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期三版 工作偶得
                 文 謝瑞珍

        曾聽過一個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有一位船員漂流在大海,等待救援。當他獲救,記者問他劫後餘生的感覺時,他回答說:「其實人類活著,只需要一點食物和水就夠了。」的確,人類只需要一點食物和水就足夠維持生命。然而現代人除了這些生命基本需求之外,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好還要更好,但是忽略了如何讓有限的生命能充滿璀璨和豐實。其實無形的滿足豐厚遠比有形的世俗價值來得寶貴,心靈的平實謙牧也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在飲食方面的講究,已經是山珍海味、無所不食;衣飾穿著,更追求流行時尚,認為穿戴名牌代表地位和品味;現代人少有「安步當車」,而是「以車代步」。隨著國人生活富裕,每年出國觀光旅遊人數逐年激增,然而卻被外國人譏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沒事買藥、晚上呱呱叫(唱卡拉OK)」,我們是否反求於外多、內求己者少?我們永遠覺得鞋子少一雙、衣服少一件、荷包鈔票少一張,更而甚者,反其道的追求「小」心計較不吃虧的「小我」,捨棄「有容乃大、寬人待己」的大我,也因此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做劣質競爭──「看誰的小我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是做良性互動──「做功德不落人後、做愛心發揮的競比」,相信社會也許會少一些暴戾之氣、多一些祥和,即使有理也能「理直氣和」。
        其實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默默付出愛心,在黑暗中燃燭點燈、發揮生命光輝的人,他們願意去追求心靈的豐實與快樂。就像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幾個實例,他們的可親典範、和顏慈心、德貴涵養,深深讓我動容。例如一位住在苗栗市的拾荒老人何太太,將位於新英里有近千萬元以上價值的土地捐贈苗栗縣政府,興建老人安養堂,她說:「留錢給子孫,不如留德給子孫」。
        另外一位年過七旬的何連基先生,與其妻子胼手胝足、白手起家購得一片土地也捐贈晨曦會,作為福音戒毒中心;他說:「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做有意義的事。」並且認為自己的一生已完滿快樂,別無奢求。還有一位我認為她可以說是折翼天使的守護神──林勤妹女士,她是幼安殘障教養院的院長,三年前排除萬難,艱辛創辦幼安,收容重度、極重度殘障兒童,經費拮据、撙節度日,即使是咬釘嚼鐵,也要讓院童有安身之所。
        在屋主以欲擴廠為由終止租約,希望幼安能遷移院址時,熱心的王先生願意捐做為幼安院址興建地,他的喜捨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
        也許在你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膾炙感人的溫馨事,就讓我們用驛動的心,領受其點點滴滴,即使手無水彩筆,也能彩繪璀璨豐富人生。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016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