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期三版 珍惜滴水敬天恩
                    文 ‧ 陳幸好

        「人在公門好修行」,「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些都是古德勸勉世人的話。日前看到經濟部的官員上行下效節約用電的善舉,叫人不由自主的大聲讚美他們的勇氣。這一股清流和日本一群醫生發起的「清貧運動」相互輝映,讓人的心情就像剛下過雨的天空一樣清明舒暢,彷彿又看到了黎明的天光,它讓我想起「滴水和尚」誠篤力行「惜福愛物」因而開悟的故事。
        儀山禪師有一位個性謙和,恭順又非常勤勞的好弟子,平時照顧禪師的生活起居。有一天禪師要洗腳,就呼喚弟子提一桶熱水放入木盆裡,結果水太燙了,弟子趕緊又提一些冷水,並隨手把剩下的冷水倒掉了,這時候,儀山禪師很生氣的喝斥道:「這宇宙的事物都有用處,更何況上蒼所賜的水,你就這樣輕易的把它糟蹋了。即使小如一滴水,也要滴水必珍不浪費才對呀!這一滴水如果給饑渴的人他能活命解渴,那麼這一滴水就是活水呀!(記得幾年前巴基斯坦的一次大地震中,一隻狗的幾滴口水,竟救活了被壓在石柱瓦礫中奄奄一息的女主人)。
        灑樹澆花,花樹也能滋長而欣欣向榮的回饋我們清靜的空氣,一滴水蘊含著天地無限的生機與慈愛,你竟如此不懂珍惜與感恩,雖身在佛門又怎樣能和諸佛接心與祖師們相映呢?自從受了禪師嚴厲的教誨後,深深懺悔自己的輕慢心,痛下決心時時警惕自己不可再犯,不久洞然開悟,明心見性、從此改名「滴水」。他一生以「滴水」為名,大家都尊稱他為「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一生行持「惜福愛物」滴水必珍而不遺餘力。並一再的要求他的弟子們恬淡知足,感念物力維艱,憫農護工,時時刻刻不或忘,如此修心日久可心意純淨。自然可以耳聞大千世界的潺潺法音,即使鳥叫蟲鳴,也無非都是如來說法。
        「粒米必珍,福之源也」。一個人今生中所享有的衣食不缺,榮華富貴,都是自己過去累劫行善培福而得來的。如果不懂得珍惜,縱有金山銀山也有耗盡的一天,所謂「水滴雖微積之以成海,砂石雖小聚之以成塔」。
        日常生活中怎麼可以掉以輕心隨意暴殄天物?在道場或寺院,上要留心到處我們都可以看到「滴水如金,敬請節約用水」或「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的標語」,提醒叮嚀眾生,一點一滴都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不可一味的消福,因為福盡必殃,再說,眼前的社會,充斥著物質的氾濫,處處堆積如山的垃圾,都是揮霍無度浪費所形成的。
        如果我們當下就能見賢思齊,從自我開始節約用水用電,每個家庭每天都能減少一些垃圾,少用一個塑膠袋,少浪費一桶水,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人人都能身體力行節儉,進而守道德,進而守道德,不因善小而不為,先點亮自己的心燈,你來做,我來做,大家都來做,一手動千手動,只要有心,相信我們的社會可以日臻善境,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或多或少還給大地母親潔淨的水、青翠的山、人人方寸之中都有一幅勝景。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1308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