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原著:蕭大宗師 昌明夫子
整理:吳鳳凰
無上甚深微妙法,
無者,乃無色、無相、無人、無我、無高、無下之總稱也。
無上者,更無比此再上。無上二字尚不足以形容,再加以甚深微,而名之曰:無上甚深微。
夫微者,細也,渺也。法,為法則。乃以無量無邊之法為法,始見其妙,故曰:無上甚深微妙法。若要修到此等法,必須堅持本性。
何謂本性,即此性也。此性何性,乃固然之性,固然之性者,乃有性之性,是為無性,而非天性。是何以故?蓋此性本乎天性,而天性乃出自無性。故欲知此性,必須知天性,既知天性,方知無性。
天性何以為性?風、雲、雷、雨,雖毀其色,固不能復初性,但寒暑往來,四時不閉,生生之性長存,既存生生不已之心,即是自現天性。
人之有貪、嗔、癡、妄,猶天之有風、雲、雷、雨,天有風、雲、雷、雨,四時行焉,人有貪、嗔、癡、妄,乃起殺、盜,其性閉矣。性閉則傷生,傷生必喪生,而生生之道塞矣。
既失生,則失性,不能復天性。既不復天性,何能復本性?若復本性,必須以生生不已之心為心,何以行此心?是必廣抱慈悲,發大願心,是謂無上甚深微妙法。
徧種蓮華,徧種蓮華,
此法何法?惟不沾而已。不沾則不染,所謂一塵不染,而現君子心,如是者徧種蓮花。徧種蓮華,一言再言,示無盡意。
何以無盡意?因慈悲無盡意。慈悲云者,不僅施於人,施於胎、卵、濕、化之生,是凡一切有形,要皆以慈悲行之,不但有形,即吾輩不能聲聞意達者,亦皆行之以慈悲。如吾輩之眼、耳、鼻、舌、身、意,六神閉其戶,六賊盜其精,眼所見者有形,耳能聞者有聲,意可會者有情,然有形、有聲、有情之外,更有無量無邊無盡意之苦惱存焉,夙孽在焉。吾人自有生以來,在此生生不已之輪迴中,所集之冤怨夙孽,豈能自知,是不可知。豈知有形有情以來之知,所謂一物一報身,一物一應身,尋身相還、尋身相報,報之不已,為眾劫城。犯此眾劫城,乃如蠶之自縛,自傷其身,不能自己。
吾人既知如是,務必誠心懺悔,以解自無始以來之冤孽,方可徧種金蓮。然懺悔何亟,蓋不知不悔,既知必悔,不知不悔無過,既知不悔是大過矣。
吾輩今日聚集一堂,皆往昔之因緣也,既係因緣,而因緣又有厚薄,聞而行之者曰厚,聞而不行者曰薄。
法無二道,法無二門,惟在於行,若從茲暫假此身,而為我佛如來之身者,不須十年,即可廣播天下。必有人曰:是無智慧。殊不知智慧,乃吾人所原有者,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惟在保之、守之、行之而已。況佛無虛言,既眾生皆具佛性,佛如是,眾生俱應如是,我如是,佛亦必如是。有斯至誠,即可參悟。
徧種蓮華三千界,
暫捨此身,而為我佛如來之身,亦不過數十光陰,不住其相,不住其因,能以此身不為我身,以此相不為我相者,即可化徧三千大千世界。
若使俗緣不斷,不得見真性,正可由此時而修也。佛法可以徧施,佛法可以普施,惟是我心難放耳!昔日我佛如來,亦有家庭、妻室、兒女,毅然捨去而入雪山,一十二年得證等覺,倘我心難放,則不能為我佛如來之行,亦不得徧種蓮花。
五教中言蓮華者惟佛,他教不言也。道教所云三花,乃精氣神是也,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然道家名色各殊,有陰陽乾坤、坎離、嬰兒、姹女、黃庭、金烏、玉兔,種種稱謂之不同;又有所謂安爐定鼎、抽坎填離、尋王公配王母,一切丹經道書,此謂彼短,彼謂己長,使人如墮五里霧中。今吾道將其一概抹煞不言,非吾道不知,誠恐誤會其說,成為左道旁門矣!
又有所謂飛仙劍俠者,吾道亦不言其法,若吾道所言者,不專在道,而專在德,德為道之本,有德道乃固,有道德自生。以何為法?以德為法,有德無道鮮矣,有道無德者,未之有也。
然道乃德之本,立人而後達道,所以吾道重德不重法。故君子務本,為君子者,敦品立行,而謙謙若蓮花。普以君子之心而為心,化小人盡成君子,其人立矣。立人則達德,達德則達道,有道則徧現蓮華。是何以故,蓋蓮華出諸污泥而不染也。
佛所以蓮花取貴者,取其輕清之氣也,故其他各教皆具寶座,而不登蓮台,我佛具輕清之氣,行色而不見色,行道而不見道,爐火純青者,無一點驕慢之心。以無為火候,而練純丹,出入無為,毫不著相。
凡一切有形,俱可駕坐金蓮,然非慈悲莫能,倘有慈悲而著慈悲相者,又不可。所以我佛如來無分別心、無分別相,雖云一箇有緣得度,亦是勉強而言。
凡一切眾生,莫不是佛種子。儒曰:一物一太極,釋曰:一物一佛性,道曰:一物一陰陽,耶曰:一物一上帝,回曰:一物一真宰,名雖各殊,其道一也。
現在吾道總賅五教,而一其性,最難莫過於吾道,最易亦莫過於吾道。凡孽多之人,一入吾道,即生其他影響,知之者知其人罪孽甚深故,不知者乃反受其謗,尤恐不知之人,存有好奇之心,存有法寶之念,一落意識,即入魔相。
故凡入道者,必宜知此而存懺悔心,幸勿稍有希冀,切實照此廿字,身體力行,黑暗不昧,即可由此生而得解脫,逃出生死輪迴。
現今講道者,莫不注重立功立德,而吾道則不然,具功德而不住功德相,言蓮華而破蓮華,說佛法而破佛法,講性命而破性命,相起則破,破除無餘,如是者方可以得自在。得自在又破自在,毫不著相,毫不住心,乃能解脫生死,能解脫生死,則得現在蓮花。
彌陀經曾云:臨終之時,有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其蓮花大如車輪,然蓮花豈止車輪大歟!阿彌佗佛是誰,凡人臨終之時,一念不生,心花開放,則見自佛,而登極樂,非必阿彌陀佛來接,乃登極樂也。
吾道之己身成佛,乃求己佛而成他佛,不在靈山拜佛,即在此身求佛。故佛必在劫塵中求,必在眾煞中求,眾煞即劫塵,可以磨煉而成金剛之體。不但百折不回,尤須萬折千磨,一無動念,則金剛自固,徧體蓮花。
當在入道之初,認定方向,猛勇邁進,身著其物,其物不見,眼見其物,其物無相,如是者乃得大自然身。
現有一般修道者,其志可嘉,其情可憫,看幾部丹經,講幾句佛語,自以為高,甚至要到仙佛地位,或者遠避塵囂,求一己之清靜,採取其(自己水),而得靈苗,即所謂大丹還矣。余曾經窮谷大川,見幾許修道之人,莫不垂頭喪氣,何也?因其目的乃在求仙求佛,然而無仙可求,無佛可求,等於千年不壞之石,萬年不變之山,如斯而已矣。是必行仙佛之慈悲,以眾生苦難為苦難,身歷其境,而後可以得仙得佛。
語曰:玉不琢,不成器。良田不耕,亦無以成良田。所有過去之仙佛聖賢,未有不經千磨百折而得者,然所得非得,不過幾部經傳,留傳後世,及其事業之遺愛耳,修佛修道,正所謂此。
望今日諸君,放下貪心、妄心,而證我本來之心。本來之心者,一物不具,光明潔白者也。能有光明潔白之心,即見本性,本性既見,則逃生死,住寂滅而不著寂滅,乃見真實相。真實以何為相,乃以無相而為相。倘我一人住此,而大眾不住此,則葛藤不斷,必相牽連,是必大眾得度,而我得度,故凡言道者,必具平等心。
三千大千發光華,無上甚深微妙法,華分五色徧天涯,有形有相盡蓮華,修到九色金剛體,
所云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蓋一物一大千世界,一物一三千世界,一切有形,化為蓮花,則徧滿大千三千世界。
蓮華雖有九色,而實無九色,有所現乎內,必能表諸外,有慧眼者可見之,有慧心者可知之。而佛性光明,無物不入,於火宅之中,不沾不染,一切貪嗔癡,俱可隨緣應化,所以火內能種金蓮。
如我輩朝夕處此火焚當中,能發大慈心,能發大悲願,則此慈悲心願起,火宅之中,金蓮花開,故在此紅火爐中煅煉,可以產出無量無邊蓮花,以度眾生。
永證菩提,永證菩提念勿賒。
學佛者,須有此大澈悟心,大明覺心,而立地成佛,有何難哉。當知現在之是,即為過去之非,現在非正人,霎時即君子。以慧劍斬除六賊,以快刀割斷貪嗔,一彈指間,能將彈指間之過殲滅,一剎那即可成佛。
換言之,不動者佛,動者非佛,不動而動者非佛,動而不動者曰佛。現金剛體而不見金剛體,現菩提相而不見菩提相,一念不住,法華開放,永證菩提。
蓮華聖主曰:本輕清之體,乃無礙之身,
蓮華聖主,乃無上之古佛,為一切佛經所無,此佛乃由氣所化,聚無以成體,聚氣以成形,在無始以前成就,遠在佛家各經典之前,無從記載。
蓋所有經典,莫不是其門人所記,或佛、或仙、或聖、或賢經過之事實語言,而定名曰經者也。
蓮華聖主,本金精之體,掌管炁氣,及諸佛群仙之蓮花。凡一切仙佛成為正覺之時,必須聖主頒發蓮花,分定位次,此蓮花乃為炁氣所化,亦即我輩自己之炁氣所化也。既為自己之炁氣所化,又何以必須聖主掌管而頒發之?蓋凡仙佛修到三花五炁,倘不接聖主之炁氣,則不得登蓮台,若不由聖主之接引,則不能朝無生而赴龍華。故聖主曰:吾本輕清之體,乃無礙之身。清者,清明;清者,清涼。
蓮花既係炁化,身體亦係炁化,既曰炁化,出入自能無礙,故曰無礙之身。即所謂處於微塵而不染塵也,隨緣安居,隨緣自在,而得徧種蓮華。
徧種金蓮,一色一華,色不亂色,華不亂華,以蓮華為身,
蓮華分五色,一色一華,不可思議,不可形容者,名曰青蓮上品。由五色化成,無定色,無定名,謂之曰金則金,謂之曰黃則黃,隨心所發也。心者,有形有色之物皆有,是曰中,物之本,心之源也。中者中,一而已矣,隨心所化,則徧種金蓮,欲青則青,欲赤則赤,青紅赤白,各具其華,所謂色不亂色,華不亂華,視其功之高、德之厚,分別其色而定名焉。
以蓮華為身者,取其輕清也,清其心而一念不生;清其身而一塵不染,身心清靜,清則輕,徧體蓮華,著色而不見色,入塵而不染塵。如吾輩居此六塵之中,任他酒色財氣、殺盜淫妄種種環繞,一切皆不知,惟知慈悲,既不知酒色財氣,又豈知富貴榮華,既不知富貴榮華,又豈知人我彼此,如是者,乃為君子之身。
以蓮華為因,以蓮華為國,以蓮華為家,青蓮上品,顏色無量,無量顏色,皆可修持,皆可得不壞之身,皆可為無上之體,
以蓮花而比我,以我比蓮華,一切形色皆非,以此種因,以此結果。化家而國,推而至於世界,人人皆抱慈悲心,人人盡化蓮花身,徧地蓮花,成為蓮花世界,化及三千大千盡是蓮花,潔白光明,燦爛透澈,無一點微塵,是云極樂,而非極樂,是云蓮花,而非蓮花,於我無住,於我無礙,隨心所之,隨意所化,是謂青蓮上品,顏色無量。
無量顏色,俱可修持,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不住其心,隨處皆現慈悲,隨處皆現蓮花,而蓮花無色,祇見光明,成為不壞之身,成為無上之體。
皆可廣種佛因,凡有顏色,皆是蓮華化身。
吾輩修道者,若要成不壞之身,必須不著相、不著名,倘著色相,即是有,既有必壞。
但不言有,又落頑空,既具此有,則必須造一番事業,以利大眾,遺留澤愛,垂為後世法者,其人不死,即成不壞之身,孔子作春秋、刪詩、定禮,為後世法,亦是不死。如眾生之精誠相聚,感應相接,則顯現聖相,或隱或存,垂訓說法,以啟眾生,而廣種佛因。
然廣種必須自種,佛因以眾生為因,欲了其因,必有其德,有德者乃可化,化無其化,是謂大化,斯稱至德。所以云為君子之身者,以蓮花化身,以此種因,化眾生盡成蓮花,凡有顏色,皆是蓮花化身,乃成大化,無顏顏色,則得其一,既得其一,則得永證,吾無言矣。
蓮花乃成清靜世界,蓮花造成妙法莊嚴,
一切有形有色,能得其一,有何彼此高低,既無彼此高低,有何人我是非,無黨無爭,盡是光明之體,無名無色,皆具潔白之心,不見其形,不聞其聲,極其清靜,三千大千,如是如是。
所云蓮華,乃非蓮華,得其一也。一者非一,乃其圓也,故圓融之道,包羅無餘,懾伏一切。何以懾伏,乃不存纖毫己意,即不著相也,倘著相者,不可以言道,尤不足以言法。
法者,慈悲也,慈悲不二法,而可造成莊嚴,能將三界十方一切包羅淨盡,故吾人修道,必須有容,有容方見智慧,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佛國莊嚴。
我佛無相,何有莊嚴,其現莊嚴相者,乃具無量慈悲,願度盡眾生也。所以顯丈六金身,現三十二妙相,相非其相,乃具其慈。故佛可以徧滿虛空,可以徧滿法界,無處不現莊嚴。昔孔子欲行堯、舜之道,朝夕思之,則見堯於牆,見舜於羹,故常夢見周公,蓋周公之道,亦師於堯、舜也。見老子則贊曰:其猶龍乎!故能行之於正,思無邪,則思聖見聖,思佛見佛,倘人具邪念而著貪妄心,則所現相,是為魔相。
我佛曾云:若以色相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之人欲求富貴名利,求己身康甯,求子孫發達者,莫不捨己而求他,實屬可憐;更有既富且貴,思得其法,以求永保者,其謬尤甚,殊不知反求諸己,求則得之。
吾道祇此廿字,求能作一好人,此廿字可以保身,可以保家,行則得之,何必他求?然得者非得,惟有慈悲,可以永保。
所以佛具慈悲,不怒而莊嚴,金剛雖凶惡,不敢正視。人能具德不見德,立功不見功,咸不住心,即使眾魔圍繞,俱能化歸於正,盡現莊嚴,所以云蓮花可以造成妙法莊嚴。
修到蓮花之體,准許逃脫生死輪迴,慈悲乃具不斷,故而五炁朝元。
果能修到蓮花之體,即成不壞之身,跳出輪迴,逃脫生死矣。蓋人生是苦,死亦苦;殊不知有錢之苦,更甚於無錢之苦者,俗云財多累己,飽暖思淫,有錢則易驕奢,造作罪孽,而未來之苦,實不忍言。
在各宗教中,類多是項神話,然現今之世,何必多言。人無憂慮,所憂慮者,眾生之苦也。憂慮眾生之苦,不能得解脫,是以常懷悲憫心。
人生斯世,數十光陰,欲求逃脫生死輪迴,並非難事,惟在於行則得之,且可立地成佛,真實不虛。既欲如斯,必須慈悲不斷,慈悲不斷云者,無論有如何艱難困苦,而慈悲之念不懈,處處可現慈悲,如是者五炁朝元。何謂五炁,五行之真精也,朝其心之元也。由五行真精,放出五色毫光,由五色毫光,產出我佛。
然五行之真精何由而成,乃人之心肝脾肺腎,五行煉一,則現五色混合彩蓮,放出五色華光,成為五炁。五行何以煉一,必須慈悲。故云慈悲乃具不斷,故而五炁朝元。
心花開放,徧體光艷,性花開放,滿室馨香,
何謂心花,是名蓮華。心花開放者,乃心無其心,則現蓮華。心花既見,性花開放,徧體光艷,滿室馨香,乃在本來之時,其體即光艷而馨香者也。
人之初來,原為創造世界,奈墮落紅塵,入於七情六慾之中,將本來光明之體,隱暗不明,受情慾顛連,如春蠶自縛,生死輪迴,不能逃脫。然欲求解脫之法,是在先正人道,修其身心,若能身無其身,心無其心者,乃可逃脫生死輪迴。
倘以茹素念佛,求佛為之解脫者,未之有也。更有認為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為道為道,即以為脫離塵俗,與佛相近,此種謬想妄念,吾不知其所止矣。
夫仙佛既以慈悲為懷,豈有投入空門,撇父母、別妻子,而圖一己之私,不孝不義不慈之仙佛乎?
吾人修道,必須具慧劍,以斬情魔。所謂情魔者,乃不守聖訓,一切不正之情也。
孔子所云:君義臣忠,非君不義,而臣即可不忠也。蓋忠為人之本,應忠於事事物物,忠於人民,一切視為平等,是謂之忠。
倘天地不忠,則日月隱暗,四時不正;人若不忠,則心暗昧,殺盜乃起,故忠由心生,心而外,一切皆空。心不住心,萬法備矣。
考忠字之義,從中、從心。中者,口為無極,直乃天性,心者為一蓮花。心明則性見,故云心花開放,徧體光艷,性花開放,滿室馨香,可以照澈三千大千世界。
光照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物咸備,所有一切貪嗔癡愛,盡是圍城,去此圍城,乃見極樂。欲見極樂,必先知止,故知止則常樂。吾人試思六道中,其苦更甚於我者,則衣、食、住之貪心,一切皆可止矣。
常懷無人我心,即得無色界天,佛道原一,人我居於平等,六道亦居於平等,視其低者,務必使之與我平,彼之苦即我之苦,彼之難即我之難,如是又有何刀兵水火之諸劫哉?
香徧有情無情,
現今世界所有之爭,皆起自於不平,不僅害人,萬物亦同受其害,此種殘忍,孰有甚於此。
故吾人所講求者,惟在做人而已,佛之說法,亦為要人做人,非要人向佛祈禱,有求必應也。倘佛受人祈禱,即應所求,此佛即非佛矣!然拜佛之旨,乃崇其功德,學其慈悲而為人,若能學到慈悲,即可見佛,即可見如來身。所謂佛者,我也,我即佛也,能行慈悲,即可觀自在,即可現妙諦蓮華。
佛本多情,所有一切眾生,無不愛之,且毫無彼此之分。
如是妙法,妙法如是不斷,
是故吾人若學佛情,必斬斷私情,以無罣礙之身,而成有罣礙之心。佛力本無邊,佛力即我力,亦願力也,行而有恆,立地成佛。
此恆心永保勿弛,此願力永保勿懈,須知此力,乃我至誠心化佛而生大悲願也。
倘我自認有此力者,其心已驕,驕者必敗,是以常懷恐懼心,謙謙然惟恐有失,倘此心稍弛,此願稍懈,即刻墮落。
人云修道煉丹,然除此身、此心以外,有何妙藥可求,乃在不斷慈悲願耳。慈悲不斷云者,乃如是之不斷也。
本清靜之體,證虛無之身。
清靜之體,為不壞之身,可與天地同春,乃得長生。所云長生,非肉體長生,乃靈性而得長生也。本來此生是無生,無生既生,則見赤裸裸之心。既見赤子之心,乃見大自然,所見然非見,須於虛中求其實。人原虛偽,故必於此虛偽之中以求之。
如現今吾道代人治病,所服布灰之中,而現種種滋味,其故安在?是即身外之身,採集各山靈苗,煉成起死回生之藥,此中究竟,非言可喻,研究自得也。
無中求無,
無中之無,謂之至仁。至仁者,心中之心,萬神具焉,不可思議,不可形容,乃謂之無。無者,弗也;無者,空也,空中不空,是謂無無。所謂無中求無者,求其至有之境界也。
有者無之體,無者有之名,吾人具此身心,莫不具此無無之體。欲求無無,惟在有中行無無之道。無何以行,乃空一切,先從何空,先從心空,心空何空?心不住心,以何為心,以無為心。
既見其無,即見其弗,既得其弗,乃得其無,既得其無,則證其無;其無既證,則見其性,性既見矣,則見佛矣,既見其佛,而言偈曰:
無中之無,乃是如如,如如不動,萬緣皆除,不除之除,是名太初。既見其初,乃證其孤,一初皆無,智慧咸舒。所云自在,乃住我廬,我不住我,何容見佛,我、佛兩忘,便見自如,如斯而已,自在成熟,一點不住,萬象斯伏。自在而已,自在不在,無明乃蘇,化徧輪迴,一緣不拘。
凡言道者,初多具有色相,色相固易惹道之魔,色相亦易闢道之徑,初若離色相以言道,則茫無涯涘,不知所從。大道本自然,所云色相,乃初次指迷之南針,渡津之舟楫耳。
本社之道,是由色相而掃除色相,即由勉強而趨入自然。當其入道之初,樹廿字軌範,更於其中自擇二字,而實行之,朝斯夕斯,由勉強行之自然,一字澈底,廿字皆成。廿字成而包羅萬象,既入廿字,復出廿字,是歸於無。無者,生天、生地、生萬物之始,是即所謂入塵而出塵者也,猶若在家而行出家之道。
遇事公開,毫無欺心,不欺心者,乃能忘我,既能忘我,何必出家?吾人來行此道,是欲人人皆上此軌道。軌道者,正路也。由此正路而行,其中則生至有。此廿字乃由先天至後天,後天而復先天,渾然一太極也。其中變化,玄妙無窮,吾人秉此一正,則百邪不侵。
居苦而不知苦,具功而不見功,惟發慈悲,願眾生盡離苦難。倘存功德心,即入魔道,不能見我佛如來。佛云:若有人以聲聞求我,以色相見我,是人行邪道。凡為人師者,倘認己為師,儼然不可侵犯,是乃大錯。惟能下則能師,常懷赤子之心,如我佛之慈悲,方可無來去、無罣礙,如是者富貴於我如浮雲,名利又與我何有哉!
我佛如來,意欲普渡眾生,以王子之身而行乞於市。昔人有云:佛家一粒飯,應若須彌山,是言其能捨富貴,而從苦中求得之,足重也。
無中見無,無不自見,既不自見,便入微塵,微塵之中,而發光華,光華萬變,性花開放,自見我佛如來,此我佛如來,乃以他佛如來證。
無中見無,是即無中見有,無中何所有,即我之真我也。真我既見,無不自見,無不自見者,過去、未來之我,皆可見也。三生證我,以我化我,徧滿虛空,而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一粒寶砂中,而現大千世界者,此也。
孽海茫茫,盡人等於無人,在此無人之中而見光明,性花開放,籠罩十方三界。此光惟何,無性之性也。無性之性光無二,由此不二光中而生對象,即所謂我佛如來,以他佛如來證也。
以他佛如來,證我佛如來身,
此他字之義,非指一對方之他而言,其所包者廣,是凡一切色、一切相、一切音,皆總稱之曰他。故凡學道、學佛、學儒,欲求將我認清,必須以他證。何以故?欲知現在之我,須知過去之我;欲知未來之我,須知現在之我,此三我者,即三無也。
三無因緣,乃三我因緣,然此三我,尚不足以證本來之我。本來之我者,真我也。欲見真我,必以無量無數無邊之他他他,返而為我,是謂真我。倘我無他,則我不能成,欲他利我,必我利他,方可以證三無如來。能可以證三無如來者,則得金剛不壞。
他者,物也。萬物皆具佛性,所有萬物群倫,誰非我過去之父母,誰非我未來之父母,又誰非我現在之父母。此父母者,真父母也,非生我現在身之父母也。彼生我身之父母,非真父母,何以故?倘無萬物群倫,而我生身之父母,不得以生存。
我生身之父母,既得萬物群倫之精靈,而拯其生、養其身,則必認萬物群倫為我父母之父母,如我父母捨棄其父母,則我之性焉存。由此推而廣之,凡胎卵濕化,草木春秋,一切眾生,必須寶之、愛之,無故毀傷,乃傷父母之精元,亦即傷我之精元也。是以六道輪迴,互相構成,生生不已。故可以敬愛大眾者,即敬天地、敬父母也。所謂護我之靈,存我之形,儒曰仁,即此義也。
所云我佛如來,乃係自性光明,
仁者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我得五榖六畜之輔以生,而五榖六畜無人之輔不得長,以仁輔仁,以仁養仁,故人之於五榖六畜,無故不可以拋棄,倘無故拋棄者,即自棄也。五榖六畜之精靈,亦天道之元氣也,以道輔道,以性濟性,推而廣之,博而行之,則真性自見矣。
真性不露,乃曰復性。既已復性,萬物平等,既見平等,則可一旦豁然貫通,生殺之氣,至此畢矣!故云:我佛如來,乃係自性光明。知此者,即是眾性光明。廣博其仁,則曰大愛,既曰大愛,乃具大護,既具大護,乃見大孝,大孝之道,如斯而已。
自性見而求他性,他性見而己性得,
萬緣放下,自性即見,自性見而不著自性,始可見他性。他性見,然後己性可得,倘不見他性,則己性孤立,不可生存。己性光明,而他性不光明,是獨立也。獨立乃落頑空。
譬如祇有我,而無我之父母,我身自何來,既有我與我之父母,而無五榖六畜以及萬物群倫,我與我父母,皆不得生存。所以云自性見而求他性,他性見而己性得。他性若亡,我性亦亡,有謂各人因緣各人了者,是乃未見性之人所說也,學道學佛者,切勿自誤。
己性他性,同證相性,所以云徧種蓮華,所以云徧開蓮華,
倘能知此,眾生皆度。幸勿言之諄諄,聽之渺渺,務須身體力行,切磋琢磨,推而廣之,大而化之,則可以往來同慶,萬象同仁,己性他性,同證相性。同證相性者,他他他,我我我,同證此性也,既已同證此性,乃是大同真境。
大同真境者,三界統歸於大同,是為極樂世界。此極樂世界中,徧地蓮華,故云徧種蓮華,徧開蓮華。
此蓮華真實不虛,
聖主懷無量廣大慈悲,惟恐眾生迷失真性,而說此蓮花真實不虛者,是含無限哀慟,蓋欲眾生盡返本性,皆登蓮座也。
然蓮花本無虛實可言,何以又言真實不虛?我者我也,我輩本係蓮花化身,如斯而為人可矣。現在之身,為吾父母所生,殊不知其中尚有一大因緣。
所云蓮花,即自性蓮花,一物一太極,一物一陰陽,物物皆具君子心,物物皆具不壞身。真身不壞,假身必壞,不有假身,不得真身,假身必壞者,看真之故也。
然又非將此假身看真,則不得真身,何以看之?以道看之,朝夕不離其道,時刻以道為保衛之具。
道者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也。吾道惟此廿字,以廿字建築身心,即是保衛假身之道,可以不朽。何以不朽?見其真也。倘不以廿字建築身心者,是謂以假煉假。
須知此身,原非我身,乃眾生之身也。何謂眾生之身,眾生亦係此身,如我得見真身,即可與天地同永,與日月同休。
本來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人,人輔天地以載道,天地運道以撫人。故道不能離天地,天地不能離人,人亦不能離道,道離人則無以昌明,人離天地則不能撫育,天地離道則不可生存。
世界無以為大,惟人為大。人何以大?以仁為大,廣見仁愛,可以開其性花。
性花既開,而生無生,無生者天地之父母也,本無所大,因無所大,是名其大,包羅萬物,養育群生。
人也,人道昌而後世運轉,世運轉而後浩劫挽,浩劫既挽,天清地甯。挽劫者,挽其心也,非禱神也,乃禱其心也。心者天地之本,萬物之根,如斯而行,浩劫不挽而自挽。
望我諸眾,切莫懷心,懷心則住心,住心則幻大。幻大者,我大而他小,所云其大,他大也,我能低下而委其身,此乃保身之道,亦是養身之道。如是蓮花自生,道氣磅礡,五行奧妙,陰陽八卦,概在其中。所以吾以佛為根,不抽其坎,而離自填,是何以故?本來如故。
本來者,以何為本來?以無為本來。既以無為本來,則成為有,有無既成,則成陰陽,陰陽成而四象定,四象定而八方成,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悉羅其中。有相而非相,是謂之道。倘見相而實相者,是謂魔道,見相不相,斯稱正相。
非色之色,非相之相,非性之性,非體之體,非身之身,金剛之身毫不住,
所云非色之色,非相之相,非性之性,非體之體,非身之身者,金剛之身毫不住,故名曰非,然何以非?所見乃非,不見亦非,如是而已。不可名狀,不可形容,倘以此相認為我相,是乃幻相;此性認為我性,亦是幻性。須將此體認為非體,此身認作非身,非體非身者,乃真體真身也,亦非非體,非非身也。
真體真身者,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倘以非為幻,即入魔道,奸盜邪淫,無所不為,是乃毀棄真體真身也。
人世間條條是道,惟正與邪而已。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弟也者,為人之本,擴而充之,放彌六合,包羅宇宙,堯舜之道如是。
近若三民主義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當然亦能建築身心,而與前哲明賢並伍矣。世間事事皆法,條條是道,俱貴於篤修實行,猶若人能篤修實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即明澈三民主義之意旨。即為孫總理之信徒孫,乃秉湯武之命,湯武又秉堯舜之命,豈俱非聖賢明哲者乎?望諸大眾,好自修持。
修持者,實行之謂也。堯舜亦人也,我亦人也,前人可得金剛之身,今人亦可得金剛之身。
孫總理乃當世賢明,諸眾中多有見之者。孫即是佛,即是金剛。三民主義不朽,即孫之精神不朽,不朽即不壞也。又如孔子之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行之則治,失之則亂,而與孔子何傷?再若孫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實行則得,不行則失,又與孫何傷?
今言吾道廿字,實行則正,不行則邪,又與我道何傷?不過惜其墮落悲憫流涕而已。
芸芸眾生,醉生夢死,我孔子成為儒教之罪人,其他聖人,俱成為各他教之罪人矣。倡之於前,失之於後,吾人今日來此,亦為天下之罪人,我今知之矣。若知罪即改,朝夕禱告,仍不失明,仍可修道也。
耶穌云:能懺悔者,即可登天堂。幸勿知過而再犯,人云有神,我曰無神。感應篇云:有三台北斗在人頭上監察。余曰:吾之善惡,豈能逃我,既不逃我,焉能逃神,試思我等,自有生以來,所作所為,盡在自己手掌心意之中,此非神監察,乃我監察。神監察猶可寬,我監察無可避,嘗曰:人者神也,神者人也。當以人為神,幸勿以神為神,以人為神則近,以神為神則遠,切勿捨近而求遠。如此莊嚴,豈金剛之身,可足以言歟,豈金剛之身,可足以比歟!
不住金剛之身,而現金剛之身,所云何身,乃是無身,
有金剛之身,而不著金剛之相者,方可得見我佛如來。我佛如來者,乃我為如來,我何以為如來?必由他及我,何以他及我,必以他之身心意,而為我之身心意,三者化一,而無人我相,則可得見我佛如來。即說偈曰:
何以謂金剛,必須我自強,性花開徧處,便是乳頭漿。一滴起生死,轟然報平康,大哉無人我,玉液透體涼。跳出三千界,此身伴虛皇,萬性同朝祖,一炁產芬芳,同赴龍華會,常住喜色揚,揭諦波羅蜜,相與謁親娘。
無身之身,則見光明,光明不已,照徧三千大千世界,而無三千大千世界,則可以逃出生死輪迴。
無身之身者,真身也。何謂無身?以此身為無身。此身既無,焉有其體;既無其體,焉有其心;既無其心,焉有其意;既無其意,焉有其是;既無其是,焉有其非;既無是非,豈有相爭;既不相爭,則見光明;既見光明,則得圓融;既得圓融,則還本覺;本覺既覺,則見真我。真我無我,一切皆空,空不見空,乃見大道,既見大道,一切回相。
回一切相而相眾生,是為普度眾生。因何回相,以慈悲而回相,倘不慈悲,即落頑空。能行慈悲,即見光明,能以光明之身心而行慈悲者,則可照徧三千大千世界。
既可以照徧三千大千世界,有何生死輪迴,入輪迴而不住輪迴,是為逃出生死輪迴。吾人現來此人我之中,而行慈悲,必須掃除人我之相。吾人皆有慈悲之心,惜無慈悲之德,盡有慈悲之意,而無慈悲之量。現今各社以及社會,無不盡言慈悲,然行之者寡矣!明慈悲而暗不慈悲,表慈悲而裏不慈悲,恆將慈悲誤用。
望我大眾,三業合一,為一整個慈悲,常不離此,常不見我,常不住我,乃可謂之曰:廣大慈悲。
凡我眾生,皆具本來佛性,三業不合,佛性自誤;三業若合,慈悲自固。能不著相,則不住相,既不住相,則出輪迴,既出輪迴,何爭之有?
逃出生死輪迴,而不住生死輪迴,便不住相,來去自在,廣見慈悲之心,大眾得度,廣現慈悲之相,有相得度,皆大歡喜,群魔懾伏。
現今世界之爭,盡因各具我人相,各具貪嗔心,欲免其爭,惟有誠敬。誠敬者,可以寡慾,望諸大眾,切勿懷疑,尤勿爭持,秉此誠敬而行,則可免一人之是非,既可免一人之是非,即可免社會之是非,推而廣之,自可挽此浩劫。
凡我同人,皆要發歡喜心、菩提心,有歡喜心者,則菩提心常具。何謂歡喜心,必須人歡喜,若要人歡喜,常滿人之欲。何謂滿欲,求度則度,求樂則樂,常以安己之心而安人,常以愛己之心而愛人,自見歡喜。世界如是,則皆大歡喜,永止刀兵水火。
從茲極樂,以自度而度人者,眾生皆得度矣。眾生得度,眾性來歸,有相得度,草木春秋來歸。凡有性靈,各居其本,凡有性靈,皆得歡喜,群魔不懲,自然懾伏。
一人行之,百人效之,推化不已,乃見自在。如一人行道,眾生不合,慈悲亦難廣被。所以我佛曾云:眾生度佛,非佛度眾生。倘眾生不信,佛又焉能度彼,倘眾生信佛而行佛者,眾生即是佛也。
眾生與佛,原無分別,眾生能歡喜,我佛亦歡喜;眾生爭持,我佛則悲憫之。何以悲憫,因眾生不能以佛之心為心,不能以佛之悲為悲,居於苦海之中,不知其為苦,是以悲憫也。
昔云春秋責備賢者,今日之浩劫,乃責備於佛。何以故?今日之眾生不與佛為佛也。道場林立,甲言乙短,乙詰甲非,彼此相爭,俱忘其本。然吾之非亦多矣,切望眾是,匡之輔之。蓋有今日之非,故釀斯浩劫,今日之非者,乃在師道不整,若師道整,則弟道自昌,弟道昌則人心回,人心既回,風俗丕振,世運興隆。
嘗云:凡為人者,必須將我認真而認清。所謂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我今已得已生已聞,則必須守之保之,守其身,守其法,而保其家、保其國。守其身守其法者,潔白光明,以我佛之身為身,無是無非者也。
須知此身原與聖賢仙佛一體,今日之聖賢仙佛,即昔日之眾生;今日之眾生,亦未來之聖賢仙佛。昔日眾生也,今日眾生也,乃在證之悟之得之。欲求其得,惟有將過去聖賢仙佛之事業為事業,更遠且大,則得之矣。人人如此,正氣充塞乎兩間,可以保家,可以保國,佛法不聞而自聞。
佛法原無佛法,乃以行為佛法,所謂佛者,非一佛、二佛之所謂佛,乃眾佛、無量佛、眾生皆佛之統稱也。佛無彼此,佛無界限,萬象皆空,自然歸無。
能可以懾伏群魔者,則可以謂之曰皆大歡喜,乃可以謂之曰慈悲,
萬象既空,魔從何來?所云魔者,因有佛故,無佛則無魔,佛與魔名詞耳。佛與眾生無分,佛與魔又豈有分?是故覺者為佛,不覺非佛。
我佛如來為法,廣大因緣,以此因緣而普結眾果。望我眾佛如來,皆存我佛如來之身心,化眾佛如來而為我佛如來,是謂以心易心,以性易性,心性相證,即見自在,自在既見,則得光明。
所謂光明心者,毫不住相,便同我佛如來。既成我佛如來之身心,是非了矣,萬象空矣。
能可以毫不住相,則徧體蓮華。
不住相者謂之覺,覺者曰佛。此不住相,必得光明而無其心,方得真實不住相,倘有此念而不行,是謂不住相而住相。不住相而住相者,謂之遠佛也。
何謂遠佛?慈悲非真也,口言慈悲而不行慈悲,貌慈悲而心不慈悲。倘以慈悲欺眾,是為佛法中之罪人,佛法中罪人,其罪比天法中之罪人,尤重百倍。然天法中之罪人,其罪比人法中之罪人,亦加重百倍也。
夫人法多不知而犯,是不知也;天法多,知而後犯,是已知也;佛法多,知而故犯,是知之至也,不知而犯,能悔不罪,既知而犯,罪有應得,至知故犯,法無可逭。
凡本社社員,既入廿字之中,已知立身之本,口誦心違,知而故犯者,其罪較未入道者嚴重百倍。
蓋吾道乃修人法而正天法,正天法而明佛法也。幸勿以慈悲無嚴,不見賞罰,可瞞昧也。須知意念不能瞞己,心知即神知,慈悲廣而法更嚴,其嚴即慈悲也。更勿以余凡體慈悲,而陽奉陰違,倘執此念者,是自欺也。自欺則害身,自欺則害命,凡我廿字中人,務須時刻謹守,不離其心,不違其仁,自可廣見慈悲。
嘗云有感斯通,善感善應,惡感惡應。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余願人人行善感而得福,勿行惡感而得禍。善感保生,惡感害身,保生則得仁,害身則傷神。得神者輕清而上浮,徧體光明,徧體蓮華,得其自在。傷神則失神,失神者重濁而下凝,徧體污穢,歸於地獄,永滅性靈,悲矣痛矣。
故余今日本我佛之慈悲,暨列聖之仁心,廣開普度方便法門,願人人有此方便而至方便,由至方便而登彼岸。所云彼岸,仍此岸也。由彼岸而證此岸,則得三藐三菩提果,既得三藐三菩提果,則得智慧圓明,永久清靜。
非佛度我,乃我度我,眾生皆係自度,我佛亦係自度。
凡學道學佛者,倘懷佛來度我之心,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知本性如來,方能得度。嘗見一切好道之士,一心依賴佛度,專門拜佛誦經持咒,謂之修持;更有以持咒觀相為法,若似一切金碧輝煌,己身化佛,蓮華為身,香雲為蓋,一切幻想,縈結於心,詎知一剎那間,頓成曇花泡影,而佛自佛,我自我,漠不相關。此種修持,乃是以假修假,毫無所得。
然欲求其得,必以我身為如來,我身何如來?常見自在故。何以見自在,三業合為一,故日常能觀自在,自性即如來。自性如來,自性不滅,自性不滅者,乃慈悲不滅也。
我已證如來,必求人亦證如來,物亦證如來,大眾如來,三界盡如來,是謂之曰如來。處處極樂,徧地蓮華。然佛法平等,有志竟成,行者得之,捨者失之。得之匪易,失之則易,天下道門佛法徧立,難得真實正法。
蓋真實正法,清淡平庸,不顯其高上,非有智者不可知,非有緣者不可得。智者,智慧也,天亶聰明,本來所有,炁氣相感,無私而得者也。緣者,原來之人也。遇之則喜,見之即行。倘非緣人,見之不悟,悟而不行,所以各有其緣,莫能勉強。
立於水平線者,是謂自然之道也。自然之道,以自然為法,自然之法者,無為而為,不作而作,隨緣應度也。倘驚奇好異,悉非自然,自然者,乃自性如來之本,知此可返如來之性,即見真我。真我既見,則不著一相,而以相現相,不著一法,而隨法現法,所謂因時制宜,因人施教,自然之道也。
自度度人,則見自性蓮華,
吾道今日合五教為一,合萬教歸宗,具斯大圓通力,務須隨相現相,以相度相。隨相現相而不變,以相度相而不動,此之謂自性如來之根也。變則墮落本性,動則墮落本靈。隨相度相,是即以我易彼,彼之不正,我則化之;彼之既正,我則度之,隨緣應化,普度眾生。在宰官則現宰官身,在士庶則現士庶身,隨相度相,隨形度形,此乃慈悲之原意也。
能以自度度人,則見自性蓮華,自度度人者,慈也,悲也,神也,明也。由明而現光明,由光明而現自性,由自性而現蓮華,蓮華開放,則見自性如來。所云見性,乃係明心,由明心而見性,見性而生花,由花而見如來,如來既見,生生不已。
所云生生不已者,見如來而不著如來故,有如來之身,而不以為如來者,是謂如來。
自性化而徧體蓮華,竅竅光明,而現千百億萬化身,法相徧滿虛空,此之謂也。
以廣大願力心而度己,以大慈大悲心而度人,更以大慈大悲心而度大眾。
以廣大願力心而度己,則己得度,己何以得度?乃具廣大願力以度人。廣大願力者,發無上菩提心,具八百金剛之力,猛勇直進,毫無退縮。佛家重願力,儒家重志氣。萬家可毀,而願力不可毀,此身可毀,而志氣不可毀,此乃吾輩之本旨也。
以大慈大悲之心而度人,人度則己度,己不度而人亦不能度。自度度他,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具此大願力,須有堅決心,須有果斷心,認定道路,抱大無畏之精神,犧牲一切,勇往直前。如斯而作,乃可自度,度己捨此無由,度人亦捨此無由。
能為能行者,則此靈性不動,我身自在,我身能得自在,我家亦能自在。家既自在,國亦自在,國既自在,世界亦復自在。
愛物即愛性,愛性即愛物,性靈相聚,國與世界,有何分別?性與身心,又有何分別?惟一而已,惟一乃度。
所云蓮華世界者,世界盡是蓮華裝成,莊嚴無餘,所以破金剛法相,更破蓮華法相。能破金剛蓮華法相者,則可以永證蓮華,永證蓮華國土,而得自在。
所云蓮華世界者,世界盡是蓮華裝成,莊嚴無餘。何以盡是蓮華,是以我之性與身心而一之,而化他之性、身、心與我無分,都化為蓮華,將此世界裝飾為蓮華世界。
莊嚴無餘者,蓮華世界,徧體清涼,而無纖毫微塵者也。若欲見此世界,必須我之徧體清涼,毫無微塵。此世界中,自放大光明,既無未來,尤無過去,莊嚴若此,必須破除金剛法相,乃能到達。
乃須將金剛法相莊嚴,一切破除而無餘,方可得見自性如來。仍以蓮華世界為世界,而著蓮華相者,斯人仍入魔狀。故能破除金剛莊嚴,則永證蓮華,永得自在,自在不滅,則無來去,來去自如,清淨無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