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73期二版)
文 ‧ 劉淑媛
(七)看的開放的下:
在這世上的任何人、事、物,隨時在變化,世事無常,不要說這是屬於你的,那是屬於我的,應該說我不過是暫時擁有而已,不必去計較一些得與失。對於事物不要太執著,要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古代哲學家告訴我們:「生命的目的不是自私的為自己而活,而要以服務他人為天職。」
有一個能看破放下的故事:「衛人有東門(雙姓)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鄰居)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以前)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與向(過去)無子同,臣(我)奚足憂哉!』」從這個故事看來,東門先生確實看的破、放的下,要不然怎會不憂傷呢?
當然,要做到東門先生這樣看的開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要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負該負的責任,其他許許多多的事不是自己可以做得到,如果硬是要去管去做,只有增加自己的煩惱,問題還是不能解決。所以有些事情隨它去不管他,任何事擇中道而行,生活才能平衡,才能駕馭自己的人生。
以上所講的只是修心最簡單的幾點基礎而已,離我們修行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要做到這幾點很不容易。如果能夠克服,我們的氣質自然也就有好的轉變,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只要勤施肥灌溉,總有會開花結果的一天。
三、無起無伏 無假無真 自利利他
心量大,心無掛礙,心靈自在,不會隨著外在的事物影響情緒的起伏,自心清明,看事情自然就清楚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真真假假亦又如何?無謂真假,清靜自在的心靈,也是修道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到達自在清明的境界,明心見性,所做的一切都會是自利利他,也就是自度度人。
四、人鬼相循 無善無惡 不卑不尊
死亡稱為「甬道」,也就是通過死亡,走向另一個境界,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提升或是在輪迴中另一個生命的新生,但是沒有不好好度過此生,而能安抵來生者。所以說人生難得,要在輪迴中投胎成為一個人身,不淪為畜生或是其更差的,今生就要好好做人。
佛說眾生平等,人最初本無善惡之分,因迷失在貪嗔癡妄••••••等等的慾望裡,而產生善惡、高下、尊卑之分別, 師尊一再而再的說要慈悲,何為慈悲?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寬容與關懷。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了慈悲心,何有善惡、尊卑之分?佛菩薩度一切眾生,何分善惡尊卑?度善者,惡者更要度;度尊貴者,卑賤者更是需要度之,所以不論善、惡、尊、卑,都有機會學習佛法,改變氣質,證蓮京,只唯心而已。
五、蓮有九品 華不相侵
蓮花者本無蓮花,取其輕清之氣,出汙泥不染,有清潔之身,有清潔之心。蓮即是人心,人能以公德心為心,以慈悲心為心者。西方八寶池中,即現玉蓮,臨終之時,至此而生。善人者,紅色也;至人者,白色也:完人者,黃色也;仙人者,青色也;菩薩者,金色也,五色合一,則謂之佛。佛仙之聖者,五色金蓮。蓮分九品,上、中、下三品,三品中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共有九品。蓮何以分九品?即是心分也;心何以分之,端看自身自心之修持而定。每個人的領悟力各有所異,最重要的是,你所得到的成果,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也只有自己才能享受努力的成果。
六、結語
人因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創造了自己的命運,人所給予自我生命的種種,遲早將回報到自己身上,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是無法逃避的。
命運是我們先前努力的結果,不管處境如何,個人的美德力量決定了自我命運。自己才是自我命運的主宰,自己的快樂和悲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是否想修心」,答案很清楚的「是」,那麼就可以培養修心的技巧了。看而後覺,覺而後想,想而後欲,欲而後動,記住,我們的態度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又影響我們的命運!
(全文刊載完畢)