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大宗師宗教大同觀與公民社會理想之研究                                      (發表於宗教哲學研討會2004年12/24 ~ 12/26)
                                     
                                      發表人 陽永華
 

一、 引言

二、公民社會之探討

(一)公民社會的定義
(二)公民社會之建立
(三)公民社會的理想
(四)廿字為實現公民社會之法寶
三、宗教大同做為公民社會建立之基礎
(一)宗師之宗教大同觀
(二)宗教大同之阻力
(三)宗教大同以致公民社會
四、公民社會與宗教大同共同之處
(一)廿字為實現之捷徑
(二)信任為溝通之平台
五、結語:宗教大同與公民社會之理想實現之道
(一)大同世界之實現
(二)貴在力行
 
 

 

蕭大宗師宗教大同觀與公民社會理想之研究 

 引言
  台灣目前的環境,政治、經濟、文化巨變的時期。台灣過去社會是由上而下的高壓統治,轉變成激進、激情的民粹主義,發展出來的社會現象,充滿著惡質鬥爭,甚至不惜為了自身利益撕裂社會、罔顧法治的。所引發出來的兩個亂象,一個就是惡質的文化,只有私人利益的觀念而沒有公眾利益的觀念。另一個就是人心道德價值的淪喪,舊時代的倫理道德教育被無情的打破,而新的人道、善性的價值卻還沒有建立起來,社會整體而言,呈現出一個失序[1]的狀態。正如宗師所言:「今世三剛綸,九法斁,人不人,而國不國,致使天災人禍,相繼佚乘。」及「世道衰微,詭譎百出。人性頹善,起貪念,迷貨利,墮黑暗,難返本來之真」。[2]
 舉例來說現在流行的蘋果日報中,充斥著羶、色、腥的新聞,反映出來的情況一則凸顯了媒體沒有發揮出中道、制衡的力量,另一則就是現世人心之頹喪、人慾橫流、受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操控,實行教化之務實有其急迫性。
        公民社會的本質就是中道與善性的力量,是由下往上、推己及人的體現。本人在此提出,為要尋求解決當前社會發展所引發的兩個難題。其一是如何調和衝突與整合不同團體之間的矛盾,挽回因私利私欲、差別心所引起之紛爭;其二是如何以公民社會做為有效的轉化機制,調和衝突與矛盾,在這之中宗教又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本人在探索解決難題的路途上,分別從兩條路線思考解決之道,包括從個人的修為做起、以及從宗教團體做為一個公民團體的身份,應有的責任與作為做起。

一、公民社會之探討

(一)公民社會的定義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西賽羅和其他羅馬政治家、甚至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現代意義上則出現於歐洲的啟蒙運動。[3]從佩因(T.Paine)到黑格爾(G.Hegel)的眾多政治理論家將公民社會的概念發展-一個公民依照自己公共的利益和集體的願望聯合起來的複合領域。其反應了對自由日益普遍的要求,這一點可以由美國和法國革命中得到體現。公民社會的解釋眾說紛紜,早期的概念從蘇格蘭哲學家佛格森(Ferguson)所提出以文明社會對抗如之野蠻社會(barbarian society)。其中戈登·懷特(Gordon White)的定義頗具有代表性:他指出現代在使用這個術語的大多數人,公認的主要公民社會的概念,是指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間性領域,這一領域由與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組成,享有關係上之自主權並由社會成員自願結合而形成。公民社會結構性要素中,私人領域與公領域是分開的。公領域這個概念由德國思想家哈伯瑪斯提出,其為介於私人領域於公共權威之間,是一種非官方的領域。公眾在這一領域中對於公共權威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可以做出批判。而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就是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徵。
(二)公民社會之建立
        公民社會是國家與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雖然說公民社會當然會與國家與市場機制重疊,但是其仍保留其自主性,不為政治與經濟的權力關係所掌控。民主的建立並不等同於公民社會的建立,我們社會當前富裕的環境也不必然導致公民社會的產生。我們對於公民社會建立的關心,來自於不同宗教、族群、黨派、性別、經濟地位的人,都能夠齊一心志的建立大同社會之理想。民主與經濟只是理想實現之基石,關鍵還是來自於人心之教化。眾生得以平等,公民社會才有實現之可能。台灣目前公民社會之發展,重要的是公共討論領域的建立及創立具有公共性的團體。
        天德教提倡宗教大同以致世界大同,消除人與人之間思想的矛盾,避免人類戰爭和相互殺戮。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宗師曰:「全世界上的人,通通有公無私,天下大同還做不到嗎?」[4]公的實現,其實就是大同世界的基礎。我們今日社會上許多的問題,其實就是來自於有私無公。世上許多的紛擾戰爭,也是來自於有私無公。對於私利的追逐必然帶來對於公義的忽視,因此建立公民社會實在有其必要性。公民社會的實現事實上就是大同世界的初步,如閻錫山在大同三目的所提出的「優裕人的生活、美善人的生活、正確人的生活」。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就應以此為目標,在人人經濟能力許可之下、在品味提升,脫離庸俗的情況下、在不被權力所扭曲的情況下,才能培育出公民社會之土壤。公民社會建立後,紛爭少了、貧富差距小了,大同世界就能建立。公民社會雖由眾多社會所組成,並不求同,但要接納彼此的差異,此即「世界雖有國界、種界、教界、以及種種界線,心中不要存畛域之見。」[5]公民社會的思想與大同的思想都是一種無私、大公的心態,人人互信互助。宇宙洪荒在創造之初,是沒有分別心的,受造的萬物都是平等的,都受天地無差別的共同孕育。天地既不特別憎恨,也不特別加愛,人卻因其私心而憎愛,以致有私無公。
(三)公民社會的理想
        在我們社會傳統的觀念裡,「公」的概念可以是相當缺乏的。我們是種稻米的農耕社會,稻米的耕種、採收、食用,都是以家為單位。自己家人形成一個經濟與政治體系,靠一個「家」就能夠自給自足。與西方農牧併合式經濟發展的傳統有所不同,西人之經濟型態,不可能自給自足,一則需要向外擴張,向外發展,獲得新的市場,新的資源。另一則在尚未發展出冷藏設備的時代需要香料來保存其酪農業,而歐洲的氣候並無法生產香料,需要向外獲得。因此發展出來的經濟形式,具有公會(guild house)之傳統,也是西方得以發展出公民社會的源由。我們舊有的家庭式經濟長久發展下來,社會的本質上,是私的狀態,甚而帝王代代相傳,統治全國,都是以「家」的方式來加以統治。此統治形式稱之為「家天下」之治國方式。我國歷史中,提出「公」的概念的人,如范仲淹謂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畢竟是少數;而國父孫中山所提出的「天下為公」的概念,是「公天下」的理想。舊有重視家族的觀念,是我們傳統社會許多良善道德傳統之一部分,也有其經濟基礎。然而此情況在今日民主社會,並不可長。若希望我國社會有所進步,現今許多紛爭得以消彌,我們必須加強重視公領域之建立。
        事實上在我們的文化之中,並非毫無公之觀念,禮運大同篇中所載之,「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就是公民社會理想的願景,古代聖哲已經先為我們想好了。只是歷世歷代的人不願去實行,沒有去實行罷了。宗師已洞察此一現象,勸我們力行,我們萬不可辜負宗主渡人之苦心。宗主手定之廿字,其實就是建立公民社會之至寶。每日虔誠恭頌,深印腦海,是實踐的第一步。每日反省實踐,己身今日有哪先沒有做到廿字的呢?社會上有哪先現象是違背廿字的呢?我們要如何以廿字實踐公民社會之理想呢?宗師所頒定之廿字不只是需勤念、勤記,更需身體力行的去實踐。廿字,不在於豎立高深難懂,難以親近之哲理,[1]而在於販夫走卒都能受到教化,終生得以普渡。「以此教化行於天下,乃大公無我之心也。」[6]
(四)廿字為實現公民社會之法寶
        此種真理,才是可用來建立公民社會之至寶。公民社會之建立不可來自於威權,不可以來自於權力集中者,而就是要來自於販夫走卒都能懂、都能行、都能討論、都能創造議題。因此廿字之教化,實為實踐公民社會之教化,若人人都能遵行之,那麼到達之日亦不遠矣。
        每一個人都要受到教化,公民社會的實現才有了個基礎,將私欲心,換個公義心,將獸性,換個人性。要如何使每一個人都能受到教化呢?舉例來說,就要從自己來做起,自己走上正確的道路,才能引導別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如大學載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當今人心危急之勢,宗師曰:「解此災劫,惟需正心、修身、齊家做起不可。」[7]
        先從自己做起,然後影響到周圍的人,進而改進這個社會。「廿字拿來實行於家庭,家庭也就會和順了,拿來實行於社會,社會也就和順了。」[8]
        廿字真言,就是這洗滌人心、教化人心的法寶。我們應從每日反省自己有哪些事情沒做到廿字做起,進而思想社會上有哪些邪門歪道之事是違背廿字的?「一切行為,均需合乎廿字,倘不合乎廿字,就是迷信。」[9]
        舉例來說如我們的媒體以干擾他人自由以及否定他人隱私做為必要的賣點,這就違反了德。工程弊端層出不窮,政客以權位來獲取不當之利益,這就違反了廉。社會新聞中孽子橫刀弒父母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就是不孝。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社會上充滿了投機取巧之人,這就是不信。窮人、殘障者沒有人照顧,有錢人揮金如土,紙醉金迷,這就是不公、也是不儉。一個不廉、不孝、不信、不公、不儉的社會,離大同之道甚遠,有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力行廿字之教誨的重要性。
        公民社會之實踐,實際上就是大同世界實踐之初步。大同世界若能實踐,那麼我們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

二、 宗教大同是公民社會建立之基礎

(一)宗師之宗教大同觀
        要促進公民社會之實現,先要從宗教大同做起,若連以慈悲濟世為懷的宗教家都不能合作,共同實現理想,而求諸以私利掛帥的資本家與政客,大同世界之實現難矣!欲免世界門戶之爭,必自教之門戶始。;以各教之真理,來掃除人我之分。「凡世界人群,無一不在教中者,既不能以教別為門戶,各以真理為依歸。人即我,我即人,人我無分,則世界不大同而自大同矣。」[10]世界上五大主要宗教-儒、釋、道、耶、回 ,五教聖人,都以渡人為胸懷。孔子曰「仁」、老子曰「無為」,去詭詐之心、佛曰「慈悲」、耶曰「博愛」、穆罕穆德曰「清真」,這些都是實踐大同之道。五教聖人不忍眾生沈淪,陷萬劫不復之地,行走於塵世,為了就是建立大同世界之理想。「各教經典,都是慈悲的,沒有一個主張,不是濟渡人民的。」[11]   各教聖人,皆存不忍之心,欲力挽狂瀾,「世道衰微,詭譎百出。人性頹善,起貪念,迷貨利,墮黑暗,難返本來之真。各教各道,大聲疾呼,願力喚醒迷途知返。」[12]
   惜後世弟子不明白聖人之苦心,以致私欲薰心,假宗教之名,發動戰爭,殺人遍野。宗師見此亂象,於民國十五年創頒廿字,並建立天德聖教,曰:「天災人禍,相繼佚乘,余不忍坐視。願濟斯民於塗炭,應集合五教精韻,括以廿字曰。」結合五教教義之精華,頒訂廿字,旨在消彌自古因宗教而起之紛爭。五教教義都是慈悲救人,教人為善的,宗旨都是相同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五教之說,開創雖有先後,闡教佈道之願則一也。儒教孔子;願人間成為樂土而達大同。釋;納一大事因緣於世,以及眾生了脫生死而後已。老子:道無為,本無所不為而啟天人玄妙之至理。耶:以博愛互助之本,昇入天國。回教:以人類和平達到清真無妄之境。此五教,宗旨相同,闡教示經傳世,以化眾生。」[13]之所以發展出不同的路線,乃因地域、人種、環境、生活習性、風俗、語言、時代需要、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其實各教的經典很多是同源的,教義也是共通的,可謂殊途同歸。「各教真理,併而為一,一者無爭」。[14]
        宗師創造天德教,取各教精義,創廿字真言,提倡「宗教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五教的本源都是一致的,不應該強行將五教割裂。天德聖教提出「萬教歸宗」,指一切教化都指向同一條光明大道。「廿字至道,統五教納百家,萬法歸宗。」[15]天德聖教蘊含五教精神如下:
      以儒為體:日用平常 待人接物 仁義為先

      以釋為用:慈祥心地 悲憫為懷 喜捨同源

      以道為基:上合天德 下和萬教 自然而然

      以耶為育:不分貴賤 教化十方 愛人如己

      以回為律:把持良知 嚴以責己 自律正行

        宗師之廿字真經為五教教義精奧,以悲天憫人之宏願,發救世救人之福音。宗師言:「要挽救當今的浩劫,就必須要如此修持,在於彼教的人,也就心平靜氣,不要說彼教高深,那就違背了本教慈悲的意思了。」[16]各教經典眾多,凡人終其一生難以讀盡,宗主不願世人困惑,以廿字濟世,願各弟子,圓融一致,體廿字,明至理,自度度人,實現大同之理想。
 (二)宗教大同之阻力
    與宗師的宗教大同觀所對抗的概念是宗教中心的思想。宗教中心思想以社會學的概念予以定義,即將自己的宗教視為其他所有宗教的中心,而以自己的宗教為尺度評量其他宗教團體。其本質內容是原始(Primitive)且不合理的,其危險性,小至人際之間的仇恨、不諒解、隔閡,大致嚴重之國際戰爭與恐怖主義。宗教與社會裡的各個領域都有很深的關連,例如與政治相關連形成對政治的影響力,極端的例子有如東羅馬之政教合一制度,以及近代部分恐怖份子假借宗教之名發起之戰爭活動。由此可知宗教雖本質為善,但偏狹之宗教中心思想,可能造成之天災人禍,吾等不可不慎。
        若論宗教中心思想之起源,可從原始動物社會之利團主義來探討。無可否認的,人類也有此一傾向,即對於團體之內的份子無條件地承諾與同情;而對於團體外的人則表現敵對、懼怕與輕蔑。這種傾向是原始的,然而這種感情表現是不合理的。它並非天生的,而是種種文化因素所合成的,例如蓋達組織的恐怖主義,標榜「聖戰」,強調以自殺犧牲、暴力行為方式打擊其他宗教信徒。其結果不但違背穆罕穆德所教誨之善性、造成殺生的罪孽,更造成以暴制暴之惡性循環,結果是更多的仇恨,更多的流血衝突,離大同之道更加的遙遠。
        宗教中心思想的偏頗,將引發恐怖主義、戰爭殺戮。宗教中心者只顧自己,罔顧他人權益。雖宗教的出發點多為良善,但若是以自身宗教的利益為優先,而罔顧其他宗教生存的權利,實為大惡,所導致的結果便是世界動盪不安。這種自私的心態倘若從一個人身上發出,便有如禽獸一般,不擇手段之惡行到處發生,亂象叢生。若是從一個團體發出,那麼社會就要大亂,如從一國發出,浩劫就要發生了。
        宗教團體為了在自然的環境裡發展,適應地域性的文化、經濟、政治、地理等因素,必然有他們特有的習慣行為方式;並且也會有他們的團體繁榮政策(group prosperity policy)。如果有人從這行為方式中脫離他必將受到痛苦或災害。因此這團體的行為方式便自然被認為是正當的;不同與此的便被視為不自然與錯誤的。如此,宗教的差異一方面被當作內團體(in-group)優越性的證據;另外一方面被當作外團體(out-group)低劣性的證據。這種區別自然形成,且被視為合理,這便是宗教中心思想產生的原因。
        宗師認為:「吾教同源於各教,綜集諸義,廣納佛法於一軌。」世上雖有萬教紛起,其實不過是從五教分門別類而來,而五教同出於一源,宗師之宗教大同觀,不存門派之見,萬教應互相視對方為內團體,不應彼此仇視,若宗教團體都不能合作,其他團體又怎麼可能合作?
(三) 由宗教大同以致公民社會   
     宗師之宗教大同觀,為消除門戶之見,促進世界和平之道,其道理皆在包羅萬象的廿字當中。「吾教廿字,匯五教納萬家,救人救世之寶筏。吾願乾坤各弟子,真誠奉行,自度度人;點迷津,醒頑劣,教化大眾;」[17]宗教大同目的在祈求世界和平,避免戰爭爭伐。自古以來宗教衝突,往往是導致人類紛爭的主要因素。宗主之廿字,包括天、地、萬物、聖、賢、仙、佛,各教真理,皆在其中。「天德融會五教之至理,創行廿字之道而立教,期達宗教大同。」[18]宗主之教化,乃以愛代替仇恨,以寬恕代替衝突,從宗教開始相互合作,進而人類開始相互合作,而促進世界大同之發生。各宗教若是相爭,世界就要動亂,災禍就要降臨。各宗教若是能合作,世界就能和平,人類就能理性、繁榮、安居樂業的發展。如宗師所言:「若要救當今之劫運,解除刀、兵、水、火、瘟疫諸災,又不能不從宗教下手。」[19]
        「廿字真諦乃正人而順天,挽浩劫之捷徑」。[20]宗教和平為世界和平之源,若不以廿字為方法,則如走旁門左道,辜負聖人之善心,大同之日難以實現。聖人之心為惻然不忍之心,吾等應效法之。大同源自於廿字中的「仁」字「自己欲立,亦欲人之能立,自己欲達,而欲人之能達。」[21]此即為一人之仁心,可推展至團體,形成一團體之仁,推展至一社會,形成一社會之仁。仁從宗教做起,宗教為仁,則不應打壓中傷其他門派,己欲立而立人,宗教大同可至。同理,以宗教家惻隱為懷之仁心,推廣至公民社會之各個領域,雖不強求同,但樂於接納異,樂於共容,實為公民社會建立之基礎,也是天下大同之基石。如此政治團體不為私人選舉之利益,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國際間不以強凌弱,而以公義做為標準,此實為遙遠,但值得努力的目標。
四、公民社會與宗教大同共同之處
(一)廿字為實現之捷徑
        宗教大同與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若宗教能夠大同,因宗教而起的戰爭與紛爭就能消弭;公民社會能實現,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與文化之間,就能在尊重彼此差異的情況下,和平相處。此為「異中求同,同中存異」,或稱「平等心」,這平等心就是宗教大同與公民社會共通之處。宗教有了門派,沒有辦法互相容忍,就是沒有平等心。沒有辦法接受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之處,就是沒有平等心。極端主義者無法接受信仰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沒有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實踐宗教大同實現的平台,藉此各宗教可以互相溝通,不要執迷己見,或執著攻擊對方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接納彼此相異處,發掘彼此相同處,宗教就能大同。公民社會理想實現之道理也是一樣的,公民社會是由許多不同的社會所組成,是一個大的集合體,其中包含了宗教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國際社會等,亦需以平等心互相接納。從宗教社會的大同,推展到各個社會的大同,就是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就是世界的大同。
        宗教大同理想的實現,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要從宗教的大同做起,推展到政治的大同、文化的大同、國際的大同。宗教是公民社會眾多領域中的其中一個,但其為推展平等心、和諧共容的源頭。公民社會的理想實踐,之中的每一個領域,都要達到大同的境地。特別是政治要達到大同,沒有因私心而起之政爭,完全是為了民眾的福利;國際要達到大同,大國不仗勢著自己的強大,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國家。這樣的理想雖然崇高,路途雖然遙遠,但是要實現並非不可能,一切都要從廿字做起。「廿字乃法中之王,廿字亦天下之大道,此道康莊大道也」。
    宗教大同有其道路,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也有其道路,這個道路是共通的,就是廿字。行廿字是實現宗教大同唯一的道路,也是政治大同唯一的道路,亦是世界大同唯一的道路,偏離了這個道路,理想大同就無法實現。
(二)以信任做為溝通的平台
    公民社會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權力不是來自於政治菁英(political elites),不是來自於上層與核心,而是來自於草根(grass roots),或稱大眾,簡言之,就是來自於「人人」。
    「天下人人皆可為之,則天下人人愛戴之。即得天下人人愛戴,可以覆育天下人人。天下人人既得覆育,則天下人人盡行以仁接物,熙熙攘攘,康莊大道近之矣。」[22]此為聖人之大同理想,亦是公民社會之實現的方式,一個以平等心,互信、互助建造的社會集合體。而不是少數人以私欲、私利建立之社會。法蘭克福學派為公民社會與公領域觀念重要的建構者,其中大師從盧卡奇、阿多諾、霍克海墨、馬庫瑟一路發展下來,所關心的主題,就是「人的自由」(human freedom),人如何能夠獲得自由呢?就公民社會的理念來說,當少數人的自由太過於擴張時,就會影響到眾人的權益,眾人就無法獲得自由。如果每一個人的自由都受到適度的限制,人人也才都能夠獲得自由。人不可完全不受到任何的拘束,要受到禮與法的約束,才能保障平等、互信、互助。外在法的約束也是不夠的,人必須由內心來教化起,一切還是要從廿字來出發,心是一切的源頭。從心做起,影響到行為;從一人做起,影響到眾人;由宗教發起,影響到公民社會中各式各樣的領域。公民社會是與每日日常生活相關的,一個人之在社會中生存,他是有多重身份,扮演多重角色,與社會中各個領域都有關連,如宗教、政治、教育、經濟、醫療等等。從廿字善化人心,影響到各個領域的人心都能受到教化。   
    「孔子所謂大同,必可永見於今日。大同之時,盡皆禮讓為懷,而為君子之天下,人皆不做昧德之事。既無昧德之事,欺心詐偽化為烏有,何處還有地獄。地獄者,本無地獄,即是欺心詐偽凝結而成。」[23]如此便是廿字之信字,更是公民社會建立之道理。以哈伯瑪斯的理論來討論,公民社會之建立,有賴社會建立一「互信」的機制,人與人之間才能互相合作,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才能互相合作。公民社會除了是各個領域之整合體,也是政府與商界外的團體與組織彙集一起所形成的聯合體。在這樣的一個聯合體中,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加入某一個團體的方式去表達自我價值觀和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比如,野生動物保護或者救濟窮人等等。公民社會的一個標誌就是,把個人的力量彙集起來,形成一股集體的力量去實現不同的目標。如果沒有「信」做為基礎,力量就無法彙集起來,團體之間不能合作,公民社會的理想就難以達成。信是合作的基礎,也是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和平的基礎。公民社會裡面的行動者,需要是自發的,自願組織起來,去完成一個共同的心願。然而一般的大眾,需要經過教化,才能夠參與公民社會的活動。我們每日周圍的活動眾多,每日報紙上許多事件都使與公民社會相關的內容,例如非營利組織、宗教組織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當地的教育、醫療、或環保做些工作。或是某地區社區居民的自發行動,聯合起來社區謀求集體的福利,如興建活動中心,或反對不肖廠商污染社區環境等。這些行為,雖然不一定使用公民社會的標語,但都在公民社會的範疇之內。
        宗教大同與公民社會建立的共同基礎,都來自於廿字中的「信」字,宗師訓示:「吾人欲修其道,必從信上著手,蓋信義立而道自在矣。」[24]之所以會有門派之爭,一則不仁,另一則不互相信任。公民社會的建立,「信」是最核心的觀念。因公民社會之建立,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理性溝通,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理性溝通,沒有理性的溝通就有戰爭,就有殺戮。有了理性的溝通,才有可能建立哈伯瑪斯所提出「理想的溝通情境」(Idea speech situation)[25]
        理想的溝通情境,另一言之就是輿論,是公民社會中的組成份子,一個可以在其中,不因背景的不同、共識的不同,而使得溝通中斷。如宗教團體,不應彼此的教義有異,就終止溝通。理想的溝通情境中,公民可以自由的表達意見,並尋求建立最大的公共利益與共識,在反覆溝通中消除歧見。在這之中,公民必須具備有兩個能力;一是人們必須自主、負責的在雙方共同接受的規範系統內理性的溝通,二是溝通必須要真誠且誠實,清除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互動與溝通中被扭曲的部分。哈伯瑪斯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乃在於人能夠理性的溝通。」[26]
        理想的溝通情境是建立公民社會的基礎,理想的溝通情境,或言輿論,實以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包括人與人的理性溝通、團體與團體的理性溝通,到社會與社會間的理性溝通。公民要進入此一溝通情境,需要受到適當的教育。一則以廿字中的「禮」,人與人相處,有一定的倫理序常,文明社會與野蠻社會的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禮」。「禮」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依據,若無禮,則不可能建立有效而真誠的溝通關係。另外一個就是「信」,「若信不由自己心中發出,必無誠實之語言文字。」[27]
        溝通必須以信為基礎,若人不能互信將至於猜疑欺騙,良好的溝通就無法建立。理性的溝通若不能建立,就無法形成輿論,公民社會的實現就更加不可能。由此我們可知人心之教化是建立公民社會的基礎。無論是宗教大同之實現還是公民社會之實踐,其道理與方法都是同源的,都要出於廿字。由廿字由內而外,建立人的互信、宗教間的互信、社會間的互信,以致大同世界。
        許多國內宗教團體,近年來也出現出一些公民社會特有之行為,如信徒對貧戶探訪、捐獻,或是建立類似親屬關係(pseudo-kin ties)的社群組織。[28]致力於公共事務之建構,如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等日常生活世界為主的共同事務,這種宗教團體發起的集體行為,的確可以形塑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社會性基礎,藉以將身、家、社團、社區、國的社會連帶完整的串連起來,使個人、家庭、社群與國家更有責任與更為主動。這也是公民社會中藉由宗教的善性做為推動的源頭,推往公民社會中其他各個領域的一個實證。
五、結語:宗教大同與公民社會之理想要如何實踐:
(一)大同世界之實現
    大同的實現是一條很長遠的道路,聽起來很高遠,很困難。但是只要依著廿字,就能夠實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先從自己的心做起「心為萬善之源,或善、或惡、或正、或邪、或朝夕聞到,以證正果,猶自為之。」[29]向外推廣如古人所法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的起源、惡念、善念,都來自於心,心是一切的源頭。「萬事萬物,由心作主;所以吾廿字為心,其理一也。吾常以廿字一心而勉眾,尤望諸弟子,為虔為誠為敬。」[30]己正才能正人,己度才能度人。自己行的正後,就是家人、鄰里、工作場所,眾人的好榜樣,就能影響眾人、教化眾人。這捷徑就是「正其心,正其身,正其行,力勇廿字,濟世苦,解沈苛,教之化之,引度世人歸善向道,人間天堂,極樂仙鄉,又何分歟?」[31]公民社會就是這個人間天堂的具體而微,人人都有平等心、人人都受到教化、從宗教的互信互助,推展到全社會的互信互助,這一切,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奮起施行廿字,以廿字教人、度人。「廿字至道可化一切災害」[32],道理即在此。一切的紛爭人禍起於偏離廿字之道,「闡廿字之真諦,則正人而順天,挽浩劫之捷徑也。」
(二)貴在力行
    宗師的思想,以入世做為改變世界的方法,世界各大宗教應該互相合作,發揚入世的精神,共同服務社會。宗師言:「現在言佛者,言而不行,本道重在言而即行」只知道道理,而不去做,大同世界之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
        戰爭、仇恨、災難、各式各樣的惡,仍會繼續折磨眾生,能行則能度,不能行則不能度,一切不可脫離廿字。宗師言:「君等再未入道之前,需余發明此廿字;今既傳諸君等,則在君等自覺自度。誠能身體力行,即可為佛,倘不實行,則不得度。故佛法無他,為願而已。願度一切苦厄,唯在一行而已;行者為佛,不行者非佛。」[33]要力行什麼呢?「實行廿字,能消一切苦,解一切災。」[34]以發揚宗教大同觀實現公民社會之理想,需要透過教化的力量。宗主就人性、善化社會之人文教化觀點,以廿字字真言為濟世寶典。如宗師所言:「聖凡分別,唯在教之有無。」人若無教化,則易隨波逐流,最後終被人世間的總總惡習、惡念所蒙蔽。教化與教育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了很高的教育,成為一個很有地位的科學家,卻沒有仁心,專做殺人之武器,「天下和睦一家」的理想更無法達成,更多的仇恨累積。空有知識是不足的、物質進步也是不夠的,人的心靈必須向上提昇。因此「願世上之人,以造殺人利器之心,而造和平。」一切皆出於心,此難出於世俗教育,宗教對於人心之教化,不可偏廢。人初生於世,心無惡無善,教化使人心趨而向善。「用之於正,則利一切眾生,用之於偏,則殺一切眾生。」[35]力行教化豈可不即時。
    為透過教化來發展出善良之人倫關係、透過教化來對外團體的尊重,社會才能夠祥和,世界才能夠和平。舊時代教化的工作,主要是由國家機器的運作而再執行,目的是塑造一個無異議、對中心集體認同的社會。而今日在舊有的教化機制被打破的同時,我們也急需建立起新的機制。宗主所創頒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就是最好的教化人心的標的。如宗師所言「各宗教教主,皆是慈悲愛眾,所以集合各宗教之精粹,曰為二十字。此二十字者,為宗教之命脈,又為全世間之骨幹。」
        「廿字者,天之經,地之義也,然天不能言,而地不能語,故本教以廿字代天宣化。」廿字真理廣大無邊,融合各教特點,兼容並蓄、廣納眾流,實為拯救現世人心,挽救道德危機之至寶。我們應身體力行之,從自己本身的修為先著手,再推廣至周圍的人身上,終至影響社會、促進大同社會之實現。如此理想之實現,吾人萬不可口說而不實行,廿字必須去實行,才能體察覺悟。此即「明而後行,由行而得覺,不行則不覺。」宗主亦期許:「期逢末劫之數,吾廿字弟子,肩負重任,欲挽狂瀾於既倒,力先度世就眾之願,是所厚望。」
    從教化的角度來說,一方面藉由人心的教化,宗教大同的理想得以實現,進而促進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另一方面,公民社會建立的基礎,實需仰賴每一位公民,有參與公共討論的知識、經濟與社會能力,所以民眾的素養需要提升、一個維繫民眾尊嚴生活條件的社會安全制度必須要建立起來,以確保民眾在基本生活、醫療照顧和工作上的安定。民眾若是無法達到一定的知識水平和經濟基礎,就沒有可能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民眾要達到一定的知識水平,最基本的公民的教育權必須被當成一個基本權利,但只在知識上啟發公民是不夠的,人性中的善性需要被啟發,如宗主所言:「人既居三才之中,乃天地之心也,不使其有教育,不足以伸正氣。」又言:「方今大道不張,乃人心不古,人心不古,乃教育不良。」[36]大同理想的實現,誠需人心的善性被啟發,倘若心性被各種物慾所蒙蔽,又怎麼可能明心見性呢?又怎麼可能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所謂公民社會的實現,所要做到的,一個就是「不自私」,另外一個就是「平等」。公民社會的參與者必須處於平等的地位,參與者不會因為階級、性別、族群、社會位置的不同而影響參與權,參與權也不是專家或是政治菁英所獨有的。現今宗教團體應有的責任,對於民眾,在於身體力行之教化作為;對於社會,在於創造團結和諧之世界。從己身做起而推廣至世界之大同,實為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即時起而行之。一人潛心努力修習廿字,成一廿字人,起而行之,就能成一廿字社會,進而成眾多廿字社會,終至大同之境。
 
 
[1] Alan Swingewood,社會學思想史,第四章。
[2]天德叢林,第九十五頁。
[3] 社會哲學的興起,第三章:〈弗格森的社會哲學〉。
[4] 天德論藏宗教大同推進問答,第三十五頁。
[5]人生指南,第二十九頁。
[6]人生指南,第四頁。
[7]天德叢林,第四六六頁。
[8]人間火宅,第四十一頁。
[9]天德叢林。
[10]大光明正傳,第七十四頁。
[11]無形居士 宗教大同推進問答,第四頁。
[12]天德叢林,第九十五頁。
[13]天德叢林,第一九○頁。
[14]宗教與社會,天德論藏—論部一,第十八頁
[15]天德叢林,第一五二頁
[16]天德論藏宗教大同推進問答,第三十五頁。
[17]天德叢林,第八十五頁。
[18]天德叢林,第一九一頁。
[19]闡教法乳,第二頁。
[20]天德叢林,第二十二頁。
[21]人生指南,第三十九頁。
[22]鈞天上帝明覺經句解,第十三頁。
[23]鈞天上帝明覺經句解,第十四頁。
[24]闡教法乳第二十四頁。
[25]李英明,哈伯瑪斯。
[26]李英明,哈伯瑪斯。
[27]廿字真言,第七十二頁。
[28]王順民,民88年,宗教福利,第九十四頁。
[29]天德叢林,第一八五頁。
[30]天德叢林,第十九頁。
[31]天德叢林,第二三頁。
[32]天德叢林,第一○三頁。
[33] 無生聖母明覺經句解,第二頁。
[34]天德叢林,第一○三頁。
[35]鈞天上帝明覺經句解。
[36]宗教與社會,天德論藏論部一,第十八頁。
 
回上一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13330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