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期二三版 試解偈語
九十三年歲次甲申國曆十二月初九日 (農曆十月二廿八日)午刻
無形古佛 諭秦生淑德暨乾坤諸弟子的光訓裡有一首偈語:
進取時非意, 深淵是以樽,花開自一品,黃華靜點蜻,禪榻得自在, 老翁盪柔情,要將根蒂醒,柴園求一真,希吾乾坤道功精進花一品。
師尊給我們的光諭有時很隱晦,尤其在點撥個人的幽微面時,基於隱惡揚善愛惜門弟子的苦心,典故深奧,措辭隱約委婉,有時不容易領會,或因個人見識不同,領會也各有不同。
通常 師尊與仙佛、菩薩都是與人嘉勉、鼓勵,但是不忍失路者迷途,也會有一番提醒,提醒廿字弟子住世塵凡的原初本願,要如何不受塵俗迷染,而能省悟根蒂,到達修行返本的元真境界。
以下就個人見識,試解此首偈語,切磋中互為磨礪。
一解:曾力裴
因為 師尊在諭文中兩次強調「靜修養元真」及「清心定慮,如如安靜養元神」,所以對後面偈語就試著以此為主軸解釋之。
修元, 師尊在以前光諭中多強調要內外功兼顧不可,內功就是靜心打坐調元氣。
師尊教訓眾弟子說:進取當是言修道之進取,但是弟子在進取之中,此「意」不能誠摯專注,結果原本廿字大道如深淵一般奧妙精微,卻誤以為像一杯酒般的淺顯來看待。佛給弟子一朵一品花,對此花卻如蜻蜓點水般輕觸而去,不知釀出甘露。在佛堂中似得清靜自在,但如老翁盪柔情,塵心仍重。若要將自身的根蒂醒,就要好好掃淨心田復得先天真元。
最後, 師尊希望乾坤弟子在廿字大道中精進,終得一品之花。
二解:吳鳳凰
進取時非意
廿字弟子是多世跟隨 師尊倒裝臨凡挽災救劫,尤其三期末劫,師尊更邀請十方三界諸佛菩薩齊力挽災救劫,諸佛菩薩各有因緣倒裝前來凡間挽災度人,諸佛菩薩門下也各有弟子跟隨到人間一住,護持大道。所以我們出世塵凡的本願應該以救劫挽災、度己度人為要務,並且藉由廿字真誠的奉行,洗滌無始以來的罪孽,覺悟秉自先天無形一炁所化生的真意,精進修道,好不落入三期惡劫,能停止輪迴而返本歸元。
因此我們奮發向上求取進步時,應該要有一份清心定慮的工夫,體認清楚廿字弟子向前進取的目標,是在虛空先天一 無染、無色、無相的本源,是肩負挽災救己救人的要務,而不在世間有形物質、名位色相的非分圖求,寧可清心寡慾,也不可迷途而積欠世債,以免傷害拖累修行的道功。
深淵是以樽
深淵比喻危險的地方,樽是酒器,酒器可以借代酒。酒、色、財、氣是為四劫,酒是四劫之一。世界上的一切驕縱、奢侈、淫亂、放蕩、貪污、隨便、敗節的各種私欲,都是因酒、色、財、氣四劫所造成,因之沉淪,由酒、色、財、氣引發殘殺、爭奪,以致戾氣沉濁,釀成天災人禍沒有止境,唯有正己化人,才能挽救這四劫的禍害。一個人如果落入酒、色、財、氣四劫之中,想要獲得救贖,只有停止欲望,那麼酒魔奔散,色箭摧毀,財困化解,怒氣之網消散,四劫就不能為害人了。因此以停止欲望來停止四劫,四劫停止,善惡歸無,無善無惡,刀兵瘟火化為極樂蓮花。止欲要先停止欲望的意念,意念消散,欲望自然平息,欲望平息,四劫的禍害隨即崩潰,孽債的苦海就可以轉化為極樂永清的蓮台。(引述自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頁37)
酒之害人不淺,媒體、報載日有所見聞。酒精迷亂人的情慾,麻痺人的理智,許多人因為酒精的催化,做出種種敗德、傷人、自毀的惡行,甚而至親也不免因酒的荼害,遭遇家暴的威脅,不管傷人或自毀,總會纍造惡因,墮落沉淪在深淵裡,所以佛律戒酒,為的是預防犯過,以免修行的功果化為烏有。
接引王佛普度接引真經經句:「酒、色、財、氣,四者之中,苟誤入之,即終身永受無邊煩惱。莫謂興之所至,一時貪戀,而誤終身,所謂一失足者終成千古之恨,可不慎歟?可不懼歟?而災也降矣,劫也臨矣。伊誰為之,為之者己也,劫由心生,心正則無劫,心善則無災。」末法時代正知正見被無知邪見遮蔽,一句「及時行樂」,誤盡蒼生,迷途的人不了解人身難得、情操可貴,以為生命短暫、人死成灰,所以放縱在眼前慾望的享樂裡,隨著酒、色、財、氣興趣所到的嗜好中,因為一時貪戀,造下禍害,不僅耽誤此生得來不易的人身,更可能因為罪孽而沉淪百年、千年,酒色財氣會誘惑人跌入迷途,佛教育我們,效法廿字,將不至於墮入迷途,奉行廿字,慾望可以降低,奉行廿字,可以鍛鍊情操,人不貪戀及時行樂的偏見,而能守住清靜,無形的康莊大道,就會在我們未來的生命裡具體呈現。
花開自一品
古代將官位分為九種等級,稱為九品,一品是第一等級,為最高的官階。佛說妙法蓮華經註解裡解說:蓮華有九色,雖然有九色,實際沒有九色,因為具平等心,所以光明潔白,無色無相,佛性光明,無物不入,在火宅之中,不沾染世俗污濁,一切的貪念、嗔心、癡迷,都可以隨緣應化,因此火宅之內,能種金蓮(蓮出自淤泥而不染,具有如如不動的特性)。
像我們早晚身在這火宅貪、嗔、痴、妄火焚當中,一不謹慎戒持,靈性與過去所建的功德,就可能被貪嗔痴妄焚化成灰,反之,如果能發大慈悲心,發大慈悲願力,那麼這份慈悲心願生起,火宅當中金色蓮花開放,在世俗充滿貪嗔痴妄赤紅的火爐裡,接受 鍊,去貪心、去嗔態,除癡迷、除妄念,汙濁的雜質一一盡除,所謂真金不懼火煉,百鍊成鋼,純粹無染的金剛之質,就會鍛鍊而出,可以產出無量無邊蓮花(清靜無染的心志),隨緣隨機以平等心、無色相心渡化眾生。
學佛的人必須有這種大慈大悲、平等無相度眾的大澈悟心、大明覺心,要立地成佛就不難了。改正過去的不對,即能成就現在的正確,現在不是端正的人,澈悟改正,霎那時間即能成為一名謙謙君子,以智慧之劍斬除六賊(能劫奪情境美味而染著塵垢污穢人們清靜心靈,使真性無法顯發出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賊),用明快之刀(改過不要拖拖拉拉)割斷貪心嗔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極短時間所造做出來的過錯殲滅掉,剎那的時間也能明心見佛。(引述自佛說妙法蓮華經註解頁7)
佛種的培育,功業是生生世世的鍛練,點點滴滴的積累,由佛性種籽的發芽,到幼苗汲取佛理智慧養分,舒展大慈悲願力的莖葉,再入世化度眾生,隨著進德修業,能含苞待放直至花開見果,果熟又孕育新ㄧ代佛種,如此生生不息,需要長時間、千百次的火烤,不壞靈性才得以圓滿,屆時蓮花綻放,自然有一品的尊貴,此等尊貴是由無相無染的功德自然催放,並非搶奪可得,並非買賣可得,並非權勢矯揉可得,並非巧言詐騙可得。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解獄救苦真經經句云:「人人慈悲是一品,三期浩劫化為空。」蓮花世界是清靜無染的境界,由慈悲眾生的修行自然到達。日日遵循聖賢禮義,事事敬守教化,不論動、植、飛、潛,一一皆秉慈悲心願珍惜保存,如此人人都可修到一品的境界,三界在此祥和之中,浩劫也會轉化成空。
黃華靜點蜻
蜻蜓點水是雌蜻蜓產卵時的動作,蜻蜓的一生可分為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雌蜻蜓把卵產在水裏,卵在水裏孵化,幼蟲也生長在水裏。蜻蜓的幼蟲名叫「水蠆」(又叫水乞丐),牠們還沒有翅膀,不能像蜻蜓在空中那樣飛,只能在水裏用下唇去捕食一些蜉蝣或孑蚊子的幼蟲。等到水蠆成熟後,長成了成蟲,它就會從水中爬出來,爬到水草上,蛻掉皮,成為真正的蜻蜓。它們在水中生活的時間很久,約一年到三年,而且經過十次到十五次蛻皮,當牠完全成熟時,會離開水面等待羽化,變成一隻可以飛翔的蜻蜓。水蠆經歷「完全變態」,蛻變成蜻蜓,天亮前蜻蜓就會振翅高飛。
水蠆與蜻蜓是同一個生命,可是蛻變前跟蛻變後,模樣完全不同。水蠆生長在水中,受限在水裡浮遊的世界,他必須安於水中不能高飛的侷束,靜靜等待,其中還要努力多次,蛻去外皮,才有機會爬上水草,經過最後的蛻化,成為振翅高飛天際,享有翱翔自然的蜻蜓。
修行如同蜻蜓點水,浮游塵俗,也要有一份靜待的工夫。善念善行要孵化為佛果,更要長時間的耐心培養,其中又要將罪孽染著一次一次除去,蛻化盡淨,佛果才會成熟,身心意煥然一新,而擁有翱翔宇宙太空的自在。修正錯誤言行,登入無染蓮花聖境,也有如「完全變態」,蛻去肉身的拘束,變化為潔淨靈光,三界十方可以自如來去。
黃華可指黃花。華為古花字,黃花是指耐霜的菊花。成語「黃花晚節」用來比喻老年人的壯健或堅貞。修行是心志不動搖的永恆堅持,「立志容易恆持難」,講的是人要立下願力容易,但是要永恆維持那份願力卻很困難,因為一般人總是只有幾分鐘的熱度,時間久了,熱度消退,懈怠心生起,計較心生起,或遇到磨難懷疑心生起,本來信誓旦旦的願力,很快就退轉掉。有的人年輕時有一份好志氣、好才能,隨著塵俗愈染愈深,好志氣也逐漸世俗化,就如 師尊所指,原人初來人間的靈性光明,但輪迴既久,愈迷愈遠,竟不知回頭尋找來處返回原來!
立志必須有恆持心,修行路才走的到底,尤其愈到晚年愈要堅貞不移,以清心定慮守靜的涵養,堅守晚節,那麼長時間修持績纍的功德不被六賊偏行偷盜去,如此花開果成,自然有一品的高等境界。
上界「凌雄寶殿」定名之初,無形長者之意以凌弱之「凌」取代威靈之「靈」,注重弱而不注重雄,因為凌弱可悲可憫,是溫和之氣,含有無量慈悲。要挽回劫數必以慈悲之心才可,所以無形長者運用無形之氣貫於天心台上,天心旋轉,轉為凌弱之凌,因此定名為「凌雄寶殿」,表現和藹之機【引述自一 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頁28】
禪榻得自在 老翁盪柔情
老翁盪柔情,盪可做「推移」解釋。修行道行高者,愈到老年,愈有一種慈悲柔和的面貌,年輕時的霸氣、傲氣,在智慧的覺悟裡蛻去,在慈悲化眾的言行舉止裡移轉為藹藹和風,呈現的莊嚴是不怒而威,柔中帶剛,剛中有柔,絕不是怒言惡語的嗔態。柔情是溫婉的情意,佛菩薩渡化眾生,經常是綿綿不絕溫婉的多情勸化世人,救拔人在火宅中煎熬的各種苦況,而使人樂意親近善道。 師尊對魔的對待之道,是「化而不殺」,即使有種種法力,也不能輕易傷害,我們與人精神療養,遇有冤孽,也是尋求和平的方法化解兩方,這正是 師尊法門的廣大慈悲。
人有柔情,心不浮躁,心靜而定,不亂發脾氣、不惡言相向,可以不漏失,不因一把嗔火燒盡整片功德林,那麼高臥可以無憂而得自在,自在是高妙的禪境。
要將根蒂醒
根蒂是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柄,用以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礎。 師尊說萬物都是先天一炁所化生,先天一炁是一片無染的晶白,這一片無染的晶白,就是我們的根蒂。元氣是我們本來的氣,是浩然正氣,符合廿字正軌的言行是浩然正氣,偏離廿字正軌的貪嗔痴妄不是我們原來的根蒂,既然我們廿字弟子皈依 一 宗主為師,當然要體認元真的根蒂,不要被世俗的金錢名利權位誘惑了靈性,在進取時做出不合天心天意的糊塗事,而掉入罪孽深淵。我們原本有無染的靈性,有上界的歸鄉,醒悟我們的來處,醒悟我們到凡間的本願,這來處本願是挽救三期延康,立志再返原鄉、立志慈悲度眾,如此自我勉勵警惕,將可看淡名的誘惑,也可看開利的牽扯。
柴園求一真
有個柴園的來歷是這樣:柴園原先的名字叫絸園,「絸」就是「繭」的古體字,用它來命名園林,既說明它很小,又表明了主人安於隱居,躬耕園圃的心意。安於清淡,可以使人無欲無貪,就如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躬耕故鄉潯陽柴桑一樣,安於隱居樸實無華的簡單生活,親自耕田勞動,又沉浸詩書的自娛喜樂裡。陶淵明愛菊,有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將菊花象徵為隱逸的人,菊花耐霜,秋天時紅嫩的百花凋零,菊花卻開的燦爛,寒霜是植物的考驗,經得起考驗,才活的蒼勁。淵明在混濁腐化的時代難伸理想,但為人清高,不同流合污的節操堅定不移,即使家徒四壁,也不肯為五斗米(一份微薄的俸祿,卻是養家活口的來源)折腰,他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愛惜品德、融入自然的閒致,卻是動人的。
修行的路途也充滿考驗,我們天德門人有五考:道考、神考、師考、人考、魔考,重重關卡,重重考驗,通得過一次考驗,就像水蠆脫一層外皮,境界就獲得一次晉級。魔考有心魔、外魔,人有色相心(貪嗔痴愛名利的種種欲求),便容易因之著魔,受其纏牽而貪取非分,尤其心魔最難調伏,心魔來自人自己內心的妄念妄想,不實的幻境、妄稱未曾達到的境界、疑心、猜忌、挑撥,等等偏離正道傷害和諧的癡迷行徑,都是正氣不足,降伏不了心魔而遭遇其害,使自己通不過考驗。
師尊教我們培養浩然正氣(是真實力行廿字培養所到達的境界,不是背道而行卻自稱自己有境界),降服群魔,一個人內心的浩然正氣充足,自然有良好的人品受人敬愛,不但外魔誘引不了他,無法傷害他,自己的心魔不起,也不會被自己的妄念疑心所害。秋霜會傷害植物的生命,魔則會傷害為人修行的慧命,如果一念心偏差,立志不堅,晚節即刻不保。雖然我們是入世修行,在世俗中生活的人,卻可以有一種如淵明一般隱逸的心,淡泊名利,安於樸實無華的簡單生活,學習菊花經得起風霜考驗猶然傲骨的節操。
局外禪音上集第三節「妙宮慶祝會」,無形道祖所居住的妙宮,並無裝飾,只有八尺的草舍一所,四圍玉竹蒼松,距宮數伍,一度橫溪,滔滔碧水,一度虹橋,道祖將仙佛眾聖一一迎接到草堂,百千以外的的仙佛都能容納,尚且有餘,這是無形道祖的元虛,生育眾生,不驕傲、不貪欲、不重色相。道祖自稱自己毫無住相,只有這八尺茅舍同居同處,並向眾仙佛解釋幻境的不牢靠,有形世界變化無窮,時而荒涼時而富麗,但比不上八尺茅舍多矣,茅舍歷經多次混沌而不改變,宇宙滅亡茅舍不滅,所以說:有形是壞滅的根本,無形是生存的根基,生生不已,道化天人。
有形再如何金碧輝煌,也有氣數完盡幻滅的時候;無形樸實自在,持守元真可以如如不動,即使經歷渾沌浩劫,仍舊存在。三期浩劫,三界的金殿樓閣都有化為灰燼的危機,更何況是娑婆世間那一點短暫的富麗奢華,由此醒悟根蒂,安於淡泊、安於樸實,追求返本歸一的真境,勤耕道功,在無形的道功上專一進取,使境界更上層樓,培養豐厚道根,也免得將來罡風大作吹毀三界時,墮入在混沌裡難以超拔,那豈不是枉費今世有緣皈依 無形古佛門下,又辜負 師尊諄諄教誨的恩情。
凡人莫不是想追求最高等級的境界,不過境界是培養來的,不是爭來、求來的,培養來的境界有如八尺茅舍,天地雖小而結構精緻,心境幽靜清涼,可包容無量無邊,這是真;爭來瞞來的是不實的幻象,一時得利,卻種下惡因,自毀法身,可悲可嘆,這是假。真假由人成就或造作,把無形看真,把有形看假,修行到老,保住晚節的堅貞,大限到時,蛻下有形的肉身,離去時無業無孽,才得自在。
師尊期勉我們乾坤弟子「道功精進花一品」, 師尊固然愛惜弟子,但要花開一品是靠自己老實做到廿字的行持去修得,不是依賴求神拜佛就能求得,放開雜念使心清淨,清淨可以映照光明,有形的假與無形的真,分辨的清楚,行走道上不迷路,蓮花聖境自然從清淨裡綻放一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