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淑德 師
「明」這個字大家都認得,但是要如何解釋,就值得我們深思精研了。就字義來解是光亮、智慧的意思; 開山祖師對「明」字曾加以解說:「寸心如日月之明,良知通達,見理而不偏蔽為明。」就是要我們乾坤弟子,都能心地光明,讓良知與良能都通達到光明無暇的境界,聞正道正信之理,能不因好惡而產生偏執的闡述。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對「明」有深刻的瞭解?是否有遵循「明」的道理做為行事的準則,這期「天德通訊」是戊寅年的第一期,就與同道們談談「明」字的義理,希望這一年大家在生活上能「明」,行為處事上能「明」,明白教義道理,為「凌雄寶殿」貢獻心力;為教道宏揚竭盡心智,並增長大家的智慧。
一、生活中的「明」:
人活在娑婆世界,受五濁、四劫、四苦所纏擾,先天的靈明元性,已被厚重的六塵矇蔽,使之由四大假合所成的人身,在娑婆的紅塵中載沉載浮,忍受貪、嗔、癡、愛、生、老、病、死之苦,稍不留意即墮入三途,元性靈明不得返天人之道途,豈不可憐、可悲啊?因此無論這個生活是喜是悲、是極樂(善)境、是地獄(惡)苦,它總是個實相,如何在實相中得到明呢?引述 覺明金母聖示:「……無為之用,在於明虛,虛極而明,以復萬明……。」
實相非相,總是空相,人命僅數十寒暑,如夢幻、如泡影,剎那就過,屆時兩腳一伸,一切盡化烏有,在有生之年不能窺破五濁、四劫,而自戕其身,致使子子孫孫因其所遺,肇造怨懟、不得安寧,這又何苦來哉?「無為而為,謂明虛妙。」世俗嘗言「人生是現實的……」,修道人要明其現實,現實的背後又是什麼?
依然是虛,所謂虛極復明,即是空而不空,謂之真空。明乎存留的那一點元性,將之發揚,即無為而有為;就是務實,也是務虛,秉大道至明,至明明覺,即達妙境。用世俗言謂之即「人生是彩色的」。生活的實相,就是虛相;人生的現實是虛空的,要顯明明道元性,就是空而不空,也就是務實有為,秉持正道而達明德之境。
二、行為處事的「明」:
人為萬物之靈,因其得先天之正氣,方可成人身,故具先天元性,雖受五濁之害,然元性不滅,故謂之靈。人言行為光明磊落、處事明快,皆不離「明」,明離則暗,暗則生妄;故佛有云:「妄生覺起,覺起妄離」,如何離妄得覺,皆由自心觀照而生;觀照者自省自覺之謂。
儒家云「吾日三省吾身」,即是在行為處事上,經省而得明。孔聖人對行為處事如何達明,曾有一段記錄:「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這句話大意是說:像水一般逐漸滲透的讒言,像受了切身之痛般的訴冤,都無法得逞其目的,就可算是明智了,……就可以算是深遠明察了。」雖說行為處事是經驗的累積,但不從中正之道,也是枉然。
故明覺經句解中有云:「萬物唯心所造,心何以能造,因心有明,因明更名……」「能不具於相,不落於空,則可謂光明,此乃意志光明」這就是說,世俗間一切事物的發生,皆是由人心所造成,因為人心明而發明事物,因發明而有名,這個名是由萬法所化,一切動植發潛、天地五行,皆由萬法而化其名。行為處事皆依法而行,但是萬法唯心,心離正覺之道,即是偏邪妄覺,則其名不明,所以 宗主要我們行為處事,能不著相、不落於頑空,即可達光明之境。
如何在行為處事不著相、不落於空呢?不著相就必須客觀,行中庸之道,而行事能不偏不倚,就必須發揮良知良能,積極開創發明,尋求正道正解 方可達明。舉個例來比喻大家可能就瞭解了,「譖」這個字我不認識,絕不可以為了面子而唸成「潛」,這就是不著相。我必須去查字典,弄明白這「譖」字念ㄗㄣˋ,就是毀謗他人的言語,即讒言的意思,這就是不落入空的意思。因此行為處世的「明」,是一種積極的觀照智慧,是大覺大行之明。
三、教義道理的「明」
宗教的道理都是勸人培功修德,其文字義理則具無限的智慧,若不能從中得光明智慧,僅求長壽發財……等功利慾求,如此,信教實在信的冤枉,很多信教的人,中途離教或改信其他宗教,都是因為不明宗教的義理,對該教沒有正信,本較亦是如此。
奉勸乾坤同道,平日多參研經典,從經典的文字上獲得光明的妙智妙慧,則人生觀會更積極的創造發展與奉獻。本教教義以廿字為中心,由廿字而發四類八部經典,如何明白廿字,就必須由四類八部經典中習得,這些經典都是 宗主口吐及列聖列佛所述,字字皆具智慧。
能從經典中獲智慧的人,不一定要具有高深的學問,要知道,經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諸佛列聖的法身舍利,要認識 宗主與諸佛,在文字上即可認識;前面言及先天元性人人皆具,因此無論在生活上的明、在行為處事的明,皆必須從教義經典的文字中來明白道理,此先天元性就是認識 宗主而皈依天德教的始覺智;這始覺智就是先天元性,也是慈悲仁愛的本性,即佛性是也。
當我們研習經典教義時, 宗主會讓我們更接近到 宗主的慈悲,因為始覺智會讓我們在文字上獲得(明白)一次又一次不同的道理,領悟出教義的道理為何?經由悟出的道理,在生活中、行為處事中去行、去修,直到成就「覺行圓滿」。
各位同道,「明」在廿字中是最根本之道,任何一個字皆必須從文字中領悟明白,才能在行之中實踐廿字的道理,闡揚天德教義,故在明覺經句解中, 宗主諭示我們:「……明者覺易,凡佛所云,則在明而後覺,不明不覺而已,換言之,即明而後行,由行而得覺,不行則不覺,此覺必須由明而生……」。
我以為「明」為一切智慧總稱,希望同道能發揮始覺智,精研經典教義而明覺,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行其至明而樂其道,行深般若,召見一切皆空,而達至性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