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期 蕭大宗師宗教大同觀與公民社會理想之研究(之二) (續68期三版)

                   
   文 ‧ 陽永華

(二)公民社會之建立

        公民社會是國家與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雖然說公民社會當然會與國家與市場機制重疊,但是其仍保留其自主性,不為政治與經濟的權力關係所掌控。民主的建立並不等同於公民社會的建立,我們社會當前富裕的環境也不必然導致公民社會的產生。我們對於公民社會建立的關心,來自於不同宗教、族群、黨派、性別、經濟地位的人,都能夠齊一心志的建立大同社會之理想。民主與經濟只是理想實現之基石,關鍵還是來自於人心之教化。眾生得以平等,公民社會才有實現之可能。台灣目前公民社會之發展,重要的是公共討論領域的建立及創立具有公共性的團體。
        天德教提倡宗教大同以致世界大同,消除人與人之間思想的矛盾,避免人類戰爭和相互殺戮。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宗師曰:「全世界上的人,通通有公無私,天下大同還做不到嗎?」(公的實現,其實就是大同世界的基礎。我們今日社會上許多的問題,其實就是來自於有私無公。世上許多的紛擾戰爭,也是來自於有私無公。對於私利的追逐必然帶來對於公義的忽視,因此建立公民社會實在有其必要性。公民社會的實現事實上就是大同世界的初步,如閻錫山 在大同三目的所提出的「優裕人的生活、美善人的生活、正確人的生活」。
        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就應以此為目標,在人人經濟能力許可之下、在品味提升,脫離庸俗的情況下、在不被權力所扭曲的情況下,才能培育出公民社會之土壤。公民社會建立後,紛爭少了、貧富差距小了,大同世界就能建立。公民社會雖由眾多社會所組成,並不求同,但要接納彼此的差異,此即「世界雖有國界、種界、教界、以及種種界線,心中不要存畛域之見。」(公民社會的思想與大同的思想都是一種無私、大公的心態,人人互信互助。宇宙洪荒在創造之初,是沒有分別心的,受造的萬物都是平等的,都受天地無差別的共同孕育。天地既不特別憎恨,也不特別加愛,人卻因其私心而憎愛,以致有私無公。 (未完待續)

附註:
4、天德論藏宗教大同推進問答,第三十五頁。
5、人生指南,第二十九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736948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