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談人如何返本歸原
               文 吳鳳凰          
                                (發表於宗教哲學研討會2004年12/24 ~ 12/26)
一、前言
       人自何處來,何處是歸鄉?
       今日科學昌明,有人誇稱可以複製人類,有人花費鉅資往外太空搜尋生物,有人則想要知道生命的起源,可見關於人類的起始或未來,人們是好奇的、是樂意深思的、是希望延續的。不過,有為數眾多的人,對生命茫然無知,不知珍惜、不知深思、不知探詢,既不知靈性來自何處,也不知靈性還有個返天的歸處。即使智識優異的科學家,也只懂得複製軀體,無法明白主宰軀體的靈識,更為重要。
       在今生,我們都知道,個人是由父母所生,往上推個幾代,還算清楚明白,但追溯到人類的起源,就莫衷一是了。即使有科學家以為藉著DNA的排序,今日人類的祖先,可能是同一個黑人婦女,但我們還是想往上追尋「她」是怎麼來的。我們的生命寄生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如處在此時,地球環境逐日惡化,危機重重,有人耗費巨資做著移民外太空的夢,顯示人們害怕滅絕,企求生命繁衍不死。所以探尋生命的來處,可以幫助我們化解生命何以誕生的疑惑;覺悟生命真正的歸處,可以使我們活得安心,在安心之中,有一條回到來處的光明路,這條路不需要耗費巨資坐太空船流浪,也不必要複製一個外形固然相同,靈識卻不是你的人,紊亂人倫,這條路,是靈識返本歸一的路,是一條可藉由今生的修行,回到你真正來源的路,在那虛靜之中,永享寧靜太平,得以與日月恆久長在。何發生的?如果有起源的來處,那是否有可以回歸的去處?如何回去?藉由什麼方式?(近日中央研究院利用夏威夷建置的「次毫米波陣列」電波望遠鏡,發現「原生恆星」中存有有機分子,可能是形成行星早期生命的原料,暗示促成地球最早生命發生的有機分子,可能也是天外飛來的。(見自由時報2004.10.9)
        處在此時,地球環境逐日惡化,危機重重,有人耗費巨資做著移民外太空的夢,顯示人們害怕滅絕,企求生命繁衍不死。所以探尋生命的來處,可以幫助我們化解生命何以誕生的疑惑;覺悟生命真正的歸處,可以使我們活得安心,在安心之中,有一條回到來處的光明路,這條路不需要耗費巨資坐太空船流浪,也不必要複製一個外形固然相同,靈識卻不是你的人,紊亂人倫,這條路,是靈識返本歸一的路,是一條可藉由今生的修行,回到你真正來源的路,在那虛靜之中,永享寧靜太平,得以與日月恆久長在。
二、了解「我」從何處來
        有世界而有人類,那麼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星體是由宇宙太空中的星塵所凝成,我們所寄居的地球也是。地球是我們生存繁衍的世界,這個世界並非單獨存在就可以生生不息,仍需要日升月落的輔助,才能孕育生命。所以世界不只是地球的生育而已,更有其他星體協力的化育。
        推究人的來處,必須先了解世界的誕生,以科學的眼光來看,星球是由太空中星塵所凝聚,這是科學家透過精密儀器,以肉眼觀察得來的認知。但是運作凝聚的無形力量是什麼呢?如果只是從有形的物質層面去作探索,了解有限;如果以無形的精神層面而覺悟,將會有心領神會的明朗。因為那一股運作世界形成的力量,本就是自然而然的化育,不只是肉眼觀察,更要精神合一的領悟。(有關運作世界形成的無形力量。可參考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
        有形世界自無形的力量化生而來,先天化生後天,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化兩儀,有陰陽而後道生。道生天地,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嶽河川,天地生育人與萬物,人與萬物都是由天地自然之理化育而生。天地化生萬物時,人是秉賦天地真陽之氣而生,物則是天地偏邪之氣化生而來。
        「我」從何處來呢?由祖先生育而來,祖先則由遠古的人類生育而來,遠古的原人則是天地無形的真陽之氣化生而來。本來無世界、無人與萬物,但無中有亙古不滅經歷混沌仍舊存在的先天正氣,這無色無相不可形容的光(太華餘精),在混沌時間裡逐漸的向外發揚,人藉由這無形的光氣,化為胎氣,降生為人。所以窮究人的本源,有形的人、物是由「無」中而來,是大道憑自然運作的道理化生而來。
        在人倫的世界裡,人們知道要經營家庭,在家庭中感受互相扶持,感受溫暖,疲憊時,有家可以停憩,有家可以回去,甚至走完一生,也還盼望著葉落歸根,回歸家鄉。人對有形的家,有如此的眷戀、盼望,卻不知還有一個本來無形的家,可以回歸,可以永恆安住。 今日了解「我從何處來」,自無形的精神層面去覺察,我們便能透過一條修正錯誤行為的路,回到真實的家,不再流浪分段生死,感受無形變化的苦境,也不用害怕有形物質毀滅時,魂歸何處的無依。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裡,精神有依歸,正氣恆存不滅,那份存在才是永恆的生存。
三、迷於色相,重墮凡塵而不知返
        道生天地、人、萬物以來,經過時間的演變,在混沌之時,鴻鈞(鈞天上帝)主宰龍華大會,希望度盡原靈(原來之靈,太虛元氣)返回太虛,但只度回二億。混沌之後,到軒轅征戰蚩尤,人類至此爭殺開端,結成冤怨,輪迴報復,沒有盡期,沉淪在孽海中,殺刧沒有止境。此時二期普度宏開,燃燈古佛執掌,化度釋迦牟尼佛,釋迦佛得道於雪山,大開普度法門,另創靈台於靈山,無論胎卵濕化、貪瞋痴愛、魑魅魍魎,都以慈悲之心加以度化。此二期普度,又只度回殘零二億,原來的九二殘靈,在一、二期之中,只度回四億,還餘留九二殘靈未能度回。【註1】
        在無色無相的太虛境界中,沒有爭伐,沒有貪瞋痴愛,但是落入後天為人之後,經過時間的演變,人慾的擴張,再加上色相的分別,純樸之氣愈來愈薄弱,貪慕榮華、癡迷富貴的偏見,愈來愈濃,所以為爭奪而殺伐,為佔有而互相侵害的冤怨纏結,愈來愈深,在後天色相的沉迷下,人的正氣逐漸失去,靈敏的覺性更加低落,昏昧地不知道自己靈性的來處,不能領悟尋找返本回一的機會,以致沉溺於六道,逐步走向三期惡刧。
        過去,諸佛籌謀方法,度回四億原靈,靈山會上(釋迦王佛另創靈台於靈山,無論胎卵濕化、貪瞋痴愛、魑魅魍魎,皆以慈悲之心悉度)大開筵席之時,鈞天上帝為了回復眾靈的心志,而貫通先天真元之炁,顯現妙容,藉以鑒察眾靈的心性,是否已達到無色無相,不料眾靈雖然受到群聖、群真開化的恩德,卻還懷藏著色相的觀念,存有人我分別的見解,不知先天的妙用(顯色而不有色,露色而不見色,識色而不住色,老少乾坤咸被於一體。),所以眾性靈以及尚未證果的仙、佛、聖、賢,都像井底之蛙,在鈞天上帝「現出無量光明之身,重飛九色玉蓮,隨光分化,變化無窮,顯出一身,似男非男,似女非女,嬌媚無比,年齡等於十五、六歲幼童之體」的妙容時,雖然不敢明言,但意念存有侮慢之心,因為這一念之差,又墮入色相的分別心,於是在鈞天上帝炁氣運動霹靂時,大眾受到驚動,靈識昏昏渺渺,仍然墮入凡塵,原來的性靈在這一次的霹靂中失散,不知東西上下,也不知輪迴苦海中的苦,在人道不知要修行返回本來,在禽道、蟲道也不知自己為何淪落,人、物都不知該怎樣修行,才能離開輪迴惡道,【註2】只把眼前色相所見到的當成是真,不了解太虛的本來才是永恆的真相。
         人為何會不知道返本歸一呢?為何不肯回頭尋求返回原來晶白一片的無染呢?只因為失散在凡塵裡,被酒色財氣、貪瞋痴愛四刧、四苦所纏牽,所割截,把苦當成是樂,全然不知正氣被割截消亡之後墮落的可悲。
        今日要探求「天人合一」,需要知道天道是什麼,人又因為怎樣的沉迷而背離天道,以致無法返回本來。天道至公無私,人道則因自私自利,與天道炁氣不合,所以不能與天合一;廿字至理符合天道之理,人卻因為背棄廿字的修持,而與天道背馳。今日如果對返本歸一有仰慕之心,首要研究的課題,便是覺悟天道至公無私、仁慈博愛自然化育的真理,下定決心修持廿字,鍛鍊自己的正氣,與天相融為一,那麼期待天人合一的境界,將順著與天道融合的修持,自然而然的到達。
四、掃蕩迷夢,將有看無
       在前二期的大會之中,本來將殘靈已經度攏,可惜眾性靈、未證果位的仙、佛、聖、賢,見色而生起侮慢的心,因心未住於如如不動,又再次墮落於濁塵。可見要久居於穩固的太虛,必要去除人我之見,也要懂得先天妙用(顯色而不有色,露色而不見色,識色而不住色,老少乾坤咸被於一體。),才能破除執迷,而恆住在無色無相的極樂境界。
       當時在靈山會上,只知顧全自己性靈者,不知以他人的性靈為自己的性靈,不知以鈞天上帝至公無私的性靈為自己的性靈,因這樣的自私,只顧自己的性靈,實際正好是捨棄自己的性靈。執著色相,與太虛的無色無相炁氣不合;自私自利,與天道的大公無私也不相合,被震落塵凡,流浪分段生死,也只因一念之差。
        我們今日要再修持返回本來,必要把他人的性靈看真,把自己看得平凡,把別人看得尊崇,如此對他人沒有侵奪與貪愛,自己本來的真性自然可見,依循這樣的修持,便能逃脫未來的難關。 三期延康固然有諸佛菩薩普度眾生,但是受度的性性靈靈,如果不能忘我,依舊以自私為念,未來如在靈山會上,霹靂一聲,天門開時,又被打得魂飛魄散,就算原本已經度回了,仍然會再次墮落,那麼輪迴循環不止,猶有色相分別的性靈,便無法安居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後天的色相中,物質的種種,都被知覺是「有」,高樓大廈氣派,名車美服華麗,財富地位尊貴,這些「有」的奢求貪欲,讓人爭破頭,讓人以詐欺取代真實,以搶奪取代禮讓,以愚昧矇蔽本來的覺性,導致沉淪在重重的刧難之中,失去返天的機會。所以,人絕對是因為自私,而遭遇到天誅地滅。過去在靈山會上,因為只想顧全自己的性靈,而重墮塵凡,今日在娑婆世界裡,也因為只想謀求個人的好處,不顧他人的好壞,而結怨結仇,而爭奪詐取,以致戾氣、惡氣濁重,演變成種種惡刧,讓自己墮入刧網,而自毀性靈。
        宗主感嘆:「愚者爭財,賢者爭名。」愚昧的人貪戀財物,用盡心機追逐財富;賢者對財物或許不那麼汲汲營營的貪求,但是對「名」仍舊放不開,不免也為自認可以比較受人尊崇的名位,爭奪負氣,使得自己陷溺在名相裡,迷失本來。愚昧的人只看重有形的物質,不知要把握「人身難得」的機會,鍛鍊精神修,養心性,離無私的天道太遠;賢能的人懂得修養,境界比愚者高,比愚者注重功德心的修持,因為有功德心的人,就能增長智識,智識開張,覺性就會靈敏,尋求天人合一,將比愚者更捷足先登。只是賢者放得下利,卻還看不透名,被虛名假相絆住,於是「人與天合一」的境界,依然遙遙無期。
        如要踏上返天的路,當然要捨棄愚昧的貪慾、偏差的言行,才能與天的氣相近,還要存有功德心,增長智識,然而有功德心,又不能執著,一旦執著「有」,又不免一番另類的爭奪負氣,也許因為心中的一把怒火,燒盡整片的功德林,或者因為要爭搶功德而墮落。「有功德而不住其心,則忘其心,己心既忘,己性已滅,霹靂何由來之?倘有己心己性,又具功德彼此心,朝風而暮雨,雷電交加,烈火焚身,雖有功德,亦化為烏有矣!」【註3】因此,賢者雖然有些高於他人的境界,也要不住功德相,要能忘了執著功德的心,把功德的修持化為自然,把「有」看成「無」,不住其相則與太虛無色無相融為一炁,功德無量而無功德相的境界,自然登入天人合一。
       在登入天人合一的路程上,不僅眾生需要掃蕩迷夢,仙佛也需要掃除迷夢。「惟此甲子當中,性靈過於沉迷,浩劫等於混元之時,眾生夢夢,而仙佛亦夢夢。眾生夢夢者,酒色財氣也;仙佛夢夢者,爭功立德,總以不度而度,豈知浩劫越延越重,豈知眾生越化越昧。」【註4】二期刧中,五行尊者(五教聖人),一同墮落凡塵,大興教化,卻因地域區別,風土人情不同,在後天色相的分別裡,都以自己的教為尊,以自己的法為高,互相爭持,由有教化,變成無教化。本來五教(儒、釋、道、耶、回)的教化,創興的因由,都是為了度返墮落的性靈,無奈執迷色相,使人的信仰逐漸偏差,反而彼此爭持,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殺虐,真使五教聖人同感悲嘆。眾生迷醉於酒色財氣,無法覺醒,不知修功立德,不知刧難當頭;仙佛知道功德可貴,卻又執著爭搶功德,不能以度轉人心回歸和諧圓融一氣為要務,不能擺脫人我分別以登入大同境界為要務,使得度化的期限,一延再延,而眾生卻愈迷愈深,浩劫則愈延愈重。
        今日求天人合一之道,必要從酒色財氣的迷夢醒來,要存有功德心,精進修持,但不可執著於功德相。有仙佛賢者的境界,但不可只顧自己的性靈爭搶功德,不執著於境界,使境界化歸自然。捨下「有」的執著,便自然而然的融入太虛「無」的境界,此時人的精神與天道的精神一致,人就與天合一了。
五、化除人我之見,止念了善惡
        娑婆世界的是非爭伐,是從那裡來的呢?從有人我相的分別心而來的,因為只顧自己性靈要得到好處,但以自私為本位,所以侵害他靈;又為了顧全自己的好處,爾虞我詐,因為種種的自私與貪念,致使墮落,因為不知從私心與貪婪中覺醒,造孽愈重愈廣,最後形成廣大難度的孽海。
        追求返本皈一,必須不住一切相,了解萬物同一個本源,本來是同一個家庭,因為過去的墮落而失散,實在不必因為膚色的不同,民族性、語言的相異,存有人我相的分別心,來互結冤仇。眾靈如能透徹省悟,本是同一個家庭的來處,在這娑婆世界的苦海中,把人我的是非掃開,不受酒色財氣、貪瞋痴愛的污染,把清靜無爭的本性回復起來,這五濁共染的的娑婆世界,在眾性靈共存清靜之中,便是清靜世界,又何須要求往方極樂世界呢?
        佛說萬物都具有佛性,只因為佛土清靜、和平,人間卻穢濁、苦難(刀兵、水、火、瘟疫、地動各種刧難),原因只在佛土無色無相,沒有人我的分別,彼此共享共榮。「在我們妙香國裡,我和你們完全不對,在我們國內,一律完全平等,絲毫沒有分別,根本沒有欺人的事,吃的住的,也是一樣平常;還有許多花草異香、飛禽走獸,我們還有種種仙果好吃。但是,你們不要疑惑,我們吃的水果,是有人送來分我們吃的,不是這樣,就要打下凡塵吃苦。你們這許多人,從前都是我國的人民,因為你們偷吃了仙果,或做下了壞事,才將你們打下來。你們被打下來的時候,都苦苦哀求,不曉得怎樣,一到了娑婆世界,連從前苦苦哀求的一切事,都忘得乾乾淨淨。我們母親常在妙香國裡開會談起:『怎麼他們先時苦苦哀求不肯下去,怎麼一到下面,他們都變了一個個都不肯上來了?』【註5】在佛國的世界裡,只有平等與分享,既然沒有貪婪心,想據為己有,也就沒有相侵相害的事;沒有名位色相可圖,也不用爾虞我詐,敗壞性靈,所以佛國有久長的平安、和樂,然而凡間與佛國相差太遠,世俗人慾念沉重,貪心頑強,只想顧全自己的名位、富貴,多要更多,好要更好,難以與大眾分享,貢高我慢,且缺乏平等心,所以相互輕視,相互欺凌,放縱在自己的享樂裡,卻坐視他人的苦境,因此,雖然過去也曾在佛國居住,但是被打落凡塵吃苦,在凡塵的色相裡,原來的性靈又被四刧、四苦侵奪,以致遲遲不能重返佛國,這是無生聖母哀憐金盤種子的悲,也是眾生迷而不悟的慘。
        一期普度,上界龍華大會的主宰是「龍德光王佛」,「龍德光王佛係上界名稱,下界則對有德者即護之,不拘色相,即儒家所謂有德者尊之。德者,得也;不得者,不得也。」【註6】龍華會普度眾靈是無色無相的,只要是有德的性靈,都可以護持他,能覺悟性靈,證悟明覺本來,是非都能掃除者,就能前赴龍華會。天界的龍華會,不是現在下界凡間的法會可以比擬的,更不是只求祈福禳災的法會可以相提並論,而且龍華法會不是只有出家人可以辦,凡有性靈的,都可以努力立德修功,當功成圓滿時,自己得到安慰,先靈也都得到超度。【註7】
        佛度眾生,本來就不受色相拘束,所以不論胎卵濕化、貪瞋痴愛、魑魅魍魎,一切性性靈靈,只要有德有功,諸佛都以慈悲為主,全數度化,所以佛總是以和平為至尊。反觀人的用心,卻不同於佛的用心,人在後天環境的浸潤下,對人對物都有嚴重的分別心,總以自己私人的利益、小團體的利益,作為考量,用盡心機權謀,與人爭鬥,又習慣以自己所主觀的見解、立場為是為善,以他人不同的見解、立場為非為惡。在是非善惡的爭持下,也免不了一番僵持、侵奪,於是人便在善惡二字的爭端中,固執己見,相互對立,不能像佛一般,以廣量慈悲度化其他的性靈,使得修功立德有限,甚至在善惡主觀意念的對立下,毀滅自己本覺的靈性,而墮入萬劫不復。
        一炁宗主要我們為人講道時,必須沒有善惡心,「無善惡心,即無分別心,更無是非心,無是非心,便入大自在,欲正殺機,莫如無善惡心。」【註8】人生都是喜歡善而討厭惡,教化世道人心,也唯有從勸善戒惡入門,只是人的善惡觀,時常受到個別主觀意識的左右,多數以自己的喜怒利益作出發點,缺少宏觀而多面向的透視,所以固著在己惡人善的僵化下,就會生出爭端,又為了要在片面的善惡上爭輸贏,用盡心機,挑動對立、殺伐,如此「求善」反而變成「造惡」。
        自古以來,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以 宗主見解來看人性的善惡,推究到底,孟子、荀子只就後天觀察到的善惡去作立論,對於先天的無善無惡論,則不知不覺。「先天無形,善何有焉?惡有何焉?兩端皆非。所以云,大道無言,大道無名。佛云:『性法皆空』,既無言無名,即返我本來,斯謂之無善無惡也。既無善惡,性於何有?治今日之疾,必須化惡為善,何以化之?必須不知己善,不知己善,即無彼此,故不知善者,即謂之至善,所謂大德不德,是謂至德;大善不善,是謂至善。」【註9】今日世界的爭端,小至個人的私利,大至種族、信仰、國別的對立,許許多多都起自於人們以自己的角色為主,看重自己,看輕別人,以自己的偉大自居,彼此膨脹自我的同時,難免要慘烈的碰撞在一起,無法體會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義理,免不了衍生一場又一場相互報復的刧難。
        「天人合一」所要修持的是去除後天色相的無明,而要覺悟先天無善無惡的虛靜,認識本來同是一大家庭的金盤種子,所以必須停止主觀性善惡對立的念頭,停止循環相互報復的因緣,並且不再結下未來循環相報的因緣,那麼以宏觀包容萬物的心胸,能擁有至誠、慈悲的心,便能將萬物視為平等。人如果有惡心,而我不知不覺他的惡,仍以善心感化他,這樣由自性至誠、慈悲所外放出來的光芒,足夠朗照十方三界,也就能證得無為之果,返歸無為自然的本來了。
六、不住功德相,功德自然成
        「惟此甲子當中,性靈過於沉迷,浩劫等於混元之時,眾生夢夢,而仙佛亦夢夢,眾生夢夢者,酒色財氣也,仙佛夢夢者,爭功立德,總以不度而度,豈知浩劫愈延愈重,又豈知眾生越化越昧。」【註10】混元的刧厄無比浩大,五行混沌時,世界也跟著滅了,世界碎而天地崩裂,那時仙佛也沒有容身之地,所以仙佛聖賢救人,必要端正本心,表裡如一,才能挽災救刧,圖求「自救」,推而「救人」。
        仙佛聖賢,修功立德的境界高過一般眾生,不如眾生那般沉迷於酒色財氣,但是未證悟無色無相、無善無惡本來境界的仙佛聖賢,卻存有爭功立德的偏執。修功立德固然可貴,但是如果執著功德相,就會出現山門自立的現象,只認為自己的境界高、功德高,輕視他人的修持,甚至在同門之中,也是憑自己的喜惡為個人的準則,營結小團體,排斥同輩,在這樣爭搶個人功德的褊狹裡,不能同心協力普度眾生,只是拉攏少數與自己相合的同好,不但對挽回延康浩劫的助力微乎其微,並且對自己未來前途的助力也很微弱。如果比眾生更懂得修養的仙佛聖賢無法掃除爭功立德、各自為政的色相,那麼將如二期靈山會上一樣,再次被霹靂震落,屆時雖然曾經立下功德,那功德也會化為烏有。
        仙佛聖賢救人固然慈悲,其實普救眾生而共挽延康,不要讓天地崩裂,落入混沌,導致失去依存的三界,正是挽救自己。因此仙佛聖賢的真性,必須要「忘我」,忘我才能修功立德而不住功德相,不住功德相,才能與太虛融為一體。
        俗話說:善惡是天地的工具,有惡,才有善與惡對立,但是眾生知道有功、有善,卻因為貪求私人的功,貪求單方面的善,為了保有個人的功與善,反而造下惡孽。因為善惡相互對立,在自我知覺有善時,便會知覺別人有與我相對立的惡意,於是善惡爭持,引發衝突傷害,再循環相報,刀兵水火瘟疫便隨著戾氣的相感接踵而來。 宗主言:「本道有善念者固多,而懷惡意者亦復不少,弄巧反拙,為道友通病。如診得一病,即以為自己之本事及功勞,殊不知功為罪之魁,善為惡之首,何也?因功高則自居驕傲,因有善念而易起輕視凌慢他人之心,以為我善而人不善,豈知自己於不知不覺之間而陷於不善矣!」【註11】 宗主感嘆,自古以來,治世之日常常很少,亂世之日卻經常很多,無非都是因為爭搶功利,在招惹是非,即使是德門的弟子,也有不少反被聰明耽誤的通病,自認本事高,覺得自己的能耐、境界好過別人,卻不知能治好別人的病,其中有多少仙佛的護持,並非是一己的本事。這些存有輕視凌慢他人的道友,本來的善意已轉為懷藏惡意而不自覺,修道的進展也在這時候遇到阻礙與墮落,所以要在道業上精進不止,要懂得 宗主的叮嚀:「真為善之人,不存功德心。為善而不言善,居功而不言功,自見有光明之象。為善者而不自以為善,立功者而不自知其功,達到功善止滅,善、惡兩消,庶幾道德伸而浩劫墮,世界漸次趨於和平矣!」想要作一位度人的有為者,如果迷夢在爭功貪得,自己的心靈都不能平和了,又如何正己化人,教導別人和平?總要不居功德相,雖是已登入聖域賢關,又不自認為榮耀而鄙斥他人,如此能化去善惡色相以及人我分別的心念,自然可以超出三界之外。
        道化自然,自然化生萬物,返回「本來」的路,是一條修道的路,這條路,人人可修,只要走的正確,走的堅定,人人都可以回去道的天地裡。道的奧妙生養、撫育萬物,但視萬物為一體,光明遍照,沒有富貴貧賤、人類、物類的差等,一律恩惠,所以朗耀一切,一切色相都滅除。「天何以立極?運日月而麗山川;天何以為道?天之光明,而無以為光明,即在行運不茍,臨事不紊,混混沌沌,和光混俗,藹藹春風,而利群物,立功而不見功,立德而不言德,所以天道不德而德。天無以言,居高臨下,而不自以為功,乃來之渺渺,去之茫茫,無受功之碍,無受德之累,功德不居,是為之道。」【註12】 宗主說我佛證悟得果後,即反向而懷抱大慈大悲之心,普度眾生。我們的道則不如此,自從無始以來,因為種種原故,冤冤孽孽相互糾纏,如果洗心皈依,就可回復本性,在一剎那的短暫時間,澈悟本來。「蓋在皈依時,佛還我性,我還佛命,能認清自己,不輕視自己,我身即是佛身。」【註13】
        過去佛陀入雪山六年,虔誠苦修,又經歷波折,才證悟得果。 宗主開創普度法門,引度眾生,只要大眾能洗心革面,反黑為白,在澈悟的剎那之間,便能回復本性。但是,佛還我本性,我必須體念佛之心為心,要自認為佛,以大慈大悲的心為自己的誠願,以輔助正氣、挽救天地為己任,將是非善惡都付之流水不著痕跡,見到他人有苦有難,必定救拔,那麼如此守道立德,又存乎自然的慈悲心,便如道之立功立德而不居功德相,可以與道同存,長樂而得大自在。
        佛法把萬物視為同一本源,所以不拘泥於後天色相,秉持慈悲信念,普度萬類,然而佛法仍有階級,這階級的分別,並非爭奪得來的,而是功德莊嚴自然而然所成就出來的。
        「人云佛法平等,此決不平等,而有階級,絲毫不能錯亂。是何以故?凡仙佛聖賢,以氣化磚化瓦,以輕重定次,自然而然分其階級,以何而分階級?以功德而分階級,有功德者居其上,無功德者居其次,然而此階級又非爭奪而來,乃功德莊嚴所致。」【註14】「仙佛二字者,為吾人景仰其功德之代表名詞也,功之高德之厚者,曰佛,次者,曰仙,並非仙佛之有階級升降也。」【註15】佛法平等,本來沒有高下的區分,仙、佛各有不同名稱,只在修功立德高、厚的差別而已。仙佛眾生都是平等的,學佛的人說我佛高於一切,那是對佛不了解,佛的境界高,是佛不居功,眾生的境界低,在於眾生不能自認自己是佛,學佛懷抱大慈大悲之心,度化眾生,所以佛與眾生的分別,只在佛是覺者,而眾生對「本來」不知不覺,輕視自己原來的佛性,耽溺在一切驕奢淫佚、貪污苟且種種的私慾之中,自暴自棄自己的靈性,甚至自甘墮落在下愚的惡劣層次。
        佛土的莊嚴,不是以有形的物質雕琢而成,也不是金玉華麗的打造,佛土的莊嚴乃在「功德莊嚴」。「因我佛具廣大慈悲以愛眾,有無量佛光,而化無量青蓮,居於極高之位,其居高位者,非我佛自居之,乃其慈悲之大,功德之廣,推之戴之,故能居其高。如佛座下之金剛,是如何威嚴,然而不敢正視,為慈悲所化。皈依佛法,以心佛之心,而證極樂,願我眾生,奉行慈悲,則聖亦仙,仙亦佛,無有分別相。」【註16】佛的功德莊嚴相,連怒目金剛都不敢正視,這樣無以倫比的高位,是廣大功德自然成就的,並非不具佛的大慈大悲心,卻著了魔相而有貪妄的人,假裝威厲可以比擬。因此十方三界中,極為華麗偉大的「紫金寶殿」,不是世間華貴的有形物質堆砌所成,乃昰仙佛聖賢以本身修練的正氣所化成,再憑功德的輕重,自然分出階級,化為玉磚玉瓦,嵌於寶殿,莊嚴寶殿。我們同處在這娑婆世界裡,同處在環球之中,彼此各自努力,又彼此相連相繫。這世界是有刀槍劍戟、槍林彈雨、花天酒地苦境的地方,有如地獄,然而如果能不受引誘,不挑動戰端,在這世界中,以道德為懷、仁義為師、慈悲為念,如此性靈不受爭鬥、慾火所傷害,這個世界也能等於天堂的世界一般。「又如我們本道,思想高者,自然天堂,思想低者,自然地獄。思想不同,環境亦不同,行走坐臥,各有其異;飲食起居,亦各有其異,故思想各有不同。若欲與天地爭功,必須思想行止、動靜,皆要到水平線上,否則非也。」【註17】同為皈依 宗主的同道弟子,並非每個人的修行境界都相同,離不開酒色財氣、意氣爭鬥的,本身就像個火宅,熄不了貪瞋痴愛的毒火,自己的怨氣苦惱多,心靈猶如活在地獄裡,甚至自暴自棄本來的靈性,因貪瞋痴愛的妄念,自墮於黑暗無明。思想高的人,能切實奉行廿字,不迷於四刧、四苦,行為舉止與佛的慈悲、仁義為懷,同在一條水平線上,不受娑婆世界的種種幻境迷惑,心境清涼,可與天地爭功。這分功又不是從有形的爭搶得來,而是平等相同、慈悲相同,明澈無染、無偽的光明相同,自然而然功德相同。
        佛的境界,人人可修可得,返本皈一的覺路,人人可悟可回,只是佛必要有真實廣大的功德,自然成就佛境,絕不是憑著妄念妄想,自己假稱成仙成佛,玩弄神通騙術欺瞞大眾,就以為自己是佛了。沒有佛心,卻存著貪妄幻覺迷惑大眾的人,已邪入魔境,天堂不屬於他,地獄倒有他的幻城。
        功德成就聖賢仙佛,然而著相於爭功立德,卻也會使聖賢仙佛再次墮落,唯有破除色相,不自居功德,不爭不搶,無善無惡,念念只以慈悲為念,如此可以度自己久居本來,也能度人同赴龍華。
七、逆刧順天,同挽三期
        為了挽救三期浩劫,四億已度回的原靈,重降凡塵,協同普度九二殘靈。以挽災救劫的用心來講,自然有聖賢仙佛應時而生,有四億的原靈順時而生,更有無數殘靈在孽孽相纏了緣了因的三期刧中,順刧而生。此時,如果已感覺到被重重的刧難籠罩,這眾多順時而生的「人」,該如何自處呢?
        諸佛菩薩,有乘願倒裝而來的,覺性比一般蒼生更敏銳,靈識懷藏普化眾生的意念,即使墮入後天,以人的型態生活在大眾之中,也能抱持大無畏的精神,逆時而行。此時的「世界有淫風、頹風、妖風、魔風、邪風之甚,而有烏風、暴風、颱風、颶風之來,天地為之崩裂。」【註18】淫佚的風氣熾盛,人倫頹敗,貪瞋痴愛、酒色財氣種種敗草腐蝕人心,因偏邪的風氣,讓人迷亂本性,互侵互害、互欺互詐,使得戾氣、惡氣瀰漫天地,在惡氣相感之下,各種風災狂吹不息,不僅人物同時遭殃,天地都將步向崩裂的危境。延康浩劫就是「風劫」,要挽救「風劫」,必須化除淫邪妖魔的頹風,轉為和風、春風,與太和正氣相符,自然可以免除惡劫風災的侵削。
        「逆時而行」的精神是什麼?諸佛菩薩乘願而入凡塵,把凡塵的四刧、四苦視為無物,不受纏縛,然而元靈重降塵凡,卻容易被塵俗的色相染著,迷失本真,有時非但不能將殘靈度回,反而被人欲度走,因此沉淪。所以「逆時而行」的體認極為重要,即使明白修行的重要性,較一般眾生為高的元靈,也要謹慎將心田耕好,防患自己的本真被敗草所牽累,必要以個人的慧劍果決的斬斷。
        此時的風氣淫頹妖邪,「逆時」便要逆風而行,別人淫頹,我不淫頹;別人貪謀物慾的奢華,我不貪謀物慾的奢華;別人為名利爭鬥,我不為名利爭鬥;別人權謀狡詐,我不權謀狡詐,不隨惡化的風氣同流合污,就是逆風而行,就是逆時而行。末法時代,因為道德淪喪,冤怨惡緣互相纏結,循環報復不斷,所以刀兵盜賊不止,博愛仁慈日益薄弱,戾氣愈累愈重,在這樣惡風瀰漫的時局裡,人不僅不能安心安居,在地水火風、刀兵瘟疫的刧網中,更有大規模滅絕的威脅。如果順著惡性循環的時勢而去,將會在共業的沉淪中敗亡,在浩劫的籠罩下,不只眾生有滅絕的危機,三界同遭震盪。因此,愈是在惡風吹蕩的惡時裡,愈要逆時而行,不跟從惡氣隨波逐流,必要抱持大無畏的精神,斬斷四刧、四苦,以和平心念,化解無始以來互相纏結的冤怨孽緣,懺悔以往的罪孽,不再造作新孽,滌盡種種污垢,重現如來自性光明,如此逆時精進,自然與未來的延康浩劫背道而馳,愈是往本性光潔不染的源頭邁進,愈是離刧網愈遠,愈是安全。
        不論是乘願而來的諸佛菩薩,不論是重降凡塵的四億原靈,都必須共懷悲憫心,不忍未來的浩劫滅絕眾生、崩裂三界,不忍順著惡時,見到浩劫實行,所以堅忍意志,務求反劫,必要逆轉時勢來挽災救劫,來圖求自救,來安定三界。
        「反刧則成順,斯謂之逆時也!若順時而行,因浩劫而行浩劫,此乃魔寇之心,非我佛之慈腸也。吾輩今於大刧之中而言道,即是傲時,傲時即是順天,順時即是背天。天以好生為主,吾輩傲時,即以天心為主,劫由何來?劫乃來之於心,因人之心,而應之於天,即知來者,來之於心。若要挽劫,必須根心順天,逆天者亡,順天者存。順天者,亡亦存也,是何以故?蓋順天存之於將來,逆天者存之於現在。」【註19】在大刧中要奉道而行,需要經得住時局的考驗,必要體察天心仁慈、無染,無色無相,順此天心大道回歸自然,不可順著邪風惡時而去,如果順著惡時隨波逐流,以酒色財氣、貪瞋痴愛、好鬥逞強為樂,是背逆天道的行為,背逆天道,不受天的眷顧,順著惡流而去,一旦順時與延康浩劫相遇,不是自取敗亡嗎?即使這中間的苟安時間,享有多少富貴功名,握有多少威赫權勢,終究是泡影。
        雖然逆天行道者,可以生存於現在,並享有一時的虛名假利,但是耗盡了過去累世所積存的餘福,不多久遠之後,免不了在滅絕裡敗亡,而恆久的墮落在黑暗之中,很難再有下一回廣開普度的出期。順應天道者,即使犧牲了生命,卻是精神不死,必然存在於悠遠的將來,能歷刧而不亡。
        我們生於今日,就是順時而生,不論是協同普化的四億原靈,或是需要喚回的九二殘靈,都是順著普化的因緣,與了因了緣的時勢,同在娑婆世界。既然明白了前因後果,絕不可順時而再順時,讓自己陷入惡風流沙,墜落浩劫裡,永不翻身。必要逆時而行,以背離劫難而利益人群,以正氣扶助天心,如此可在無形之中挽回劫難,既是救人,又是自救。朝著天道的方向,奮勇向前,愈是源頭的地方,水愈是潔淨,愈是接近無染的本來,愈與天靠近,在逆時挽劫、順天自救的光明裡,不死的精神就與天合而為一了。
八、挽劫尚弱不尚雄
        人一旦靈覺發露,不再眷戀生死輪迴,不願順時去遭遇延康浩劫,還需要修德立功,才有足夠的力量了生脫死。內要修養廿字之德,外要建造利濟人群之功,外功內德相輔相成,自然登入不生不死,則可以永證極樂妙境。
        順時而生的我們,逆時挽劫,就是修建功德。持守廿字,內可以修身,不與惡風同流合污,內德光明;廿字外可以治病,又可以解冤解孽,普化陰陽,便能立功,自惡時裡救拔眾生的苦難,外功輝煌。廿字是返天的明燈,在濁流的惡境中,指引我們順應天理,踏上回家的天梯。
        對於偕同普度的四億原靈而言,「挽刧」是天職,也是天命,是願力,也是自救,然而挽回刧數依持的力量在那裡呢?人的結冤結怨,常起於爭強鬥勝,由個人的恩怨,擴大為社會的動盪,國與國的戰伐,也常因為爭強鬥勝,為展現威權與雄壯,挑動互殘的殺機,由做一個強國,而蔓延為世界的烽火。
        古來,因為爭強鬥勝,徒增多少兵刧殺伐,冤冤相纏,人心總難以喚醒,孔子雖然不辭辛勞及顧慮生命危險,企望將仁恕推行天下,但是周遊列國的結果,諸侯列國仍然爭戰不休。尚雄而凌弱,不符合普度的無量慈悲,在爭雄鬥狠之中,侵奪損傷萬物生命,靈性沉淪,既是悲哀,又是令人憐憫。往昔上界諸佛眾仙,以無為正氣運轉天心,法廷道機旋出「靈雄」二字,取靈霄大雄合併之意,作為總成三期撐挽浩劫的殿名,但是無形長者卻另有見解:「但依余意,靈雄固然乃是事實,有靈而後有雄,雄者大壯而優柔,尤恐事端無止,個個悅雄而去弱,則不合溫柔之道。謙謙君子,藹藹和風,為國家之端,而為環球之尊,亦為十方三界之泰運,此乃爭雄而尚兇,余所不取。以余之意,以凌弱之凌,大雄之雄,雄者可恥可賤,可悲可憫,尚弱而不尚雄,此乃溫和之氣,含有無量慈悲。倘以慈悲之心,挽回刧數者,非此莫由。」【註20】普度的願力是行大慈大悲的心念,以和風轉化戾氣,以平息戾氣挽回刧運,所以無形長者,別有一番遠見,不願見到英雄爭強而侵犯弱者,弱者因遭遇侵犯無以生存。
        無形長者反而要以弱為強,符合陰極陽升之數,表現出和藹的契機。當時長者懷有至弱的心志,隨魔王與尚雄諸真相周旋,再以「凌」字,用無形之氣,貫於天心台上,天心旋轉,旋轉為凌弱的「凌」。諸佛群真以及各上真,有見長者極至的無量慈悲,都同意以凌弱的「凌」字作為寶殿的名稱,並且同到靈霄寶殿之中,凝注正氣,化為「凌雄寶殿」四字,四字之中暗藏慧劍,有「斬斷邪根、化除己見」八字。
        上界「凌雄寶殿」,專為清理三期刧運而設,在三期刧運裡,群佛都有倒裝的時日,以應三期刧運,挽災救刧,各教各派既有應運而生的諸佛、群仙、上真,同挽刧運時,必要體察天心「尚弱不尚雄」,和藹一氣的本衷,用慧劍斬斷邪根,不爭強侵弱,以化除己見,覺悟無色無相,凝聚同撐普度寶筏的力量,喚回九二殘靈。
        娑婆是五濁世界,凡人在煩惱叢集、貪愛瞋怒、鬥爭虛偽、狂妄的濁流裡,難以淨化心性。應刧下凡的眾仙諸真,重赴輪迴,如受五濁的染濁,免不了也會使本性蒙垢,需要一番靜心修養的功夫,澈悟本性,以挽救大眾的靈性為要務,使自己靈性光明,重返上界,令大眾的靈性光明,同證菩提,這才是挽救延康的至大光明。
        將無量慈悲所化的至柔之體、至誠之心,轉化為不受五濁污染、剛健不摧的力量,以無色無相的智慧,大化萬眾,讓十方三界都顯露真性、正氣,這才是真正的極樂。「真樂常靜,則見大定。」,此時混沌可以停止,刧運永遠不來,便可以進入大自在。在大自在的常樂境界裡,諸佛群仙再返天人合一,九二餘靈也能依循這條光明的修行路徑,返本皈一。
九、本性見則明覺,行正道則返天
        「本性者,本靈也,乃不沾、不染、不垢、不潔、不明、不暗、無顏無色、無名無狀,即老子所謂無明明盡,渺渺冥冥,其中有物,不可以名,勉強曰道。」【註21】。本性是純潔無染、晶白光明的元靈,本來無色無相,卻因先天種子墮入後天,在後天裡受種種染著,矇昧本來性靈,所以迷途而不知道有返天的途徑。
        墮落在後天的種子,必須對之講明大道,來使群靈明覺本性、回復本性,以收緣了道。道在渺渺冥冥之中,更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日用尋常裡修道見性,「上智之人,以行為道,行者形也,行乎於正,則見正道;行乎於邪,則見邪道。」「吾今言道,以行為道,行其日用尋常之道,若水之流,若水之注,水流則不渇,水注則不濁,流則活潑,而現大圓通,隨乎於邪而見正;注則停,停而不動、不波,如是降服其心,自可見性,性見而覺。」【註22】
        承載萬物的道,雖然高明奧妙,難以言說,但是生而為人,卻可以在日用尋常之中,以實行正知正見,來顯現正道,又能透過平日的言行舉止,端正人格而證覺道格。道不是清談者的裝飾品,而是以實行來降服後天的染著,當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偏見、邪念、瞋恚,正污濁性靈時,就以實行正道來注入清水,在日用尋常的偏邪之處顯現正道,因著清流的注入,使偏知偏見停止,那麼靈性不受後天濁氣波動,便可降伏心性,顯現真性。
        一旦見著真性,靈識跟著明澈,明澈的智慧覺證大道,既明澈大道「無明無狀、無色無相」,即可以斬斷邪根,化除己見。所以返天的修行根本,就在修正日常言行的一切偏知偏見,並實踐一切以廿字正理為正道的言行;以道生養萬物的仁性,愛人愛物。我可以成就物的生養,物也可以利濟我的生養,如此相互表愛,可以稱之為大仁大愛。
        大仁大愛是天道,實行普慈普悲,符合道的仁性,在平常的生活裡,每個人都可修行,個人可修行,家庭可修行,個人可以返天,親人同修正道,也都可以了悟,同證天人合一。
十、結語
        天人合一,同歸無上妙境。
        天人合一,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難,難在後天人心的各種污染偏多,無法撥雲見日,照見本性,難在意志不堅定,不能以毅力克服阻逆,導致半途而廢;易,容易在萬物皆具佛性,人人可修,物物可得,只要在日常生活裡,奉行廿字至理,建功立德,便有足夠的自然力量,登入返本皈一。
        天人合一是眾生在靈性明覺時,期待返回本來的另一個境界,只是融入這樣的境界,法門在哪裡呢?有人以為神通是天人合一,其實神通只是修行境界的一項靈通力,這種種的靈通力(六神通)可以修得,也會失去,而且神通不敵業力,即使修得高強的神通,在業力現前時,仍舊要了業,如目揵連尊者,雖然是佛弟子中神通力排名第一,卻還是慘死在業力之下,所以神通不是天人合一的究竟法。還有人以為男女苟合是天人合一,這是誤解的邪說,「又有一種邪說之士,謂精陽存於女子,果若斯者,佛亦無正佛,仙亦無正仙矣!此等邪說,人人得而誅之,絕不可留,以殃眾生,即使之入呵鼻,尚不足以避其辜也。陰陽在於己身,一物一陰陽,即太極也,命宮即陰陽之母,守此而周天動矣!周天動而丹爐形,丹爐形而鼎定矣!鼎定則道成,成人成己,全在一心。」【註23】假道邪淫的人,把「性命雙修」誤解為男女苟合的性,妄稱為著修道、驅病、消災解厄來誘騙婦女,反倒弄得敗德喪性(喪失真性),又無端造下淫業,這般的禍害,已足夠墮入阿鼻地獄,哪裡能返回無染的真性之天呢?
        「性命雙修」,此性是元靈真性,不是後天男女的慾念之性,只是透過人身這份後天生命之體正念正行的鍛鍊,確能領悟真性而返本皈一。天人合一必先立功立德,「立功立德,則可以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五行合其序。」【註24】人的外功內德圓滿時,外放的真性光芒,與天的本性光芒自然融合為一,這立功立德的修煉,也是需要藉著後天的人身命體去實行,因此,命是有形的軀體,性是無形的元靈,只有認識正確,修行正道,才能圓滿天人合一的願望。

        「人欲返本還原,必重於此,無滯無碍,潤透靈光,返我先天本來,切莫誤聽旁門,採補之說,欲精神鞏固者,煉精返氣,煉氣返神,直達虛無,無一點絲微之偏,養足浩然之氣,修行之事,注重在此,必先正其心。」【注25】先天之炁,是浩然的正氣,人要由後天登入先天,理所當然要培養正氣,培養正氣要由端正心念開始,心正意正,行為就隨著心念的端正而端正,正氣透過實踐廿字可以培養,一旦養足正氣,達到剛正不摧,道便可以成就。所以我 師尊一炁宗主指引天下修道者明確的路徑,「修道者,得之於易,必求之於堅,心正道正,心邪道邪,今將先天大道和盤托出,志士得之,下士失之,無論一切動物植物,果能不違廿字,必返先天而無疑。」【註26】以百年人身有用的命體,在平常生活與人與物往來的言行舉動中,奉行天地亙古的廿字至理,就可以養足正氣,重返先天。
        「今者三期了緣,天使天德重新,誠為返本還原之道,欲求返本者,必先革除一切不正行為,然後入定參禪,自返先天性宮。返性宮之法,並無邪說,全在大公無私,以利人濟物為懷,其道自得矣。」【註27】天道大公無私,為人秉持天道公正無私的胸懷,利濟人群與萬物,也是天人合一的修為,趁著此時收緣了道的機緣,有大悲大願的諸佛,廣開普度大門之際,認清返天的目標,革除一切不正的行為,除盡後天濁氣,讓純陽正氣發揚,守住虛靜來登入先天,以免在輪迴的流轉裡,陷入未來的延康浩劫,這是自救的明路。
        天人合一的真實法門,是日用尋常的言行修正,是身、口、意三業的淨化,從徹悟本性無染、無色的明覺開始,開啟修行的法門。準提聖母為接度性靈返家,在「無量光明殿」中如此說法:「無所謂法,以性為法,自見真性。真性無性,十方無性,一切眾生,十方眾佛,皆具此性。以此性為法,而見真法,以真法道性,自見真性,得大澈悟,而回無上之境。」【註28】返本歸元的法,必須根本於大自在心,即使在娑婆世界、五濁之中,本性仍然不受染濁,不受動搖。回無上妙境的法門,是以「真性」為法,本性就是真性,本性就是如如不動的先天之性――不沾、不染、不垢、不潔、不明、不暗、無顏無色、無名無狀、無色無相。人如果在日用尋常之中,不受五濁的污染,能將本身的身口意淨化,真性便透現出來,一旦本性顯露,就與本初同一個境界,自然跳脫輪迴,達到返本歸原。
        返回無上妙境,是一條自然的路,不是由權勢決定,也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只在除盡世俗的染著,回復先天本性而已,也只在修德立功,有益人群而已!天人合一的法門,是人人可以自行開啟的,只要依循著這條真性之路,要返回性靈本來的原鄉,不是難事。
        人的日期愈往後多過一天,三期延康的浩劫,就離人愈近一天,在宇宙長流可能只是一剎那的極短時間裡,諸佛菩薩比人更了解挽災救刧的急迫性,於普度大法中,設有種種的方便,只待人如何覺察真性,同返原鄉。跳脫輪迴,是離避延康浩劫最根本的途徑,在這段因諸佛、菩薩、上真等等哀懇挽刧,所延遲下來的寶貴時間,正是讓我們洗滌無始以來因無明所結的冤冤孽孽,了過去之因緣,不結未來因緣,不受無形業力的糾纏,性靈便可以得到大自在。
        四億原靈應刧來到塵凡時,人人懷有使命,原靈雖然明覺能力較為靈敏,但在後天的習染裡,卻也極易迷失,因此原靈必要不忘自己來凡的使命協同挽災救刧,時時警惕自己,如何公而無私,如何同心協力,度脫自己離開凡塵,再返先天,也度脫他人離開刧網,返天合一。挽災救劫,喚回九二殘靈,是四億原靈稟賦於天的使命,此命不可遺忘,盡力達成這份使命,真性將隨著這份使命的努力過程,透顯出來,也是性命雙修的另一境界。
        「天人合一」的修行途徑,不是只有一條,應一句俗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唯有方向正確,意行端正,這條返天的路,才會順暢,也才能走回真實而光明的先天之境。

附註:
1. 參閱天德教叢書佛說解冤往生經句解。民國丙辰夏月印,頁8。
2.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13-15。
3.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14。
4.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19。
5. 參閱天德教叢書局外禪音下集,念字聖堂印行,覺明雜誌社出版,民國79年2月,頁19。
6.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7。
7.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7。
8.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37。
9.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37。
10.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19。
11.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38。
12.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39。
13.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39。
14.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3。
15. 參閱天德教叢書佛說解冤往生經句解。民國丙辰夏月印,頁9。
16. 參閱天德教叢書佛說解冤往生經句解。民國丙辰夏月印,頁10。
17.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6。
18. 參閱天德教叢書佛說解冤往生經句解。民國丙辰夏月印,頁7。
19.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5-6。
20.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6-27。
21.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1。
22.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
23. 參閱天德教叢書玄關大道。
24. 參閱天德教叢書玄關大道。
25. 參閱天德教叢書玄關大道。
26. 參閱天德教叢書玄關大道。
27. 參閱天德教叢書玄關大道。
28. 參閱天德教叢書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念字聖堂印行,民國75年3月重印,頁23。
注釋:
1. 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刧濁。命濁,是眾生因為煩惱叢集,身心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欺詐蒙騙、奸偽非法的惡事,身心不潔淨,不通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瞋怒爭鬥,虛偽欺誑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守正道,異端邪說紛亂,眾說紛云,無法得到一致正確的結論;刧濁,是生當末世,饑饉、疾病瘟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五濁惡世:佛教謂充滿五種不清淨的煩惱世界。五濁指一﹑命濁,眾生多作惡業,致壽命極短;二﹑煩惱濁,眾生充滿貪﹑瞋﹑痴的煩惱;三﹑劫濁,世代危厄,飢餓﹑疾病﹑戰爭不止。四﹑眾生濁,眾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見濁,邪說橫行。阿彌陀經: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回上一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13530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