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期 道自勤中得
道自勤中得,蓮從閑裏栽
文 / 曾力裴
「道自勤中得,蓮從閑裏栽」這兩句 師尊的話,在凌雄寶殿坤道二樓休息室,掛了近三十年了。說來慚愧,前不久,一人坐在休息室,面對這兩條幅,才細琢磨了一下。
道與蓮,皆是修持之果,不過習慣性覺得好似外顯是道,蓮則指的是心。但是真不能分拆來看,修行豈有內外不一致的結果。所以一勤一閑,這相反的兩種態度,就很有意思。自古以來,仙佛的諄諄教誨,從未改變。修持要有恆,不能懈怠,持續努力,面對任何考驗都不退悔。至於那閑字,則應該是提醒我們要放鬆。修持中,不能神經緊繃,而是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很沉穩,很淡定,維持在「身心皆靜」的狀態中,去處理一切事物。所以想一想,為什麼會有一怒而火燒功德林的警語。
勤,很具體,易把握,實踐的可能性較大。至於閑,是心境,心不易掌控,因為人是情緒萬變的生物,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一發,往往不可收拾。靜,就是收拾起情緒,說來也就一句話,但實際做來,竟是翻轉人的習性,稱脫胎換骨,也不為過。
平心而論,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心態,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任著性走,比隨著理走要容易的多。不過,人也是習慣作主的生物,把修持培養成慣性,而取代原本推託的慣性,也不過是一念之間。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是重點。
念字是「德」教,傳承自無形,無形的玄妙,在於自主。真正的德,至真至純,不帶一絲勉強的「有意為之」。
不過,在我們這有形世界中,仍是要從有意達到無意,古人又將中庸之言,精簡為「困知勉行」四字。即是從艱困中學得智慧,且勉力而行。可見古聖人知我們凡俗之人,修持起來障礙甚多。
修持是自己的自覺,別人幫不上忙。可是難處也在於自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失,卻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好像人人互相提醒是不錯的,但是,人對善意或是惡意的提醒,都不是很能歡喜接納的。
師尊希望我們由念字進入修持之門,從自己選的兩個字,開始細細琢磨。從人的認知進到神的認知。從有形的世界跳脫,回到無形的境界。
說難也不難,有觀相一法,觀佛之相,就是觀想佛的慈悲莊嚴法相。試著將自己的心,進入慈悲莊嚴的狀態中,然後終能時時長保慈悲莊嚴的心境。
理性的說,佛心是絕對無罣礙的,才能永駐慈悲莊嚴之境。我們做到了,也就進入了無形的境界,而能真正了解佛菩薩的想法,而不是以人的觀念,去推想佛菩薩的意旨。如果是後者,那麼在修持上就會走很多歧路,人生苦短,雖說此世不成還有來世,但焉知來世又更迷糊了呢?
進入無形的境界是大成就,而大成也是無數小成累積出來的。通俗來說,無罣礙即是不在意。其實,任何小事,都有可能讓自己在意,一在意即生煩惱,以至於七情外顯,一時還不知如何收拾,若養成習慣,每當情緒波動時,就能察覺,而且反溯回去,知曉何事引發在意,並將此在意化為無所在意,如此慢慢做去,終有大成就。
不能把大成就看做遙不可及的目標,而自我設限,總說做不到。想想那閑字,就是不焦不躁的不為難自己。凡事不論大小,不過一句認真而已。事要做得周全,當顧及承先啟後。如何承接當前的不圓滿,如何傳遞給後手以方便,都需要用上心思,擬定出程序,不浪費時間,且不出錯,萬事做中學。
舉例來說,法會或菩薩聖誕,都會遇上午供前要換燭,因為眾人誦完第四班經,都已在殿上等著,好像就要快快更換完畢,其實是急不得的。
第一,首先是熄燭,熄燭有其程序,先熄最左的國泰民安,次熄最右的風調雨順,然後是左邊的燭聯下聯,最後是右內側的燭聯上聯。
第二,熄燭的小夾,可能會帶下快燃盡的燭芯,可能是黑灰或加火星,所以必先備好衛生紙在手,馬上擦拭,以免掉落神案,火星趕快捏熄,否則會燃著衛生紙。
第三,熄燭後,蠟油仍在高熱中,必要候它降溫凝結。若急於拿下,則須注意不可直接向上拔出,否則蠟油極可能濺出,傷手並波及桌面。需順時針方向扭鬆,再緩緩拔起。若逆時針轉,可能轉鬆的是燭台插針,而非蠟燭。
第四,蠟油濺到桌面,凝結甚快,最好用指甲剃除,殘餘的,再用濕布擦拭,桌面光滑,加點力,擦淨不難。傳說用熱毛巾融軟,倒不見得有速效。
第五,備好小紙盒,盛裝舊燭。
第六,兩對新燭,可事先將左右分好,即燭聯上聯與風調雨順同置一盒,下聯與國泰民安亦同,方便燃燭。
第七,燃燭序,與熄燭序正好相反,即最先燃上燭聯。規矩如此傳承,也許有無形之法藏於其中,照做就是。
第八,點燃蠟燭,火先將燭芯底部蠟油熱化,在往上燃起燭芯,若直接由上燃燭芯,可能燭芯一下燃完火就滅了,要再點燃蠟燭,可要費些功夫。
第九,燭下方的孔,在製作時,不見得擺得正直,而且大小不一。燭要在燭台上立的穩,要在燭台針上小心調整,修正其傾斜度。譬如燭往右傾斜,針就要在左內壁插穩,有人在側幫忙看是否前後傾,是一大助力。
第十,原本神案上的燭是三對,因光殿神案空間不足,從權只用了兩對,若是三對燭,燃、熄燭的順序仍是一樣的。
做佛事,除了認真外,更重要的是心境,心境平和,即是乾淨。心中雜念紛陳,情緒起伏,即是汙染。記得老師(大覺導師)常說,剛奉命到台南開道時,忙得沒時間打坐,很擔心的請教 師公,師公說,你燒布丹不是打坐?做佛事不是打坐?
在《明覺經句解》中, 師尊留下一「無上法王咒」,修持百日可大成。幾十年前就聽老道長口中說,那叫百日功,咒語其中有兩句,「止一切通,一切皆通」,細琢磨,止一切通,應是指,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皆排除在外,若百日能做到,果然是非凡的定力。不過,照 師公給老師訂下的標準,我們做佛事,或在佛堂做任何事,都該以清淨心去做的。一切唯心,就是無形的要求,做到了,無形的許諾方可成真。
勤與閑把握的好,豈不就是中道,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一切在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