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四版 廿字真經經典研討(之一)
                文 ‧ 朱培茂

廿字香雲篆大千,普度群生上慈船
無量寶光騰瑞彩,極樂佛國滿菩提
淨滌紅塵飛花雨,遍栽金蓮盡佛仙
九六金盤齊收攏,三才一體會原緣


前    言:
        廿字哲理乃為無上正道、正法、正信,在以循循教化,啟迪導正群生一個道德規範實踐的目標與方向,貴在使人人能行、可行,不偏不倚之中正大道,以係立道、立教、立國之根本,發揚天地之正氣,為萬法之法祖,亦為陰陽之準繩,且為人生治身、修心、應世、進修德業之大成,及普救廣度陰陽三界十方,大千世界之眾生,性靈沈淪於無邊的苦海,及五慾、六塵、業障、災劫之中。回頭是岸上慈船,啟導群生能「自淨其意」且「認理歸真」,具寶光,滌盡紅塵之非為,省悟靈明,心無罣礙,萬緣放下修為正果,以乘寶筏,自生金蓮,且收金盤,天、地、人才三自返本原。
        廿字心花守則的博精奧義,係以求群生能換心,唯能返身以誠,求換其心,自能治身、修心,應世進修德業。通俗的說,該當是能把心找回來,換個廿字哲理的真心、誠心、善心、愛心、良心、自具仁心。所謂廿字由心,將心換心,死去人心,生來道心,自生悲願博愛喜捨的慈心。
        守茲廿字,其意令心,全其心正,百魔不侵,剛正之氣,包羅萬方,我天德聖教,教徽就是「心」字,廿字集於心,此乃道心,非人心也,化人心皈道,除邪曲偏私,心正德立,德立道立,道立則返本。我等道友,凡夫眾生,自當惕勵,深思皈依德門廿字哲理大道之初衷,必須謹遵聖訓,當應學習捨己從人,正心、修身、濟世救人為念,抱悲願善愛之慈心,恭敬一切,不可縱性妄念。天地以人為貴,人以真誠,善愛,良之仁心為寶,而人則以心為主,自心修為真誠、善愛的仁道,全身心自在安樂,如自心思非作惡念,即令身心受苦。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所謂道由心學,德由心積,福由心作,禍由心為,簡要的說,此心能作天堂,亦能作地獄,故曰會其心正,百魔不侵。如自心邪,曲、偏私,而自成魔。
         再者,這廿字哲理約二十個字,不僅是一種戒律,更是一個指針,一種目標,一個認理歸真的道德實踐的方向,也更是一個自我內心修為的動力,係能在日常起居現實生活言行中去力行實踐。真是所謂不由廿字,何由所宗,更是所謂人者心之器,國者人之積,社會之隆污,係於人心之振糜,當然這廿字之哲理亦是立道、立教、立國綱要的根本,同時這廿字真理是大道可貴的精神導向,更是普世的、博大的真理,倡行五教合一,萬法歸宗,藉以宗教大同,中和的剛正之氣,以達世界大同,包羅萬方的崇高理想。

一、該把真誠、善、愛、良約的博愛仁心找回來
        人性本善,為萬物之靈,就在於獨具有靈性。人是心、物的綜合體,通俗的說,一半具天性(理),一半是物慾。人生在世的處境,就像是藏身在上天與下物的升降梯間,起落浮沈之中,天理與物慾,尤在自我心靈性理的覺別,是故人生的路徑,可以是「形而上者謂之道」(成聖、成賢或仙佛),也以是「形而下者謂之器」。靈性主宰天理、形氣、物慾,也就是說人的靈性形而上者走天道,天理的路,靈性昏昧,妄念,放任如脫韁野馬般的物慾之念(貪、瞋、痴迷,酒、色、財、氣、爭名好利),即下沈為器物的業障之路,所以孔子曾說是「士志於道」,「君子不器」的話。
        當下在這五慾,六塵感官的現象濁世,放縱迷戀於聲、色、貨、利之中,非但自身失落,且或致使人心敗壞或不安,宜當抱悲,願之心志將自我的真誠、善愛,良的仁心找回來,該自當以意誠、治身、修心、齊家、敦親、睦鄰做起。概要的說,還是不做貪、瞋、痴迷,行屍走肉的躁暴妄人,或世間違法,亂紀迷失的邊緣人,宜圓容的善言,使其「消竭煩惱海」、「益增福智根」的人生進路,淨滌紅塵非為之意念,回頭、轉身、改性、認理、歸向正心,明德之路,亦是力行廿字的正道、正法、正信之功德大道。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226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