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四版 三科法門龜藏六 【忍孝輯】

                文 忍孝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可得道。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如下之類似經驗:在某一個場合,看見了一位似曾相識之人,很面熟,就是想不起來在那裡見過;過了片刻想起來,噢!僅是一位數面之緣,點頭握手之朋友罷了。由於對其認之不深,當然,也就知之不切了。
        交朋友如是,讀經(書)亦復如是。很多佛經,唸經唸過多少遍,讀經也讀過多少遍,由於僅止於口中喃喃的唸,心中茫茫的讀,當然,對經書之理解,也只僅止於其皮毛,而無法見其肉,更遑論見其精髓了。這也就是 宗主為什麼告誡我們德門弟子:「讀經不解義,多見不如盲」、「朝朝夕夕誠是好,好經好典解為高」之道理了。
例如,五蘊、六塵、六根、六識等佛學名詞,大家一定都很面熟,當然也唸過、讀過,但它代表什麼意義呢?
        一切說法莫離自性,六祖慧能曾提出三科法門之說。所謂三科,是指陰、界、入。
「陰」是五陰,按陰為舊譯,新譯為蘊,故亦名五蘊。蘊者有積集之意,眾生集色、受、想、行、識五蘊,集而成身之意。
色:凡是有形相可以指得出來的曰色。
受:凡是受著各種苦樂的境界曰受。
想:凡是心裡所想好的、壞的一切念頭都曰想。
行:凡是心裡持的念頭,一個一個不停的轉換曰行。
識:凡是分別那種境界之意識曰識。
        「入」是十二入:即六塵與六根。外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亦名六賊、六境。所以名「六賊」者,即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涅槃經:「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所以名「六境」者,即此六塵為六根所緣之境界,謂之六境。而六塵之名,即六境與六根接,則坌污淨心,故謂之塵,佛教圓覺經:「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法界次第:「塵以染污為義,以解染污情識,故通名為塵也。」
        內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意,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法塵而生意識,故云六根。六根若起思量,即轉為六識。大乘義章:「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六根。」而六根,六祖慧能在六祖壇經中,亦稱之謂六門。
        「界」是十八界,即六塵,六根,與六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即十八界。此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即十八邪;自性若正,即十八正。十八邪含惡用,即眾生用;十八正含善用,即佛用。佛是已悟之眾生,眾生是尚未悟之佛;如何防邪用正, 宗主告誡我們,在塵而不染塵,有相而不住相。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為真,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在禪宗裡有一個「龜藏六」之公案。
       僧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
       師曰:「入市烏龜。」
       僧問:「意旨如何?」
       師曰:「得縮頭處且縮頭。」
        假若有人說你是一隻「縮頭烏龜」,你可能會火三丈,大發雷霆的。因為,在世俗的眼光中,這是一句極具譏諷、甚至是一句罵人的話。但在佛法的修持中,這卻是一句可以開發人類智慧與潛能,使修持者能轉邪歸正、去迷轉悟的永恆之路。
        在禪宗中有「龜藏六」之公案,是禪師啟示弟子,凡遇到六塵境界時,就要如縮頭烏龜般,把眼耳鼻舌身意之六門關起來,使不受外境干擾,以保持清淨光明之靈覺。
        一般人之行事方法,多因年輕氣盛、好勝逞強、而不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之至理,而得縮頭處不縮頭,拼命的打開六門,接納六塵,以致弄得自己精疲力盡,神形損耗。今日社會上之亂象,莫不由此而來,這實是大部份人之寫照。所以「龜藏六」之啟示對一般人來說,凡遇到不可逆之趨勢時,要像張良受跨下之辱一樣的,不妨暫時把頭縮到龜殼內,不受外界六塵之干擾,待時空轉移,六塵遠颺時再行舉步,則不管邁向何方,都是止於至善之堅持。
        所以,時時提醒自己,要做縮頭烏龜,若能修得此龜藏神功。則養精蓄銳,安詳自若,將念頭定於一心,這種智慧之成就,有誰能與之爭鋒?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278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