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四版 有與無
                忍孝

        鄭運淵道長在天德通訊第九期中,以「潘」金蓮為題之大作,個人拜讀之後,甚為感佩。對其經典研究、問題質疑等均很深入,特別是「無形道祖聖誥」中,「積氣而無生、積化而有形」,認為「有形」應為「無形」之誤。是非姑且不論,在道監鼓勵道友勤研經典之際,這是後天知識上合理之懷疑,是值得讚揚與鼓勵的。
        天德通訊第十一期「有問必答」專欄,編輯部門答覆了鄭道長的問題,是亦同意了鄭道長的看法,但因經書是無形手著,應稟報無形裁奪,經敦請道監請示 菩薩後,經指示:「經文無誤,排版未錯,亦無矛盾。」師尊說:「有『無』才有『有』,這是兩件事,萬物皆為無生所生,有無生方有有形,才能分別洪濛,開天闢地。」所以經文是正確的。   師尊為何會說經文無誤,排版未錯,亦無矛盾呢?今道末試從另一思考角度來分析有與無的問題。
        太極之中有兩儀,白的部份代表陽,黑的部份代表陰,黑與白之間,用一條S形之先區分,而不是一條直線切割,以示陰陽是互相倚仗的。而白中之黑點,黑中之白點,更顯示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我門先哲們用此一哲理推論宇宙中之萬事萬物,莫不皆然;此言禍福、成敗、是非、善惡、大小、高低等,亦莫不吻合,所以道教之始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交,高下相傾,聲音相合,前後相隨。(道德經第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第五八章)」
        日本國際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曾對「禪」下了一個定義:禪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萬事同根,有無一體的世界」。天哪!這種玄之又玄、艱深難懂的哲理,恐怕我們這些下愚的芸芸眾生,亦如同鄭道長對有無問題的質疑一樣,是一時無法理解的。
        然而,我先後在兩項機緣中,分別悟出了其中之道理,至於我悟出的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尚請讀者大德與前輩道長們有以教我。
        第一項機緣,真要感謝 師尊,讓我在家洗地時,不慎摔斷了肩胛骨。這是前年之事了,當我被送到醫院急診室時,疼痛難忍,當由醫院回家後,躺也躺不下,起也起不來,真是後悔為什麼這麼不小心。當年教學生時,不是經常告誡學生,要「憂先於事,乃能無事;事後而憂,無濟於事」嗎?為何自己這樣不小心呢?這時,當我「無」了健康時,才真正「有」了健康的觀念,所以才不小心摔斷了肩胛骨,這不就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嗎?
       第二個機緣是,我受傷後不久,我太太新買的一輛一二五CC的機車,在樓下停車場裡被竊了。當她新買回來時,愛護得像寶一樣,不但車上裝了暗鎖,前後輪又各買了一把拐杖鎖,還感到不保險,又買了一條大鐵鍊,將車子鎖在停車棚裡的鋼架上。當然,這樣萬無一失了。但是上下班要開關五道鎖,非常麻煩;於是漸漸的大鐵鍊不鎖了,接著前輪鎖不鎖了,隨後後輪鎖也不鎖了,再下來暗鎖也不鎖了,僅僅鎖上車頭鎖。據說凡是偷機車的人,身上都有一把萬能鑰匙,甚至一根鐵絲都能打開車頭鎖,於是車子被偷走了。當她車子被偷後,馬上行不得也,這時她才真正有了保護車子的觀念,頻頻後悔不已,那麼為何在車子未被偷前,不天天上鎖呢?這不又是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嗎?
        我不知道我所悟出的這個道理,能否解釋鄭道長之疑惑,道末認為有許多宗教上的問題,因為我們被後天的知識所限,以有為的觀念去認識無為或無不為的境界,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盡量的去「悟」,如何悟?明心見性,即是「悟」的妙方。假若我沒有摔斷肩胛骨,也將無法靜下心,而悟出這個道理來。代價雖大,但我認為還是值得的,您以為呢?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3072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