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期四版 楊黼堂上禮活佛,慧能爭命立極顯孝道 楊黼不離父母,堂上禮活佛;慧能別親,爭命立極顯孝道

                文 南山耕田

        楊黼本來欲前往四川參拜無際大師,途遇老和尚點化他,不如回家拜見活佛,趕緊返鄉奉養雙親的楊黼,守在父母的身邊盡心盡力,獲得八十高壽健康的長命,又通得天機,不離父母的孝心孝行與自在同行。
        唐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俗家姓盧,是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當時嶺南還是蠻荒僻野的地方,年幼時父親即去世,母親寡居,家境窮困,他就靠著砍柴賣柴維持家計,也沒有機會讀書寫字,因此不識文字。偶然間聽人朗誦金剛般若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大悟,預計前往黃梅縣參拜五祖弘忍禪師。當他要遠行前往北方時,掛慮寡母無人照料,母親敬仰 佛法,鼓勵兒子勇敢前往求道,如果能夠証得佛果,能度宗親,也是光耀門楣。
        慧能準備好衣糧,請託鄰居代為照顧母親,將母親妥善安頓好後,便到黃梅縣拜見弘忍大師,慧能雖然不識字,但根器敏銳,深獲弘忍大師賞識,但弘忍大師派他到後院做碓米的粗重工作,給予磨練。八個月過去,慧能以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被弘忍大師肯定已經悟道,因此半夜裡將衣缽傳給慧能,並擔心將有事端發生,弘忍大師親自帶著慧能渡江前往南方,消息傳開後,眾多人要追奪衣缽,慧能因此在江蠻隱性埋名十五年,因緣成熟時才表明身分,開始弘法。
        慧能禪師雖然文盲,但智慧天然,不著文字相,而能直悟本心,在南方弘開禪學,興盛佛法。≪六祖壇經≫紀錄慧能大師與眾人觀機逗教之禪思妙語,為後人留下無盡智慧。
當五祖弘忍大師要眾弟子們作詩偈,呈現對禪的領悟,以便傳下衣缽時,在碓坊工作的慧能,聽到小童子唱誦神秀上座的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請求小童子帶領他,到堂前去禮拜神秀的詩偈,到詩偈前,慧能再度請求小童子︰「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慧能稱呼小童子為「上人」,語氣恭敬,未因為自己年長而輕忽他人。當時有一位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誦讀詩偈,慧能聽罷就說:「我也有一首詩偈,希望別駕幫我寫上去。」別駕說:「你也會作詩偈,這事真稀有!」慧能向別駕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意思是「想要學得至高無上的菩堤之果,不可輕視初學的人,最下等的人,有時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有時反而沒有機智謀略,如果隨便輕視他人,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慧能與別駕的應答,語露禪意機鋒,別駕替慧能將詩偈寫上,便是讓弘忍大師決定傳衣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開元元年八月三日,六祖慧能禪師在廣東新州國恩寺用完午餐,對眾門人訣別,當眾留下遺訓:「後代迷執的人,假如能真正認識一切眾生,就是佛性。不然的話,即使經歷漫長久遠的時間,也難以尋求真正的佛性。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直截了當的領悟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見性成佛,必須認識眾生。只是眾生迷於尋求佛,並不是佛迷於眾生。如果能夠了悟本源自性,一切眾生即是佛;如果本源自性迷執,佛也是眾生。你們的本心如果不善或不正,就是佛在眾生之中;一念直覺靈明,平等而無差別,就是眾生成佛。我自己的心本來就是佛,自心佛才是真正的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何處去求真正的佛?」①萬物皆有佛性,覺者是佛,迷者是眾生,尋佛、拜佛、求佛,不如明識自己的自性佛,由迷誤而覺悟,自性的光明就會展現出來,自性己身就能開不謝之花,結菩提之果,誠如五祖弘忍撐船欲將慧能渡過江河時,慧能接過船槳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迷濛不明方向時,由師引渡,覺悟後則由自己渡自己。佛理再怎麼好,佛法再怎麼高妙,最終都要人自己渡自己。
        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重在頓見真如本性,正是慧能大師開示的禪機:「無論如何高明的禪師,也無法把自己的悟力塞入對方心中,只能像接生婆一樣,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孕婦去生她自己的孩子。」「智慧跟知識不同,無法由智力去傳授給他,必須用你整個的身心去經驗、去實踐。」實踐是「結果」的關鍵,花開若要見果,必須通過「知行合一」的考驗。
        五祖慧能大師不識一字,卻被推崇為禪宗真正的創始人,他雖然離親遠行,但一心向道、悟道、行道,廣度眾生,己身發揮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也發揚親族最大的光輝。「一人得道,雞犬生天」,講的是一個得道的人,不僅昇華了自性,連帶的也能超拔親眷,庇蔭物類,所以慧能禪師的母親,捨得成就愛子,鼓勵他向遠處求道,慧能不負母親期望,大大顯揚了母親的恩德,慧能禪師將父母生予的有用生命,展現極高的意義,也是大孝之人。
        釋迦佛十九歲時看透生、老、病、死苦的無常,捨離王位富貴,離別雙親妻子,行腳各方,苦悟菩提,證道成佛後,照引明光,為眾生拔除種種迷障,且度母親往生天界,得享長壽。釋迦佛祖的爭命立極,是人道,又繼承天道,純孝至孝度化父母的靈性長壽不滅。
        「孝者,諸佛如來之母,而為廿字之根。」不離親是孝道,非不得已而離親,也當以孝道為念,將有用的身體,做有益社會人生的事,為父母種善根植福田,等同是在孝道之中修行。

附註:
1. 參見禪的傳奇,頁182,華嚴出版社出版。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140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