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期三版 廿字精神(之一) 編撰:田昌熾

壹、廿字緣起
        師尊七歲離家,以忠孝仁慈四字,普化普度,挽災救苦。(1)
在四川青城山萬佛洞,入定參禪時,靈返凌雄,向眾佛提議,將五教合而為一,定名為德教,以忠孝仁慈德,廉忍公覺讓,十字為則。(2)七日之後,其靈返體,將此事告於群弟子,信否各半,因而作罷。
        師尊在出川入湘之後,集合五教精蘊,綜儒之忠恕,釋之慈悲,道之感應,耶之博愛,回之清真;且不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心傳,定名為廿字,曰:忠孝仁慈德,廉公忍覺讓;節孝仁慈端,德勤廉恥敬。男女各以十字為主,各正其源,切而行之。」(3)
        最後又感到,分而為乾坤兩教,總不及無色無相之淡然不分乾坤。於民國十五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正式訂廿字為: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且將教名訂為天德聖教。(4)

貳、五教精蘊
        道基於靜,靜者生動,動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動靜陰陽,化生無窮。所生者,道所生也;所成者,道所成也。儒家明是理,著易、禮、詩、書、春秋諸經,引人止於至善;又以大學為各經之端,發明性道之學;以格物致知之論,而明修身養性之道。釋家明是理,則有貝葉金剛楞嚴心經諸經,以啟明心見性,性理之源。道家明是理,乃有道德黃庭子書諸經,以發玄妙天人之理。耶家明是理,乃有約翰聖經諸書,以通世界一氣,人類互助之本。回家明是理,乃有喇嘛可蘭諸經,以啟清真至道之學。此五家之本旨,無非維繫人心,順乎至性,以歸納於自然之途。要皆忠恕也,慈悲也,道德也,博愛也,清真也,不外以性命之理,而通至聖之道。(5)
        儒:忠恕明吾道,求仁仁自賒。動靜生至性,至性入聖賢。不知性命理,大道啟能傳。孔子現身闡道,糾正人心,整理綱常,以維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之義。而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示人應走途徑。復示以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人歸宿之根。以性明德,以德明道。(6)
        釋:佛本有心,放大光明。空即是色,悟我真形。無明自明,惟我至明。無形有形,惟我性通。不覺自覺,惟我慧聰;六塵不染,五蘊皆空。本我慈悲,自利利人,一切諸佛,信受奉行。佛由心生,色由眼接;無色方是佛,無接方見性。惟清與靜,方是至境;塵埃不入,清淨自明;無恐怖,則心性定;無幻想,則質體清;清中之清,自具真靈。三世諸佛,舍利圖明。純一不雜,正氣自存。(7)
        道:道者明也,明者靜也,靜者至也,至者性也;惟性至而後明道,惟明道方可貫通神鬼。匯澈元理,動者生靜,靜而至性存焉,惟至性方可化生萬物。天地本為好生,人違其性,則天必降生戾氣,戕奪其魄。修身者,修其心,心正則性和,性和則濁去,濁去則清昇,清昇則體明,體明則和氣至,和氣至則大慧生。於是與聖人合其德,與天地合其心,與山川合其秀,此人中之仙也。人能修性培身,靈光凝結而不散,軀殼雖舍,真靈必存,秉其靈性,則名之曰佛也仙也,故物格而後致知,此所云道也。(8)
        耶:五教合一,世界一家,博愛其體,大同是賒。仁民愛物,極樂堪誇,磅礡正氣,種此靈芽。大哉主宰,救物濟人,還我本來,樂我天真;我修我性,我認我身;誠心懺悔,冤孽不存;一切知覺,誠可格神。意誠心正,無臭無聲;元精所佈,天地不傾,空中之氣,萬象皆同。天父主宰,萬界所宗,福音遠播,靈感交通,一切生物,同返天邦。(9)
        回:道者氣之正,清也真也;惟清真,可以明道,亦可以立道。氣出於清,道之正也;氣出於濁,道之漓也。濁者漓夫道,則一切妖魔邪崇,皆隨濁所化;清者上升,則一切仙佛聖賢,隨氣所成,此中至理,惟道是明。吾以清真二字傳教,實為一切眾生超凡入聖之門徑。覺我本來路,還我本來因。我身即是假,我靈即是真。無極生至有,至有即我身,一切皆虛幻,好尋原來人。(10)

釋:
1. 局外禪音上集,頁五一。
2. 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頁九。
3. 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頁二八。
4. 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頁三四。
5.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序,頁一。
6.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大成至聖真經,頁九。
7.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西方教主真經,一四。
8.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道統正德至聖真經,頁十九。
9.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天國主宰真經,頁二二。
10. 佛說明道經,明道聖經,清真教主真經,頁二五。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044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