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指南公字集解】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續52期二版)
原文:蕭大宗師昌明夫子
集解:阮護憉
【原文】
聖人與天地合德,大公無我,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幽明(1)也,物我(2)也,混沌同流而無間者也。幽明無間,故無神與人之分;物我無間,故無人與己之分,無人與己之分,則天下之人人物物,皆吾同胞也,安所往而不公哉?
呂氏曰:「古之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也必以公,其失之也必以偏。」故洪範曰:「無偏無黨(3),王道蕩蕩(4),無黨無偏,王道平平(5);陰陽之和,不長一類,萬物之主,不私一人。」伯禽問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蓋言治魯之道,務在利民而勿自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弓,荊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在孔子之意,以為人得之而已,何必荊人也 ;老聃之意,以為天下得之而已,何必人也,故老子,則尤公之至也。天地大矣,生而弗(6)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7)其澤,得其利,而不知所由始,此天地之公,所以長久而不敝(8)也。
【主旨】
此完結公字正面一層, 以天地陪出聖人,而極言之也 。
【集解】
聖人與天地合德者,蓋以聖人道高德厚,視萬物為一體,至大至公。所謂聖人之事,約之無出於身,廣之極宇宙,窮日月者也。故中庸云:「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9)正謂此也。老子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做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侍,功成而不居。」(10)其如是之公且大,豈非德合天地,而亦何嘗私之有。
孔子曰:「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11)之也。蓋言大公之實也。」語見禮運。幽明物我,句出呂氏東萊博議,謂氣和同相和,則相感相應也。夫幽明物我,世人所必歧視(12)者也。
聖人視為一體,是聖人政教偉大處。孔子曰:「故聖人參(13)於天地,並(14)於鬼神,以治政也。中庸所謂「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15)即幽明物我,一體無間。公莫公於斯矣。 一炁宗主,以無上佛爵之至聖,倒裝臨凡救世,挽回崩天裂地浩劫。創教之初,即先親臨地府,救拔血湖諸獄冤鬼,於天上又設華光寶殿現光,可與凡間通問。尋聲救苦,應感昭靈,是誠物我同流、幽明無間,允(16)為大公無我之至。
呂氏一節,見呂氏春秋。由來取天下者,初皆抱救國救民之大願,而合眾志、眾力以圖之,故謂得之以公。昔者太公謂文王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17)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此皆言得天下以公之理也。然則擅天下之利者,即所謂偏,偏私則不公,與仁義道德之政,悖戾(18)而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天下叛之,理當必失矣!天地陰陽,氣化調和,而萬物並育,無偏私於一類,此大自然之公,聖人知其理而則(19)之,故德配陰陽,幽明無間。伯禽,周公子也,代周公受封於魯,故有治魯之問。魯,即山東曲阜地。
荊,楚國舊號,即今兩湖之地。春秋時,楚共王出遊(一說出獵),亡其烏號之弓,古之良弓,相傳黃帝乘龍上天時,墮下之弓,百姓仰望,抱弓烏咽而號,故名烏號。),左右請求(索)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見孔子家語。呂氏更引老子之言,明其至公之意。
注釋:
1. 幽明:善惡智愚。
2. 物我:外物與已身。
3. 無黨:不結黨營私。
4. 蕩蕩:廣大的樣子。
5. 平平:分配均平。
6. 弗:不。音ㄈㄨˊ。
7. 被:披戴,音ㄆ一。
8. 敝:壞。
9.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廣博深厚,是用以載負萬物的;高大光明,是用以覆蓋萬物的;悠遠無窮,是用以成就萬物的。
10.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悖,功成而不居:有道的人,用無為來處事,用不言去施教,萬物的生長變化,卻默不作聲;生成了萬物,並不據為自己所有;為了造化,也不自以為盡了力量;功業成就了,也不自居其功。
11. 意:心無所慮。
12. 歧視:不公平的看待而加以排斥、壓制。
13. 參與天地:與天地並立。
14. 並:並立,同時存在。
15. 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好比天地沒有不能負載的,沒有不能覆蓋的。幬,覆蓋,音ㄉㄠˋ。
16. 允:誠實的。
17. 擅:據有。
18. 悖戾:衝突,違背。音ㄅㄟˋㄌ一ˋ。
19. 則: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