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期四版 往生經與生活(之一)
                文 ‧ 劉淑媛

前言:
        人類的命運避不開生、老、病、死、苦,不管我們如何巧妙的安排,組織社會,協調人際關係,只要這個世界存在,即使是最好的人也是難逃苦難,或擁有財富避開生活的困苦,也躲不過生病死亡的命運。痛苦是生存的代價,而痛苦是因慾求而來的,為了滿足欲望,我們會做出許多事情,而種下因果的種子,在今生或在來世,我們的行為會帶來回報,也就是欲望會在輪迴中顯現出來,而讓人無法真正快樂的罪魁禍首就是慾望。所以在這個世界被貪、瞋、痴、愛所蒙蔽,心智迷住了,人常被恐懼、憂慮、悲傷、貪婪、憤怒、忌妒、固執…等等這些情緒所束縛著。所以,唯一的辦法,只有擺脫這些肇因,雖然很困難,或許做不到,但是一旦能克服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平靜滿足。

一、佛光隨至,道化天人,無內無外,無乾無坤

        佛的道理、師尊靈光,無時無刻都佈滿虛空裡,所謂的抬頭三尺有神明,佛理隨時都在度化眾生,不分眾生的大小、胎卵濕化,不分陰陽,只要有心修道,我們相信神佛存在,就是神佛與我有某種關係,這種關係是否美好,則須以我們一生的行事來驗證。
釋迦佛忠告他的信徒:「自食其力,不傷害他人者,方能受到上天的福佑。」

二、變化氣質,景象若春
下面幾點可以改變氣質的方法:

(一) 減輕恐懼
        恐懼是由於我們想要避免不愉快的經驗,恐懼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一旦發生,本能上有想逃難引起該恐懼情境的衝動,並出現如臉色蒼白、顫抖、心跳加速、口乾舌燥等生理反應,除初生兒的恐懼是與前生有關的恐懼感,大部分的恐懼是自己造成的。面臨恐懼時,要有相當的勇氣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若能坦然面對,假如我們能客觀的追溯恐懼的原因,就比較能克服恐懼感。曾經有一位學生問一位著名的解剖專家:「治療恐懼的方法是什麼?」
        專家回答:「試試為他人做點事。」心靈排除自私,存著樂於助人的意念,就不會有剩餘的空間容納恐懼。熱愛生命,有時也會演變成過份恐懼死亡,生怕生病或意外會奪走珍貴的生命。然而生命的真相就是從出生那一刻起慢慢的走向死亡。人不能選疾病的種類,也無法挑選何時去世,但是,絕對可以選擇無懼地面對病情及死亡。面對病痛先看有無藥方,有,就去尋找;沒有,那就算了,如果必須這樣,那就這樣吧!接受事實,與病痛做朋友。

(二)克服憂慮、困難與悲傷
        遇到困境,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改變它,二是要不就面對它。
        憂慮,往往是人們對人或事物的不確定感,患得患失,對某種事物或人愈執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欲望獲得滿足後,新的需求又會產生,在這不確定裡,唯一確定的就是凡事都有終了之時。憂煩時,不要擺一張鬱鬱寡歡的臉給別人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問題,不要增添別人的煩惱,如果自己願意的話,可以把問題交給值得信賴的人,或說給能對我們伸出援手的人聽,遇到困境時,想想別人而不陷在自己的困境中,有一句話:「我總在抱怨沒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沒有腳的人。」
        要惜福,不要怨天尤人,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往往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管困難有多大,苦難有多深,時間會治療一切,但在等待時間時,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要常保心中平靜,客觀分析問題所在,慢慢的一件一件的去解決。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63744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