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光明的平台--「論廿字精神與真諦」
(發表於宗教哲學研討會2004年12/24 ~ 12/26)
發表人 ‧ 胡萬新
一、前言
二、自性光明
(一)明心見性
(二)自性光明而行使廿字
三、廿字精神與真諦
(一)正己化人
(二)首要工作—覺
(三)修道之法
四、結論
一、前言
近年來由於社會價值觀改變與社會快速變遷,名利慾望的追逐加速社會的沈淪,傳統文化與道德約束力與日式微,世人往往迷失於價值觀錯亂的苦海中,且不管是國內或國際間,天災人禍頻仍,致人心浮動無所依靠,唯有發自內心之覺醒方能提振被人慾淹沒之倫理道德。
『自性光明的平台』,諸法各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體性叫自性;『自性光明』為自性不住貪、嗔、痴、妄、殺、盜、淫、妄等孽障,以隨緣功德,不住功德;平台乃資訊交流的管道,非一成不變之教條。吾人認為,『廿字』即是自性光明的『平台』,在廿字的基礎上,我們行忠、行恕、行廉、行明、行德、行廿字,廿字是恢復本我自性光明的管道與途徑,更是人生修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實踐廿字、體現廿字、弘揚廿字正是自性光明平台的精義所在。而廿字精神與真諦乃在於正己化人,由自我修持、明心見性,進而弘揚廿字、造福社會。
宗主曰:『吾教廿字宗旨,規範世人,向善進道;修齊治平之捷徑也。故,吾廿字諸生,必須負其責,達其任;以品德正己,而後律人行道。道運者,則有興衰,因果有緩急,乾坤有智愚,考驗有明暗。開道行道修道而護道者,應明其理,虛心以赴;忍其辱,負其重,不求榮貴,不貪名利,開荒耕種,宏道而度眾生。為了緣歸根、心誠實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望吾乾坤修身行道者皆明此理;應於傳之以道,教之以言,化之以行,以身作則。[1] 』 宗主要每個人都必須自我修持、通達真理,並持之以恆、進而正己化人,由靜心、息念、止慮,終而明心見性。吾人須由自性中之佛心做起,斷除一切煩惱牽掛、一切物質引誘,時常多參悟廿字,以啟發智慧,若無經由明心見性過程,我們所見一切將有如使用蒙塵之鏡,讓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與存在,唯有內心清靜,定靜後才得以參透廿字所蘊含的意義。 宗主說:『蓋因緣者,惡之基而非之本也,眾生知惡知非,而不知善與是,所以輪迴不已,我佛如來及諸大聖哲,欲人去惡而去非,不住因緣,所以發明『明覺』二字,以解其因緣,若要解脫因緣者,不僅惡與非不能作,並且連善與是亦不能住,不住善與是則離因緣,能可以離因緣,則可以逃脫生死輪迴,是謂之覺也,是謂之明也。』[2]。
吾人認為,廿字圍心而行,『覺心』應為驅動之樞紐,以『覺』為行持廿字的基礎。本文將由『自性』開始,探討人本有的本性與本心,而經由明心與見性的修行過程,參透出廿字箴言的精神與真諦—正己化人。若不能覺則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覺忠、覺孝、覺仁、覺廿字精義,更別說弘揚廿字造福社會。因此,如何『覺』、如何明心見性,本文特提修持之法,冀由自我修持達廿字弘揚目的,以傳本教 宗主理念於社會。
二、自性光明
自性,諸法各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體性叫自性。『性』為天地之經、萬物之本,故曰:『在天地為理,賦予人為性』;又『天者萬物統體之性,性為物物各具之天』,由此可知,性為最根本、最普遍與最神聖的。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在生命降臨之初,本性即已具備世界上唯一而獨特的性質,這種特質顯示出人類至善的本性,性亦為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生存要順天性而為,才能合於天道而不致逆天而行。但我們常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受酒、色、財、氣等物慾的薰陶而養成不良習性,蒙蔽了人類本有的純淨心靈,而受制於外在,以致於殘殺爭奪、釀成天災人禍不斷。
我們的智慧德相,為何不能現前呢?因為讓煩惱習性蓋住了。若能把一切煩惱、習氣根除,德相自然現前。要如何根除呢?不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因為執著利益即生殺、盜、淫、妄。應該看破、放下、捨得,一切都放、一切都捨,才能一切能得,得般若波羅密。放下不是放下事,而是心放下;一切都放下,是放下一切的妄心、妄念、分別、執著然後再提起,提起就是幫助一切眾生來開悟,幫助眾生離開痴迷,離苦得樂,學三學、學六度。如何落實於生活之中,這是學問、功夫,佛菩薩已給我們做了榜樣。一切眾生皆如來法相,被妄想執著障礙而不能得,能捨就能得圓滿,能捨就能得證性德,離相才能進入菩蕯門。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又佛云:『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故一切唯心,心不明何以見性?因此,欲發現自我存在的本性而不受役於外物,需追溯其本源,經由『明心』之過程以發現其『本性』,從而見證自性光明的境界。
(一)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即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所謂煩惱自尋皆由心生,所以要明心證心、其心自空,心空則可見性。何謂見性?性是心之母,明心見性雖是二個名詞,其實並無分別,乃一體兩面。『願一切眾生,皆生如來心,如來心如何?乃曰眾生心,眾生非眾生,一切具佛心,一切具佛性,一切既具性,乃得明其心,以得明心故,乃種如來因,此如來因緣,非如來因緣,乃我本來相,本來相既見,便得如來果,本來相不見,則墮四生六道,苦獄孽海。佛欲得眾生體者易,眾生得佛體者亦易,佛欲得眾生心者,以眾生為心,眾生欲得佛心者,以佛心為心,皆在彈指頃。』[3],能空一切,不住一切,則你之心當然為原本之心;有原本之心,則為有佛心,一有佛心,原智般若隨之而生,是為登廿字寶筏也。
佛曰:『明心見性』,學佛必須學心,心不識不明,那能學佛?蓋心因被物慾所閉而污穢不堪,物慾不驅而心不明,心既不明則氣秉不能除,氣秉既不能除,則性不能見,不能明心不能見性,那能成佛?所以如要明心見性,必須由自性中之佛心做起,斷除無明煩惱,一切妄心塵相,時常多參悟廿字,自求印證而啟發智慧,達口行體用合一,自性後還要多與世人多結善緣,進而化人、度人、覺人,達到覺行圓滿之宗旨。修道首要在去私欲以養性,慎獨而正心。諸般皆由心起,願由心發,功由心積,佛由心作。大半修道者之最大障礙,陷溺於心,身被物牽,自加枷鎖,縈於苦難之中,難以自開也。吾願諸修士,誠其心,正其意,自淨苦因。心定勿擾,心空無相,修己而助眾,所謂誠者去偽,真者去妄,教不怠,悟不迷,本源朗徹,圓通而無礙,天人至道,無不自得也。[4]
明心見性乃發現自己的真心,見證自己的本性。心不尋不得;性雖失而易尋回,雖一時蒙塵但不為所染,只要不住不留便容易得到。心易受思議而生心,心之所以外馳,皆因不淨。心,如虛空無住而住,不應住凡聖、迷悟、真妄、有無兩邊,念頭一落偏頗,就如同灰塵落日,必須擦拭,即使是金屑,眼中也不容收容半分, 宗主言:『此身不起心動性,不生邪心妄念,不著相;所云此身者乃非我身,乃是佛身;所云此心者乃非我心,乃是佛心;所云此性者乃非我性,乃是佛性,身心性三者合一,極樂無比。』[5],又說:『吾教廿字,濟世度人,志挽斯劫,願祈太平。諸子闡教宏道、願力恢宏、自修修人、自達達人、至理助勉、乾坤仔思。道:乃方便後學行道、參悟,非是個人獨佔之權。諸等皈依學道有年,信心未定,空攝其心,難離私欲之心,故而爭其權,奪其利,圖其名,雜亂不明,不知潔身靜修,忘卻闡教宏道之願。嗟呼!不過徒具虛名矣!何云功德善果?虛掩其非,蠢弄心機,日夜不離苦惱,如何悟菩提?何得般若?唉!吾願乾坤諸等,忘私以公為重,普度蒼生為念。』[6]因此, 宗主要每個人都必須自我修持、通達真理,妄心不起、意不亂動、音不亂聽、身不亂為,不動即可靜心、息念、止慮,可以明心見性。而若要見性,首在明心。
大道在心,心即是道,六根內外光明,自開不謝之花,可結長生之果矣。心為天君神府,心寧神靈,心浮氣躁,則神亂意狂,魔乃趁虛入,製造口角起爭,爾輩平時飽食無庸,游手多事,以私廢公,利口爭端,不知虛心修真,唉!諸等歸道,年多不躋,不明至理、不悟道功,皈依何由,尤其吾教,千教之主、萬法之宗,尤為吾道古都之壇,凌雄位列續賢延聖之所,豈容爭端,口出穢言不檢,不明莊嚴聖地,不顧道體顏面,以動操戈,此乃醉顛之途矣![7]此乃說明『修心』的重要;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自性變現。對自己造的業果通達明瞭,即是明心。明心就是見性,因為心就是性,這與儒家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思相同。『德』就是本性,就是真理,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若不明瞭就要使它恢復光明,此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一意思。又『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8]此與禪家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目的殊途同歸。一心不亂一定要離相,一定要不著相,不能取相。相不能著,非相也不能著。非相是什麼?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兩邊都不能著,都不能取。
無微既入,乃可以明,乃可以明,微微至微,至微其微,其體金剛,金剛不壞。無微既入者,即見性之謂也,性既已見,有何不可以明,所以云乃可以明。乃可以明者,是謂之大化也,如何見性,一塵不染,萬形頓見於前,或者隨乎左右前後,皆見其性![9]心與性是同一意思。性是本性,是從體上講的;心是從作用上講的。我們迷失了本體,迷失了自性;雖然迷,它還是起作用。這能起作用的,我們還稱他作心。雖然是心,心上面要加個妄字,『妄心』就是迷失本性所起作用的名稱,『妄心』也稱為無明,明是明瞭。因此,恢復本我真性,除去妄心,妄心不起不動即可靜心、息念、止慮,可以明心見性。
(二)自性光明而行使廿字
持戒得清淨心,捨下一切貪、嗔、痴、慢等一切習氣毛病以持戒、修定。一是從性上而言;一切是從相上而言,是無限無量;從性相來講,一是性、體、一切;任何一個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任何一個一,這是事實真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無有定法,能如此清淨、平等心才能生起。平等心、法法平等、佛佛平等;一即一切法中任何法都第一,因此一切法都不可執著、供佛亦是,供佛要體會佛的啟示。
宗主說:『唉!苦煞行道之人也。上天公推吾教之廿字寶筏,神人共撐,處處施救,抒解世道人心。尤望諸乾坤,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尤其修佛學道行道者,最忌有所為而為,有所住而生其心。執著生障,昧從中來,由塵識企求特權而爭長,執著我見,習性主觀,牽強求逞,不免己是而他非,抑人揚己,牴牾乖違,如何闡教宏道而耕聖業矣?唉!希吾教乾坤,肩負天職,己身為師者,謹言惕行,反躬引省,自我了徹,有則改之,無則加冕。願我諸子,助教道各盡職守,盡其責,闡教宏道,修度並進,自利利人,自益益世,不求功而有功,不求名而名歸,長存謙虛,培養中和之氣,言行合一,品德足資,謙光涵煦,躬身自檢,大道風行而無阻。』[10]性本無物,若忘若存,何有善惡,徒掌門戶,非其學也。余云善惡皆非然而性不拘也,倘拘即非性也,如此者,則見光明,非如此者,則見地獄,人有能力行其善,而非其善,是何以故?乃不住於心,既不住於心,何以有物,既然無物,何以美滿,既無美滿,如此者,住浩劫而挽浩劫,挽浩劫又不著挽浩劫之相應乎於上中下,皆是泰然,萬物無拘於我,浩劫乃止![11]
如何莊嚴佛淨土?以清靜心,真心來莊嚴,不取著相,必得而無所得,必行而無其所行。如是我聞,即可降服其心。降服妄念。如是我聞即萬法一如,如何降服妄心、妄念?必須執持「南無無形古佛」、「南無清風古佛」佛號以除妄念,即真心念佛。念佛必須應念至無念而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即是謂一心不亂,心淨即佛土淨,則無須帶業往生。
道行一也,一為天地之本,又為眾生之原,更為聖佛之母。抱中守一,自然明心見性。今者,巧偽居多,言不顧齒,心口分離,道難得矣!修道者多,成道者寡矣!果能言行合一,道達靈慧,有何難哉![12]現今社會上,修道者眾而成道者寡,推究其原因,乃在於眾生知易行難罷了!明心見性之理了解者眾,而持續修持以證明心者寡,皆同此理。因此,吾等爾輩深切透徹此道後,更應恪遵 宗主廿字教誨,時時心存廿字、處處實踐廿字。
三、廿字精神與真諦
(一)正己化人
萬教合一而為宗,佛法度人而立教,聖佛以慈悲道德而闡教,故信者敬也,道者化也,教者育也,以道教人,並以教育人,而兼育萬物,信教必須敬教,敬教即是敬佛,敬佛即是敬己,余之廿字,已括天、地、萬物、聖、賢、仙、佛,立身行道之大綱,唯信教是正己化人。[13] 宗主所說:『不言之教,不言之化』,即指佛度人也沒有堅持己見,而是以佛心佛行來教化。何以化之?就是以我信持廿字所得正知見化之,以我身體力行廿字作為準則,以真心誠意聞法實修同證菩提,共挽三期延康浩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事實上很多挽劫之人也在劫中,且還在造劫,因他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光說不練,使自己成了造劫之人而不知。真正挽劫之人絕不會造劫且以身作則,欲以身作則必須先懺悔,將污濁塵垢洗盡,毫無慾念妄想,方可挽劫。眾生沈淪於酒色財氣四劫,因而殘殺爭奪、釀成天災人禍不斷,如何可止?乃以『正己化人』來止,此乃挽劫之本、定劫之源,又為正世之法。[14]
(二)首要工作—覺
覺,梵語叫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入,惟至聖者能隨緣省察、不為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無痴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者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 宗主云:『蓋因緣者,惡之基而非之本也,眾生知惡知非,而不知善與是,所以輪迴不已,我佛如來及諸大聖哲,欲人去惡而去非,不住因緣,所以發明『明覺』二字,以解其因緣,若要解脫因緣者,不僅惡與非不能作,並且連善與是亦不能住,不住善與是則離因緣,能可以離因緣,則可以逃脫生死輪迴,是謂之覺也,是謂之明也。[15]』; 宗主廿字至理,興綱紀,修齊治平,教之以善,師道乃詮;醒末俗,普渡二大間。吾留此言,乾坤賢達共勉:大道人為,始終如心,去私見,以公為重,處人以厚,莫存奸狡之心,修己而修人。覺悟本原,入道遠俗,修真悟本,靈證玉京,福慧長綿。修持境界:心平不持戒,行正勝參禪,蓬萊在何處?杳杳兩相間,雲海性中月,己是人間仙,幻境由心起,此乃執法焉;悟透真實意,菩提輾轉間,癡慧法性聰,人間天堂剎那間。[16]廿字精神與價值所在,即在『覺』也,做為透徹廿字精義的管道,『覺』便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與動作,若不能『覺性』、『覺心』以尋回自己的本性、本心,那麼要覺忠、覺孝、覺廉、覺明、覺德等,更是不可能任務。因此,在求得內心純淨安適後,無所求亦無所取,不役於外物亦不被外物所役,才能確保所『覺之物』與『覺之理』為真正之大道與真理。
宗主說:『君等在未入道以前,需余發明此廿字,今既傳與君等,則在君等自覺自度,誠能身體力行即可為佛,倘不實行則不得度。[17]』,宗主所說的『自覺』,就是眾生本來的覺悟,亦可稱之『本覺』,是可以經由證得的智,由明而後覺,覺一切過去未來,這個『覺』在覺是覺非,乃覺之母,是者行之,不是者不行,及其至也,能認我之是及我之非[18]。人心能覺,才能為所當為、行止合宜,如此才能真正有用於世;否則為慾望蒙蔽,則醉生夢死,失去人生方向。內心要無所住,空有兩邊不著,無住才能生心,生心無住才是般若波羅密,遵此原則才能覺悟我們既得之廿字之理,應經由內心相感應,將一切因緣昇華,揚棄是非人我之見,視一切所見如曇花泡影,聽聞善知識即可了悟真理,一心奉行廿字,達『隨緣以化生,隨行以化行』之境。
無生聖母明覺經說:『鏡花水月,鏡中之花,洞澈無為,一塵不染,一絲不掛,應萬象而現萬象,萬象竟從鏡中過,不沾不染一娑婆,本來無物無所謂,何云孽波與障波。凡有一切相,皆從此中過過而不過,即可謂之如來,又可謂之自在,此鏡者,圓亦含萬物,整亦含萬物,碎亦含萬物。萬物不滅,鏡亦不滅,萬物已滅,與鏡何傷?所以云:斯攝非攝、似伏非伏,此乃滅一切貪嗔痴。[19]』人的一生就如同鏡花水月一般,鏡中之花洞澈無為、一塵不染、一絲不掛,應萬象而現萬象,從鏡中過而不沾染一娑婆,一切相都從鏡中過,過而不過即可謂之如來,亦可謂之自在。這鏡子不管是圓的、方的、破的,都可以包含萬物,萬物不滅鏡子亦不滅,但是萬物滅鏡子又何傷?佛之與人本屬一體,其分別在乎迷悟而已。人若能『悟』能『覺』,便能跳脫出這蒙蔽澄淨內心的框架,明心見性而達到廿字之精神,這亦是『覺』過程的一部份。
現代人迷失生活方向,迷失在慾望追逐中,只有明心見性,察覺自己生命之本質,才能讓迷途羔羊重覓生活目標。『本社特提覺醒以喚醒之,務望世界男女,及早回頭,勿入沈迷之境,快登道岸,同期覺悟之生,然非欲人超棄塵凡、高言虛妙也,不過於處事接物之時,遵守廿字,改過遷善,養性修真,悟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是一覺也,有天堂地獄之別矣,故以斯道覺斯民矣。[20]』
(三)修持之法
修持之法即實踐廿字,廿字結合了各宗教的精神和處事精髓,有儒教的忠恕、釋教的慈悲、道教的道德、耶教的博愛及回教的清真[21],提供了自我修持的道德標準,廿字全文顯明易懂, 宗主以廿字傳世,要求吾人從身修心,方能登極樂之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皈依誠心奉行廿字,不可有退轉心,人身數十寒暑唯聞法方能得生極樂,若退轉即墜地獄,當經無數劫苦報,我們應誠行佛行,不可退轉,若一旦退轉須經過無數劫才能得到人身。且廿字無被動式之教條規範,以其言簡意賅,論點詳析,強調發自內心由小處做起,透過受持、讀頌與演說,弘揚廿字真理進而明心見性而為吾人之精神修持主幹。
誠者,道與德。希吾乾坤,抱真誠以修身。真誠兩字,微哉!妙哉!道與德,皆以誠為泉源,亦為生命之原動力,所謂真誠能明道至性;亦為信仰之自生,更為人類生存之基礎。語云『君子誠為貴』。誠則靈,靈則通,何道不宏乎?一誠所至,金石為開,何病不癒乎?吾教廿字乾坤,皆以真誠為貴;應法自然,體天行道,代聖傳法,此亦為乾坤修道必備之條件。倘若果能如此,至誠、至愛、至仁、至善,偉大精神,亦就是民胞物與、無所不包的天人合一之道矣![22]用真誠控制煩惱習氣,凡修學有成就的根本就是真心;「本來無一物」是真心,物指固意。「真心無一念」若是有起心動念,這念是邪念,若無即是正念。六根之根性是正念,用識是邪念;持之法最基本的條件為具『真誠之心』,人若不真不誠,不論從事何事皆不能順心如意,內心真誠就能時時刻刻與佛在一起,唯有將心定下、將性澄清,一心一意而真誠的學習、反思與修持,如此才能明道而至性。真誠即無私一念不生謂是誠。
所謂修道者,大道似風之飄,無物可見,乾坤進道,首要盡意正心,誠實無欺,遇事斟酌,莫以不順之言擾亂心神,徒添無明之煩惱,諸子皆是來源非凡,既修道業,皆以容讓寬恕之美德,可化世俗劣性之途,無是無非,無色無相,建立同道之祥和,同撐寶筏,共挽延康,勤修道業,發揚廿字精神,喚醒大眾蒼生,此願為願也,諸子如此之行,不愧德門之賢,未來先真也![23]修行的秘訣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著相便是三毒,故當離相、捨、忍以拔除之。離相要如何離呢?離心裡面的相,不要執著,不是離外面的現相,就是應無所住。離相才能生清淨、慈悲、平等、正覺心,也就是真心。我們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要把塵境去掉,否則六識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全來了。佛教我離相,著相就錯了,一著就有能著,所著、四相全在,四大煩惱常隨。佛教我離相覺悟,覺就是智慧。要以捨與忍來拔除三毒,捨即放下,忍乃若無其事,以捨與忍來下手可除三毒,何時俱足何時自在與往生。
無妄想、分別、執著之念,才真正是一心不亂,無牽掛、煩惱,如此念與佛融合在一起,遍虛空遍法界,其理何在?在離一切分別執著。觀就是想法,一切都是假的;平常我們觀看報紙,那些新聞都是假的,都是五欲六塵、分別執著所變現,但是有一項是真的,看訃聞那是真的,為何呢?看訃聞生智慧;因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心量放大,一切都放下,求得清淨心;要知道五欲六塵都是假的,一切放下成就自己的道業。何謂道業?清淨心就是道業。如何成就?一切都放下,隨順眾生,不生妄想分別業障,一切隨緣即可成就;能如此則心不昏沉散亂,真如本性現前,遍虛空法界,長作此觀,令心空無一物,念佛時便易得力,要知念即是佛、佛即是念,我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法性,無彼此無差別;念念上求諸佛、下化眾生,這是一不是二,一心向前,真誠心即現前方,可對治五欲六塵之染念。真如本性比如大海,佛與眾生如海中水泡,其意即是指佛與眾生皆同一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海指法性廣大無邊。佛看世界眾生無分別,人來看即生分別,因為妄想執著煩惱,不能生平等心。無量壽佛經的重點就在清淨、平等、覺。六道都不是清淨的,唯有捨、放下才能有清淨;世法佛法都可用,絕不可執著分別,若有就污染了。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是污染。佛有清淨心,不會沾染起心動念,所以佛在一真法界,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在六道輪迴。唯有妄心放下,一心念佛才可轉一真法界,此謂境隨心轉;心無礙十方三界諸佛剎土即可來去自在。行菩薩道是菩薩的修行,是覺悟的道路;不再迷惑了,起無邊淨土,菩薩所到之處皆是無邊淨土,心清淨則佛土淨,不著分別妄想執著就有無邊清淨土。一心就是清淨、平等心,何有障礙?有就不是清淨平等,性相本來圓融,不相妨礙;障礙的產生,產生在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心淨則佛土淨,即不著有;臨命終時有 無形古佛、清風古佛接引,即不著空,這就是真修、空有兩邊皆不著。
而 宗主告訴我們:『上智之人,以身為道,以行為丹,開人倫正天基,以身作則普利眾生。中智之人,以心為道,以身為丹,修人道行功德,廣利社會,普濟大眾。下智之人,以性為道,以命為丹,守修身心,祀佛參禪,專修自己。』[24]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中下根性的人多、德行根性的少,修持之法依大眾資質不同而異,上智之人可以身作則進而普利眾生,下智之人尚可祀佛參禪,專修自己,社會大眾每人皆依其本身特性對自己或社會做出貢獻,弘揚廿字真理與精神;若人人皆行使廿字真理,人人皆遵循 宗主教導,則將為社會增添祥和之氣,促進社會安定。
四、結論
天德教宗旨乃『承緒中華道統,奉行廿字,重整道德,正己化人,提倡宗教大同,促進世界和平。』,奉行廿字正己化人:廿字乃宇宙真理,即是天之德,人如能以天之德為榜樣,從道德實踐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端正自我的本質,修持個人的『人德』,而後以『人德』合『天德』,度化世人,成就『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本會之精神,研究各教之精義,秉先賢聖佛之正理,闡廿字之真諦,則正人而順天,挽浩劫之捷徑也。爾輩共抱慈悲之願,普濟天下蒼生,解疾苦、化災劫於無形。諸子具有慈悲之心,卻無慈悲之行,雖不希聖不希賢,然應知廿字職責當所為耳。[25] 宗主創頒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理、和,廿字真理,廣大無邊,融合各教特點,其兼容並蓄之思潮,其廿字精神,可落實正心修身,更能成聖成賢,若能將廿字功能發揚,正己而化人,則可引領世人屏除邪說侵擾,邁向大同理想之境。
若真正想要學佛或想要幸福快樂,必須沒有憂慮、壓力、牽掛,必須懂得「捨就是放下來」。世間生活之所以苦,就是放不下。那就有得失、憂慮、牽掛,無論官多大、地位多高都擺脫不了苦生活,要捨得才能快樂,要先捨才能得。學佛要懂得捨,菩蕯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所修的就是捨。能放下,捨得一切看法、想法都放下,見思放下了證阿羅漢果位,塵沙煩惱放下得菩蕯果位,無明放下得佛果位,此生不捨不放下,來生可能比今生還差。所以,正所謂有捨才有得,是否能清靜本心而捨下世間一切,不我執,破四相,行持廿字真理,乃人生修持關鍵。
本文試從探討人之本性,先明其心而後見其性,進而尋求人生真理的過程,體現出廿字箴言的精要之處,「覺」不僅是最重要的工具,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若不經「覺」的過程與方法,我們便無從得知世界本有之真理,「覺」的重要性便不言可喻。另本文特別注重『心與性』之探討,修身養性前,成就的前提便是有無『誠心』與否,因此 宗主說:『乾坤諸子有誠,修道悟本至理明,藉此以諭一敘,修道明真之要,應從修始,欲修此身者,從心始,一心自主,萬事乃基,因果不外乎方寸、有則、有彼,甚之於因,辯之於微、心可宰一身,不昧其心,名之始也;篤己之誠,修之始也;踐行願力,功之始也。[26] 』明心見性,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所追求宗教之教義,即是尋求人生的宗旨及人生的教育,亦即是尋求有意義的人生。每個人在不斷學習與歷練中成長,從做中學、學中做,進而在做中覺、覺中做。以積極的角度來看,吾人除了自我修持以達正己目的外,更要以入世精神普渡眾生,以行動來彰顯廿字真理、弘揚廿字。廿字是人間道,行此人間道即可達天道;應行持人道而不著相,所緣一切皆空,得自在菩提之樂,自然而行,得無上正等正覺。不落於漆滅頑空,則我與佛並無二致,迴向一切眾生,得廿字而利生,道化天人。
5無生聖母明覺經句解,第二十四頁
6天德叢林,第二百三十二頁
8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
9無極道祖明覺經句解,第十三頁
[26]天德叢林,第二百八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