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25期三版)
文 ‧ 鳳舞翔荷
中國禪宗祖師爺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元年來到廣州,與好佛的梁武帝見面,自恃為一國帝君持有傲慢的梁武帝問他:「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開口便回:「並無功德。」一句沒有什麼功德,大出武帝意料之外,以武帝自負的想法,他已經做了那麼多的善因了,為何會沒有功德呢?達摩說明了:「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影,雖有非實。」造建寺院、勤寫經文、供養僧侶,雖有善果福報,卻還是有漏之因,因為還欠缺無漏智慧,即使修得再大的福報,仍然在人界天界的輪迴裏享些福罷了,一旦福享盡了,還得去受苦,所以就好像是隨形的影子一般,不是真正的實有。
不服氣的武帝進一步請教真功德,達摩答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清淨的智慧,寂然不動的本體,通達無礙的圓融處世,像這般的功德,世俗有相的分別是求不來的。達摩的回答一直不順武帝的心意,武帝改變了話題再問:「聖諦第一義?」達摩答:「廓然無聖。」武帝想知道什麼是最高的真理,達摩說明真理就像天空般的開闊,沒有迷惑也沒有了悟,不在於多寡高下。達摩的回答武帝不能了解,以為他刻意迴避,有些不高興,便威風的誇示自己:「對朕者誰?」答曰:「不識。」武帝擺出一國之君的姿態,問起對方,我面前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呢?達摩站起來回答:「我不知道那種事情。」武帝的用意,想一較身份地位的高下,此時達摩已深感話不投機,起身離去。
武帝好佛,也知造寺、寫經、度僧,但他未真正領悟佛法,又貪執地位權勢,雖然有善緣會見禪宗祖師,卻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受傲慢偏見的障蔽,始終無法領悟話裏玄機,因而達摩渡江北去。達摩離去後,武帝因為不了解問答的話而不安,向寶志僧詢問他的真面目,寶志說明:「那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是傳授佛教真髓的有名高僧。」受到提示的武帝懊悔不己,想追回達摩,但寶志阻止他,因為他既然沒有獲得佛法真理和達摩力量的態度,即使追回也無意義。
西方天降而來的大好善緣送與武帝,受世俗名相囿限的武帝無能掌握,只是與它擦肩而過罷了。有布施的人,無受布施的覺者,難以成就功德,有化緣布施的覺者,無誠意布施的人,也難響共鳴。世俗中有無數的人,時時拜觀音,事事求觀音,但菩薩真正化身在你面前應聲而來時,只怕又受業障遮蔽,對面竟不相識。何時我們能學會當機立斷,盡去我見,把握當下,不教機會離去了,才徒自懊悔?
佛陀開示眾多因果故事,皆有不可思議之處,白淨比丘尼裹著柔細的毯子,自母胎中誕生,是常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蹟,聽來不免令人心生執疑,但說不可能有此事。中國神話故事中有個哪吒,他是包藏在肉球裏出世的,遠古的神話,或許只是傳說,然而近代有個虛雲老和尚,真真實實是包藏在肉球裏出世人間。
虛雲老和尚的母親,四十多歲懷孕,經歷十二個月的辛勞期盼才生產,不料產下的竟是一顆肉球,絕望的母親悲恨而死,但肉球後來被剖開,裏面卻藏著一位可愛的男孩。唐僖宗時有一員猛將吳越王錢鏐,出生時是一粒肉球,父母將肉球丟掉,婆婆又取回來,剖開肉球一看,裡面有個嬰孩,取名叫做「婆留」,因為這緣故,他便有個乳名叫「錢婆留」。
太陽底下無鮮事,世事無奇不有,有些事物並非我們沒見過,就代表著不存在,也許玄妙之間,有時令人執疑,但只要是善行善法,便值得傳述與讚嘆。白淨女施毯沐恩能享大功德,倚賴喜悅供燈而得大智慧,莫不是要明示我們,功德不是世俗名相可以規範的,有價的金錢不見得是真功德,無價的誠心才是大功德,有無功德,還在起心動念的那一份動機,是不是清淨,是否無染。
(刊載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