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宗教哲學研討會2001年1/5 ~ 1/7)
文 ‧ 吳鳳凰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凡人是眾生之一,動、植、飛、潛,也是眾生之一。一切有色有相的眾生,都是由炁氣相感,所化生而來。因此,萬物皆是同一來源,均產於陰陽,並且秉賦佛性。
未有陰陽之前,是一無體,彼時,一無所有,既無色相亦無法,乃末開的混沌,是萬物的起源。
一氣化生天地萬物時,人秉正氣而生,所以為天地驕子,為萬物之靈;物得天地偏邪之氣而生,因此供養於人,然而人物秉氣雖然有別,卻同樣具有無始之初的佛性。
無始的佛性,是生生不已的仁慈,所有生命,都有這份生生不已的仁慈。天地之心,即是佛性,就是正氣。中正之氣,本來沒有偏邪,然而,人的正氣,不能以禮扶持時,反被物欲所矇蔽,反被物欲所偷,那麼人所受之於天地的正氣,就被偏邪之氣所轉化了。人被偷了正氣,轉生為物,物得到人的正氣,轉化為人,於是成了一個輪迴顛倒的世界。
四生六道,因為輪迴、轉入人叢,這一類的人,外形雖然是人的樣子,可是心性卻各有分別。人性相等的聚成一類,獸性相近的聚成一類,飛禽溼化,各是同類相聚。得正氣而生的人,有本來的佛性,固然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由獸類轉生人形的人,佛性薄弱,動不動就互相殘殺暴虐,互相鯨吞;其它飛禽溼化得到的佛性更是微小偏邪,因緣修養成人,見人則相互欺騙殘害。原人見異類轉生的人,又排斥對方,瞧不起對方,異類因此也鄙視羞辱原人,於是稟性不同的人類,彼此互相摧殘,生起善惡的分別心,自以為善者,固執己善,與判定惡者爭執不休,善惡兩立的意識,相互鄙恥摧殘,形成循環報復,冤冤不能了結,愈演愈烈,終至累成浩劫。
宗主開示,現今若想要挽回浩劫,必須要化除我見,不固著善惡,不分別厚薄,不論胎卵溼化,都以佛心為心,以止念為念。止念則了善,善之念既了,相對的惡念也就了了,不起善惡兩心,善惡爭執的色相心念自然停止,那麼天人、阿修羅皆可以返無、證無。無者,無色無相、無是無非,劫運自然空盡,善惡自然感化。
浩劫並非天降,而是為人自己招來,當人類受惡習傳染,正氣薄弱,邪氣熾盛時,劫便受惡氣相感而來。因此,若想挽救災劫,先要挽救失之偏邪的人心,使人心去除物欲的貪迷,回復中正之心,回復佛性仁慈之心,如此,人心正,天心才能扶正,世界將不至於淪陷於動蕩不安。
萬物本是同源,又有生生不已的仁慈,本該發揚佛性,相互扶持、相互照顧,並以禮義相互教導,如果能切實立志,以身作則,親自實踐,也都能如堯舜一般,化育眾生由偏邪而為中正,那麼人心正氣旺盛,偏邪之氣薄弱,未來的浩劫,自然不會受到感招而來。
春秋時代,五倫墮落,子不子、父不父、子殺父、妻殺夫,道德喪盡,雖披人形,卻人性獸性不分,彼此互殺,彼此結怨,輪迴裡冤冤相報,沒有止境,因此演成刀兵爭殺之劫。劫因人爭殺而成,所以佛勸人戒殺放生。
雖然戒殺放生現今不能完全做到,但人與物同一佛性源頭而生,為人應當愛惜物命,不可任意傷害,否則我們殺害對方,循環相報之下,必定也會招至未來的殺劫,如此,豈不是害人害物害己嗎?
今日,我雖生而為人,但過去我是人呢?或是禽呢?今日已不得而知。然而,人的造作,不離因果,總有一個前因,才結成一個後果,如果今日我們能以仁慈正氣的佛心為心,過去必定是佛,秉持這份佛心矢志不渝,未來也還是佛。人畜形色固然不同,但心性本源是相同的,同樣具有道性,有道的人是佛,無道的人是眾生;有道的禽畜是佛,無道的禽畜是眾生,眾生與佛的差別,不在形色,而在心性。
人的本來之性是無瑕的佛性,只是墮入紅塵之後,逐漸受到驕傲、貪欲、欺騙、淫慾、奢侈等等惡習污染,鎮日放蕩精神恣意追逐,迷失了本來的佛性,散落了原有的正氣,在迷津中沈淪循環相報的苦海,卻還自負高貴榮耀。
虛名顯達使人驕縱,富有的人經常奢侈,地位高的人往往欺騙他人,貢高我慢、爾虞我詐,結黨營私,任意欺人,短暫幾年的榮華,卻已造下了無邊的苦果,一切惡行惡狀,反成墮落地獄的媒介。
有人棄富貴如浮雲,但這類人少之又少,爭名逐利,比較物欲多寡的現在,人們莫不傾力追求富貴,人們正因為這份攀求富貴的爭逐,而掉陷迷津。五倫由此墮落,人禽不分,子殺父,夫殺妻,道德淪喪至極,淫慾如火焚身,父淫女,夫換妻,男女雜交,以淫為樂,以淫亡身,以淫亡滅佛性,重重障孽,互相牽纏,如此,惡若無底止,劫又怎能有止盡呢?
凡人後知後覺,總要苦過才有一點點的醒悟,只是那一點點的醒悟,往往在生活順遂之後,又遺忘得一乾二淨,地藏王菩薩也不禁感慨:「無奈陰曹超出,陽間又來,去之寡而來之眾。」(註1)由佛菩薩自陰間超度而出的,遠遠比不上從陽間造孽墮落的眾生,因此,要地獄空盡,陽世的教化,極為重要,只有惡止了,眾生不再墮向地獄,地獄才有超出空盡的一日。
既然我們明白了人物同源,在教化之中,當然要拋棄個人的私見,不分貧、富、貴、賤、賢、愚、種族,皆能普化無別,專注在以佛心為唯一心念,同心協力,共施法雨,才能凝聚足夠的力量,挽救極為痛苦的三期災劫。承如此言:「只有我好,別人不好,我也不會好。」只求愛護自己的人,固然他不妨礙別人,可是那些未受教化惡質的人,卻會妨礙他,那麼自愛自私的人,生活在惡質的處境之下,又怎能日夜安心無憂無慮呢?況且,一旦眾惡累成浩劫,生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難道不會受到連累、遭到損害嗎?
回頭是岸,我們的來處--佛性、仁慈、正氣,就是靠岸的原初故鄉,此時,應當停止梟蠍般的惡念邪行,速即回頭,以清心寡欲立功培德修養道果,或許在三期浩劫未到之前,我們能夠盡力解救自己遠離苦海,重返天京,龍花會上,再與諸佛相見。
註:
1、參見德教經藏一炁宗主談經,頁31。
參考書籍:
1. 德教經藏,一炁宗主談經。
2. 德教經藏,佛說解冤往生經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