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期四版 丁龍講座
                文 忍孝

        修道不在乎文字,而在參悟,身體力行;體師之心、行師之行,自度度人、普化大同。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學術講座,名叫「丁龍講座」,是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的。
        這個講座的來源,是來自於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遠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有一位將軍退休了,寓居紐約附近。這位將軍抱獨身主義,故終生不娶,性情亦相當怪異,家裡的傭人都被他打罵跑了。當時有一個山東人,名叫丁龍,隻身去美國當華工,他被介紹到這位將軍家裡去工作,不到幾天,那位將軍脾氣又發了,對丁龍又打又罵,丁龍受不了也跑了。
        過了幾天,這位將軍還沒有找到傭人,家裡忽然起了大火,沒人幫忙,將軍慌做一團。當他一個人正無法救火,更無法搬運東西,非常著急的時候,丁龍回來了。將軍驚喜之餘,問他回來做什麼?
        丁龍說:「我曉得你家失火,沒人幫忙,所以趕來幫忙!」將軍說:「前幾天我打你罵你,把你氣跑;現在我正狼狽不堪,你怎麼肯回來幫我的忙呢?」丁龍說:「因為我們中國有位孔夫子,是講忠恕之道的,你前幾天雖然打我罵我,但是你為人也不是壞到一無是處,我若不來幫忙,就不合乎我們孔夫子的道理了。」這位將軍聽了,以為丁龍是一位讀書人,不覺起敬道:「原來你是能讀你們古書的,知道你們古聖人孔子的道理,我從前不知道,對你失禮了。」丁龍卻說道:「我不是讀書人,而且也不識字,是我父親在我小的時候告訴我的。」將軍聽了,又以為他是個書香人家的弟子,他父親一定是一個讀書人,丁龍又分辯說:「我父親也不識字,那些道理是我祖父告訴我父親的,而且我祖父也不識字。」
        原來丁家只是世代務農,並沒有人讀書,卻把些孔子說過的道理,祖教父、父教子一代一代的成為他們做人處事的信條。那位將軍聽了那些話大為感動,便請丁龍繼續留在他家為他工作,從此以後也不打罵他了。他們倆人都沒結婚,他們像朋友似的生活在一起。後來丁龍先病倒了,他對將軍說:「我在你家裡做了十幾年,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由你供,還餘留你給我的工資,現在積存起來,共有一萬元,這些本來都是你的錢,我死了就把這些錢再還給你,算我答謝你的厚德吧!」
        那位將軍聽了,十分感動,中國一位不識字的勞工尚有如此節操,這絕不是偶然。因此他一心敬重中國,發誓請人來研究中國文化,遂把他晚年全部財產共廿多萬元,加上丁龍的一萬元,送到哥倫比亞大學去,指定要設立一個講座,專門來研究中國文化,並定名為「丁龍講座」,這個講座,一直到現在仍還存在。
        師尊訓誡我們德門弟子說:「修道不在乎文字,而在參悟;身體力行,體師之心、行師之行,自度度人、普化大同。」這些訓誨,被一個目不識丁的丁龍都一一做到了,因為忠恕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隨,也是我「廿字」精義之所在。
        曾文正公曾說道:「風俗之厚薄,奚自乎一二人之所嚮。」 國父也說過:「國家之治亂,繫於社會之隆辱;社會之隆辱,繫於人心之振靡。」我天德教以儒為體,以道為基,以釋為用。在功利主義思想極度瀰漫、社會規範日趨式微、法治精神不彰之今日,丁龍的故事不正是我們人心之暮鼓晨鐘嗎?願我德門弟子師法丁龍精神,以身示範,秉持廿字精神,以移風易俗為己任,則感召所及,以可收改造社會風氣宏效之功的。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3152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