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23期三版)
文 ‧ 鳳舞翔荷
佛陀時代還有個故事,能明示我們無價的真誠可貴在何處,當機會來臨時,當機果斷掌握住它,又是何等重要。
「有位叫倚賴善悅的乞丐婦女,他常看到國王、王子和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很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去供養佛陀,有一次她發心要做供養,便認真的外出行乞,但一整天下來,只要到一個小銅板,她拿著銅板去購買油,可是一個小銅板,買不到什麼東西,後來油商聽說她是要以油去供佛時,對她生起憐憫而給了她油。
倚賴喜悅拿著油到僧院去,點燈供養,她將燈放在佛前,許下好願,希望透過這盞僅有的燈,誠意的供養,將來能獲得智慧之燈,並願能解除一切眾生的黑暗,能淨化他們的一切業障,引導他們開悟。
供燈的當天晚上,其他燈的油都燒光了,但是佛弟子目犍蓮前來收集所有的燈時,乞丐婦倚賴喜悅的燈仍然一直燒到破曉時分,目犍蓮看到那盞燈不僅點燃著,油還滿滿的,並且有新的燈蕊。他想著此燈實在沒道理白天還點著,試著想要吹熄它,卻吹它不熄,他想以手指頭掐掉燭花,也沒有成功;他再試著以袈裟去悶熄,燈依然不受影響的燃燒著。
一直在旁觀看的佛陀開口告訴目犍蓮,佛明示他:「目犍蓮,你要熄滅那盞燈是辦不到的,你甚至無法移動它,即使你把一切大海的水都澆到這盞燈上,它還是不會熄,世界上所有河流和湖泊的水都熄滅不了它。因為這盞燈是以誠心、清淨心供養得來的,那種動機使得它擁有巨大的功德。」佛明示之後,丐婦走向佛陀,佛陀為她授記將來必定成佛,名曰「燈光佛」。」
一個乞丐貧婦可以在來日成佛,她依憑的是什麼?是地位嗎?是財富嗎?是名氣嗎?都不是!她一無所有,僅有的一個銅板,是乞討一日的所得,那一個銅板若不是油商的憐憫,她還買不到她要的油。一個貧困至此的人,卻能獲得佛陀最大的祝福,並且為她授記,依憑的只是一份誠心啊!一份清淨無染的動機,她許下的願,不貪名不求利,也不期待回報,但求開智慧,但求能擁有一盞智慧心燈,在將來能為眾生除去黑暗,綻放光明。
什麼是無染?不貪求獲得回報,不執著享有利益,不思慕功德,全憑純真自然的付出,這就是清淨,即是無染。福報的有無,決定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心念所懷抱的動機是什麼,有私人利益所貪求的動機,植不了福;存清淨無染的動機,功德無量,這就是不能秤量的無價之價吧!
命由人轉,轉動的關鍵在心念之間,毗婆尸佛時代的檀尼伽,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倚賴喜悅,皆是自己轉動心念,發下好願,轉變了自己的命運。
一份無量功德的產生,要見證它並不容易,除了要有誠意布施的人,更要有誠意接納布施的覺者,兩方的誠意相融相會,才能誕生無量至大的功德。因為雖有誠意布施的人,但如果沒有在人間普度化緣的覺者,誠意布施的物品,不見得能被人雅納,凡人瞧不起的穢舊毯子,誰會去接受;一個銅板買來的油,誰會去看重?若不是佛住人間,有情無所差別的廣化眾生,檀尼伽的穢毯能布施給誰,倚賴喜悅的油燈又能供養何人?如果少了大覺者接受布施,以福德祝福貧婦,檀尼伽又怎麼有機會得以受到祝福,轉變命運。
是人,才有色相的分別;是佛、是大菩薩,只有對眾生無盡的慈悲。生活在世俗中,你會去注意那一類的人呢?享有富貴的人嗎?享有名氣的人嗎?你曾不曾去注意那些貧困卑微的人,注意到他們樸實,注意到他們也能有一份好緣,注意到他們在轉變心念改造命運之後,或許比你我更早一步往生佛土,誕登佛道。
有善緣不一定能結善果,因為過程中未曾綻開智慧之花,更欠缺無私的灌溉,即使大好的機會能從天而降,人如果不懂得及時掌握,再好的機會也只是從身旁擦肩而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