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期二版 和字指南集解(之三) 【人生指南和字集解】將高傲心換個和心 
原文:蕭大宗師昌明夫子
集解:阮護憉

(續33期第二版)

【原文】
        今本社創立伊始,求真實前輩指過失,即和之意也。何者?目能察秋毫(1),而不能自觀其睫;力能舉九鼎(2),而不能自舉其身;人明於觀人,而不能知自知其過,誠得益友以匡救之、以輔助之,使我無過,亦無不及,非中和之道乎?
        今夫庖人治庖,過於鹹則益之水過於淡則益之鹽,必鹽水配合,得其和焉,而後謂之和羹。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是也(3)」樂人治樂,其聲高者,抑而下之;其聲低者,揚而上之,必高下相合,得其和焉,而後謂之和聲。詩曰:樂於和聲,和聲克諧是也。
        食也者,悅吾口者也,過三寸則不知也,而必求其味之和焉;樂也者,悅吾耳者也,過一夕則不知也,而必求其音之和焉。心為吾身之主,氣為吾身之用,安得不求其和耶?孟子曰:「持其志,毋暴其氣。(4)」此和之之道也。

【主旨】
        此言和其身心之道。

【集解】
        人多自是,惡聞已過,而失其中和之心,性氣偏也。宋師之謙,旨在示人以身教,正所以欲人反省,虛心請益。故引申為喻,以明和之理也。庖人,謂庖廚之人,古者掌膳羞之官曰庖人。治庖,調飲食也。鹽水交和,和之一理也。
        此言明君賢臣之治國,可可否否,相與和金,政得以平,有如和羹。如樂亦然,五聲、八音、器物,各不相同,調而和之,則成悅耳之樂。可知在和不在同,其理明矣。
        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夫口之於味,耳之於聲,而必求其和者,所性之一端也。使或不和,必覺乖然有所背戾而不快,口耳且然,可知身心性命,更不可有失夫和矣。
        孟子之言,蓋以人之視聽言動,皆氣之所行,而氣聽命於心,心之動向為志,持之以正以定,而不失義失理,是持其志之道也。志平則氣平,故應於事物而得宜,志暴則氣暴,流於謬戾乖張,則失節失和矣!故曰持其志,毋暴其氣,乃所以和其身心也。

【注釋】
1. 秋毫:動物的毛,秋天更生時,極其細微。比喻極其細微的東西。
2. 九鼎:大禹收九牧之金,鑄鼎。戰國策嘗言,凡萬人,方能扛一鼎。比喻物之重者,曰九鼎。
3.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和羹,調合五味之羹。戒,敬謹預備。平,味調勻和。
4. 持其志,毋暴其氣:把握住志。不要攪亂了氣。持,守也。暴,亂也。

【原文】
        雖然,和亦未易言也,良工塗漆(1),漆緩則難晞(2),漆急則不固,均其緩急,使之調和則美焉。冶人(3)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無折,則加之鉛;欲無卷,則加之金。何者?金性剛,而鉛性柔,均其剛柔,使之調和則善焉人之心性有似於此。徐偃王性軟而國滅;齊簡公性懦而國亡,過於柔者也陽處父性強而被害鄭子陽性猛而殺身,過於剛者也。皆不和之所致也。

【主旨】
        此言性偏者,而未易能調伏於中和。

【集解】
        漆為漆樹之汁液,其性黏稠,塗物緩急,因與氧氣化合作用不同,故有難晞不固之異,均其緩急,使之調和,良工知其準也。
        夫均其緩急,均其剛柔,使之調合,而漆乃美、劍乃善,則人之心性,天下事理,悉當如是。
        理亦可知,故國有之事,必有武備。古之士君子,有琴亦有劍;寺裏佛慈之前,則有怒目金剛;天氣風雨陰沈,則有雷霆之震。世運每逢大劫,天則必出聖人、降大道,蓋調和之理也。
        昔佛被哥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當時割也割了,截也截了,若非四天王赫然震怒,雨沙礫石,決不能令惡暴之哥利王長跪懺悔。推此可知,天下乖曲之事,於義理倘得其平,雖殺人,亦和也。
        何以言之?方令天下,惡氣沈重,故經言上帝大怒,令飭魔兵魔將,降於紅塵,收盡彎心曲性之徒,救護善男信女,蓋所以平天下之冤戾也。是故,黃帝戰涿鹿而擒蚩尤;大舜流工共、放驩兜、竄三苗,殛鯀;成湯放桀;伊尹放太甲;武王誅紂;戮飛廉滅國五十;周公、石碏大義滅親;孔子殺少正卯,作春秋,褒褒貶貶。
        蓋夫邪暴去而大義伸,善惡別而視聽正,故此諸聖所作,天下悅之,得其太和也。世之邪曲紛淆,以糊塗混沌(4)為得者,腐而已矣!順逆不分,正義蕩然,豈亦謂之和乎?夫此之不可不辨者也,故曰:「和亦未易言也。」

【注釋】
1. 漆:木名,落葉喬木,樹皮的黏汁可做成塗料,以塗抹器物。
2. 晞:音ㄒㄧ,乾燥。
3. 冶人:鑄匠,客金屬、鑄器物之匠也。冶,音ㄧㄝˇ,熔煉。
4. 混沌:音ㄏㄨㄣˋ ㄉㄨㄣˋ,不開通的樣子,或糊塗無知的樣子。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054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