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期二版 憫窮民,伏諶行公益 【公字心花故事集】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文 ‧ 南山耕田

        王莽篡位後,天下大亂,劉玄興兵揭竿起義,此時各方豪傑乘機崛起,在紛亂之中,又遇饑荒,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平原郡守官伏諶,一日退衙回來,妻子照例端正飯菜,侍奉他就食,伏諶舉起筷子,對著盤餐,勉強吃了半碗,就擱下碗筷,怔怔地發呆。
        妻子問伏諶:「有什麼心事?這麼不快樂。」伏諶嘆氣說著:「天下百姓都飢餓著,我覺得自己吃的太好了,心裡感到慚愧,所以不忍心吃的太飽。」妻子聽了丈夫的話語,深受感動,從此家裡只煮些粗米來吃,菜肴也減去了很多,又把所收的俸祿除去最低限度的開支,悉數救濟鄉里的窮民。
        劉玄即位漢光武帝之後,伏諶官任司徒,受封為不其侯。伏諶死後,兒子翕承襲爵位,子孫累代都顯貴。
        老子說:「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後面,結果反而居先;把自身置之度外,結果反得保存,不正是由於他不為自己打算,所以他反而成全了自己的嗎?」 宗主說:「正因為聖人沒有偏私,因此眾歸所望,所以能成全自己。」
        天地沒有偏私之心,所以萬物都予以覆載,不分貧富貴賤;日月之光沒有偏私之情,所以萬物都予以遍照,不分貧富貴賤,霜露沒有偏私之相,所以萬物都予以滋潤,不分低等或高等。天地的博大長遠,空間無垠,時間無限,正因為至公無私,所以生養萬物萬類,萬物萬類都在天地、日月、霜露的哺育中於生物圈裡佔有一席之位,生生不息的繁衍,天地因此得萬物所歸,運轉綿長而且久遠,始終與萬物融洽一體。如天地生養植物,植物的氧氣還之大地、淨化天地,即使腐木落花,養分也還之大地,再生再養循環不已。
        凡人雖然不比天地覆載廣博,不比日月光照大千,然而效法天地無私的精神,以勸勉天下人,也能做到利濟眾生,調和陰陽的功能。伏諶身為平原郡守官,在亂世中還享有一分俸祿,饑民流離載道,他依然可以不愁衣食,但是悲天憫人的天性,使伏諶寢食難安,不忍窮民無飯可吃,自己卻可以飽食。捨下自身可以享受安逸富貴的私情,伏諶將私有的俸祿財物,悉數公開救濟窮民,救得了陽間一人,陰間便少一位冤魂,雖然個人的棉薄之力有限,但盡力而為,有一番功德仁慈的作為,就有一分調和的力量。
        伏諶將私有不斷地付出,表面看來是一種損失,事實他沒有顧及自家貪有的私念,養活窮民,與百姓共度難關,在使他仁愛的義舉功成德立,不僅窮民的心歸向伏諶,子孫也保有伏諶恩德的綿長福報,那麼伏諶捐輸出去的金錢,不曾損失,反而透過公益的福報而永遠存在。誠如 蕭師昌明夫子所言:如果認為金錢是公共流通的物品,用它舉辦公益,那麼這些錢可以永遠存在,如果只是佔據私有,做個人的私用,或遺留給子孫,最終會化為烏有。
        金錢好比流水,水不流動會腐臭生蟲,金錢不以公益流通,也會腐臭德性致生禍害,天下不乏萬貫家財驕奢狂妄招來橫禍的例子,也不乏萬貫家財被敗家子孫敗光的悲涼。人有錢卻不行公益廣積福報,一旦死了,什麼也帶不走,一旦敗光了,什麼都沒有了,那時一無所有,才是真正的損失。
        凡人多少有行善的念頭,但遇到情境現前,卻不一定通得過考驗。亂世中,人人都求自保,誰不想擁有更多金錢,度過不確定的未來,伏諶一片仁慈超越危機的恐懼,拋除私利,義無反顧地布施金錢實行公益,在這困窘的時機裡,試煉出伏諶真實的道德心,子孫累代顯貴,正應驗「付出愈多,則收穫愈多。」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1390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