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字心花故事集】 將不良心換個恕心
文 ‧ 南山耕田
有一位禪師向來以嚴格要求學生出名。一日,禪師因事外出,因為天氣燠熱,一位弟子便脫掉上衣躺在大殿前午睡,後來禪師回來時,弟子發現時已來不及起身,只得裝睡下去。禪師走進大殿發現後,也不發一語,反而躡手躡腳地從弟子的身旁走過,唯恐將他吵醒,躺著裝睡的弟子卻早已嚇出一身冷汗。自此以後,這位弟子再也不敢放縱自己的言行,他用心修行,終於成為一代名師。
明治時代,京都天龍寺有一位滴水宜牧禪師,他在十九歲時就出去雲遊,聽說儀山善來的名聲後,便跑去岡山縣曹源寺拜訪。獲得入門許可的滴水,有一天輪到他燒熱水,而準備入浴的儀山和尚命令滴水說:「水是熱的,去取一些水來。」滴水無心的把留在水桶裡的水倒掉,然後從井裡打來新的水。儀山見狀,大聲喝道:「這樣子還能修行嗎?」儀山認為,雖然是殘餘的水,仍然可以做有效地運用,如果用它澆灌植物,將能使植物生長,植物活著的話,自己也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對於滴水若無其事的浪費掉時,儀山感覺十分生氣。經過儀山的大喝,滴水立即領悟,從此極為珍惜水源,而修成一名大禪師。
師與弟本存互敬互愛的倫理儀規,卻未必有貴賤之分;師與弟的互動之中,經常激發教學相長的智慧火花,有時也存在著互不諒解的怨憤。
敎與學需要互諒與共鳴,才能和諧而不怨,教導固然有責任的督策,卻需要了解學習者的智能,因材施教,使其各守本位,各司其職。如果忽略學習者稟賦的差異性,一味苛求,以要求完美來到達自己的理想,將使學者備感壓力,萌生退卻,敎者也會感受挫折,而怠惰原本的志向。師與弟於進行敎與學的過程裡,如果缺乏無私忘我的胸襟,便很難激發共鳴,沒有共鳴的敎與學,何止事倍功半,經常是掣肘難行,彼此怨懟,既無互諒,更無感恩。
嚴格要求儀規的禪師,所責求完備的是什麼呢?應該是一種修行者莊重的舉止,以外在莊重的舉止,進而莊重內在向道的心志。在禪師發現弟子失態時,並未立即大喝給予指責,反而選擇靜默的離開,也許在那時,禪師能以恕心設想弟子為悶熱所苦吧!或者他不想使弟子難堪。然而在無聲之中,弟子由於禪師的寬恕,由自己內心覺悟自己舉止的荒唐,轉化改正了自己,在這場無聲的敎與學之中,禪師所運用的是最靜默的獅子吼,弟子所學到的是最慈悲的寬容,為師者以恕字築心,弟子不僅由衷敬仰,並且醒悟己非,禪師嚴格而不苛刻的威儀,在無聲說法裡,自然而然地傳進弟子的心坎。
滴水將木桶裡的剩水隨意倒掉,看來只是小事,而儀山禪師卻大喝指責,儀山深刻了解滴水滋養萬物生命的無比可貴,滴水卻還不明白。透過儀山棒喝的獅子吼,滴水領悟了,他的心和儀山禪師的心交流共鳴,從此珍惜滴水,而成滴水宜牧禪師。
滴水以恕字築心,不怨憎儀山禪師的責備,並且領悟儀山禪師所教導的道理,儀山禪師珍惜水源的禮敬之心,自然而然的傳給了滴水,滴水透過對於珍惜滴水的領悟,也修成一代名師。
為師或為弟,各有各的根器與涵養的程度,也各有各的專長與不及的地方,如果不能通權達變、因材施教,則會失去圓融,一旦為師者以不適當的求全,未能寬恕弟子時,弟子也許無所適從,那麼跟隨為師者繼續學習者必定變少,此時為師者無法將道推廣,道也就難傳了。
再者,為人師必須有優良的典範,才能宏揚正道。如果師者存在私心,不能秉公處理,將使群體失和,只知自私自利,只知看重自己輕視別人,那麼爭議經常產生,彼此怨怒,如此,師無法傳道,弟無能宏道,道也就隱形不見了。
師要受得弟子的敬仰,除了需具備大公無私之外,更不能有貪念,一個私貪無厭、營利謀財的人,已經是十分可鄙了,他自己都修不好自己,又有什麼能力去教導他人呢?這樣的師自然被有志之士所唾棄,又如何敢狂妄傳道。相同的,一個私貪無厭、懷怨生非的弟子,哪能領會為師苦口婆心的教導,又怎能知道師恩引領的可貴,在他執迷於自身惡習的貪歡時,早已失德離道,即使讓他跟隨一流的老師學習,也是難有成就。師與弟要激發共鳴,都需要無私無我的修養,如果滴水的根器薄弱,智慧低劣,在儀山大喝時,也許他心靈轉化的不是澄澈的醒悟境界,反是被指責後惱羞成怒的怨恨,如果滴水是這樣不通事理,不受師訓的狹隘心量,那麼面對儀山正念的教導,他又能學到什麼呢?他既不能體味,也不知感恩,更無能去進一步用心修行,就別遑論會有什麼成就了。
因此,師與弟的教學必須要有恕字築心,有恕字築心的教學路程,將能互諒、互信、互愛、互相感恩,師得以盡責傳道,弟得以承道,各守本分,各司其職,正道則因師與弟子的和合互助,得以宏揚普化。佛曰:「正己修人,自修修人,自度度人。」師者,必先正己,才能顯現優美的典範,訓勉化度弟子。兩位禪師必然在日常生活之中,能以身作則,因此弟子接受無聲或有聲的訓示時,便那麼自然的受教了。在修行的道上,兩位身為弟子的人,懂得將心比心設想老師的苦心,由這分恕心將自己轉向最正確的修養,因此激發無人無我的共鳴,到達更上層樓的精進境界。
滴水宜牧臨死時,留下一偈:「曹源一滴,七十餘年,受用不盡,蓋天蓋地。喝。」(1)一滴物質的活水可滋養萬物生長,一滴覺悟的活水可涵養慧命,為師者能不吝惜施教,懂得善用活水觀機逗教,正道的慧命傳承將因此源源不絕。
註:
1. 曹源指的是曹溪的源流。中國禪師六祖慧能曾住在曹溪寶林寺。曹源一滴水,指慧能大師的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