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四版 我的一顆心?

【忍孝輯】

                文 忍孝

  在早期四、五十年代之國語歌曲中,有一首老歌叫做「我的一顆心」,它的頭兩句是:「我的一顆心,獻給一個人……」相信很多上了年紀的道長們,都能啍上一兩句,本篇拙文以這首歌名為題,但題目下面加了一個問號,好像又否定這樣的說法一樣。讀者大德們是否感到迷惑不解呢?不錯,過去從來不認為有問題的這句話,如今在廿字佛法之薰陶下,被我否定了。
        各位請想一下,「我的一顆心」與我的一本書、我的一支筆、我的爸爸、我的媽媽,在語法上是一樣的;這說明了「我與書」、「我與筆」、「我與爸爸」、「我與媽媽」同樣的是兩個個體,而「我與心」當然也是兩個個體了。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這個「心」之定義:古道有云「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則心與我有二矣!」所謂心,並非指人類身體之心臟器官,而是人類通過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發心動念後,反映到大腦中而成的六種意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意識,對境起念,念念不斷;後念一起,前念即斷。在念念剎那的變化中,前念、後念始終是連續不斷的。
        由於人們往往視「我」與「心」為兩個個體,以我之心向外求法求佛,而不知自家珍寶。所以才有唐朝梅花民「整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之慨嘆!我 大宗師說:「心即是佛」、亦說「即心即佛」。所以「眾生」、「心」、「佛」本無差別,我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法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即是我。所以梅花民「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時,悟出了佛本在自心,而整日向外尋春之謬誤了。
        佛是已悟之眾生,眾生是尚未悟之佛;眾生與佛,僅一迷一悟之別,那麼如何才能轉迷為悟呢?
        大宗師說道:「佛向性中說,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啊!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6399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