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孝輯】
文 ‧ 忍孝
修道不在文字,而在參悟。 宗主訓誨弟子,很多地方都帶有玄機,而要弟子去參悟,因為參悟就是要作即物窮理之工夫。朱熹在「大學」中,解釋格物致知時,另有闕文(註)曰:「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惟有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朱熹之這段闕文,正說明了參悟之要訣。
宗主於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廿日之光諭中,有「地水火風、克日善修」一語。就全文貫通起來看,是訓誨我德門弟子克日善修。那麼 宗主為何不言明,而語帶玄機的說地水火風、克日善修呢?其實這裡邊是大有學問的。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有地水火風,而人體亦然!人體之「地」,即指我們的皮膚與骨肉。人體之「水」,即指大小便中之水份、我們的血液、與口中之唾液。人體之「火」,即指我們的體溫。人體之「風」,即指我們的呼吸。那與我們之修持又有何關係呢?
因為有人研讀經書多不求甚解,淺嚐即止,就像嚼橄欖一樣,還未來得及回味,就把它吐掉,真是太可惜了。如此讀經書,乃讀其皮而懂得其皮,是毫無所得的;要知讀經書之妙,在於自得,如何自得?古人云:「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融會貫通,然後始為之得。」此即讀書不僅讀其皮,讀其肉、還要讀其骨髓,始能得其精髓。道末當年在學校教書時,曾經告訴學生三個讀書方法,一曰走馬看花,二曰蜻蜓點水,三曰老牛吃草。走馬看花,即讀其皮式之略讀;蜻蜓點水,即讀其肉式之精讀;而老牛吃草,則為讀其骨式之細讀了。就像老牛吃草般的細嚼慢嚥,將經書中之道理,反覆熟嚼、吸收消化,使經書中之道理變成你的道理,始可朗朗出口而成章。荀子「勸學篇」中之兩段話,詮釋得更為極致:「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佈乎四體、行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化七尺之軀哉!」所以, 宗主之「地水火風,克日善修。」乃是說,德門弟子對經書不是讀其皮式之走馬看花,以及讀其肉式的蜻蜓點水,而是讀其骨髓式的老牛吃草。入乎耳、著乎心、佈乎四體、行乎動靜,使經書中之道理,不但牢記在心中,還要隨著血液之流動,流到身體之每個細胞內,佈乎地水火風四體之中,你才能身體力行的克日修善,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一言一行都可作別人之表率)否則,就如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長,如何能美化堂堂七尺之軀的自我呢?
諸位大德們,地水火風,克日善修吧!
註:闕文乃古之良吏,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不敢穿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