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期四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

【忍孝輯】

       
忍孝

        天德通訊第廿六期,轉載了中央日報85.12.6.王子哲先生的一篇大作「無情論」,其中論及「金剛經」中的兩句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兩句經文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所在。其實, 大宗師在我教四類八部之經典中,也多所引用這兩句經文。但我一般道友多從表相、口中喃喃、心中茫茫的唸誦,而鮮有深研其意者,才有我 大宗師「朝朝夕夕誠是好,好經好典解為高,口誦不明有何用,日誦三千也徒然。」之慨歎;誠所謂「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也,故特對此兩句經文加以註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體用並顯的;「應無所住」而不著有是「體」,「而生其心」亦不著無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方是這句經文之般若實相。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住而不住於住,行而不住於行,一切不住就是實相世界,實相無相而一無所有,還有什麼執著、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在禪宗裡有這麼一個公案:「道明請示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我。』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道明當下大悟。」
道明本是六祖的師兄,因六祖根基銳利而先悟道,故五祖連夜為六祖講「金剛經」,並傳受衣缽。眾師兄弟為了爭奪衣缽而追趕六祖,道明出家前是名武士,身手健捷,是第一個追上六祖者,才有這段公案,也是六祖的首次說法。
        當道明追上六祖時,被六祖的威儀莊嚴德相所感動,而向六祖請示曰:「我是來求佛法,並非來求衣缽,但願您給我佛法的開示。」而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並非沒有善心也沒有惡心,而是應無所住後,而生的沒有分別心;也就是依般若智慧而生其心之意。所謂生心,就是生我們本具的妙明真心,亦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真心成佛」之菩提心。
        然而眾生所生之心則是人心,所謂「佛魔一心」,佛心生,即是無所住而生之心;魔心起,即是有所住而生之心。蓋魔心即眾生心,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我 大宗師要我們學廿字佛法,首要悟出實相真相,就得放下有住之心,因一切放下,妄念自息,妄心自滅,即生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被雲遮。因此建議大家明此道理,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覺則即相離相、一切不住;不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留住。
        總之,佛向性中說,莫向身外求,佛與眾生,本來無二,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啊!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2832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