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四版 往生經與生活(之四) (續61期四版) 

                      
 文 ‧  劉淑媛

        佛陀說:「心懷他人凌辱我、鞭笞我,擊潰我、掠奪我的想法,將無法澆熄仇恨之火。」
        恨是一種不健康的態度,它只會增加更多的黑暗面,妨害正確的思考。恨會使人變得無情,恨會為我們帶來懊悔。能熄滅恨意的是仁慈的愛,愛可以軟化人心。常常想想我們所恨之人的一些優點,少看他的缺點。想他的善良面及做過的好事,這樣怨恨便有可能緩和下來。牢記因果報應,今日種種的因,將是明日結的果。明瞭這個因果便不容易對他人動怒,還可以培養慈悲為懷的心,對所有的人、事、物散播慈愛,常保關懷慈悲心的人會得到更多的福報。
        對於錯怪或傷害自己的人,我們不要被仇恨蒙蔽,懷恨須承受比敵人加倍的苦,因此即使生活在仇恨的環境中,也要努力經營一個充滿歡樂與愛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修心。人看見別人的錯誤非常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相當困難。
        「一個時時觀察他人過失的人容易動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穢,反而會增添自己的污穢。」人所看到別人的醜陋面,正是自己本性的反映。莫立刻對他人驟下評斷,應該將心比心,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事情,試著去探索事情的原委。
        最好的人也有許多缺點,最壞的人也有許多優點,任何人都沒有必要刻意去找出別人的錯失。莫淨指責他人的弱點和錯誤,而忽略了他人的貢獻及善良的本質。抱持這種態度可以使人過著與世無爭、平靜的生活。
        有人對你出言不遜時,你可以檢討對方的言行舉止對我來說公平嗎?如果對方毫無根據,那麼與其憤恨不平,不如將事情淡化處理。在試著平息口角之爭的過程中,事實即事實,不必扛下自己未犯的錯誤;倘若真的犯了錯,應該坦然謙虛地承認;倘若自己是對的,嚴守原則,並抱持一顆純淨的心,遠離氣憤、憎恨與報復。勿因遭受批評而放棄自己原本已做好的工作。鬥爭無法帶來真正的勝利,衝突也不能得到成功,只有拋去自我,才能得到和平。常對人懷有慈悲心,別人的忘恩和淡漠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暴制暴,則暴力將永無止境,憎恨只會加深恨意,復仇的意念只會滋生更多報復的想法,怨恨永遠無法戰勝怨恨,只會衍生更多的怨恨,對付惡念的最佳方法,是以慈悲心、寬恕、容忍和耐心。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64266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