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期二版 和心則事事可成 不和將一事無成

                 文  南山耕田

(之一)

        廿字,以忠開始,以和為末,彼此相佐相成,相互為用。能一團和諧,自然平順融洽,相反地,不能和諧,則會彼此背離不得喜樂,甚至互相產生怨隙仇恨。
        修養廿字,如果少掉和心,將無法做到忍耐的功夫,在團體之中,不能以和為貴,常常會自認錯在別人、對在自己,於是一口氣吞忍不下,忍字修身的功夫也就破損了。人一旦不能忍和,更談不上禮,見面相怨,背地互責,又如何能夠持禮相待?禮失之後,儀表散亂,對人沒有禮讓之心,對己沒有謙虛的態度,外不恭、內不敬,虛偽生起,真立刻弄失了。真心亡失,言行舉止即無法持守誠實不欺,話不由衷,空口白言,信就崩散了。
        人無和心,容易貢高我慢,將自己看的重,將別人看的輕,如此高傲,難以正心明道,不容易靈覺見性明心,覺空於無,反倒執無為有,執惡為善,當人固著於己見時,處事偏曲,欠缺明達事理,則不能通權達變,既不能通達變,即不能酌理衡情,照這樣走入死巷子,覺與明也將迷失了。
        靈覺之心迷失,清明之心迷失,公正之心也會陷入黑暗,代之而起的,是自私小愛,愛人一旦有私心,一視同仁的平等、博愛,就會被自己的私心忽略遺忘,修行失去了推人及物的廣大慈悲,連接著側隱為懷的的仁心少了,救濟孤獨的慈德之愛也薄弱了,那麼,博字修身、仁字修身、慈字修身,實踐篤行的力量自然是極為衰弱。
        只存私愛、不行博愛、仁愛、慈愛,又如何能以體諒為心,不能體諒他人,苛責、挑剔、揚發別人缺點的暴怒,必定時常顯露在不自覺的言行之中,勉強責求別人能力做不到事,而使人難堪,則寬恕之心、饒恕之心、原諒之心,便退避修身的背後,隱而不見。
        持守聖賢之道感化別人,是進德,進德的法則是明德、修德,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檢討自己,有沒有失德、有沒有做善事,每日都能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往善處更新,既能如此常行修德,就不會犯錯,也不會虛假造作。然而,人失和心之後,就不能寬恕別人,不能寬饒別人,又如何能以德行感化別人。執著私情小愛時,難免犯錯,難免虛假造作,這樣不是失德了嗎?
        人為私愛犯錯時,便守不住堅定不變的意志,所選擇的是寧為瓦全,不為玉碎,很容易屈服在自己怨憤的意氣之下,而失掉松柏凌霜雪而不凋的堅貞精神。堅貞的志氣一失,不取非分之物品的原則跟著蕩然無存,節操一失,廉潔還能存在嗎?私愛起貪心,貪心則看不淡一切財物名利,財物名利無法捨離,廉字修身還能存在我心嗎?
        師尊言明:「忠者,盡其中正之心之謂也。」中則不偏向任何一方,正則無邪心、邪念、邪行,完全以正義正理為準則,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如此心能中正,則正直無私,不欺瞞不貳心。反之,如果,躊躇在偏私利害之間,中正之心搖動,就不能盡忠了。
        忠必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事事物物。忠於國,則以國為重;忠於家,則以家為重;忠於朋友,以情義為重;以盡國家、家庭的責任,以盡朋友之間的信義。廿字弟子,必當忠於廿字,以盡德教弟子的責任。 宗主所言:「一人盡忠,千萬人盡忠,眾志成城,牢不可破。」事業的成敗,如果眾人秉持忠誠共同努力,自然能夠成功;如果大家隱藏奸偽營私相謀,必定失敗。
        行道者,如果失掉和合之心,在團體之中,很難放下掛礙,盡忠職守,既不盡忠於道,又談何護道、行道?皈依 師尊,既不體會師心良苦,又不順聽聖訓勸勉,這般違和逆行,能說的上有忠於師嗎?
        國不和,國亂;家不和,家亂,一個家庭既然混亂,孝悌之道,即難圓滿。父母不慈愛子女,子女不不敬養父母,家庭中父母子女失和,孝道因此而淪喪。孝字修身,因和而成就,因不和而敗毀。
        節省財物是儉,寡欲約身也是儉,儉視養神、儉言養氣,約束身心,不多說無益修身之言,不但不浪費力氣,而且謹慎言語,更能減少他人的怨尤,不造自己的口業,道理上不偏失,臉色上不憤怨,正氣不耗散,即可以養氣。可是,為人失掉和氣之後,暴怒的言語、相互的指摘,隨意就會宰制自己的行動,容易聽信邪言,容易多說妄語,沉淪怨嗔之中,不只精神渙散不能堅固,正氣也會薄弱,使外邪有機可趁。所以,無和則亂,亂則亡忠失儉。
        廿字之中,每一字都有一字的和諧,和諧就會和樂,和樂就能和順,和順自然一團和平,和平則事事可成、字字可修;每一字每一事,若有不能和諧的地方,將會字字有障礙,事事難成就。和字上連、下連廿字各層,從正反兩面來做省察,深遠的義涵自然呈現出來。
人能存和心,與別人和樂,與團體和合,他所做的事情,即會和順,他所處的團體,更能達到和平,和諧和平運動的團體,精誠一致,力量廣大。
        一個人以忠字修身,他若能體察師心良苦、聖訓慈愛,他將能忠於師訓,盡忠於道。人肯忠於道,又有何罣礙拋不開、放不下,他拋得下私情、放的下私怨,自然能廣開心胸、寬恕他人、原諒他人,人能原諒、寬恕,仁愛心、慈愛心自然顯露,或者,為人修養仁、修養慈、篤志力行,他自然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他人設想,替團體設想,如此,計較心、分別心退徐了,恕心即可圓滿自己、圓滿團體。
        能忠、能恕,下連各字能修能養,自然可達到和字修身;能和樂、能和順,上連各字,不論明、不論覺、不論孝、不論忠或恕,每一字之修身,也可圓融進德。所以,和字,實在是普修廿字進德的重要樞紐。和字,往內修養自己,可使自己的心性精氣神,都達到中和的境地,心性和氣適中和諧,那麼身體四肢百骸,沒有不安順的;往身外修身,可使一切政令刑罰教化,都達到適中和諧,那國家民物,全能處在適當的位置,安居樂業。
        和之可貴,小可健全心性,大可太平天下。然而,和平並非同流合污,和與同,表面上很相似,實際上的義理,卻是相反。如果有人說一事件事是好的,我就跟著說好,或者,他說某人很壞,我也跟著說那人不好,完全不謹慎審查義理的對錯,只是隨聲附合,如此,不過是討好別人,只求自己和別人相同,並不是適於義理的和諧。
        人事物之中,難有絕對唯一的是非對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惡之中必須度量斟酌情理,在喜愛、厭惡之中,求得中正之道,不使自己的心靈有任何的偏曲,這樣才能使自己與別人和諧,但不與人同流合污。
        凡人常有自己的主見,習慣看別人錯誤,不容易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好比眼睛,能看見極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就算力大如牛,舉的起極重的物品,卻無法用手舉起自己的身體,因此,人不能自知己過的時候,實在很需要有益身心的朋友,來匡正補救自己的過失,來輔助自己改除缺點,調和自己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到身心修養的中和之道。否則,固持己見,而自己的主見又不合義理時,難免顯露高傲心態,屆時,不僅修道難,連要做個有抱負的人都很難,當我因為高傲,將自己澎脹的很巨大時,別人那有辦法將我容納入他的眼內呢?高傲會使人很「近視」,只看見自己的存在,而看不清楚別人存在的價值與可貴。
        食物再怎麼美味,經過三寸喉嚨之後,味道就沒了;音樂再怎麼悅耳,經過一個晚上,也就忘了。然而食物的口味,如果沒有調和,太淡太鹹,都難以下嚥,更無法使味覺感到滿足快樂;音樂雖然聽過之後會遺忘,但是高低音如果沒有調和合和聲,聽覺就無法感受美妙舒暢,因此,羹必求和羮,音必求和聲。
        身外之物,我們都會力求其和,更何況心是一個人身體的主宰,氣又是一個人身體的運用,怎麼能不盡力求取適中和諧呢?所以不要違背和諧,就不會攪亂了氣,氣不暴亂,心性穩定,自然能掌握的住大公無私的志向了。
        高傲之心,需要虛心加以調和, 宗主雖貴為三才導師,尚且謙虛自持,期望有真實的前輩,來指正他的過失。可見修和,必在以身作則,自己先將自的心性調和好了,才有可能進一步去感化別人。
        優秀的工匠塗漆的時候,塗的太慢,漆很難乾燥,塗的太快,又不堅固;鑄劍的工匠,劍鑄得太剛硬,很容易折斷,劍鑄的太柔軟,又會彎曲而收縮,所以塗漆、鑄劍,都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因此,調和適當,不是件容易說到做到的事。
        做人難做,難在調和不易,性情偏向軟弱庸懦時,可能亡己毀國;行情偏向強悍兇猛時,又會被害殺身。懦弱是不及,強猛是太過,都無法圓融人事,由此分辨是非曲直,求近中和,真是不容易在一時之間,能夠說的明白清楚。
        兩人不和,就會生起爭執訴訟;兩國不和,將會擺開戰鬥廝殺,不論我輸你贏,或是你死我活,怨仇總是結下了,如果執著有怨報怨、有仇報仇,如此冤冤相報,生生世世都將和這份惡氣相互纏鬥,那麼怨氣沖天,也會招感惡氣而來,最後不免演成浩劫,到時不論爭贏的你,或鬥勝的我,都無能逃脫天地,而將自己沉陷在水深火烈之中。
        劫原是由人自己造來,並非天地不仁,惡意下降,所以今日要挽回未來的浩劫,必先調和天地陰陽的變化,使小人道消、君子道長,天地之心是仁心、慈心,是大公無私,是博愛萬物, 宗主提倡廿字,旨在調和人心,人心和,天心即和,天心既和,風調雨順,萬象同春,天心既可以和挽回,劫運又怎麼會來呢?劫運能夠挽回,世界又怎麼會有末日呢?
        與其懼怕世界末日,不如修和力挽狂瀾,修和共進大同。在和樂共享,你太平、我太平,天下太平的前提下,先把心高氣傲的性情放下吧!

           〈未完待續〉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1594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