相親相愛,依照自己的真性待人接物,返回自己本來光明的靈性。
在此師尊要求開導師們,特別要有中和之氣,要有正己化人之願,二十位開導師以「和」字化為一人,這個和字的修養又更進一步轉化天下為一人。師尊殷切期望受訓的廿字師,能返回元元之體、元元之基,「元元」是浩然正氣,也就是「元氣」。期望廿字師們實行外人內仁之道,外在雖為人身,內心則懷抱仁慈待人接物,能獲得如此中和之氣,則是開闊的天下大道,能夠達到完全中和的地步,天地便可以安居正位,萬物便可以順遂生長,如此天地萬物的祥和,就是我的良心閒適自在,可以使天地安居正位,仙佛聖賢都是具備這樣得中和之氣的良心。
廿字以忠開始,以和總束,師尊訓練開導師,講明宇宙的本源,要人人懂得萬物是一體的,人我如同一家人,忠於天道要不改其心志,和人和物足以返本還原,也能在廿字的修持中獲得大圓滿、大精進,由一人的和心,推而廣之,廿字大道的推展又有何阻礙呢?
(三)廿字即是良藥良醫,切實奉行可救天地,並救萬物性靈
「今世界之失重心者,失其正大光明也,今之求學者,均須改造個人之人格,人言道乃消極,而道乃積極之事,非消極也。積極者,博大而廣愛,一人行之,千萬人效之,故曰:天下一家,中外一人。如之何而後可,當知天地為我一廬,我居兩大間,我有浩氣,何妨將兩大居於我之間。此乃法也,道德,法一也;法者,法則也。以堯、舜、孔、孟之法為法,此法提高人格,恢復固有道德者也。
吾人原來有道德,因年代久遠,漸失其真,必須整理,方可以立,我們須作擎天柱,我們訓練班,二十人即二十字,分開為擎天柱也。要知人生在世,不能頂天,亦當立地。
若云宗教哲學,即是要將各教真義,歸納為一。一者,真理也,真理無二,有二即有爭。一者何,以救人也,救人必有自救,故人必須將己身磨礪成金剛體,方可作救人事,否則何以救人,又何以為聖為佛。救人者非祗救其病,必救其性靈,救其事業,並救其父母之性靈,非如救水火,祇救一時也。我教之廿字,即良藥良醫,可救天地,而造成聖賢仙佛,以此救人,而人人得其安慰,推而廣之,化而遠之,使天下成為廿字之世界,即所謂莊嚴佛土是也。然必要切切實實行之,若徒托空言,則毫無補於用矣!然則恢復我道德,返我先天,易事也,祗要實行,則不難,必須從個人下手。天地間祗有真理,而無迷信,尤須抱絕大之決心,救世界之刦運,故必須保持個人之人格,重實在,重實行。」【38】
現今的世界失去了重心,而有不斷的人禍、天災,正是因為人類失去了正大光明,因此入道求學的人,都必須改造個人的人格,以博大廣愛的行動力去做,一個人切實的做到,而有眾多人的效法,當百千萬人都實行仁慈廣愛的時候,人人正大光明的心性一致,天下如同一家,中外化為一人。
為人者,頭上頂天,腳上立地,居住在天地兩大之間,天地與人如同處在一間盧舍。為人要是有浩然的正氣,又可將天地收納在自己的胸懷之內,效法天地博大廣愛的道德,是求學的法則。堯、舜禪讓天下,以萬民的福祉為重,具備博大廣愛的心胸;孔子、孟子善養浩然正氣,以仁恕精神和睦天下,同樣有博大廣愛的胸懷,以他們無私、博愛、仁恕的精神為法則,是提高人格恢復固有道德的好方法。
古時仁德之君治理天下,民風淳樸,道德堅固,可是年代久遠之後,人心漸漸失去淳樸的真性,世界也漸漸失去重心,必要再將迷失的心性做好整理,才可以樹立原來本有的道德,師尊勉勵訓練班的廿字開導師,要豎立好人格道德,做擎天支柱,把自己本身磨礪成金剛體,才能頂天立地,做救人的事業。金剛之體如何磨煉?在劫塵的眾煞之中磨煉,歷經種種挫折磨難,也不動搖真如心念,唯有秉奉真理以救人為念。然而救人又必須先自救,只有自己已在真理之中,才能挽救他人的性靈,同歸真理,挽救性靈返回真如,是永續綿久的,不是像救火災、水災,只挽救一時而已。
師尊說廿字可以莊嚴世界,必要切切實實做到,如果只是空談廿字,卻不認真實行,是對挽救個人、改善世界沒有作用的。人格的保持最可貴的是在實行,要恢復道德、返回先天,只要實行廿字就不困難。返回先天,一方面要覺悟先天一「無」的道理,二方面要明瞭「無色無相」的真義,把一切濁塵的貪嗔痴愛淘洗淨盡,不執著名利相,不著功德相,有「和」而無怨,廿字師二十人能以「和」合為一人,二十人分開也可做擎天支柱,分處各地,宏道救世,作大眾的榜樣,度大眾同登勝境。
(四)窮究宗教哲學而得光明真理,無過分之欲望,不失平等心
「今社會上談到神字,即認為迷信,吾言則為非迷信。所云迷信者,因無法證據也;所言神者,即我也,非他也。昔聖人之所以神道設教,乃塑像而表之,此塑像之泥木偶,無一非事業功績有益於人者,崇拜之道,非唸經跪拜可以得其福德者也。凡人均在各教中淘鎔,捨宗教即非人道,宗教乃有系統之哲學,有系統,可以從高深淵博研究之而得其真理,可以復其智仁。」【39】
在宗教的真理中淘鎔,可以回復智慧與仁德,師尊肯定宗教對人心的教化,從信仰宗教裡研究高深淵博的哲學,而獲得先聖先賢的真理,效法先聖先賢的智慧仁德,而返回自己的本來。為神者,是生前事業功績對人群有益的人,人格高超,死後受到人們的敬仰追思。信神並非迷信,但要效法他們為人時的榜樣,改造自己的人格,堅固自己原來的道德,才不會陷入迷信。所以信神拜神不是空空念經跪拜,就可以求得福德,而是要保持自己的人格與神心心相印。過去的神曾經是人,也是在人道中修得神格,現在的我在人道裡踐行廿字,當人格與神格一致時,也是未來的神,所以神由人做,要正信而不要迷信。現在我們皈依 一炁宗主,信仰廿字,也不是空空念經跪拜祈求就能得到福德,重要的是效法一炁宗主住塵時一心救人、一意挽災的精神,並做到對廿字心口如一,才是正信且足以自救的廿字弟子。
「今研究宗教哲學,是一條光明坦途,諸生來此訓練,即得安慰,但他人尚未得安慰,本訓練係養之以善,氣氣相投,息息相通,以真誠心而感化不真誠者。須知吾人來從何來,去從何去,當抱可憐心,而憐他之未得安慰者,故我等須捨安樂而救煩惱,即是本來面目,我今如是,亦求他人如是,推己及人,不可有詭詐情事。詭詐者,即因衣食住問題,將本來光明心遮蔽,但此三者,即不能脫離,亦必須以本來心而求此衣食住。
上古之時,荒荒冥冥,何有衣食住問題,雖古今不同,性靈則一,有性靈,即有此三者,故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有之,頗為光明。然吾人當就分內而求,不可作分外妄求,而違背天和,遮蔽固有之良知良能可耳。本來性靈,赤裸裸一塵不染,若墮於此中,則失去其平等心矣。
貪嗔痴愛,無非因衣食住三者而來,能將此三者推開,則無貪嗔痴愛矣。古往今來,誰不在此三者中浮沉流浪,衣思其美質,食思其美味,住思其美屋,無非過分之欲,吾人居此,但求衣能遮體,食可充饑,住可以蔽風雨足矣,又何必與人而爭美,以常人爭此三者之心,轉而為爭道德之高尚可也。爭美之心不已,天下必不能安,非關個人已也。」【40】
師尊創辦宗教哲學研究社,研究宗教哲學,指引一條光明坦途,訓練弟子以善養氣,用真誠心感化不真誠的人。受訓練的弟子們,已經知道人從無而來,返本回到真如,明白了自己性靈的去向,身心靈已經獲得了安慰,所以抱持同理心,可憐他人還未得到心靈的安慰,所以捨棄自己的安樂,解救他人的煩惱。
在幫助他人時,不可以有狡猾奸詐的事情,詭詐的人就是因為衣食住的問題,想要美質美味美屋,因此有過分的貪欲,將自己本來的光明心遮蔽了,而弄出狡滑奸詐的事端。衣食住是生活的必需,從份內該得的去求取,不要從分外的貪求玩弄權謀狡詐,以免違背天和,矇蔽本有的良知良能,因此墮落而失去平等心。安於本份,不與他人競爭美奢,而要爭取道德的高尚,天下人競爭美奢的妄心不斷除,就有無數的詭詐事情,不平等的世界使天下不能安定太平,所以這種不必要的競爭,不是只有關係個人的需求而已,尚且關係著天下的安定與否。
在道德修行中改革自己的人格,自己先有清淨心,才能推而廣之,將清淨帶給他人,於衣食住的需求上,可以更清心寡慾,同趨至善。
(五)平等心乃正氣之原,為師以德,正己歸仁為正覺
「在三界中,不能言正覺與非正覺,言正覺,即非正覺,不言正覺,又入邪道,所以不言正覺,不言正覺者,是謂之正覺也。天道茫茫,世界攘攘,宗教之亂,何有正覺可言,倘無正覺,又何依歸,既無依歸,便是無韁之馬,既得依歸,必須究竟,何謂究竟,惟此平等心。平等心者,乃正氣之原,氣靜而得大端。
凡言道者,莫不己是而人非,此乃道之否也。為道者,原在正心誠意,辨別道之正否,惟在一心,心正則道正,心偏則道邪,天下千門萬户,不過一正與一邪而已,莫以人言非而我亦非之,人言正而我亦正之,惟須以我之心,考查彼之是否有平等之心,方可耳。
當今之世,為師者,徧天下,惜乎僅有師之資,而多無師之德,自以為是,可為痛心。凡為道師者,須到化境,方可為人模範,倘具無恥之念,不良之心,是為道中之賊。所以不忍大道墮落,不顧一切,而開訓練開道師之舉;預為國家之範,三才之範。蓋為師以德,頑石可革;為師不德,自身必滅,何足以化人?為師者,一舉一動,須合乎德,又須合人心性之源,志向不茍,放膽作去,亦入正覺之門。正覺者,以己身而利天下,推而至於九幽十類,方可謂之正覺。
現今道場林立,分別真偽殊難,但大道無真偽,尤無是非。我之心真而道真,我之心正而道正,既入其門,見其低聲靜氣而習之,考慮之,實行之,表裡如一,知其心之真正,即可知其道之真正,倘一味口是心非,其人即盜國之賊也。心為天下之仁,人為國家之本,倘不愛身修身,不但為盜國,且可云盜天下,盜全世界之賊也。
心滅而身毀,身毀而家滅,家滅而國亡,國亡而世界碎,世界碎而天地崩裂,天地崩裂而仙佛聖賢無容身之地,是以仙佛聖賢救人,必先正其心,人若不正其心,世界必滅。而五行亦必混沌,即先人亦無容身之地。故痛哭流涕,喚醒世人,以圖自救救人。人能自救,推而救人,則世界國家以及三界十方,皆有人利益矣,否則不僅害己,而三才五行亦隨之而皆蒙其害。
余降生斯世,即因慈悲而來,嗣後,望諸子,既入正道之門,須考查師之心,師之志,尤須考查師之德。我為人之師,人亦必如我之考查者而考查我,我能為師以德,即為衛道之士,正己以化人,己立而立人,己覺而覺人,推而行之於天下,盡皆歸仁,斯謂之正覺矣。」【41】
平等心是正氣的本源,氣靜大抵能得正氣,過去宗教各有紛亂,各有貢高自己而輕視他教的排斥性,因此世界紛亂,都失去宗教固有仁德的本來面目,也失去平等心,在己是人非的爭執中迷失依歸。師尊說明道在「正心誠意」,辨別道是否正,只在一心,心正,道就正;心偏,道就邪。不要因為別人說不對,我就跟著說不對,別人說是正的,我就跟著說是正確的,必須用我自己的心,詳加考察對方是不是有符合平等心,才可以確認是正確或偏差。平等心者有正氣,以平等心考查正邪,才不至於落入人云亦云的盲見。
凡是做傳道之師者,必須達到化境,才可以作為他人的模範,如果道師有無恥的念頭、不良的心,便是道中之賊。師尊感嘆天底下稱為師的很多,可惜只有表面有稱為師的資格,但大多沒有為師的內在品德,卻又自以為是,這是很令人痛心的缺失,因為不忍心大道墮落,師尊倒裝而來人間挽災救劫,期望重整師道,不顧一切開辦開道師訓練班,訓練開道師作為傳道種子,預期品學優良的開道師,且能進而作為國家與三才的典範。
師尊對開道師的期望如此深切,交付重責在人間,也深怕開道師不明白身為道師的真義,所以坦白訓誡開道師們,身為開道師要「以德化人」,能運用德去感化他人,即使是頑石,也能改變;如果開道師自己本身沒有品德道學的修養,自己本身必然遭到毀滅,又有什麼能力足夠感化他人?身為開導師,作為開道的種苗,一舉一動必須合乎德,又必須符合為人心性的本源,心性的本源光明潔白,具備平等心,擁有光明本源的德,足以照亮他人的黑暗,足以照引世間的光明面。
師尊期勉受訓的開道師立定志向,不草率,以大無畏之心去做,用己身的付出去利益天下人,再推廣到利益九幽十類等等的眾生,才可以稱的上是正覺。現今的世界,到處都有道場,要分辨真假很困難,但是大道沒有真假是非,我的心真,道就真;我的心正,道就正,不論那一道場,觀察他們低聲靜氣的修養,而學習低聲靜氣,深思熟慮是否合乎正覺,並確實奉行真理,做到表裡如一,知道對方的心是真實正覺,就可以知道道場是真確正道,反之,如果道場中人一味的口是心非,那麼假處道場的人們,就是盜國的賊。
由心的仁本開始,推展到世界,人若失去本有的仁心,由一個人的黑暗詭詐,擴大為世界的黑暗,不只個人毀滅而已,甚至世界破碎,天地崩裂。天崩地裂後,仙佛聖賢也沒有容身之地了,因此仙佛聖賢濟世救人,必定要先教化端正人心,否則世界毀滅,五行也落入混沌,就算是仙人也無處可容身。仙佛聖賢先知先覺,明瞭處境危險至極,所以痛哭流淚,期望喚醒世人,圖求自救救人,仙佛聖賢倒裝臨凡,以正知正覺喚醒人類,一方面是挽救世人,一方面則是挽救自己,免得落入混沌而無所依歸。世人能有仙佛聖賢這份自救救人的用心,由自己仁心開始,推廣宏大,世界及十方三界都有利益,如果做不到以仁心自救救人,三才五行都要蒙受傷害。
「余降生斯世,即因慈悲而來。」師尊說明自己由眾香妙國倒裝到這個世界,捨離極樂佛土,到娑婆紅塵流浪吃苦,就是因為不捨眾生落入混沌的一念慈悲而來的,盼望眾弟子既然進入正道之門,就必須考查為師的用心志向,尤其必須考查為師的品德。師尊說:「我作為別人的老師,別人也必定像我考查他人一樣的考查我,我能以德化人,做為人師就是保衛正道的人士,正己而感化別人,自己端立而端立他人,自己正覺而覺正他人,推廣而徧行天下,全部都歸向於仁。」為師者著重在以德服人,而不是因職位名稱而驕慢自以為是,要獲得他人的敬仰,還得接受別人的考查,考查開道師是否具備仁心志向,是否堅定不草率,品德是否正覺光明,能以德化人、以德服人,才稱得上是有為師的道範。
(六)功為罪之魁,善為惡之首,為善之人,惟德自持,不存功德心
「語云:善惡乃天地工具。味乎斯言,無惡而善不能立,因貪一功字及一善字,反而引起衆生為保障其善,而反為惡。何以故?因善惡相對時,倘我無善心,豈知人有惡意。若欲解除刀兵刦,須先化除善惡心,因有善意,必有惡意為之對峙。
本道有善念者固多,而懷惡意者亦復不少,弄巧反拙,為道友通病。如診得一病,即以為自己之本事及功勞,殊不知功為罪之魁,善為惡之首,何也?因功高則自居驕傲,因有善念而易起輕視凌慢他人之心,以為我善而人不善,豈知自己於不知不覺之間,而陷於不善矣!蓋存善心者,對待必有一惡相,真為善之人,不存功德心,競競業業,切切實實,惟德自持,為善而不言善,居功而不言功,自見有光明之象。古今來治日常少,亂日常多,無非爭功利而惹是非,功為爭之端,非虛語也。
余願為善者而不自以為善,立功者而不自知其功,達到功善止滅,善惡兩消,庶幾道德伸而浩劫墮,世界漸次趨於和平矣。此可為萬世法,可入聖域賢關,端莊恭慎,而猶不足以為榮,所謂入聖域賢關而不足為榮者,即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倘能化去善惡以及人我心,則亦不見有聖域賢關矣。」【42】
善與惡是對比呈現的,有惡才有善的相對應,可是因為貪圖功德與善的美名,會為了保障善,卻促成惡的反效果,因為善與惡相對峙時,以自己的主觀角度認為自己是善的一方,就會將對方歸類是惡意,所以就產生爭端,而有鬥角、殺伐。師尊教導如果要解除世間的刀兵劫,必須要先化除善惡對立的心態,伸張道德,使世界逐漸趨向和平。
在化除善惡心的講道闡釋裡,師尊也說明了我們道中的弟子存有善念的固然很多,但是懷有惡意的也不少;懷有惡意的,弄巧反而成拙,是弟子的通病,例如替人治病,獲得一次好的感應,就認為是自己的本事、功勞,產生了自負得意的心態,卻不知道功與善是罪及惡的魁首,因為功高就自居驕傲,有著相的善念就容易生起輕視、欺侮、壓制他人的心,主觀的認為只有自己是善、是正確的,而別人是惡、是錯誤的,卻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不善與偏差了。
善惡並無絕對的對立,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去考查,真正做善事善行的人,心無罣礙,不存功德心,謹慎小心,切實實行,只有以德自持,行諸善事,不多說自己的善行;擁有功德,也不誇說自己的功德,如此不著功德相,自然有光明的氣象。師尊感嘆古往今來,太平的治日少,動盪的亂日多,無非都是因為喜好爭奪功利,而惹出無盡的是非,因為有功的執著,反成爭奪的開端,此話並非虛語。
師尊開設開道師訓練班,要弟子們建功立德,返回本來,又開導眾弟子為善立功,需要做到不自以為善、不自居其功,能達到功善止滅、善惡兩消時,差不多道德就可以伸張,浩劫則能減輕,世界得以漸漸趨向和平。救世界,先要救自己的心,和平世界,也要先和平自己的心,能做到師尊的期望,才算有個宏道濟世的開始。
「不存功德心,惟德自持,功善止滅,善惡兩消。」可作為人類永續萬世的良法,人人可以依循這個良法的修行,登入聖域賢關。聖域賢關的端正、莊重、恭敬、戒慎,還不夠當作光耀,境界之上還有境界,能登入聖域賢關,卻不感到自足自滿的,就可以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先天有形的五行之中,而是返歸「一無」。
(七)道乃入世法,如家常便飯,培德立功而修道
「吾幾日所講,願爾等細心參悟,可以得一,可以圓滿,尤要立功立德以培之,倘不如是,縱然得道,亦是枉然,故道須德培,德者得也,不得而自得。凡言道者,決不高深,乃是平等,高深即非道,道如家常便飯。吾道乃入世法,非出世法,入世法證,出世法亦證,出世法難,不出世法尤難,故出入兩法,皆要平等,不可偏廢,如此修煉,可有望焉。」【43】
道需要德來培養,有德者才能得道。師尊苦口婆心對訓練班的弟子們闡述道德精微,並說明做人處事的道裡,希望受訓的弟子要細心參悟,尤其要立功、立德來培養圓滿,如果不立德立功,就算是得到道傳,最終也是毫無收穫。道不高深,而是平等,像家常便飯,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裡。師尊說:「我的道是入世法,不是出世法。」入世法是在家庭中修,在人群裡修,在家庭、工作、社會、人群裡,以廿字的精神與人互動,實踐廿字的真義,在入世之中,修得淡泊寧靜、平等正覺,如此入世、出世兩法,都可證得。在人群中與人交接往來,要維持不動其心、立志堅定、仁心恆存,尤其困難,但是藉著人、事的諸多磨礪修煉,才能百鍊成剛,有希望圓滿得道。
(八)天災人禍敗於心毀於行,懺悔改過學聖賢,謙虛好問以窮理
「心不定,則意不誠,浩劫之來,豈無由歟?成之於心,應之於形,形之於上,所以天災人禍,在在皆是。乃今之人,總以己是而彼非;殊不知己是而非是,尤恐人非未必非,平心靜氣思之,三思而後行。古今大錯,吾已造就,悟之莫由,雖然莫由,能悔尤不能不悔,過則不憚改,聖賢之道不二過,吾願學也。
學道之人,總要低聲下氣,尤不可將自身過於看大,倘將自身看大,此乃不學無術之人也,又切莫怕醜,不知則問,問必窮理,問必有得。得者德也,德者道之本,尤為法之基。
吾嘗言將己身看高,實則將此身看低也,是何以故?願學佛心,願成佛行;吾願追隨過去仙佛聖賢之志,尤願追隨近日聖賢明哲之行,三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心此志,吾願學也,此功此德,吾願得也。留得精神,以新宇宙,為當世立法,為後世立法,吾願為也。麻桑之人,其學大焉,其味尤濃也,厚且薄而學之,若美女之求君子,務要平心而隆莊,方可以達乎智。【44】
一個人的心性如果飄浮不定,意念就不能真誠,不能真誠就會受到貪嗔痴愛的動搖,而迷亂德的涵養,造出禍害;惡重就會累成浩劫,天災人禍不斷。現在人的弊病,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築起一道高牆,而不與人理性溝通,然而自認為自己是對的,又未必真實的正確,認為別人是錯的,恐怕對方未必是不對的,凡事還要平心靜氣仔細思考,然後再去做。
如果因為思考不周,而造成大錯,要能覺悟錯誤在哪裡,不要遵循相同的錯誤,一錯再錯。雖然過去沒有領悟止滅功善、兩消善惡的道理,而鑄成大錯,現在明白了道理,能悔悟則好,尤其不能不悔改,革除錯誤才有新生,所以有過錯不要害怕改過,相同的錯誤不再重犯第二次,是成就聖賢人格的途徑。師尊謙虛的說:「我願意學習聖賢者不二過的精神」,「吾願學也」,吾也涵括所有入道修行之人,甚至天下間所有一切願意向上提升性靈的人。改造世界,首要改造人心;改造人心,從革除錯誤轉趨光明,覺悟錯誤、改正錯誤,是自救也是救人、救世界。
師尊有謙卑寬廣的胸懷,可以接受他人的考查,雖然有妙香國佛王至尊的來歷,但不自認為儼然不可侵犯,甚至願意聆聽他人指正的意見。師尊告訴弟子們,學道的人總要低聲下氣,尤其不可把自己看的過大,如果把自己看得過大,這種人是不學無術的人,又教導弟子千萬不要怕出醜,不知道不懂的事,就要請問別人,請問別人時,一定要深究事物的道理,如此以好學窮理的精神,向別人請教,必定會有所獲得;以謙抑胸懷向人請益的智慧增長,是德的精進涵養,有德是進道的根本,有德尤其是法的根基。
把自己看高,是看重靈性的可貴,做對有益社會人生的事,不要將本來的光明墮落為黑暗,看高並非驕傲自大的貢高我慢。師尊說要將自己本身看低,為什麼原因要看低自己,低是謙卑,必須懷抱謙抑包容的心量,學佛的慈悲心平等心,成就佛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不只願意追隨過去仙佛聖賢的志向,尤其願意追隨近日聖賢明哲的良行。與人相處,選擇善的,跟從好的人見賢而思齊,看見他人不好的,就內自反省,不要跟不善者犯下相同的錯誤,並且能改過遷善。
現在受敬崇的仙佛聖賢,是過去的人,以美善的人格而成就;近日的人,能修養到美善的人格,也可留得這樣的精神,改進宇宙,可以替當代樹立原則典範,也替未來建立良善的途徑,能懷抱這樣的心志,得取這樣的功德,精神可以永恆不死。
術業有專攻,學問無貴賤,種麻種桑的農人,懂得農作的知識,生產糧作,養活天下人,他們的學問也很大,生長萬物養育天下人的意義,尤其濃厚。大道若水,就低而成就廣博,學道之人把志氣看高,不沾染世俗污濁,但將身段放低,心量擴大,願意深厚努力的多方面學習,而且要像君子追求美女,務必要平心靜氣而鄭重敬肅,才可以達到明智圓融。
四、能低下則能為人師,秉奉廿字一正,則百邪不侵
「此廿字乃由先天至後天,後天而復先天,渾然一太極也。其中變化,玄妙無窮,吾人秉此一正,則百邪不侵,居苦而不知苦,具功而不見功,惟發慈悲,願眾生盡離苦難。倘存功德心,即入魔道,不能見我佛如來。佛云:若有人以聲聞求我,以色相見我,是人行邪道。凡為人師者,倘認己為師,儼然不可侵犯,是乃大錯。惟能下則能師,常懷赤子之心,如我佛之慈悲,方可無來去、無罣礙,如是者,富貴於我如浮雲,名利又與我有何哉!」【45】
師尊在《一炁宗主談經》的講義裡,闡釋世界由「一無」化生萬有,有先天而有後天,由後天再返回先天,是太極玄妙無窮的運化。《佛說妙法蓮華經註解》闡述人秉之正氣而生,正氣剛強,可以百邪不侵,即使在人間受難吃苦,卻能甘之如飴,不怕苦的難受。七情六慾、貪瞋痴愛、酒色財氣,都是百邪,都能污染人原本的性靈,盜取為人立德建功的志氣。秉持正念,所作所為只有慈悲心,具有功德但不存功德心,念念慈悲願意渡化眾生離開苦難,如果修行進道還存在功德心的貪有,就會轉入魔道,無法會見自性如來。
正信之道,唯有慈悲無相,想要用神通、通靈求佛見佛,這樣的人是走錯了邪道。師尊同時告誡為人師的人,如果認為自己有來由,是為師的身分,就自居高上不可侵犯而倨傲自大,是大大的錯誤了,能謙卑低下才能做為人師啊,能謙卑低下,才有源源廣量的慈悲心度人離開苦難,所以為人師要常常保有無染的赤子之心,才可以來去自在,心無罣礙;能將世間的有形富貴,看得像天上的浮雲一般平淡,自然不受名利的拘束而迷失自我。
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說:「宏揚教化,不惟開導師應有之天職,即乾坤二道,人人為共有之責也。」大覺開導師秦淑德說:「有關神職者,不只是開導師,乾坤皈依就是神職人員,只是工作不同而已。」皈依的乾坤弟子就是神職人員,大覺導師的解說是承繼師公的教導,師公笛卿夫子的說法是承繼師尊的教導,道傳一貫。宏揚廿字是皈依 無形古佛、一炁宗主的乾坤弟子所共擔的責任,挽災救劫是皈依弟子共有的職責,在同撐的寶筏裡,每個人承擔不同的工作,各盡自己的本分。開導師的職責像一個掌舵者、領航員,引薦大眾認識廿字,皈依無形古佛、一炁宗主,無形古佛、一炁宗主才是天德聖教所有皈依弟子的領導者,所有天德聖教的皈依弟子及社會信士,應當研究透徹而遵循的是天德聖教教主一炁宗主的精神與教義,因此深入經藏,窮究義理,而切實奉行廿字,才是正軌。
雖然皈依弟子多數是從上界無量宮、坤元宮前前後後跟隨師尊到紅塵來共挽三期延康,然而紅塵七情六欲色相濁重,待在紅塵染著久了,不免也有迷失的時候,或者遭遇魔障,難以超脫迷思,曾經親沐師尊訓練的開導師,都有犯下大過難以復位的,更何況道基薄淺的其他弟子呢?自師尊開辦開導師訓練班,教導弟子們為師的修德與風範,在講義闡道中,已經很明確的開化開導師,如何作為才有良師的榜樣,足以自救救人;往後教、道代代傳承,參悟不透,無法實踐力行的情況,仍時起時伏,因此多篇光諭時時告誡訓勉開導師。
掌舵的重責,要撐往正確的航向,領航的遠見,更需要光明的燈塔。師尊雖然返回天宮了,但指引後人返天的寶筏,已經建構完成,宗教哲學的講演集、一炁宗主談經,聖賢編訂的諸多經文,經典釋義,歷年天人交通的光諭,都是寶筏共撐的正確航向與明燈,如果人人都能以這盞明燈照亮自己,前進的大力量就會自然產生出來。
五、摘錄 師尊一炁宗主暨開山祖師笛卿夫子等對開導師與乾坤弟子之期勉
在台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於民國38年大陸變色,離鄉至香港,居住在「宗教哲學研究社」四年多;民國42年來到台灣定居,辦道宏揚廿字。在香港其間,參與了香港青山道場慎重舉行的「彌羅法會」,青山五屆彌羅法會,有王笛卿夫子所看光錄下的篇篇光訓,輯錄民國60年至78年光訓出刊的「天德叢林」,附錄了多篇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及六屆彌羅法會精要光訓(另擇錄少數幾篇79年至80年光訓),諸多光訓明示開導師為師當有的風範,指引乾坤弟子修身養性正確的道理,這些期勉可為同門共修的課題,也是大眾修行的正軌。
忠於道、和於道,廿字每一字的修養環環相扣,為人中正無私、儉約不貪、廉潔不取、信而無欺,覺悟無中真境,才能忠誠於道,至死不渝,不至於發生師尊所感嘆的「中途變志」,有始無終,自毀前程。能寬恕,才能忍辱,能忍辱,才能養和,有和心,才有禮節,發揚仁慈心,使慈悲不斷,行道的力量才能不退縮。慈悲能化生寬恕,寬恕生出和力,眾和一心,一心盡忠於道。所以 一炁宗主說:「忠和仍須十八求」,修行能將一字修得透徹圓滿,自然會逐一連貫廿字,達到大圓滿,而扭轉乾坤,既改造個人的命運,並改造世界的劫數。
為師者主持道務、教務,猶如掌舵者,對於廿字與宗教哲學的領悟能夠做個先知先覺者,才能幫後知後覺者澈悟真理;為師者道範的優劣,關係著宏揚教道的進與退,至為重要,因此在人品的修養,十分要緊,必須心口合一,不可胡亂作為,一言一行都要尊奉廿字,培養昭明正氣,勇於樹立各類道德,以寬恕自己的心理,去寬恕別人與物類,能夠具足種種德修,受到世人的欽佩崇敬,道自然就能夠宏大發揚。
佛家、儒家都有「導師」的名稱,師尊於天德教也任命開導師,藉以傳教宏道,導師的職責是引導他人進入正行,因此要經常窮究聖賢的理學,研究陰陽的本原,言行必要正大端莊,不做敗德的事;有種種的良善,無種種劣行,才能堪稱為導師,足以引導一切趨行正道。
師尊曾在光訓裡警示:「莫云皈依教,斯時無救星。」告誡人們,並非皈依了宗教,一切就有保障;身為皈依弟子,如果以偏差擾亂世俗人心,妖言迷惑眾人,爭權逐利,不務實事而以假冒充,惡念顯著,如此已在犯罪之中,天地且厭棄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獲得保佑?一旦因緣成熟,報應來臨,恐怕呼救無門。因此師尊勸人,不要浪費光陰,及早回頭,自省罪過,在道中專一勤勞修行,還有機會挽救自己。
無形古佛光訓解說皈依的真義:「皈依二字者,皈命志心;志心皈命禮,又名悔覺也。依,乃依附自命自心之正覺也。」眾生迷失在種種障礙之中,皈依的開始,有人間開導師引薦皈依師尊無形,進入廿字的範疇,統歸大道;皈依後要懺悔覺悟過錯,洗心革面,依附自己良心的修持,獲得正覺,利己而利人。皈依並非徒求庇祐,卻不行善立功、涵養道德,如果沒有落實皈依的真諦,仍舊在迷信與罪過中打轉,皈依也是入寶山而空過。
「師者,恕人律己,常抱濟世濟人之心,時懷施捨之念,無名利可居,為道盡瘁,死而後已。」一炁宗主期勉開導師,身為一壇的主宰,當如北極星光明透徹、正品敦德、氣宏量寬、以仁宏道、以德揚名,自然有群仙諸佛共同護法,道昌教宏,如此死而後已的盡瘁精神,是虔誠的忠於道了。
我們的教是入世之法,自我犧牲,在人群中利世利人,自覺覺他。「我教規條,開導師者,則為未來仙佛陰陽之師;乾坤諸等,皆為未來仙佛之真。」天德聖教是上界議決有案,頒布三界十方之教,並非只是人間世俗之宗教,教內規條:開導師乾坤諸等,都是未來的仙佛之真。此生人間的旅程,是培養未來的過程,需經歷風霜磨難,得經得起眾多考驗,要修返真性,立功立德,做到一切善,捨離一切黑暗,而成就為來仙真之果。如果皈依弟子,皈依入道,沒有奉行廿字,未能將己身「反黑為白」,就失去了皈依的真諦,空有為師的名,卻無導師的道範,這是只開花,無結果。
天德聖教的廿字寶筏,經由上天議決,公推神(無形)人(有形)共撐,錯誤的黑暗事能有所不為,光明的正確事才能有所作為,這是懂得自我克制,以自性的光明驅逐障礙,援引廿字真義反省自我,有缺失則改進,無過錯則勉勵,自己小心不要犯錯,並運用自己有形的生命,修養無形的未來仙真。
宏道闡教貴在至誠,不是諂媚逢迎,也不是心存吝嗇,更不能假借公益而充足私人,藉公肥私者如同「道中之賊」,將自墮惡境。皈依宗教並非只在表象敬神禮佛而已,更要內在修養反省:不要自傲,不該隱瞞過錯,不可爭名奪利,也不該暗地裡毀謗他人,更不可說假話騙人。「奉神設教」用心在勸人為善、普渡蒼海,不必各自推行成見,互相說對方的缺點,彼此攻擊而失去理性,如果以一己私見互做攻擊,是枉費在道受教了。
「己酉年十二月十五日
無形古佛諭示各導師:為導師者,端品貌,重言行,和藹雍雍,如春風之吹萬物,勃苗滋長,若是有暴燥囂張之氣,自失導師之儀態,大為有識所嗤鄙,縱有逆耳之言,應當忍受而化之於無,溫和寬禮以教知,循循善誘,是為良師也,此諭。」此篇 無形古佛諭示各導師的光訓,曾於民國58年,由師公王笛卿夫子錄下傳示,民國84年又再次光訓傳示各開導師,傳示的光訓內容完全一樣,58年光訓結尾用詞為「此諭」,84年則是「畢」字。導師的儀態有端正品貌、樹立榜樣、引人入道的風範之責,對教道的宏揚極關重大,能修行到春風化雨,才是良師。同樣的光訓,相隔26年,語重心長再次諭示,可見「導師」涵養修為十分不易,能得導師精髓者,殊為難得。
師尊創教是為挽救末劫的危機,乾坤弟子秉持願力,前前後後跟隨師尊來此凡間,秉願挽救延康時,雖然心意誠懇,可是災劫巨大,魔氛特重,來到人間被世俗迷失而中途改變志向的,大有人在,可見靜心定力之不容易持守,浩災巨劫之不容易挽救。一炁宗主諭示弟子,修道要能心性清淨,不執著,才能返回本體,照見自己的真性;修道禮佛,要求正信而不迷信。道在日常生活中,應事接物,無處不是道,人事互動都是在修行,應當要拴住奔馳於欲念反覆不定的心思,鍛鍊至精純無染的境界,以成就先天大道。
真正不朽的功德,要不貪心,行功德不住功德,不求虛名,不害怕將功德奉獻給大眾。當有形(人、物)、無形(靈)都接受功德布施的恩惠,因之想念、歌頌施行功德者的嘉善,這才是真正能留之千古,可與日月並明不朽的功德。
宗教是為了匡正人心,勉勵大眾向善去惡,如果辜負了宗教的虛名,假借宗教做惡事,假裝慈悲做壞,因為私心的慾念而廢棄功德的真義,言行不一致,就愧稱宗教了,如此持齋唸佛、祈禱赦罪是沒有幫助的。天道須從人道修,知道修持人道倫常,對德行才沒有虧損,潔淨身心,涵養道德至善的力量,可以普濟三界十方。
篇篇光訓,諭示弟子們入道修行的真理,與警惕弟子們前後來塵履行志願,有的已功滿果成,結束塵緣,陸續返回靈山,而此時居住人間的弟子們,尚在道上持續前進,以天德聖教師尊 一炁宗主的苦心,當然期望人人能修到功果圓滿,返回靈山,因此以光諭一再提醒、重複教導,這些眾多的諭示,不僅是開化導師當有的行事準則與為人風範,同樣是乾坤弟子應當奉守的至理。
彙整此文,體悟師尊訓練開導師之用心,諸多期許及訓誡,適用過去之開導師、現在之開導師與未來之開導師,以及乾坤同道,共為深思琢磨,時加惕勵。
以下精選多篇光訓及師公撰述,德門弟子作為自修的課業,進德修道上必然有所助益,宏揚廿字則可順道順行,同撐慈航,普濟萬類,共挽未來。
(一)開山祖師 王笛卿夫子撰述
敬告各開導師(一) 文 / 開山祖師 王笛卿夫子
一、推廣廿字,就是宏揚聖德,應當認真勇往直前,不可疏懈,廿字是天地正氣,為陰陽之準繩,發宇宙之光明,為人醫疾,全在誠意正心,凝神聚氣,著手成春,昭明感格,奇效奇靈,由此生出信仰,皈依古佛無形,受廿字之化育,成至善之乾坤,人物清泰,世道安寧,其樂無垠。
二、乾坤諸子,奉行廿字,務宜作則以身,七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也),六欲(六欲:(1)色欲(2)形貌欲(3)威儀姿態欲(4)言語音聲欲(5)細滑欲(6)人想欲),時去於心,無有貪瞋痴愛,靈台自然清淨,朝服紫霞氣,夜吞白玉精②,明通智慧,道得六神(即六通神:(1)神境智證通(2)天眼智證通(3)天耳通(4)他心智證通(5)宿住隨念智證通(6)漏盡智證通),陰陽大化,惟在一心廣行德育,大德生生,生生不息,不息生生,天地交泰,萬物咸亨。
三、處世做人,忠忍和真,言行正大,磊落光明,勿貪非義之財,却去暮夜之金(東漢楊震却暮夜之金)清廉持正,萬事芳名,佛仙皆悅,神鬼同欽,無人無我,從一成真,蓮登九品,活佛金身(丈六金身,為化身佛,以人身八尺,佛倍之而為丈六)。
四、邪魔妖氣,胡作非為,斂財敗德,叛道行持,背師負義,觸犯六紀,昭彰果報(果報亦稱實報),自有其時,須防惡毒傳染,希眾力為。
敬告各開導師(二) 文 / 開山祖師 王笛卿夫子
一、謹遵 師尊遺訓,推行廿字,救人疾苦,改人心迷,不受酬報。
二、人要有虛心,虛能得益,不可有自滿心,滿則有缺。
三、開導師戒暴燥囂張之氣,要有謙恭和藹之態,剛柔相濟之行,毋道人之短, 毋炫己之長,各有所在會,不得越界入會皈依,紊亂規章。
四、開導師應以身作則,醫療病人,定要男女各別,免人物議。
五、養性修身,保元健體,閒觀經典,索求真理,了解智慧,漸自通明。
以上五事,希各敬謹奉行。
敬告乾坤同仁 文 / 開山祖師 王笛卿夫子
廿字為天地之至寶,為陰陽之準繩,為福人物之清泰,希切實遵行,正己修身,敦品德,重言真,化醒世迷,同入禮門,度己度人,共趨至善,毋道人短,毋炫己長,施惠無念,受恩莫忘,作事勤勞負責,勿懈於心,暇時研究經典及無形針經穴學,明通理化,救人疾苦,改人心迷,指到病除,陰功陽德,德在己身,尤蔭後人,不圖人曉,自有天知,如斯行持,理達心明,至道自得六通神。孔聖言:「君子憂道不憂貧」,你不求人,人自求你,人到無求品自高也,吹牛拍馬、驕態、諂容、斂財,下等人為,鮮廉恥,不可以言道也。
訓勉開導師及乾坤同仁 文 / 開山祖師 王笛卿夫子
為導師者,敦品端莊,溫恭和藹,言行正大,誠行博愛,德廣慈心,篤行廿字,交接有信,是為良模,凡事要三思,不可任意行持,否則入於岐途,是有魔也。惟人有道即有魔,道高魔大,在所難免,古之君子有過,如日月昭天,人皆見之,格而能改。孔聖門人子路,聞過則喜,聞譽則憂;又大禹,聞善言而拜。今人聞譽則喜,聞過則怒,是為錯也,錯而能改者,得良友之匡助,規勸之功也。吾願為師者及乾坤諸門人等,廣行博愛,力撐廿字寶筏,普濟眾生,同入禮門義路,皆作後賢,實有厚望焉。【46】
(二)光訓
一炁宗主 降諭:
雲風①道基早培功,城鄉交流趨大同,
大好青山和綠水,會流百川在斯中。
宗教哲學多研究,忠和仍須十八求,止一善兮為妙法,雲風際會是天數;數奇數偶卻陰陽,陽陰調燮大道昌,昌揚天德世亂顯,顯踪喚醒語當詳;詳透為道覺人痴,痴痴休作導人師,師能前覺方後覺,覺眾真理莫懷疑;疑疑信信明未了,了緣了因增人笑,笑眾真誠感天上,上品羅仙也來朝;朝朝夕夕誠是好,好經好典解為高,誦經奚如明經理,日講一經休憚勞;一誠動天動動眾,何重何輕分適從,抽一小時何傷禮,訓練宣揚如倍功;代天宣化道作言,解經妙義廣結緣,口誦弗明有何用,日誦三千也徒然;講經何論才智低,明其要旨放開懷,一得之長當說明,休畏人笑語弗諧;好好機緣弗做去,去了光陰扭不回,回思大道挽人心,心田一醒是消災;災祥卻也人心作,作風作浪痴無覺,覺得真性咸向德,德立自然八方學;今夕特來勉爾眾,為公無私必獲功,個人心念遲方白,無形一炁返天宮。
(卅九年庚寅四月二十五日寅刻)【47】
一炁宗主 降諭:
大道宏揚,全在精誠,遵行廿字,不二法門,為師緊要,不可亂行,心口合一,正氣昭明,神鬼欽敬,德教廣行,四民來歸,天地清平,仁風四海,道德天人,五風十雨,萬物生榮,如斯世界,極樂人神,蓬萊即此,三界何分,道宜設教,首創初行,小學必辦,莫畏苦辛,莫愁經濟,顯化無形,努力作為,建築同行,培育英才,造出賢人,貧者免費,切切謹遵,此批。
(卅九年庚寅六月二十日寅刻)【48】
中皇大天尊 降:
大道宏揚,全在導師,作師者,敦品行,正顏色,語溫和,行方正,常行慈善之心,時煉金剛之體,心口合一,言行不二,有功不居,無德勇立,事上以誠,對下以慈,待友以恭,處明以敬,心如月缺,恕道常存,身似菩提,寶貴時愛,如斯行之者,世人無不欽崇,其道自然而宏揚也。
願汝等為師,體此誠行,大興天德教,廣收眾原人,全 宗主之志願,如聖佛之歡心,進世界於大同,其樂也難言哉。倘有故違斯訓,佛律制裁,莫謂無情,此諭,批畢。
(卅九年庚寅六月十三日卯刻)【49】
性真佛 降:
為師做範要端方,謙讓溫和儉是常,恕己恕人兼恕物,何愁大道不昌揚。
(卅九年庚寅六月十三日卯刻)【50】
三才教主 降諭:
導師者,佛家之名稱,引眾生入佛道之正行,儒家亦有之。凡為導師者,應常究聖賢之理學,時研陰陽之本原,有慈祥謙讓之心,有和靄溫恭之態,言必正大,行必端莊,無暴躁,無高傲,無邪行,無敗德,崇節儉,黜奢華,如斯者,始可謂之導師也。苟若有缺,豈可以名導師乎?吾願今日導師,皆秉此而行,引導一切,人物性靈,循規蹈矩,趨行正道,宇宙有何亂乎?亂者,亂於越軌也,特示偈語以覺之。
偈曰:
道引眾生入大雄,師資堪羨古人風,
道行天地生生德,德達心靈慧六通。
(四十年辛卯三月廿五日午刻)【51】
無形古佛 諭示各導師:
為導師者,端品貌,重言行,和藹雍雍,如春風之吹萬物,勃苗滋長,若是有暴躁囂張之氣,自失導師之儀態,大為有識所嗤鄙,縱有逆耳之言,應當忍受而化之於無,溫和寬禮以教知,循循善誘,是為良師也,此諭。
(己酉年十二月十五日)【52】
一炁宗主 諭:
諸子皆佑曰道,道:聖道也,自然之道無名,強云而為道耳,順乎四時,涵育萬物,昆蟲不傷,草木不壞,育世道而長之,茂聖道而宏之,融八德而合四維,貫五倫而通天意,斯道聖道也。
吾道開壇,勸世歸道,以入世法而進修。吾大悲大願顯顯,法雨滋潤。奈五濁凡塵,迷情深鎖,錯說訛傳,狂心邪說異諯,顛倒邪正,曲論是非,唉!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
近觀諸子之心,忠誠向道者有之,所謂鳳毛麟角;若即若離者多,敷衍塞責者更甚。缺少堅毅了道,難明至理,怎培美滿道果呼?為師者,以津梁告以途徑,誠心篤行,爾等之心如浮萍,飄蕩不定,人云亦云,人是我是,道心何存,修功何在。亦有弟子亂世人心、妖言惑眾,爭其權、逐其利,雲鱗相接,好高冒假,繼狐心蝎意,續續靡窮,邪心盡露,惡念昭彰,犯罪有餘。天其厭、地其伐,一旦報應來臨,恐呼救無門也。勸乾坤諸子,臨崖勒馬,回頭是岸,體師恩,精勤在道,救己救人,勿再蹉跎。是囑!是囑!
(六十年辛亥閏五月廿日申刻)【53】
無形古佛 諭:
諸子悲心重,日益起沉疴,尊師又重道,滿室喜祥和,處處行方便,功德日日高,凌雄封天爵,身臥錦雲窩。
吾與賢諸子云「十方三界皈依」之解。先云偈語:
空而不空,有因在其中;
習染其色,無一不二攻;
空空得實,空實不相容;
確實空實,空實妙法通;
願賢諸子,慧心仔細明。
十方者,言其多也,無盡無量無數微塵之中。三界者,上中下,亦天地人三才也。皈依二字者,皈命志心;志心皈命禮,又名悔覺也。依,乃依附自命自心之正覺也。
恆河沙數之眾生,迷於障,如孤雁歸途,不知投宿,故用皈依引導歸途,知本知根,返原來之真。爾等皈依之初基,求開悟自性,必有師引至,進入廿字之圈,統歸大道,知覺知悟,利己利人,共挽災氛。
今逢末劫當前,利用廿字紓解,萬佛護法,心誠必靈,待等功成果滿,同赴靈山之雲城。賢諸子,好自為之。
(六十一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酉刻)【54】
一炁宗主 諭乾坤諸弟子:
中元盛舉上上佳,吾乃欣慰也。
乾坤為道忠貞,丹心貫日,推己及人,普度萬類,代天行道,代聖傳法,行功立德佳子也。
凌雄晉爵名流芳,譽滿蓬萊之鄉,慰哉樂也!
吾乃亦喜亦憂:喜者,乾坤志願之宏,為道竭力以赴,皆有仁德之風,吾門之幸也;憂者,眾生仍在水深火熱之中,隨波逐浪,不知悔改。歎世道之澆漓,人心之日壞,巧飾塗顏百出,道德淪溺,致成空前之劫運。上天悲憫,仙賢聖佛仁慈,不忍坐視,故而推崇吾教,為挽延康三期之末劫。務望諸弟子,時時刻刻,莫忘重責大任,共挽災劫,同學仙佛慈悲度世,效天地之大仁,發大宏願,宏道濟人,挽斯劫於倒懸,功德無涯矣!願望乾坤各弟子,守職盡責。末劫屆近,果報循環加速,莫以一時之愚,忿怒墳胸,失為進道皈依弟子之責也:
一、求道不問書多少。
二、不求名利品德高。
三、不詭譎徑捷求速。
四、不氣傲心浮自尊己高。
五、不偏激離群。
六、不孤芳自賞而墜末途。
以上希吾乾坤細琢細研,謹記在心。
趁此勉各開導師:導師者,負天命而盡職責。師者,恕人律己,常抱濟世濟人之心,時懷施捨之念,無名利可居,為道盡瘁,死而後已。身為一壇之主宰,如北極之星,群星所拱;為群星之首,光明而透澈,照徹一切,無物不睹。吾教導師者,皆可成未來之仙佛,首要正品而敦德,氣宏量寬,恕人恕己而恕萬物,以仁宏道,以德揚名。諸佛群仙共為護法,何懼之有?有何怨歎之感乎?各壇之中,皆有良莠不齊,心性不同,言表不一,難趨一致,喜名愛利者,比比皆是;真正獻身為道者,亦不寡。為師者,盡天命守其職責而為之,不為逆境而頹喪,不為權勢奸詐而迫惑,盡天職,行吾令,道必昌,廿字必廣,其歡也欣,廿字賢哲莫屬也。
今有感而勉訓,希諸子遵之守之效之,尤為厚望也。
偈曰:
慧光中天籠三才,道性品開破塵埃;
靜虛空無空乃有,金蓮貫頂美何哉;
休看滿山松梧林,識透玄機問顏色;
門對紫扉印何物,止水浮海鏡明月。
(民國六十七年戊午七月十五日午刻)【55】
一炁宗主 諭乾坤諸弟子:
乾坤秉願各誦經,願力恢弘,慈心悲願,願救蒼生。期逢末數劫運,風不調和,雨不順時,惜哉!苦難蒼生!
吾教乾坤,皆能秉願宏道度世之行,慰哉乾坤!此次一十五日之浩功,藉此功徳圓滿之時,與諸等共挽災氛。
乾坤學道,究真悟本,悲願不移,慈悲不斷,應用廿字真諦,挽斯劫於當今。吾教雖是以儒、釋而言道,以願期達濟世救人為基本,力行善德,止於至善之境。秉廿字,度己度人,修己修人,各懷悲願仁風,以眾生之苦為苦,處處解疾起疴,時時以蒼生為念,濟世活人,以達入世之精神,自我犧牲,利世利人;自覺覺他,共立堅貞不拔之誓願,不畏艱難所困,不為奸險權勢所畏。吾廿字乾坤,概有大無畏之精神,與世無忤,與人無爭,各懷悲天憫人之願。願力彌深,肩擔宣道宏教之責,濟世救眾之心,吾乃欣慰矣!
乾坤各弟子,皆有純真無垢的聖潔心性,入濁而不染,吾教之幸矣!道可宏,天人之道,和睦融融;浩劫可挽,止滅災氛。道開無量之花,結無量之果,何道不成?與聖賢不差毫分。願爾乾坤,勤謹耕耘,天人合一,為爾輩莫屬矣!
我教規條,開導師者,則為未來仙佛陰陽之師;乾坤諸等,皆為未來仙佛之真。希乾坤各弟子,精益求精,至道無比倫。今此所賜,金剛寶杵,濟世救人,以鎮邪魔妖精,福家康身,德蔭子孫,功德無涯矣!
偈曰:
春潤萬類雨露馨,風軟水靜了無聲;
雁驚長空千山外,法身透過鎖眾雲;
月映松下青山上,有為虛極至無為;
牛峰洞滄遁大眾,一局殘棋誰輸贏。
歡哉樂歟!美哉乾坤!
(民國七十四年乙丑二月二十八日午刻)【56】
一炁宗主 諭:
經卷盡蓮花,光華燦藍天;人物皆生氣,遍地闡妙言;
風和雨露灑,曼陀顯佛顏;乾坤皆敏秀,紫氣貫大千。
庚午春祈之典,各壇功德已圓,雖是未達上乘之境,功德亦湊良效。乾坤至誠,展願施慈,吾乃欣慰。各記宏功一次,藉此良辰,以諭嘉勉。嗟呼,混亂之秋,塵寰俶擾,災劫頻添,唏噓!眾生之苦矣。雖是氣數使然,實由人心失正,意識分歧之致也。故而各大仙佛悲憫,不忍玉石同焚,方方闡教度世,欲挽狂瀾。奈,人心難回,為貨利,貪豪富,搶權位,迷昧本性。唉!苦熬行道之人也。
上天公推吾教之廿字寶筏,神人共撑,處處施救,甦解世道人心。尤望諸乾坤,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尤其修佛學道行道者,最忌有所為而為,有所住而生其心。執著生障,昧從中來,由塵識企求持權而爭長,執著我見,習性主觀,牽強求逞,不免已是而他非,抑人揚己,牴牾乖違,如何闡教宏道而耕聖業矣?唉!希吾教乾坤,肩負天職,己身為師者,謹言惕行,反躬引省,自我了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願我諸子,助教道各盡職守,盡其責,闡教宏道,修度並進,自利利人,自益益世,不求功而有功,不求名而名歸,常存謙虛,培養中和之氣,言行合一,品德足資,謙光涵煦,躬身自檢,大道風行而無阻。功懸上界,名垂史冊,德蔭子孫,存天爵,未來仙真,歡哉樂矣!此示吾門諸乾坤,諭畢。
(民國七十九年庚午四月二十日,農曆三月廿五日午刻)【57】
無形古佛 諭乾坤弟子:
陰節重重事未全,爾等昏庸恐難干,世尅應交應尅退,只宜防察可心安,陽剛不振陰難伏,莫云旱地得為山,載胥汲溺何能淑,忍辱功夫不畏艱,鯤鵬將圖六月雪,無懼既乏鄭通錢,羊角扶搖垂天翼,蔗漿還是老頭甜。
諸等夢昧,徒知敬神禮佛,爾不知俢省,宏道闡教貴在至誠,而不是諂媚逢迎或慳吝存心。藉公肥私,雖名為道,實則為賊矣!罪積滄海,孽累泰山,猶津津自逞,我在教道功高德大,甚或沾沾都是我扶成,瞞過瞞錯,爭名奪利,欺罔念重,暗地毀人,此乃迷昧之故矣。
希諸等乾坤,即時悔過,棄過愆積習,一一滌淨,化私為公,奉神設教,勸人為善,普渡蒼海為願,非是爾輩各施其見,互為攻擊,互為語短,有失受教人理性,愧為廿字弟子也。希諸等,效法前賢,福人福物,損小我而利大眾,方為天命導師也,畢。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壬申國曆十月十六日,農曆九月廿一日 午刻)【58】
無形古佛 諭示各導師:
為導師者,端品貌,重言行,和藹雍雍,如春風之吹萬物,勃苗滋長,若是有暴躁囂張之氣,自失導師之儀態,大為有識所嗤鄙,縱有逆耳之言,應當忍受而化之於無,溫和寬禮以教知,循循善誘,是為良師也,畢。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國曆二月廿二日,農曆正月廿三日戌刻)【59】
無形古佛 特諭乾坤神職導師:
吾創教之初,為救末世之危,以挽延康,子等隨吾前後秉願來凡,願挽三期,其心甚誠,不幸中途變志,大有其人,嗟乎!可見災劫之巨,妖邪狡黠而非易易矣!希子乾坤秉天命盡職責,力挽三期之當今,今觀世事多變,人心難回,累劫於綿亙,眾生之苦,吾乃悲也哉。
今吾視昔,重覽天策所存,唉!徒嘆之悲也。於來眾生同為赤子之心,今之眾生而失赤子之心,悲哉也乎!眾孽所集諸苦牽連而不覺,以苦為樂,不知修持精進,造劫應劫者比比皆是,吾乃悲也哉。奈眾生視寶筏如輕舟,聞大道於芒刺,身陷泥淖難以自拔,哀哉!哀哉!
希子等乾坤,秉其願,誠其心,當挽迷途,喚醒羔羊,睹此世,災劫重重,天案道盤已動,悲也者,在數難逃,在數者不過諸惡逆行之人,倘若積德向善存孝者,天必厚祐,神佛可欽,得揚其志,得標其行,福壽長春。此次語序衷腸,茲致諸乾坤,謹此批已畢。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國曆三月三日,農曆二月二日子刻,恭錄於念字聖堂)
一炁宗主 諭各壇乾坤子:
屆屆中元,地關開放,乾坤超先祖荐亡親,廣拔幽冥,感聖佛仙真,慈航廣駕,大開普度法門,十類九幽靈靈水性山精,三軍罹難冤死諸靈得超生。各教、各家、各宗親歷年累月修功上乘添爵封神。我教逝世乾坤等,共列天榜,同聚靈山龍華會上,封職仙真,此乃欣慰。
兩週經功果達上乘,諸子功德無涯,各記大功一次,助道功修上乘,福壽同仁,慰哉,樂也!現受超生、封神、添爵、列祖等,共達七十萬又九名。屆此功德近圓之時,予乾坤一敘勗勉:
乾坤皈依大道有年,道性穩健,惟修持少有欠焉。道者,無名、無言、無為、無思、無慮,始之道也。修道概要心性清淨,無有執著,倘若執著,不能返回本體而見真性,希我諸子修持警惕,免執著,求寧靜,以免墮落。
修道禮佛求信而不迷,清濁自分,又有少數弟子等忘卻本真,墜於物欲俗情之中,顛倒矇瞳夢幻之境,積聚心胸,憂愁不樂,遷累心性,不能眶達,迷失本來之真。墜入物慾之中,汲汲貨慾之私,爭端興起,失和傷本,性靈難安,不能共享和平,悲也哉!
希我乾坤諸子等,見此諭,清心性,明至道以歸根,天人合一,大道自達,藉此功德近圓之時,以予嘉勉,並祝諸子道功猛進,此致諸乾坤,諭畢。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壬申國曆八月十三日,農曆七月十五日 午刻)【60】
無形古佛 諭各壇乾坤諸弟子:
經章虔誦遍華光,光耀三界籠十方,瑞蓮成品華嚴地,瓔珞曼陀霓雲裳,經班隆莊神人稱觴,福世壽民壽乾坤。
今蒙十方諸佛群仙眾賢真,遠道跋涉祝吾壽,汗顏愧哉!皆因穹蒼之變,浩劫綿怛,地水火風,四大風潮累劫至今,眾生遭劫,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悲也哉,何敢言壽乎?吾願諸佛仙真,同心同德共挽當今,消瀰障劫,共享太平之樂是為之願也。
願吾乾坤諸弟子,秉廿字駕寶筏,共挽斯劫與頹風,諸子秉願來凡,當挽三期,普救蒼生。今逢末劫,清濁混淆難分,邪正對立,造此人物不寧,今乃人心難回,大道閉塞,唉!吾教廿字乾坤,皆秉願慈心施救,願挽災劫,普渡眾生,奈斯人黃粱未醒,視寶筏而不登。諸大仙佛共抱慈願,與吾教共赴彌艱,以挽狂瀾,謹此以示諸乾坤,靜修道性,同參同化濟世渡人,功德彌深。
吾有兩語賜乾坤,共修道本之捷徑,道性修循本自然而盡人道之當然,日用常行,應事接物,無處非道,無在非修,抱元明本,天性蒼冥,當拴意馬,鉛汞爐火純青,先天大道而成,神人同體,成仙成聖又何難矣?謹此數語,願吾乾坤細琢是囑,畢。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國曆六月十日,農曆四月廿一日午刻)【61】
一炁宗主 諭乾坤各弟子:
年年盂蘭,幽京開放,人間報本思源,超宗親戚友,普渡九幽十類,廣拔各性各靈幽冥,乾坤孝德尤佳,慈心永抱,不著功德相,不求福報,此乃佳子也,不愧廿字傳人。倘若口頭云功德,不務實際,或有少微善行,自以功德自居,欺人之談矣。
功德之真諦,不貪心,不住功德,不求虛名,而是己能所施捨,無畏功德奉大眾,普利群生,受其惠,施其益,福報不可思量也;有無受其惠,思其功,頌其德,此乃真正不朽之功德也。吾乾坤各弟子,皆以此為惕,綿綿不朽之功,遺留千古與日月並存,美哉諸子乾坤,豈不樂歟!示畢。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國曆八月廿五日,農曆七月初八日 午刻)【62】
一炁宗主 諭乾坤各弟子:
虔誠經章,教道宏揚,宇宙清泰,物阜民康,乾坤毓秀,廿字輝煌,濟世救苦,共挽災殃……
期逢紊亂之世、多事之秋,乾坤為吾大興慶祝,吾感汗顏,希諸子乾坤,敬吾之心而敬教、道,愛吾之心而愛眾生,吾乃欣慰也。
所謂宗教者,無形之中自有主宰,所以崇奉而祈禱,有懺悔、言果報而匡正人心,以勉世眾向善去惡之教也。倘若徒負宗教之虛名,藉宗教而作惡,假慈悲而為非,因私慾而廢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此乃愧言宗教,空口讀孔孟經書,持齋唸佛,祈禱赦罪,有何益焉?
吾教無爭、無忤、無言、無名,以挽狂瀾於當今,尤其廿字至道,使人涵養道德,啟發智慧,悟性理而棄私慾,知報應,化惡念,廣種善因,有人道而天道,知倫常無虧德行,潔淨其身,明正其心,普濟三界而被十方。
吾廿字乾坤,稟賦至深,前後來塵,履志宏願,肩負重責,共挽三期延康,度亂世挽末劫,以期宇宙清泰,廿字大風行。慰哉乾坤,功滿果成,陸續以返靈山,而復本位,功留塵世,德蔭子孫,福祿無窮,畢。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八十三國曆元月廿三日 午刻)【63】
附註:
1. 風雲:風雲古洞,第六區,石咀,有三陽仙館、自覺社,為天德聖教香港道場之一。
2. 服雲母石解釋:
胡生友葛來室,言雲笈七籤,載有服雲母石,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余曰,借物言道,非服山中之雲母石,乃服自身之雲母石。雲者清正之氣也,母石者,精中之液也,清正之氣,由精液所生,煉氣吞精,名曰服雲母石也。氣能養性,精能調靈,養成圓覺,可以飛行世界,三界十方,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無生無死,欲老則老,欲幼則幼,欲男則男,欲女則女,金身永在,與天地同春,與日月並明,偉哉,服雲母石之功也。(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頁44。民國57年3月1日筆言)
3. 勞山餐紫霞之解:
三月二十九日,晚間電視,有錦繡河山節目中,勞山餐紫霞佳句。(勞山,亦作牢山,在山東省膠州灣東岸,位即墨縣東南,有大勞山,小勞山之分,二山相連,上有清風嶺,碧落岩諸勝等)電視先生主講,餐字要加火字旁,改為燦字,日光照得雲氣,燦爛美麗也。吾言餐、燦二字,大有分別,餐是食,燦是明,將食改明,學力實有欠明之處,值此文化復興之時,吾人應當從深研究之。勞山餐紫霞之句,是有道人之明言,勞山山峯奇特,碧水澄清,天然美麗,氣候宜人,心喜此地,正好打坐,行吞精服氣之功,煉真靈出世之法,吞精服氣,名曰餐紫霞,實非餐天上之紫霞,即是本人身上元真之氣,煅煉而成之紫霞,如斯之解,文達理通,至道之明也。 (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頁45。民國57年3月30日筆言)
參考書目:
12.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13頁。
13.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15頁。
14.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16頁。
15.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17頁。
16.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18頁。
17.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19-20頁。
18.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20頁。
19.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20-21頁。
20.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21頁。
21.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21頁。
22.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哲學,第23頁。
23.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哲學與社會,第26頁。
24.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哲學與社會,第26-27頁。
25.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哲學與社會,第28頁。
26.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哲學與社會,第31頁。
27.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哲學與社會,第33頁。
28.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源起并序,第1頁。
29.天德教德藏經,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第18頁。
30.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源起并序,第1頁。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第18頁。
31.師公王笛卿夫子日記暨覺明雜誌40期,第60頁,民國83年7月1日出版。
32.民國81年光諭,農曆6月19日午刻。
33.覺明雜誌41期,第43頁,民國84年10月1日出版。覺明雜誌44期,第42頁,民國84年7月1日出版。
34.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3頁。
35. 天德教德藏經,論藏,卷一,宗教哲學論,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宗教與人生,第12頁。
36.覺明雜誌20期,第49頁,民國78年7月1日出版。
37.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4頁。
38.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6頁。
39. 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7頁。
40.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7-8頁。
41.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35-36頁。
42.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38頁。
43. 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44頁。
44.天德教德藏經,律藏,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第12頁。
45.天德教德藏經,佛說妙法蓮華經註解,第14頁。
46.天德教德藏經,天德行品(之二),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第54-57頁。〈訓導師〉一文與《王笛卿夫子筆言二集》第18頁微有幾字出入,以天德論藏,王笛卿夫子筆言二集刊出。
47.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292頁,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天德叢林第292頁與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有幾字不同,以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第21頁之光訓刊出。
48.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305-306頁,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
49.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462-463頁,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
50.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463頁,青山〈五屆彌羅法會光訓錄〉。
51.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340頁,青山〈六屆彌羅法會光訓錄〉。
52.在台開山祖師王笛卿夫手札。
53.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3-4頁。
54.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5-6頁。
55.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 第90-93頁。
56.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183-185頁。
57.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第268-269頁。
58. 天德教叢書,錄自81年光諭第61-63頁。
59.天德教叢書,明德聖訓第6頁。
60.錄自81年光諭。
61.錄自82光諭。
62.錄自82年光諭。
63.錄自82年光諭。
(全文刊載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