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二版 四知存一心,楊震明是非 【廿字心花故事集】 將貪污心換個廉心。

 
四知存一心,楊震明是非;賢母教廉義,田子不貪賄
               
               
 文 ‧ 南山耕田

  
        楊震是東漢時代華陰地方的賢人,他深明經術,博覽群書,道德學問都很好,許多後輩都拜他做老師,為他起個尊號叫「關西孔子」。楊震訓勉學子,首重氣節,有心端正綱常,澄清天下。
        朝廷拜楊震做東萊太守時,他帶了簡單行李和少數僕從,動身趕路,前往任所,有一天路過昌邑,住進客舍裡,昌邑的縣令王密在夜裡去探訪他。王密是少年後進,茂才出身,茂才的資格,正是楊震保舉的,當王密得知楊震到達昌邑投宿時,因感念保舉的恩德,並且希望再受提拔,便懷帶十斤金銀前往客舍贈送給楊震。
        王密邀請楊震到官衙去盤桓幾天,楊震推辭有皇命在身,不敢勾留。王密掏出金銀送給楊震當路費,楊震一口回絕:「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王密回答:「這事黑夜沒人知道的。」楊震正色說道:「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感到十分慚愧,收回了金銀,告辭後離開。
        到達東萊,楊震訪問民間疾苦,一一設法解救百姓苦厄,不愧為百姓的父母官;滿任後奉召回去京城,升官至太尉的職位。楊震為人剛直,攸關國家利害的大事,他都會直言進諫,兒子楊秉,孫子楊賜,曾孫楊彪,累代都做到三公之職,四代三公,全賴楊震的「四知」自我惕勵。楊震以清白的廉潔操守,遺留給後代子孫,所以後世子孫能受到他德澤的輔助,代代顯赫,為人所稱善。田稷子做齊國的宰相,接受屬下所送的金子百鎰,他拿回家交給母親,母親質疑他:「你做齊國宰相三年了,俸祿從來沒有這麼多,這麼多錢那裡是士大夫的薪俸呢?錢是從何處得來的?」田稷子照實回答:「是從屬下那裡得來的。」
        母親訓勉田稷子:「我聽說讀書人要修身潔行,不苟且貪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虛偽巧詐。不義的事,在心中不去計謀;不合於理該得的貨利,不拿進家門,言行要一致,裡外相符合。如今國君給你高官厚祿,你應該言行上盡忠職守,回報國君,何況為人臣子侍奉國君,就好像身為人子侍奉父親一樣,應當盡心盡力,忠信不欺,務必要效忠效死,才能通達沒有憂患。現在你做事遠離忠信之道,為人臣不忠,就是為人子不孝,不義之財,不是我應該有的;不孝之子,不是我的兒子,你走吧!」田稷子聽完母親的教誨,很羞愧的出門,把金子歸還屬下。
        田稷子向齊宣王自我請罪就死,宣王聽了這件事,大加讚賞田母深明道義,就赦免了田稷子的罪,仍然以他為宰相,並且賞賜金子給田母。
        廉潔是為人做事的根本,為人如果不能持守廉潔,節、儉、公、正四字的持守必定淪亡,因為一個人一旦有了貪念,心術將會逐日崩壞,做事全憑私心作祟,只顧個人的好處利益,而不顧公理正義,任何昧良知的事,都做得出來,任何粉飾私慾的話,也都狡辯得出口,廉潔敗喪時,很容易就墮落為無恥之徒。
        凡人心存私慾貪念時,以為暗室可欺,無知的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矇騙得了天下人,卻不知人身各有三萬六千正神,外有八萬四千小神,恰巧符合十二萬年,天地一元之數。世人如果在幽暗隱藏之中,犯下一次欺昧良心的大過,元神就會縮小一寸;犯下一次欺心的小過,元神就縮小一分,一旦欺心太多,元神微小,將減損壽命,提早離世(見太上感應篇)。如此欺心,就是欺神,又如何自欺欺人,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呢!
        楊震心地光明,視不義之財如草芥,分毫不願貪取,因此在明辨是非上,能做出正確的抉擇,留下四知的佳話。他博覽群書,深明書中義理,更使人尊崇的是,他言行一致,表裏合一,不僅以氣節訓勉後輩,本身更如實做到不被利誘的廉潔節操,即使處在暗室,依然光明磊落,是真實儒者的風範,不受身外不義之貨財、勢利污染人品。
        自古以來,讀書識字的知識分子難以計數,只是許許多多的讀書人,可以稍微講解字義,卻不能了解字理;不能將字中的真理實行於世,只知道教別人怎麼做,自己卻置之度外,口奉心違,言行相背,如此表裡不一的知識分子,自己都教化不了了,又如何發揮力量,教化大眾?而且在上位的人,提倡道德的高調,本身卻不實踐,流風傳染大眾,大眾也都跟著表裡不一,教化自然無法興盛,道德閉塞,人心崩壞,狡滑奸詐盡出,各種災亂隨著呈現。
        道德是天地至理,是靈性的修持,是人在了解真義之後,樂意自我約束、節制,在精神境界上追求自我提昇的一條路徑。在三期延康有限的時間裡,為人如果企望出離未來劫難的災厄,必要明瞭這條光明正路,才能不至於失去人身,墮入無間地獄;才能扭回正氣,轉化有形的災劫。
        為人多數都知道愛惜子孫,不惜為子孫做牛做馬,甚至設想子孫世代榮華,用盡心機貪圖利益,以為可以使家門永享富貴風光,卻不能深思,在明謀暗騙、巧取豪奪之中,自己已經造惡累累,也許將失去人身,轉獸轉禽,墮入惡境去受苦償債了,又如何顧得了後世子孫的繁榮呢?況且,富常不過三代,物欲的貪迷執著,又何嘗使人永享幸福?以秦始皇的威權霸氣,國祚只不過十五年而已,何嘗有他奢望的萬代不衰呢?
        明白義理而真正愛惜子孫的人,必要有良父賢母的德行,以戒除貪得教誨孩子,使孩子有清白的廉潔操守可以成就。孩子不做惡事,不去招惹橫禍,就有長久的平安,如此期望後代子孫昌綿,就不是難事了。
        身為母親,要忍耐十月懷胎,才能使孩子降生於世,哺乳、懷抱、提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久長,以母德教好孩子是容易的事,以寵溺敗壞孩子也是容易的事;世間女子,如果明此義理,謹言慎行的照顧好孩子的性靈,人間將減少多少惡事啊!
        百兩黃金送上田母的面前,田母雖是一介女子,卻可以不為所動,反而以廉潔的操守,訓誨兒子要懂得奉公守法,不可不忠不孝。田母言行一致的德行,遠勝知而不行的儒者,她不被物慾引誘,良知明潔,是位心性剛直的智者,看得準是非,因此田稷子在賢母的教誨之下,及時認錯改過,沒有往下墮落。
        俗言: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懂得孝道,顧念著父母的恩義與教導,將能發揚更多的善行。田稷子有孝順母親的心意,不敢違逆母親的訓誨,所以歸還不義之財,自請死罪,因此修得忠孝兩全。父母與子女,都由因緣結來,能以善言善行相互勸勉,便能相互成就。人人都如田母以身作則,教化何愁不能推行,災劫何愁不能挽回呢?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104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