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力裴
【書目:德藏經,《挽災救劫延壽真經》,第33至36頁,〈眾香妙國佛王明心見性自在經〉。】
眾香妙國佛王明心見性自在經
香讚:
碧玉蓮花性中花
以碧玉的光潤,形容此蓮花的光潔美好。性,指天地間至性,可參看妙法蓮華經經文中的「心花開放」、「性花開放」之句。以人世間蓮花的形象,象徵無形界的性花。
性中花發落金沙
性花開放後,落下一粒粒的金沙。金沙亦虛亦實,稱虛,是一種勉強成相的形容;稱實,佛國現相,皆示以金沙鋪地,據過來人述說,目視輝煌,而觸之柔軟。
一粒金沙一世界
金沙是否為妙果!形容其不可思議現象,一粒金沙又顯現一個世界。
世界沙中盡菩薩
一粒金沙中的世界,不可思議的大,盡是菩薩在其中。
妙相莊嚴華嚴世
菩薩的妙相莊嚴,顯現一華嚴世界。
佛家華嚴經,原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述說︰以此經之理,證得大方廣佛,是以華嚴二字喻此佛,因佛之萬種行事如「華」,就以此華,莊嚴其得正果之地,而稱華嚴。
華嚴世界發光華
此華嚴世界,發出無可比擬之光華。
光華如如觀自在
那樣不可思議的、如真似幻的光華,是佛對於萬物事理無罣礙的境界。
自在花開自在家
心花開放,無礙自在的境界,此境界亦是︰心地自在的最終歸屬。
佛號:
南無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眾香妙國佛王
眾香妙國佛王︰眾香妙國,於佛家維摩詰經中提及,其國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四十二恆河沙數遠。其國之香,勝過十方天人世界一切香。無論亭台樓閣、土地園林,皆是以香作成。維摩詰居士聚集大眾說法,為僧眾向佛國妙香佛王乞化香飯。妙香佛王亦因此機緣,隨維摩詰居士至娑婆世界一遊。佛王思想亦可參看局外禪音一書中,東禪寺說法以及東禪寺講經部分。
經文︰
佛曰,何以曰明,明無其明,何以云心,心無其心,何以云見,見無所見,何以云性,性無其性。
一開始點出明心見性四字,卻也一概否定此四字。非明、非心、非見、非性,也是明示去掉原本人意念中的成見。如師公寫真集留下打坐的偈語,「明無其所明,其中有至神,一絲亦無掛,意念若水平,不具色與相,自然復我心,我心不著我,六通俱大成。」
如果說「明」,是心中的明澈、是心中的大放光明,就不可能像電燈開關一樣,一按下,那樣視覺上感受到的大放光明,一定要心中體會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覺。心是甚麼?就不是尋常情緒大起大落、隨時陰晴不定的心。見不是眼睛看見,而是打心裡浮現出來,或說重新找到了,不可言傳的「本性」。「無」是「無 形古佛」的「無」,純然無繫絆,美妙不可方物的「無」。
爾時妙香佛王赴彌羅大會,會中遍開龍華,諸天諸帝概來親迎,諸佛如來,皆大歡喜,于歡喜之中而露悲憫,于悲憫之中而發慈悲,所以云說是經。
彌羅法會︰彌者,廣大高遠無際無邊;羅者,絡也,羅天地萬有之性性靈靈;法者,法其規模,詳念字之明訓,行度陰度陽之大德;會者,合也,大集會於此,又名雲城法會。實為陰陽會合而納歸正軌,宏揚至道,廣行聖德。(詳見笛卿夫子寫真集)
佛說龍華經上卷︰「陰中真陽,孕育成氣,放五色寶光,五色寶光,混合結成為金精之寶光,金精寶光,再孕再育,陽中真陰,煆煉真氣,化為純陰純陽,純陰純陽再煉,煉成無陰無陽,則見真性,所云真性者,無陰無陽也,我佛所云明心見性,即是此性。」
龍華經下卷︰「此次龍華大會,乃是預兆,欲眾生盡悟此花。」
妙香佛王赴彌羅大會,適逢龍樹開花。諸天諸帝,諸佛如來,一起向前迎接佛王,也因龍華遍開而皆大歡喜。歡喜是因為眾生有明心見性之可能,但有此可能,卻仍有長遠之路要走,故而為之悲憫。因悲憫之心,而仙佛擔起教化之責任,而說此明心見性自在經。
是經何以故,因明其心,因見其性,心何以明,明其過去未來現在。
此篇經文要說些甚麼呢?乃是明心,乃是見性。心如何才會明?簡單的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必懊惱傷情,未來的事尚未發生,不必自己驚嚇自己,只有現在,好好把握,處理現在發生的事,步步謹慎,何愁未來。
過去未來現在何以云,如曇花,如泡影,如朝霞,如暮電。曇花即我之身,泡影即我之心,朝霞即我之性,暮電即我之形,如是者,一剎那,一剎那之中而落幻空,是所以悲憫。
以人的時間來說,過去已逝,此一刻是現在,但所謂現在,一眨眼已成過去,下一刻尚未來,一躍已是現在。時間如長河,流水是握不住的,所以用曇花、泡影、朝霞、暮電等等一閃而逝的現象來比喻。而我這人的身體,我的心神(身心相對),我的性格,我的形體(性形相對),固然會存在一陣子,但比諸於宇宙天地,也不過是一剎那的時間。一剎那的生存狀態若渾渾噩噩,則不過夢幻一場。人在此夢幻之中,卻飽受生老病死的身心折磨,所以仙佛為之悲憫,乃是因眾生無知而悲憫。
悲憫何以故,乃因慈悲,慈悲者,無以故,無以著,無以形,無以容,既若是,世界皆是幻。
為什麼會悲憫?乃因至性本來的仙佛,所固有的慈悲之心。慈悲呢?慈悲又是如何?以無故,以無著,以無形,以無容︰以「無」為本來,以「無」為根本,以「無」為形體,以「無」為包容。大致就是這種情況。
此世界既是幻,一切天人阿修羅,天龍八部,霓裳龍兵,妙相莊嚴,以及金剛,以及此身,皆是幻想。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
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六道與天龍八部,除人之外,皆是無形界,但此無形界又有時現像於人前。
金剛︰梵語為縛日羅或跋哲羅,金中之精者,其性堅利,百煉不銷。佛經中常喩堅利之意,此處可能指金剛力士或金剛神。
世界皆是幻,皆是假相,一切天人阿修羅,天龍八部,霓裳龍兵,以及金剛,雖是妙相難得一見,令人羨慕,可是認真說來,這一切以及我們人身,何嘗不是幻想!
此世界以及天人阿修羅,天龍八部,霓裳龍兵,既是妙相,是何以云故,乃因現在,現在無名,一切皆空,空不盡意,意不盡空,一切佛國,皆在現前。
名︰梵語娜麼,以聞其名,則物體之相必浮於心。
名相︰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聞為名,眼見為相,皆是虛假,非契合於法之實性者。
名︰又據無形道祖造化經︰「形者名之本」,「因形得名,因名得神,不可思議不可形容」。所以「名」非現代普遍觀念「名字」一辭可以簡單解釋,而是人生活中必須持有的中心概念,不可駁斥、不可背離的正確概念。也是孔老夫子「必也正名乎」的「名」。
前所舉一切天人阿修羅、天龍八部、霓裳龍兵,都是幻相。但是,若出現在人的眼前,又確實呈現絕妙之相。是何原故?只因為「現在」,所謂理性認知的現在!如前所言,如曇花泡影,「現在」也無以名之,一切皆是空。不過空中仍殘存有意,意也不能盡空,所以佛國之相,皆可以出現在眼前。
所謂意,可以參看局外禪音第三節末,無形古佛阻止妙香佛王回眾香妙國之一段對話︰
佛王曰︰此非幻乎?
無形曰︰你幻彼亦幻,你真彼亦真。
佛王曰︰若云是幻,必從意中出,我並無此意,若云是化,必從身出,我身並未化,究竟從何而出?
無形曰︰我從念出,你念欲回妙國,所以意亂,變化多端,空中盡皆你,你一念造成,你若不回妙國,仍去娑婆,以度眾生,一切幻想自滅。
此是何以故,亦是幻想,因何幻想,乃因起心,起心即暗,既暗不明,所以受一切,所以受一切等等障,是障云何,乃曰天人阿修羅。
一切佛國現前,是何原因?探就其根源,還是幻想。為何有幻想,乃是因為起心動念。起心也可以說是心動,人一心動,立即令心境蒙上一層陰影,暗淡不明,心既黑暗了,就必須要承受一切隨之而來的障礙。這障礙是甚麼?實際就是天人、阿修羅。
因為人很難淨其意念,所以仙佛要用「以相度相」的方法教人。可以視無形現相為誘惑、為考驗,而能見相破相,殺佛滅祖!也可與自己的肉身世界,同等視之為「有」,不以為奇,能夠藉假修真,亦可為正確之路。
天人阿修羅何以造成,乃四大假合,此四大假合,乃是色相具就,因色相而起貪瞋,因貪瞋而起恩愛,因恩愛而結怨尤,所以不得自在,所以於輪迴中顛倒,於夢輪中亦復顛倒。
四大︰一地大,性堅,支持萬物。二水大,性濕,收攝萬物。三火大,性暖,調熟萬物。四風大,性動,生長萬物。和合四大能造一切物。但就諸本來一炁,四大亦是假法、假合,假的結合,暫時之相。
天人阿修羅何以會出現,推就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地水火風四大的組合。(中國傳統之說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為另一種解釋體系。)四大組成的物質世界,以佛理認知一切色相為假,故稱假合。因為色相,人心就起貪欲,求之不得就有嗔念;貪嗔之另一面就是擁有、就是恩愛;恩愛不得滿足,又起怨懟之意;所以糾糾結結,心中總是得不到自在。所以一生中累積的情愛、怨恨,導致人總在輪迴中顛顛倒倒,難以解脫,如在夢輪中昏昏昧昧,不得醒覺。
何云夢輪,即此即是,一切所現,皆是虛妄,皆是幻想,而不得解我佛如來真實妙義。
甚麼是夢輪?就是現在人身的狀態,所稱「人生若夢」。生活中,一切得失際遇,都是受自我意識影響的虛妄幻想,迷迷濛濛,無法了解我佛如來宣揚的真實妙義。
我佛如來真實妙義,又何以故,乃不具此身,不具此身,而現大身,此大身,非大身,而可以籠絡一切世界,一切佛法妙相莊嚴,非一切佛法妙相莊嚴,則可以明心。
我佛如來的真實妙義又怎麼說?乃是忘了有此肉身,能真實忘卻有此肉身存在,就能顯現出「大身」,佛經說︰相對於丈六小身而言,遍滿虛空之身為大身。達到大身的境界,更能進而不落對大身相的執著,就可以攏絡(包容)一切世界,而遍滿虛空。也就是佛法中所形容的妙相莊嚴,將妙相莊嚴當作本來自然,就可以明心了。
明心何以故,乃心中之心,是為陀羅尼,何為陀羅尼?得心中心故,心中之心者,乃性中之性,而忘性中之性,此為證等覺,此為證無上等等覺,非無上等等覺,一片光明,是為見性。
陀羅尼︰陀羅那或陀林尼,翻譯作「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有︰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
等︰平等之義。
等覺︰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
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翻譯,阿︰無。耨多羅︰上。三︰正。藐︰等。菩提︰覺。簡稱無上正等覺。
明心何由而來?乃是心中之心,也是「持」。甚麼是持?能得心中之心的原故。心中之心,可解釋為︰此心穩穩抓住了良心而絕不動搖。也就是得到了萬物之源,所謂一炁的本性。既知本性,天人合一,忘卻了得性中之性與人慣性之不同,回歸自然不造作,就是證了佛性等覺。無上至高的佛性(無上等等覺,想是同無上正等覺,亦即無上正等正覺)。能將無上等等覺,視同非高非妙,就是一片光明,見性的境界。
名之曰大日如來亦可,名之曰自在如來亦可,名之曰寶月光如來亦可。
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梵語︰「摩訶」曰大,「毗盧遮那」是「日」之別名,除暗遍明之義。只是勉強以日比喻,因為日僅能光照表面,無法深入內在,故而再加一大字形容。大日如來為法身如來的極致稱譽。
自在︰心無煩惱,通達無礙。
寶月光如來︰查到佛家說法,有寶月智嚴音自在王如來,及寶光天子。
大日如來之中,而生大日如來,此為妙相,此為妙相不動,不動如如,百千億萬恆河沙數如來,皆在此中。
不動︰本性清靜無為。
如如︰諸法本質相同,故名為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百千億萬恆河沙數︰形容無窮大的數目,恆河中沙就已數不清,何況是千百億萬條恆河的沙粒。
大日如來的大日如來相,為不可思議妙相,清靜無為,如如如此,不勝數之如來皆在此中。
何以如來,無來無去,無去無來,是名眾生,眾生如來,以及眾性如來,能可以解脫一切。
如來之名,解釋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說如去︰如實去生死之義。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
怎麼說如來呢?眾生明則來,眾生濁則去。如來本來不動,無來無去,無去無來!因眾生之意念而去來,是相對於眾生而取名。眾生、眾性還於如來,是解脫一切障礙。
所云一切慈悲,皆可以解脫,是何以故,慈悲不斷,謂之曰解脫慈悲,若得解脫慈悲,是名自在如來。
佛的慈悲,是平等無差異的慈悲,有此慈悲心,就得以解脫一切,是何原故?慈悲心意無有盡時,消除慈悲相、消除一切相而得解脫。若得如此,就可名之為自在如來。
所云一切法,皆非法,所得一切法,亦非法,得一切相,忘一切相,非法非非法,不動如如,是名如來,又名如是。
佛所傳示解說的一切法(或云道),都不是法,修持所得見的一切法,也不是法,得到、得見的一切不可思議之相,也要不存心、不在意。雖不是法,也不要固執否認他「不是法」(因為可以藉假修真)。如如清淨不動心,名為如來,又名之為如是(如似這樣)。
說已,即云,寶蓮花塔咒,予以眾性,以鎮身心。
講說完畢,接著說寶蓮花咒,給予眾性靈,鎮守身心之用。
咒曰︰支囉揭諦,阿羅修羅,阿羅揭諦,吽,吽吽阿羅,阿羅揭諦,悲願不已,慈悲不斷,唵羅多羅,阿羅吽,般若波羅蜜多。
雖不解其義,既是咒語,為佛所賜,步其音,誠心念誦即可,心無二用,當然達到鎮定身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