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經與生活
           文 劉淑媛   <刊載於天德通訊2003.06.20>
前言:
  人類的命運避不開生、老、病、死、苦,不管我們如何巧妙的安排,組織社會,協調人際關係,只要這個世界存在,即使是最好的人也是難逃苦難,或擁有財富避開生活的困苦,也躲不過生病死亡的命運。痛苦是生存的代價,而痛苦是因慾求而來的,為了滿足欲望,我們會做出許多事情,而種下因果的種子,在今生或在來世,我們的行為會帶來回報,也就是欲望會在輪迴中顯現出來,而讓人無法真正快樂的罪魁禍首就是慾望。所以在這個世界被貪、瞋、痴、愛所蒙蔽,心智迷住了,人常被恐懼、憂慮、悲傷、貪婪、憤怒、忌妒、固執…等等這些情緒所束縛著。所以,唯一的辦法,只有擺脫這些肇因,雖然很困難,或許做不到,但是一旦能克服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平靜滿足。
一、佛光隨至,道化天人,無內無外,無乾無坤
  佛的道理、師尊靈光,無時無刻都佈滿虛空裡,所謂的抬頭三尺有神明,佛理隨時都在度化眾生,不分眾生的大小、胎卵濕化,不分陰陽,只要有心修道,我們相信神佛存在,就是神佛與我有某種關係,這種關係是否美好,則須以我們一生的行事來驗證。
  釋迦佛忠告他的信徒:「自食其力,不傷害他人者,方能受到上天的福佑。」
二、變化氣質,景象若春
下面幾點可以改變氣質的方法:
(一)減輕恐懼
  恐懼是由於我們想要避免不愉快的經驗,恐懼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一旦發生,本能上有想逃難引起該恐懼情境的衝動,並出現如臉色蒼白、顫抖、心跳加速、口乾舌燥等生理反應,除初生兒的恐懼是與前生有關的恐懼感,大部分的恐懼是自己造成的。面臨恐懼時,要有相當的勇氣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若能坦然面對,假如我們能客觀的追溯恐懼的原因,就比較能克服恐懼感。曾經有一位學生問一位著名的解剖專家:「治療恐懼的方法是什麼?」專家回答:「試試為他人做點事。」心靈排除自私,存著樂於助人的意念,就不會有剩餘的空間容納恐懼。熱愛生命,有時也會演變成過份恐懼死亡,生怕生病或意外會奪走珍貴的生命。然而生命的真相就是從出生那一刻起慢慢的走向死亡。人不能選疾病的種類,也無法挑選何時去世,但是,絕對可以選擇無懼地面對病情及死亡。面對病痛先看有無藥方,有,就去尋找;沒有,那就算了,如果必須這樣,那就這樣吧!接受事實,與病痛做朋友。
(二)克服憂慮、困難與悲傷
  遇到困境,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改變它,二是要不就面對它。
  憂慮,往往是人們對人或事物的不確定感,患得患失,對某種事物或人愈執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欲望獲得滿足後,新的需求又會產生,在這不確定裡,唯一確定的就是凡事都有終了之時。憂煩時,不要擺一張鬱鬱寡歡的臉給別人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問題,不要增添別人的煩惱,如果自己願意的話,可以把問題交給值得信賴的人,或說給能對我們伸出援手的人聽,遇到困境時,想想別人而不陷在自己的困境中,有一句話:「我總在抱怨沒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沒有腳的人。」要惜福,不要怨天尤人,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往往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管困難有多大,苦難有多深,時間會治療一切,但在等待時間時,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要常保心中平靜,客觀分析問題所在,慢慢的一件一件的去解決。
下面有幾點可以幫助處理憂慮:
1.    確定找出憂慮是什麼?
2.    問題是什麼?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3.    找出我能做什麼?有哪些可能解決的辦法?
4.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決定應該怎麼做?
5.    找出做了以後,最壞的結果是否能承受?
6.    如果可以承受,就立即執行。

   謹記,人生是有起伏的,覺得憂鬱又無力自拔時,可能你正處於人生低潮,只要保持勇氣,你就能幫助自己再爬起來。觀察別人面對挫折與困難的反應,並注意他們如何克服,別人做得到,你一定也能。

( 三 )減少貪婪與慾望:
        貪婪是因為我想要擁有,「貧者希望得到一些東西,奢者希望得到許多,貪者希望得到全部。」其實人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只是想要的很多而已。「良田千畝,日僅三餐,華屋萬棟,夜寢一蓆」,人所需要的東西是很有限的。
  「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貧窮和富裕、快樂和悲傷是強烈的對比,一個有錢人可能是不快樂的,而另一個窮人卻可能擁有快樂,如果金錢能正確而有效的使用,即使貧窮就不會那麼令人痛苦,窮人悲哀之一是物慾,他們往往因物慾無法獲得滿足,而對生命充滿怨恨,而富人的悲哀是心靈無法自財富中提升,一味的死守金錢,因此這樣的富人和窮人沒有快樂。我們要學習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而快樂,唯有滿足於現有的,才能減少貪婪的心,人除非對自己感到滿意,否則無法感到快樂。有一個哲學家曾說:「要使某人快樂,不必增加他的財富,只要把他的慾望拿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
    下面有一則富翁變狗的故事:
    有一隻狗到法院按鈴申告,令法官很意外,問她:「人總免不了有冤屈不平,你是一條狗,生活單純,來告什麼狀呢?」 狗委曲地說:「我到李四家乞討飯食,我依照狗討飯的規矩,可是李四竟然用棍子打我,他侵犯我的狗權,請法官判他的罪。」法官聽了不禁莞爾,問狗:「你們跟人討飯吃還有什麼規矩呢?」狗回答:「狗上人的家要飯吃時,只有前面兩條腿可以伸進門檻裡,後面兩條腿一定要在門外,我遵守狗的規矩,李四怎麼可以打我呢?」法官覺得狗的申訴有理,就問她:「李四打人是不對的,可是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判決狗向人告狀的事,我要怎麼處罰李四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狗欣喜的說:「請罰他來世做個大富翁。」法官詫異:「你不處分李四,反而給他討了便宜。」狗神色黯然地說:「法官大人你有所不知,我的前世就是家財萬貫的富翁,從來不肯施捨半分給予急難貧困的人,像個守財奴,今生才淪為狗身,我要求法官你判李四來世做個富翁,讓他被黃金矇蔽了智慧,最後也嘗嘗做狗的滋味。」
        黃金是不是毒蛇,就在我們運用時的智慧。錢能令兄弟破壞手足之情,錢能令夫妻對簿公堂,錢可使鬼推磨;甚至一文錢能逼死一條英雄好漢,世間的錢財是生活所需,但除了錢之外,人還有其他比錢更可貴的東西,在大莊嚴經論卷二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有善第一親,涅槃第一樂。」錢可以汙濁惡臭,也可以清淨芳香;錢可以造成一座孤獨地獄,也可以使人人親骨肉。「錢,如果是池塘的泥沼,我們要記得播種蓮花,讓蓮葉十里飄香」。──星雲法師。
(四)控制憤怒與恨意:
        憤怒的人是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凌辱,或不公平的對待,憤怒的人,只張開嘴巴,卻閉上眼睛。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想一想,生氣時你是在跟誰嘔氣?其實是在跟自己嘔氣,而自己是你最可怕的敵人。在盛怒的當下,人會失去理智,變成傷人傷己的危險動物,憤怒會使人賠上自己的聲譽,工作、朋友及所愛的人,以及心靈的寧靜、健康,甚至失去自我。克制怒氣的方法因人而異,其中有幾個頗有效的方法:
(五)「時間延宕法」:
        生氣時,在開口前數十下,如果異常憤怒時,那就數一百下。另一個方法「速離法」:就是盡速離開讓你生氣的人和場所,把焦點轉移在有益的事情方面上。
佛陀說:「心懷他人凌辱我、鞭笞我,擊潰我、掠奪我的想法,將無法澆熄仇恨之火。」
恨是一種不健康的態度,它只會增加更多的黑暗面,妨害正確的思考。恨會使人變得無情,恨會為我們帶來懊悔。能熄滅恨意的是仁慈的愛,愛可以軟化人心。常常想想我們所恨之人的一些優點,少看他的缺點。想他的善良面及做過的好事,這樣怨恨便有可能緩和下來。牢記因果報應,今日種種的因,將是明日結的果。明瞭這個因果便不容易對他人動怒,還可以培養慈悲為懷的心,對所有的人、事、物散播慈愛,常保關懷慈悲心的人會得到更多的福報。
對於錯怪或傷害自己的人,我們不要被仇恨蒙蔽,懷恨須承受比敵人加倍的苦,因此即使生活在仇恨的環境中,也要努力經營一個充滿歡樂與愛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修心。人看見別人的錯誤非常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相當困難。
        「一個時時觀察他人過失的人容易動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穢,反而會增添自己的污穢。」人所看到別人的醜陋面,正是自己本性的反映。莫立刻對他人驟下評斷,應該將心比心,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事情,試著去探索事情的原委。
        最好的人也有許多缺點,最壞的人也有許多優點,任何人都沒有必要刻意去找出別人的錯失。莫淨指責他人的弱點和錯誤,而忽略了他人的貢獻及善良的本質。抱持這種態度可以使人過著與世無爭、平靜的生活。
有人對你出言不遜時,你可以檢討對方的言行舉止對我來說公平嗎?如果對方毫無根據,那麼與其憤恨不平,不如將事情淡化處理。在試著平息口角之爭的過程中,事實即事實,不必扛下自己未犯的錯誤;倘若真的犯了錯,應該坦然謙虛地承認;倘若自己是對的,嚴守原則,並抱持一顆純淨的心,遠離氣憤、憎恨與報復。勿因遭受批評而放棄自己原本已做好的工作。鬥爭無法帶來真正的勝利,衝突也不能得到成功,只有拋去自我,才能得到和平。常對人懷有慈悲心,別人的忘恩和淡漠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暴制暴,則暴力將永無止境,憎恨只會加深恨意,復仇的意念只會滋生更多報復的想法,怨恨永遠無法戰勝怨恨,只會衍生更多的怨恨,對付惡念的最佳方法,是以慈悲心、寬恕、容忍和耐心。
        當我們感到憤怒時,口出惡言苛薄的話如同離了弓的箭,千句道歉也無法恢復原狀,盛怒時千萬不要說刻薄話,因為它是無盡麻煩的開始。
        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常常與人起衝突,於是他父親就給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必須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第一天,這個男孩總共釘了三十七根釘子,手臂酸得不得了,自己覺得既懊惱又疲勞。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男孩釘釘子數量也慢慢減少了,因為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比釘釘子省力許多。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整天都沒有因為失去耐性而亂發脾氣。他很高興地與父親分享這個好消息,父親卻告訴他:「很好,那從現在開始,只要你想發脾氣的時候,提醒自己控制情緒,就要從圍籬上拔出一根釘子出來。」男孩想到不發脾氣還要做苦工,心裡就很不高興,但想到發脾氣的話又要罰釘釘子,將來又要費力拔出來,只好忍著不發作,心不甘情不願的點頭同意。一天一天又過去了,男孩拔出來的釘子也越來越多,最後男孩告訴他父親,他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父親握住他的手到後院,然後對他說:「好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時說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在別人心中留下許多疤痕。就像你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永遠存在。說話傷人所造成的傷口也很難抹掉。」
(六)學習不自私、不嫉妒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者,只為自己而活,他不懂如何去愛或學習尊重別人,總為芝麻小事斤斤計較,生活變成永無休止的抱怨,總覺得別人對不起他,或是別人對他不好,不願與人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是對別人的東西想佔為己有。自私會導致錯誤的觀念,而看不清生命的真相。自私戕害人格及心靈的成長。而私心乃是嫉妒之源,嫉妒助長了私心。有些人從來不滿足自己現有的,總是嫉妒那些比他更好的人,藏在這些人內心的嫉妒感,使他們不知道把握現有的快樂,因為有人比他們更好,而讓他們感到痛苦。這些人應檢視內心,評估自己所得到的恩賜,不要一味地嫉妒他人。
        流傳在大陸外商子中的一則笑話:一個法國人,一個德國人,一個中國人在荒島上撿到阿拉丁神燈,神仙讓每人許三個願。頭兩個老外,都要水、財富,和回返祖國。中國人也要了水和財富,但是他的第三個願望是:「我要那兩個老外給我回到島上來!」兩個老外被抓回來後,神仙答應給三人再一次許願的機會。這回老外學聰明了,他們要那個中國人先說。中國人向神仙開口了:「我要水,要財富,要你永遠消失!」
        如同大多數的笑話,用詼諧而心照不宣的方法傳達某種訊息。笑話中的中國人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典型。他自己不想回國,卻不讓別人走。他自己得了利益,就希望別人再也沒有機會得到了。誠然,人人都有自私、嫉妒、競爭的一面,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它往往表現在損人利己的行為上。損人不利己卻涉及一種比較複雜、微妙的心理。
藉由省思,檢視自己負面的想法,你會發覺,唯有自己才能擾亂自己平靜的心與內在的平衡,一旦與他人比較,想到自己無法與他人並駕齊驅,或他人的成就總是超過自己,就會為自己帶來痛苦,潛藏嫉妒心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嫉妒心也是世上許多分裂不和的原因。嫉妒不能為自己帶來朝思暮想的事物,反而是引人走入憎恨,焦躁身心憔悴的死巷。
知道嫉妒的嚴重性,每當自己心中存有不善的嫉妒心時,試著將之轉為欣賞和祝福的心,替他的就感到喜悅。當然,如果是對競爭的對手說祝福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如果是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得到祝福?相對的,在比我們失意的人面前,切勿炫耀自己的成就。當他人因嫉妒而與我們作對時,勿使自己陷入憤恨之中,應該提醒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想想我為何對他生氣,生氣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使事情更加惡化,惱怒只會扯出一連串的恩怨,使自己痛苦,聰明的人不會以牙還牙來擺脫敵人,向對方表示親善及諒解之心是較適當的方法,找出他們的需要及中傷自己的原因,然後真誠謙虛的試著學習稱讚他們,肯定他們的長處及成就,而不是嚴厲批評。這個方法能使敵人變成朋友,化戾氣為祥和。「當你原諒不可原諒之事,世界便屬於你的。」
(七)廿字克服障礙:
廿字可以克服任何的心理障礙,只要我們認真的去體會廿字真義。

忍耐寬恕能克服憤怒

忠誠公正能克服私心

正義道德能克服邪惡

廉潔節儉能克服貪婪

真誠守信能克服虛假

明心覺悟能克服嫉妒

慈悲仁愛能克服殘忍

博愛孝順能克服不睦

禮貌和氣能克服異同

   (八)看的開放的下:
        在這世上的任何人、事、物,隨時在變化,世事無常,不要說這是屬於你的,那是屬於我的,應該說我不過是暫時擁有而已,不必去計較一些得與失。對於事物不要太執著,要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古代哲學家告訴我們:「生命的目的不是自私的為自己而活,而要以服務他人為天職。」
        有一個能看破放下的故事:「衛人有東門(雙姓)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鄰居)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以前)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與向(過去)無子同,臣(我)奚足憂哉!』」從這個故事看來,東門先生確實看的破、放的下,要不然怎會不憂傷呢?
當然,要做到東門先生這樣看的開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要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負該負的責任,其他許許多多的事不是自己可以做得到,如果硬是要去管去做,只有增加自己的煩惱,問題還是不能解決。所以有些事情隨它去不管他,任何事擇中道而行,生活才能平衡,才能駕馭自己的人生。
以上所講的只是修心最簡單的幾點基礎而已,離我們修行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要做到這幾點很不容易。如果能夠克服,我們的氣質自然也就有好的轉變,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只要勤施肥灌溉,總有會開花結果的一天。
三、無起無伏,無假無真,自利利他
        心量大,心無掛礙,心靈自在,不會隨著外在的事物影響情緒的起伏,自心清明,看事情自然就清楚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真真假假亦又如何?無謂真假,清靜自在的心靈,也是修道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到達自在清明的境界,明心見性,所做的一切都會是自利利他,也就是自度度人。
四、人鬼相循,無善無惡,不卑不尊
        死亡稱為「甬道」,也就是通過死亡,走向另一個境界,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提升或是在輪迴中另一個生命的新生,但是沒有不好好度過此生,而能安抵來生者。所以說人生難得,要在輪迴中投胎成為一個人身,不淪為畜生或是其更差的,今生就要好好做人。佛說眾生平等,人最初本無善惡之分,因迷失在貪嗔癡妄••••••等等的慾望裡,而產生善惡、高下、尊卑之分別, 師尊一再而再的說要慈悲,何為慈悲?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寬容與關懷。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了慈悲心,何有善惡、尊卑之分?佛菩薩度一切眾生,何分善惡尊卑?度善者,惡者更要度;度尊貴者,卑賤者更是需要度之,所以不論善、惡、尊、卑,都有機會學習佛法,改變氣質,證蓮京,只唯心而已。
五、蓮有九品,華不相侵
        蓮花者本無蓮花,取其輕清之氣,出汙泥不染,有清潔之身,有清潔之心。蓮即是人心,人能以公德心為心,以慈悲心為心者。西方八寶池中,即現玉蓮,臨終之時,至此而生。善人者,紅色也;至人者,白色也:完人者,黃色也;仙人者,青色也;菩薩者,金色也,五色合一,則謂之佛。佛仙之聖者,五色金蓮。蓮分九品,上、中、下三品,三品中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共有九品。蓮何以分九品?即是心分也;心何以分之,端看自身自心之修持而定。每個人的領悟力各有所異,最重要的是,你所得到的成果,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也只有自己才能享受努力的成果。

六、結語

        人因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創造了自己的命運,人所給予自我生命的種種,遲早將回報到自己身上,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是無法逃避的。
        命運是我們先前努力的結果,不管處境如何,個人的美德力量決定了自我命運。自己才是自我命運的主宰,自己的快樂和悲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是否想修心」,答案很清楚的「是」,那麼就可以培養修心的技巧了。看而後覺,覺而後想,想而後欲,欲而後動,記住,我們的態度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又影響我們的命運! 
回上一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313434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